理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理学论文 > 列表页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9  分类: 理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社会心理学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张三 学号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58)

摘要:外来生物入侵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中国也难逃其中。本文通过对中国的生物入侵的种类数量、分布、入侵途径、以及危害等方面的分析来评估中国目前的生物入侵现状。并从防控、治理两个方面来叙述我国生物入侵的控制途径。

关键词:生物入侵、生物入侵现状、生物入侵控制途径

1.引言

早在1958年美国科学Elton就提出生物入侵的概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

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通常也是遥远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国外在很早前就开始对生物入侵做造成的危害进行研究和防治,而中国对于生物入侵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目前中国地区的生物入侵形式严峻。外来生物不仅每年给国内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中国原本就已被工业破坏的脆弱不堪的生态系统更是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害。

2.中国生物入侵现状分析

现有的文献研究有相当多的将中国的生物入侵爆发的开始时间点指向了上世纪80年代,即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目前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入侵生物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入侵的。随着改革开放着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外来生物的入侵形式更加严峻,可以说生物入侵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一种副产物。

2.1中国生物入侵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据报道,目前我国的生物入侵种类涵盖了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高低等植物、细菌和

病毒,其覆盖范围几乎涵盖全国所有地区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

就中国生物入侵的种类来看。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入侵生物,其中包括:紫茎泽兰,薇甘

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实际上目前入侵我国的生物种类远不止16种,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外来物种规模可能已经达到了数百种的规模。而这第一批公布的16种生物仅仅是入侵生物中对于我国环境生态造成极大影响的数种外来生物。而其它的数百种外来入侵生物则像定时炸弹一般,时时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

2.2 中国生物入侵途径

中国目前的入侵生物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入侵中国。(一)自然入侵(二)交通运输

(三)物种引进。

自然入侵中国的物种有例如:大约于上世纪40年代由泰国经缅甸和越南传入中国的云南的紫茎泽兰。大约在上世纪30到40年代由北美经过苏联传入东北的豚草、三裂叶豚草等。(强胜、曹学章,2000)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级政府对于物种引进生物安全性的重新认识以及评估,相信在日后的入侵生物中,通过认为物种引进的将会有所减少。但已经入侵中国的引入物种的危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而通过自然入侵的物种比例则会保持稳定。但随着国际贸易旅游等飞速发展,通过进出口贸易境外旅游,农副产品走私,交通运输方式进入中国的外来物种种类将很有可能出现显著增长,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现状。

2.3 生物入侵对中国环境所造成的危害

首先生物入侵对我国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例如,从澳大利亚引入的桉树,在海南种植后,对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竞争能力特别强。造成土壤干燥和肥力下降甚至形成荒芜之地,对当地林场的生产发展极为不利。(范丽仙、王重力、金朝光,2005)

另外生物入侵对中国的疾控形式也可以说是严重的挑战。伴随着入侵生物进入中国的疾病每年给中国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环境内生物健康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2.4 总结

通过对于中国生物入侵的种类、分布、入侵途径以及环境危害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不乐观的事实。

3.控制途径

由上述评估我们己经可以清楚的明白中国目前的生物入侵形式十分严峻。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有很多。既要降低新入侵生物的数量,又需要有效控制已经入侵生物的活动范围,甚至设法将已入侵的物种从中国完全清除。虽然目前为了达到这两点,我们仍然有许多路要走,但是生物入侵控制任重而道远。

3.1 生物入侵防范

过去的三十年内,许多入侵中国的生物是因为人为缺乏防范措施和相关知识所导致的。而未来三十年,随着中国国际贸易旅游的持续发展,如果我们在防范外来生物入侵这点上没有办法做的比过去更好更有效,那么中国生态环境的前景是暗淡的。俗话说的好,防范与未然。要控制生物入侵,最好的途径就是把入侵生物挡在国门之外。

3.2 生物入侵治理

除了防范以外,对于已经入侵的物种的治理也是一大关键所在。

从宏观上来讲,加强对已入侵生物的研究工作是十分重要且有效的。只有深入研究入侵动植物的特性,入侵机制规律,加强生物控制和开发利用研究,才能有效控制入侵物种的规模和危害。

从微观上来讲,对于某个特定的已经入侵成功的物种可以特别处理也能得到比较好的治理成效。

4.总结

目前中国的外来生物入侵形式仍然十分严峻,随着经济贸易的增长,生物入侵防范的压力也将逐年增大。虽然前景不容乐观,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关立法机制的建立,对于

外来生物入侵的防范并不会走入一发不可收拾的灾难性地步。科学的研究,有效持续的治理,合理的开发也将为中国生物入侵控制打开新的思路。中国的环境也将能够在外来生物入侵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逐渐恢复健康。虽然中国防控生物入侵的道路离成功还是长路漫漫且任重道远的,但只要我们举国上下都对生物入侵的危害有了充分的认识,防控形式最终会向着好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一专,昊竞仑.中国水葫芦危害、防治及开发利用[A].杂草科学,2004,(3): 6-9.

[2] 徐海根,强胜,韩正敏,郭建英,黄宗国,孙红英,何舜平,丁晖,吴海荣,万方浩.中国外来

入侵物种的分布与传入路径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4,12(6):626-638.

[3] 成新跃,徐汝梅.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概况[J].生物学通报,2007,42(9):1-3.

[4] 齐艳红,赵映慧,殷秀琴.中国生物入侵生态分布[A].生态环境,2004,13(3): 414-416.

[5] 胡国成,许木启.我国外来水生物生物入侵现状及其影响[J].生物学通

报,2007,42(8):1-3.

[6] 张雪梅.我国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治对策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2(6):41.

[7] 李坤陶,我国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治对策[J].生物学教学,2007,32(2):8-9.

[8] 范丽仙,王重力,金朝光. 生物入侵——我国环境面临的巨大威胁[J].云南师范大学学

报,2005,25(6):48-51.

[9] 李子田,郝瑞彬,沈方.试论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北方还

击,2004,29(4):41-42.

[10]郝林华,石红旗,王能飞,陈靠山.外来海洋生物的入侵现状及其生态危害[J].海洋科学

进展,2003,23:122-126.

[11]李志文,陈夏.船舶压载水排放带来海洋生物入侵的法律监管[J].中国海商法研

究,2012,1(1):26-31.

篇二:社会心理学论文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社会心理学理论,从“挫折 ——侵犯”、“学习 ——摹仿”视角深入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就出现了犯罪现象,由于犯罪是侵犯社会的行为,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去探求犯罪产生的原因和防止犯罪的对策。本文结合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变型时期的特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

关于犯罪原因的探索有种种假说,如:C龙脖罗梭为代表的犯罪人类学说认为,犯罪是与生俱来的身体构造方面的特征(如头盖骨异常,前额扁平,颧骨特别突出等),必须会走上犯罪道路,(本身没有实际科学价值,但对犯罪者进行研究的方向却被继承了下来,形成了二十世纪以来以伦兹.克雷奇默尔为代表的犯罪)该学说还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实施犯罪前所形成的性格,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性格的形成则是个人素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关于犯罪学研究的第三种学说是犯罪心理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S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个性或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形成的。“本我”是与生倶来的,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紧密联系。“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它和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倾向于抑制本能活动,本能和欲望强烈地冲动着,希望能很快地得到满足,急切地寻求出路,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自我,可以认为,当“自我”要求获得本能的满足,而又不能按照“超我”所要求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实现时,一任“自我”自由发泄,自然易于构成满足已欲而侵他人的犯罪行为。从这种理论推论,为了消除犯罪,必须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一任自我自由发展,建立刑罚只能助长犯罪,其局限性显而易见。以上是犯罪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学说。这些学说,在它们的创始人之后,都有很大发展。对犯罪问题,多种学科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和方法进行共同研究,这无疑会促进犯罪研究的深入发展,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但是尽管如此,由于犯罪问题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作用,是涉及到生活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的“症候群”,对犯罪原因的探索是一项很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浩繁的课体。

社会心理学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在借鉴以上学说的基础上,指其原因主要以下几种:

(一)挫折——侵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当个人动机行为受到挫折时,攻击与侵犯就成为一种原始而普遍的反应。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认为人类的基本欲望是寻求快乐与逃避痛苦。当这种趋乐避苦的欲望被阻碍时,心理上就产生挫折感,而产生一种攻击行为,轻者如嘲笑、讽刺、斥责、重者则打斗、毁伤或者杀害使其受到挫折对象;有时侵犯攻击的反应是内在行为——用幻想、投射或退缩等自我攻击的方式来代替,该理论的核心就是人的不良心理是导致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

犯罪的道路。

其三、目前我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当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就自然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很多家庭对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直至过份溺爱,在孩子从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辈们都是尽一切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因此,在他们的世界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就几乎没有经历过失败、挫折,更很少经历考验、磨练,当遇到父母离异情况时,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同事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对于矛盾不

想办法解决,而是把自己的委屈、悲愤发泄在社会、他人身上,用报复社会,报复他人,去满足自身的欲望和要求,如某地某中学学生张某(男,14岁),在下晚自习回家的途中,被一持刀歹徒刺中颈部动脉,当场死亡。如此年青的少年,便身遭不测。一时间群情激愤,广大群众纷纷要求早日破案,严惩凶手。经过公安机关艰苦奋战,终使案情大白于天下,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此案主谋竟是张某的同班同学,年仅13岁的刘某。俩人因谈女朋友发生矛盾,刘某承受不起这样的“挫折”,于是就决定采用犯罪手段,清除自已谈女朋友道路上的障碍,在经过一番策划之后,他与另一个同班同学未某(男,14岁),以30元的雇用价格雇用了无业青年周某(男,17岁),将张某杀害。从这上龄小,作案手段残忍的案件中,我们不难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里因外界因素,不同因素地受到异化和扭曲。

二、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具体分析

从天真无邪的儿童,到初涉世事的少年、青年,他们的人格、思想、世界观、方法论都存在有级大的可塑性。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塑造、人生理想、信念的选择都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的个别行为得到奖励,这个人就很有可能重复这一行为。当遭到处罚时,他就不可能去重复了。设想一个父亲热衷于鼓励他的儿子在游戏中表现。对侵犯的目标猛烈打击,赞扬儿子粗鲁猛烈的行为,这种训练对于促进儿童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的影响就是特别大的。相反,就象一个儿童学习不随地吐痰样,他也可以学习不侵犯行为。当他因为打了弟弟一拳,或因为向隔壁的女孩扔石子,或咬了妈妈而遭到惩罚后,他就学着不做这些事情了,当受到挫折,但因控制了自已,未发生侵犯行为而得到报答之后,他同样就学习了它。美国心理学家瓦尔特期为探索在注入情境中奖励侵犯对儿童以后的侵犯行为的影响,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一个比较简单的实验,是让一些儿童拳击玩具“宝宝”,只有他们重拳重击宝宝时才加以奖励。对另一些儿童只有在他们轻轻拳击时就加以奖励,而后测量他们在相互接触游戏中所表现的侵犯行为。结果发现在这新的相互的情境中,那些由于重击而受奖的儿童要比那些轻击而受奖的儿童更富有侵犯性。

我们不能说模仿学习是青少年犯罪的唯一原因,但从青少年世界观方法论还没有形成,还存在动摇不定时期,其受外界的影响,模仿外界的作法,会对其处的态度、原则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与世界接轨,国门洞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民主的气氛日益增强,包括文化领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日趋形成。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先进的思维方式的同时,糟粕的东西也随之而来。表现在文化领域,电影、电视中的暴力、色情镜头屡见不鲜。一些青少年无形中被这些东西所感染,当成欺凌弱者的“拳头”品,或者模仿电影、电视里的人物,在现实中去“实践”。我认识一个人,上学期间,为满足生活上的需求,在课余时间到一个饭店去打工,这个青年人很有才华,在学校还是文体部长,能就会道。但就在他工作期间,饭店夜12点之后经常播放带有暴力性质的录像,在该饭店打工,他就有了观看此类录像的先决条件,久而久之他就被录像中的人物的“壮举”所感染,于是也说产生了模仿的念头。他常事先躲在学校女厕所内,等女同学到厕所方便时,他就趁机实施强奸。在一次类似的恶作剧中,他被女同学在反抗时咬伤了手背,血滴在了女同学的衣服上,但他却趁机逃之夭夭。在逃走后,他为自已的机智而感到非常自豪。不久之后,他又同样的手段实施同样的犯罪,在女同学喊人后,许多同学闻声去抓,而这个同学不但没有远离现场,而是到自己的宿舍换了一件衣服,到现场围观。在当场被认出后,经检验其血型与第一作案时留在被侵害的女同学衣服上的血型一致,该案才得告破。在讯问该同学时,他交待其犯罪

动机时说,就是在寻找一种模仿的刺激。

对青少年来说,对影视中人物的模仿是引起犯罪的一个原因,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也是一个原因,我们都知道作为一社会的人,成年人需要社会交往,青少年同样需要社会交往。交往是人们相互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实现的全部心理活动的交流。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与他人与社会交往,不同年龄的人交往的对象和方法有不有的特点。不良的交往是导致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交往是通过大众模仿、暗示和受暗示的行为来实现的,对一个人的社会态度、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拉大,许多地方的青少年因经济或其他原因过早地被推向了社会。为追求优厚的物质享受,从农村流向城市,在城市灯红酒绿的诱惑中,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就利用了这一部分人的无知、幼稚、诱使。组织他们实施犯罪,这是青少年团伙犯罪。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的滞后,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不强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我国的学校多是应试教育为主,衡量学生的好坏只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做人的教育。于是正在转型期的青少年没有被引导怎样做一个守法公民,而是放任自流,一旦有外界不健康的外因诱导他们就极容易犯罪。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如何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能否站立于世界之林的需要。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课体。根据以上分析的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减少和预防犯罪,本人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使他们真正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人生,莫把金钱当成至宝,莫把享受当成追求。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携手,积极引导,让青少年牢固树立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养成以奉献为荣,以索取为耻的传统美德。其次,加强法制教育,让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在全社会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让青少年真正懂得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犯罪后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为此,各级司法、教育、宣传部门应加大法制宣传,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第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位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堤坝,正如前文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时所谈到的,青少年越是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越差,辨别是非的能力就越易于模枋,这时更需要家庭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与培养。学校是青少年启蒙教育的的地方,因此学校在教书的同时,更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做人。社会预防则是要求全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家庭、学校、社会三道防线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预防的防控体系。第四,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少年可塑生,模仿能力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的诱惑力往往很大,常言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学好不容易,学坏却非常简单,所以,对属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重大诱因之一的“黄赌毒”现象要尽能力加以围剿。文化部门应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严禁不良书刊,杂志的发展传播,根除那些毒害青少年不健康的文化垃圾。

总之,青少年犯罪逐年呈上升趋势,年龄逐渐低龄化,犯罪的突出性在重大案件上,性质恶劣,团伙化,这些都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这对于我国这个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的国家,需要我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等手段,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这一宏大的工程,深入、持久、广泛开展下去去,这是民族振兴、国

家兴亡、人民安宁幸福的大计。

参考文献

(1)多拉德,杜波等的《挫折与侵略》

(2)S费洛依德的《梦的解析》

(3)伦兹的《犯罪生物学论》

(4)EH萨瑟兰《犯罪学原理》

(5)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

(6)《当代警学》99年第3期

(7)《社会心理学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

浅谈从心理学演进角度看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 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演进 本土化

论文摘 要 本文整理参考了许多前人的研究资料及其成果,分析并总结了心理学自诞生到现在的演进趋势,并通过这一演进趋势,进一步探讨了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与运动心理学相关的研究不断涌现,本文将从心理学演进的角度来具体探讨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的发展。

一、实证化倾向,并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

毫无疑问,心理学将来的实证性研究会越来越深入,涉及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但是由于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的影响,现阶段的心理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实证性的研究工作,而忽视了理论的构建。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在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上极大的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但是由于过于忽视理论的建设,致使心理学研究支离破碎,缺少了能够代表该学派并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现在的心理学看似很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却是理论的匮乏。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证研究只能是心理学支离破碎,给心理学未来的统一带来更多的障碍。所以,将来心理学的研究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建设。

二、应用性倾向

应用与普及是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心理学应面向社会生活,基础研究的成果要应用到社会实践领域中去,心理学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才能够有新的发展。随着应用心理学规模越来越大,基础心理学的规模却开始萎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学将来的发展在注重应用的同时,也不能轻视了基础心理学的发展,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心理学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运动心理学起步较晚,研究的领域还非常有限,所以将来拓展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加强其应用的范围,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倾向

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保证本学科具有向前发展的动力。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研究方法已经日趋成熟。要使心理学继续发展,就要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因为庞大的心理学体系需要有丰富的研究方法来支撑。但是,研究方法多样化了,

却缺少统一的研究范式,就会使得研究方法杂乱无章,就会使心理学支离破碎。所以在发展研究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范式的统一。现阶段,大量的研究方法也已经涌入到了运动心理学领域,故运动心理学也存在这一问题,要使运动心理学快速发展,就需在统一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研究方法。

四、实用性倾向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其实用性越来越强,也正是由于其实用性,才使得心理学蓬勃发展。现阶段的人本主义越来越重视人际交往,力求通过协调人际交往来重建人际关系,并最终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而精神分析也将让患者最终康复作为其目标。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需求,迫切需要心理学的参与,迫切需要心理学的发展走向大众化、平民化。将来心理学的发展应该更倾向于能够解决人们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运动心理学要注重其实用性,一定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将来的研究要更多的放在其实用性上,以显示其价值。比如在赛前如何能够降低运动员的焦虑状态,怎样保持其适当的动机,如何预防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怎样通过心理或者感知觉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成绩等等比较现实的问题。

五、整合的倾向

由于心理学各个学派理论既有其优点,当然也不乏其缺陷。不同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为了统合心理学,斯塔茨认为现在我们必须做三项工作:第一,构建一个能使不同的方法论相关联的理论框架,在各种不同的方法之间架起一座理论的桥梁,是不同的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第二,寻找一种能沟通不同的理论概念的综合性理论。第三,建设一种能把不同的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论。心理学最终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统一的道路却很漫长。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强心理学应用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心理学,为心理学的最终统一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本土多元化倾向

美国心理学产生于美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当这种心理学应用于美国社会时,它是有效的,但是应用到其他社会中,就会产生很多误解。

体育运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运动员的行为深受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制约。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多数方法是借鉴西方的,且多以量表和问卷调查为主。等级量表运用于饱受儒家中庸思想熏陶的中国运动人可能就会有失效度。判定一项研究的外在效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敏感性问题,中国人对外国线索颇为敏感,而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运用的许多测试工具带有明显的异域文化色彩,在研究中很难做到概念等值和语言等值,因而运动员在遇到这些线索时就会改变自己的反应方式,使得许多研究结果难以推广。这是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本土化研究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广泛开展本土化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和拓展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研究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尽管进行本土化研究比较困难,暂时或近期也不一定会有什么较为满意的结果,但要真正让人们认识到运动心理学的实用价值,为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本土化研究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鑫辉.把握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理论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3):3-4.

[3] 王树民,聂文龙.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8(4):98-100.

篇三:心理学论文 范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期末论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目录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 2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 3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 4

四、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 5

五、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及其原因 ............................................ 6

六、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 7

七、结术语 ................................................................ 8

参考文献: ................................................................ 9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

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

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

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

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

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真诚原则

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

3、宽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则

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则

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

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

6、平等原则

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平等待人就不能盛气凌人,不能太嚣张。平等待人就是要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