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列表页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格式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5  分类: 论文格式 手机版

篇一:《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模板

基于神经网络的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

*

工艺预测模型 (二号黑体)

董宏林1 闫颖鑫2 王科俊2 段广仁2(四号仿宋)

(1.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京 210094;(五号宋体)

2.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哈尔滨 150001)

摘要(小五黑体):将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算法应用于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工艺的研究,在对网络进行训练的基础上,建立了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工艺与渗层表面成分和元素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和吸收率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十分吻合。(小五宋体)

关键词(小五黑体):双层辉光 人工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小五宋体) 中图分类号(小五黑体):TG156(小五Times New Roman)

Research on ANN-based Prediction Model Used to Double Glow Plasma

Surface Alloying Processing(小三)

XXX(姓大写) Xxxxxx XXX Xxxxxx(小四)

(1.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1;

2.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五号)

Abstract(小五黑体):The theory and the algorithm of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re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technique and the composition, the gross mass fraction of element, the thickness of surface alloying layer as well as the absorption rate is built.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小五)

Key words(小五黑体):Double glow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Prediction model

0 前言(四号宋体)

(五号宋体)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是我国在国内外都获得专利的一项等离子表面冶金新技术[1-4],它可以在普通材料表面形成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表面合金层。双层辉光离子多元共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各种合金元素在源极表面溅射的特性、工件表面的沉积扩散,等离子体空间传输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宏观工艺参数较多,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以往人们都是借助于经验,很难找到反映其内在规律的数学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研究非线性系统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已成功的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在材料热处理学科的应用越来越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50080050)。xxxxxxxx收到初稿,

xxxxxxxx收到修改稿(六号宋体,此处为角注,和正文分开)

到重视。首次以美国HAYEN公司生产的

Hastelloy C—2000镍基耐蚀合金为源极,进行Ni-Cr-Mo-Cu多元共渗工艺研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工艺与渗层合金成分及合金元素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和吸收率之间的预测模型。

[5-6]

1 试验方法和试验方案(四号宋体)

1.1 试验方法

渗金属试验在自制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炉中进行,源极材料为Hastelloy C—2000合金,尺寸为130 mm×50 mm×4 mm,工件材料为20钢,尺寸为80 mm×25 mm×3 mm。采用脉冲放电模式:源极采用直流电源,工件采用脉冲电源。源极材料Hastelloy C—2000的质量分数:wNi=59%,wMo=16%,wCr=23%,wCu=1.6%,wC<0.01%。

1.2 试验方案(五号黑体)

为了选定正交试验各个工艺参数的取值范围,先结合以往试验研究的经验,然后又进行了20余炉的摸索性试验,确定了正交工艺参数。正交试验按照L16(45)正交表进行试验。指标项目为渗层表面合金元素成分及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和吸收率。因素水平表如表1所示。

表1 因素水平表(小五黑体)

水平

dp=(d1p,d2p,?,dnp) p=1,2,?,L

节点i在第p组样本输入时,输出为

?

yip?f[xip(t)]?f??wij(t) Ι

??j

?

jp???

(1)

式中 IjP——在第p组样本输入时,节点i的第j个

输入

f是激励函数,采用Sigmoid型,即

f(x)?

1 (2)

因素(六号宋体) 1 2 3 4 源极电压U/V 1 050 1 000 950 900 工件电压U/V 275 250 350 300 气压p/Pa

35 30 45 40 极间距d/mm

15

20

25

22.5

2 数学模型

在网络学习部分,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来完成

函数的映射。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如图所示为一个三层前馈神经网络:它包括输入层、隐含层(中间层)、输出层;输入层有i个节点,隐含层有j 个节点,输出层有t个节点。上、下层之间各神经元实现全连接,即下层的每一单元与上层的每一单元都实现权连接,而每层各神经元之间无连接。网络按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当一对学习模式提供给网络后,神经元激活值从输入层经各中间层向输出层传播,在输出层的各神经元获得网络的输入响应。这以后,按减小希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之间误差的方向,从输出层经各中间层逐层修正各连接权值,最后回到输入层。

图1 典型BP网络示意图(小五宋体)

算法步骤:

(1) 设置初始权系w(0)为较小的随机非零值。 (2) 给定输入/输出样本对,计算网络的输出: 设第p组样本输入、输出分别为

up=(u1p,u2p,?,unp)

1?e

x

可由输入层经隐层至输出层,求得网络输出层节点

的输入。

(3) 计算网络的目标函数J。设Ep为在第p组样本输入时网络的目标函数,取L2范数,则

E(t)?12

2

d2pp?yp(t)

3

?

1

? ?dkp?y2

1

2

kp(t) ? ?

2

?ekp (t) k

k

(3)

式中 ykp(t)——在第p组样本输入时,经t次权值调

整网络的输出,k是输出层第k个节点 网络的总目标函数为 J(t)?

?EP(t)

(4)

p

作为对网络学习状况的评价。

判别: 若J ≤? (5) 式中 ? —— 预先确定的,?≥0

则算法结束,否则,至步骤(4)。

(4) 反向传播计算。由输出层,依据J按“梯度下降法”反向计 算,逐层调整权值。 wij(t?1)?wij(t)?η

?J(t)?w(t)?

ij(t)

?wij

η

?

?Ep(t)?w?wij(t)??wij(t)

(6)

p

ij(t)

式中 ?—— 步长或称为学习率,本文中n取

1 000 000,?取0.9

3 计算结果与比较

为检验程序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对双层辉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参数:源极电压、工件电压、极间距、气压对渗层表面的合金元素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各合金元素质量分数、吸收率(工件增重/源网络训练准确可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推广能力,在正交试验16组数据中选择13组作为训练样本,余

下的3组以及正交优化工艺作为检测样本。经过1000000次训练的试验数据与计算结果的比较见表2、表3。

表2 预测渗层表面的成分

编号 5 预测值 12 预测值

质量分数w/%

Ni Cr Mo Cu 49.881 51.734 50.514 51.171

14.695 16.962 16.691 17.509

11.365 11.211 14.071 13.048

1.605 1.661 0.912 0.415

16 预测值 17 预测值 50.290 50.826 57.168 59.891 19.164 18.104 19.655 20.107 6.4807.8130 14.732 12.163 1.308 1.333 1.353 1.403

从表2、表3可以看出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的网络实际输出值与期望值都很接近,说明应用神经网络描述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工艺参数与渗层的表面合金成分和合金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吸收率之间的映射模型是十分有效的。

表3 人工神经网络训练与预测值

试验编号 1 2 3 4 5* 17*

源极电压 工件电压 U∕V U∕V

1 1 1 1 2 1

1 2 3 4 1 2

极间距 d∕mm 1 2 3 4 2 1

气压 p∕Pa 1 2 3 4 3 1

吸收率s∕%

试验值 70.900 61.200 33.330 44.650 48.100 79.340

预测值 70.587 60.871 32.847 44.401 47.753 80.920

渗层厚度δ∕μm 试验值34.5 36.5 19.0 21.0 25.5 38.0

预测值 34.579 36.380 19.245 20.871 24.950 38.459

元素总质量分数w∕%试验值

87.496 89.796 84.895 77.579 77.546 92.908

预测值 87.437 89.237 84.508 77.321 76.796 92.210

注:*为检测样本值,试验编号17为正交优化工艺(六号宋体)

anaugmented currents model for magnetic bearings force

4 结论

(1) 。。。。。 (2) 。。。。。。。 (3) 。。。。。。 (4) 。。。。。。。

参 考 文 献(五号黑体)

[1] IMLACH J, BLAIR B J, ALLAIRE P. Measured and

predicted force and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 of industrial magnetic bearings[J]. Trans. ASME J. Tribol., 1991, 113:784-788.

[2] ANTILA M, LANTTO E, ARKKIO A. Determination of

force and linearized parameters of radial active magnetic bearings by finite element technique[J]. IEEE Trans. on Magn. 1998, 34(3):684-694.

[3] MIZUNO T, ARAKI K, BLEULER H. Stability analysis of

Contr. Syst. Technol., 1996, 4:572-579.

[4] DAVID C, MEEKER E H, MYOUNGYU D N. Anaugment

and linearized parameters of radial active magnetic including eddy currents, fringing, and leakage[J]. IEEE Trans. on Magn. , 1996, 32(4):3 219-3 227.

[5] CHAN T H, CHEN S L. Exact linearization of a

voltage-controlled 3-pole active magnetic bearing system[J]. IEEE Trans. Contr. Syst. Technol., 2002, 10(4):618-625. [6] 朱祖超. 超低比转速高速离心泵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实现

[J].机械工程学报,2000,36(4):30-33.

ZHU Zuchao. Theoretical study and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of super-low-specific-speed highspeed centrifugal pumps[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0,36(4):30-33. 非英文的参考文献采用非英文、英文双语形式

作者简介(六号黑体):徐江(通信作者),男,1973年出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改性方面的研究。(六号) E-mail:cjaaa@mail.machineinfo.gov.cn

self-sensing magnetic bearing controllers[J]. IEEE Trans. XXX ,男, 1960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

向为表面改性方面的研究。

E-mail:bbbbb@mail.machineinfo.gov.cn

篇二: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模板

轮式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建模方法 (二号黑体)

常 勇1, 2 马书根1, 3 王洪光1 谈大龙1 (四号仿宋)

(1.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试验室 沈阳 110016;

(五号宋体,文中数字和字母为Times New Roman)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3. 日本立命馆大学机器人系 滋贺 525-8577 日本)

摘要(小五黑体):研究轮式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建模方法问题。提出用于不规则地形下的轮式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建模方法——轮心建模法 (Wheel-center modeling, WCM)在分析多刚体链式结构运动的速度特性以及不规则地形上轮式移动机构转动角速度特性的基础上,建立车轮轮心速度的矢量表达式,即确立WCM。以六轮摇臂转向架月球漫游车的运动学建模为例,分析各关节转动角速度矢量在车体坐标系下的投影,并根据转动矢量方向在车体坐标系中变化与否,将矢量叉乘的投影写成不同的形式,利用车轮轮心坐标系、轮地接触坐标系相对于车体中心坐标系的齐次变换矩阵中的相应元素,将车轮轮心的速度矢量表达式投影到车体中心坐标系下,建立车体运动学模型,从中阐述WCM的方法和过程,并分析WCM的特点。用试验和仿真验证该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小五宋体,摘要长度300~500字) 关键词(小五黑体):双层辉光 人工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小五宋体) 中图分类号(小五黑体):TG156(小五Times New Roman)

*

Research on ANN-based Prediction Model Used to Double Glow Plasma

Surface Alloying Processing(小三)

CHANG(姓大写) Yong1, 2 XXX Xxxxxx 1, 3 XXX Xxxxxx1 XXX Xxxxxx1(小四)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obotics, Shenyang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2.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3. Department of Robotics, Ritsumeikan University, Shiga-ken 525-8577, Japan) (五号)

Abstract(小五黑体):The kinematic modeling method for a wheeled mobile robot is studied. A modeling method called wheel-center modeling (WCM) for kinematics of a wheeled mobile robot that moves on uneven terrain is presented. The vector expression of wheel center velocity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elocity characteristic of a multi rigid chain’s locomotion and the wheel-model moving mechanism’s moving on uneven terrain. The method of WCM is introduced as a result. The projection of the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rotary joints in the rover centre frame is analysed and the projection of vector cross product is expressed as different form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direction of the angular velocity relatively to rover centre frame changes or not. The wheel centre velocity is projected to the rover body centre coordinate frame with the use of the elements of the homogeneous transformations from the wheel centre frame and the wheel-terrain contact frame to the rover center frame. Thus, the kinematics of the rover is modelled. The procedure of kinematic modelling using WCM is introduced and the characters of WCM is analysed. The method’s validity is verified by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小五)

Key words(小五黑体):Double glow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model

0 前言(四号宋体)

(五号宋体)离散频谱分析只能在截断的有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50080050)。xxxxxxxx收到初稿,

xxxxxxxx收到修改稿(六号宋体,此处为角注,和正文分开)

长度时域上进行,不可避免地存在能量泄漏,导致

经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得到的频谱,其频率、幅值和相位均可能产生较大的误差,大大限制了该技术的工程应用,因此需要研究离散频谱的校正技术以消除或大幅度减小这个误差,提高分析精度。对于单频率成分或间隔较远

的多频率成分的离散频谱,目前主要有比值法、能量重心法、FFT+FT连续细化傅里叶变换分析法和相位差法四种校正方法[1],其中能量重心法是2001年丁康等[2]

在三点卷积幅值校正法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通用的离散频谱校正方法,利用离散窗谱函数的能量重心是坐标原点的原理求出频率校正量,是

一种校正精度很高的近似方法。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所测得的信号通常伴随有噪声,噪声会影响频谱校正精度。因此从理论上系统的分析随机噪声背景下的各种离散频谱校正方法的

精度,可为实际工程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92年SCHOUKENS等[3-4]研究了噪声对内插法的影响。2004年齐国清等[5]对插值

FFT估计的频率精度进行了分析。2002年朱利民 等[6]对一种特定时域平移相位差校正法(平移点数等于FFT变换点数)的校正精度的影响进行了理论

分析和仿真计算。2007年杨志坚等[7-8]

对高斯白噪

声背景下时移相位差校正法和改变窗长相位差法校

正精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目前还没有学

者对噪声背景下能量重心法频率校正精度进行过系

统分析。能量重心法是一种通用的校正方法,能对多段平均功率谱直接进行校正,特别适用于频率有

微小波动的实际工况,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10]

,因此分析噪声背景下能量重心法校正精

度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高斯白噪声影背景下

加对称窗的离散频谱利用能量重心校正法进行校正 的频率校正精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其理论校 正误差公式,进行了仿真验证,并且对能量重心 法做了改进,使其具有更广的适用性和更高的抗噪能力。 1 试验方法和试验方案(四号宋体)

1.1 试验方法 渗金属试验在自制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炉中进行,源极材料为Hastelloy C—2000合金,尺寸为130 mm×50 mm×4 mm,工件材料为20钢,尺寸为80 mm×25 mm×3 mm。采用脉冲放电模式:源极采用直流电源,工件采用脉冲电源。源极材料Hastelloy C—2000的质量分数:wNi=59%,wMo=16%,wCr=23%,wCu=1.6%,wC<0.01%。 1.2 试验方案(五号黑体) 为了选定正交试验各个工艺参数的取值范围,先结合以往试验研究的经验,然后又进行了20余炉的摸索性试验,确定了正交工艺参数。正交试验按

照L16(45)正交表进行试验。指标项目为渗层表面合

金元素成分及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和吸收率。因素水平表如表1所示。 表1 因素水平表(小五黑体)

水平

因素(六号宋体)

1 2 3 4

源极电压U/V 1 050 1 000 950 900 工件电压U/V

275 250 350 300 气压p/Pa

35 30 45 40 极间距d/mm 15 20 25 22.5 1.3 频率校正误差理论分析 没有噪声影响下的能量重心校正法的归一化频

率校正公式[2]

n

(k*?i)G

1?f??nk*?ik*?inn?? (1) Gi???n

k*?i式中 k* ——无噪声功率谱中最大值谱线 Gk*?i—

—第k*?i条功率谱线 在白噪声背景下的归一化频率校正公式 ?n(k f?r?i)Pk???i

1kr?inn?? (2) Pkr?ii???n

式中 kr ——白噪声背景下功率谱中最大值谱线

Pkr?i ——第kr?i条功率谱线

2 数学模型 在网络学习部分,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来完

成函数的映射。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图1为一个三层前馈神经网络:它包括输入层、隐含层(中间层)、

输出层;输入层有i个节点,隐含层有j 个节点,

输出层有t个节点。上、下层之间各神经元实现全连接,即下层的每一单元与上层的每一单元都实现权连接,而每层各神经元之间无连接。网络按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当一对学习模式提供给网络后,神经元激活值从输入层经各中间层向输出层传播,在输出层的各神经元获得网络的输入响应。这以后,按减小希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之间误差的方向,从输出层经各中间层逐层修正各连接权值,最

后回到输入层。 算法步骤如下所述。 (1) 设置初始权系w(0)为较小的随机非零值。

(2) 给定输入/输出样本对,计算网络的输出: 设第p组样本输入、输出分别为

up=(u1p,u2p,…,unp) dp=(d1p,d2p,…,dnp) p=1,2,…,L

节点i在第p组样本输入时,输出为

0.9。

?

yip?f[xip(t)]?f??wij(t) Ι

?

jp? (3)

??j??

式中,IjP为在第p组样本输入时,节点i的第j个输

入。

图1 阻尼器屈服力矩—电流特性(图中文字为六号)

f是激励函数,采用Sigmoid型,即

f(x)?

1

1?exp(x)

(4) 可由输入层经隐层至输出层,求得网络输出层节点的输入。

(3) 计算网络的目标函数J。设Ep为在第p组样本输入时网络的目标函数,取L2范数,则

E12y21??

212

p(t)?dp?p(t) 3?2? dkp?ykp(t) ?2?ekp (t)

kk

(5)

式中,ykp(t)为在第p组样本输入时,经t次权值调整网络的输出,k是输出层第k个节点。

网络的总目标函数为 J(t)??EP(t)

(6) p

作为对网络学习状况的评价。

判别: 若J <?,则算法结束,否则,至步骤(4)。 (4) 反向传播计算。由输出层,依据J按“梯度下降法”反向计算,逐层调整权值(图3~5)。 wij(t?1)?wij(t)?η

?J(t)

?w(t)

?wij(t)? ij

η?

?Ep(t)?w?wij(t)??wij(t)

(8)

p

ij(t)

式中,?为步长或称为学习率,n取1 000 000,?取

图2 路径规划三维图(小五宋体)

图3 轮齿本体温度分布

图4 微压印法制备的微复制模板及仿生鲨鱼皮

图5 微生物细胞金属化约束成形工艺流程

3 计算结果与比较

为检验程序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推广能力,在正交试验16组数据中选择13组作为训练样本,余下的3组以及正交优化工艺作为

检测样本。经过1 000 000次训练的试验数据与计算结果的比较见表2、表3。

表2 预测渗层表面的成分

编号 5 预测值 12 预测值 16 预测值 17 预测值

质量分数w/%

Ni Cr Mo Cu 49.881 51.734 50.514 51.171 50.290 50.826 57.168 59.891

14.695 16.962 16.691 17.509 19.164 18.104 19.655 20.107

11.365 11.211 14.071 13.048 6.4807.8130 14.732 12.163

1.605 1.661 0.912 0.415 1.308 1.333 1.353 1.403

对双层辉光离子多元共渗工艺参数:源极电压、工件电压、极间距、气压对渗层表面的合金元素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各合金元素质量分数、吸收率(工件增重/源网络训练准确可靠),正交试验按照L16(45)正交表进行试验。指标项目为渗层表面合金元素成分及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和吸收率。从表2、表3可以看出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的网络实际输出值与期望值都很接近,说明应用神经网络描述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工艺参数与渗层的表面合金成分和合金总质量分数、渗层厚度、吸收率之间的映射模型是十分有效的。

表3 人工神经网络训练与预测值

试验编号 1 2 3 4 5* 17*

源极电压 工件电压 U∕V U∕V

1 1 1 1 2 1

1 2 3 4 1 2

极间距 d∕mm 1 2 3 4 2 1

气压 p∕Pa 1 2 3 4 3 1

吸收率s∕%

试验值 预测值 70.900 70.587 61.200 60.871 33.330 32.847 44.650 44.401 48.100 47.753 79.340 80.920

渗层厚度δ∕μm 试验值预测值

34.5 34.579 36.5 36.380 19.0 19.245 21.0 20.871 25.5 24.950 38.0 38.459

元素总质量分数w∕%试验值 预测值

87.496 87.437 89.796 89.237 84.895 84.508 77.579 77.321 77.546 76.796 92.908 92.210

注:*为检测样本值,试验编号17为正交优化工艺。(六号宋体)

[3] DOWIET P. Estimation of disassembly times[R].

4 结论

(1) 。。。。。。。。。。。。。。。。。。。。。。。。。。。。。。。。。。。

。。。。。

(2) 。。。。。。。 (3) 。。。。。。 (4) 。。。。。。。

参 考 文 献(五号黑体)

(以下参考文献为作者参考格式用,和文中引用的文

献不符)

[1] IMLACH J, BLAIR B J, ALLAIRE P. Measured and

predicted force and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 of industrial magnetic bearings[J]. Trans. ASME J. Tribol., 1991, 113:784-788. (参考文献为期刊的格式)

[2] 朱祖超. 超低比转速高速离心泵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实现

[J].机械工程学报,2000,36(4):30-33. (括号里是期不是卷,有些期刊有期和卷,有些只有一种,就只写一种)

ZHU Zuchao. Theoretical study and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of super-low-specific-speed highspeed centrifugal pumps[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0,36(4):30-33. 非英文的参考文献采用非英文、英文双语形式

Manchester: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1994. (参考文献为报告的格式)

[4] TULLY E J, HEYWOOD J B. Lean-burn charracteristics of

a gasoline engine eiched with hydrogen fraction from a plasmatron fuel reformer[R]. SAE 2003-01-0630, 2003. [5] DAVID C, MEEKER E H, MYOUNGYU D N. Anaugment

anaugmented currents model for magnetic bearings force and linearized parameters of radial active magnetic including eddy currents, fringing, and leakage[J]. IEEE Trans. on Magn. , 1996, 32(4):3 219-3 227.

[6] CHAAN T H, CHEN S L. Exact linearization of a

voltage-controlled 3-pole active magnetic bearing system[J]. IEEE Trans. Contr. Syst. Technol., 2002, 10(4):618-625. [7] Online Computer Aid library Center, Inc. History of

OCLC[EB/OL]. [2000-01-08]. http://

XXX,男,1960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改性方面的研究。

E-mail:bbbbb@mail.machineinfo.gov.cn

篇三:《机械工程学报》投稿格式

《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原《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作为中国机械工程技术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两刊紧密把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着重报道具有综合、基础、开发和边缘性质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发表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论文。刊登论文的主要类型包括机械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前沿性综述研究、高水平基础理论研究和高应用价值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多数属于(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格式)国家或省部级资助项目。《机械工程学报》为月刊(创刊于195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报》为双月刊(创刊于1988年),内容不重复。

1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作者所投稿件应符合以下要求:

(1)论文报道的内容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 充分体现科技兴国战略, 促进科技、教育并与经济紧密结合, 为振兴机械工业服务,并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和前瞻性,综述性稿件应注意时效性。

(2)论文的写作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及专业技术手册。 目前我刊参照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

① GB 3100-19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② GB 3101-19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规则 ③ GB 3102.1~13-1993 量和单位

④ 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⑤ GB/T 15834-1995 标点符号用法

⑥ 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参照相关专业技术手册包括:《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等。

(3)通过《机械工程学报》工作平台投稿,必要时可打电话或发邮件向编辑部询问有关情况。注意不要一稿多投!

(4)作者应提供详细的通信地址及联系方式(电话、E-mail等),并与编辑部密切合作,积极配合编辑部进行论文修改工作,提供与论文发表相关的各类材料。

(5) 论文如有资助项目应在首页脚注处明确标出。获省部(局)级以上基金(如“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以及获得奖励者,须提供证明复印件。

我编辑部的稿件处理采用“四审四校”制度,即编辑初审、专家评审、编委复审、主编(主任)审定以及作者一次校对和编辑三次校对的审校方法,审稿及制版非常严格,稿件处理需要一定的周期,投稿后作者可通过投稿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我刊网站上的“作者工作区”,在线查询稿件处理进展。

2 稿件格式

《机械工程学报》稿件的结构组成按次序排列为: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中

图分类号、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英文署名、作者工作单位英文名称、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作者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稿件的结构组成按次序排列为: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 前言 、正文、结论,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两刊的正文均采用双栏排版(可到《机械工程学报》工作平台首页的“下载中心”下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投稿模板、《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投稿模板)。2.1 题名

题名应概括文章主题、简单明了。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英文题名应符合英文表达方法,不要轻易使用未得到业界公认的缩略词语,字母应全部大写。

有论文注释项目时,如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在题名末尾用上标“*”注出,并把注释语

列于首页地脚处。

2.2 作者署名及单位

中文版论文作者署名按照先后次序从左至右列于题名下方。所有作者单位按照作者顺序在署名下方用一个括号注出,每个单位信息应包括序号(多于1个单位时标注)、单位全称(写至二级单位,如院、所或系)、所在城市名称、邮编。国外单位应标明所在国家。每个作者名字后用上标标出所对应的单位序号,多于一个单位时,序号间用逗号隔开,格式如下例所示:

滚动轴承润滑脂的噪声特性及低噪声脂的合成

XXX1 XXX1 XXX2 XXX1

(1. 后勤工程学院军事油料应用与管理工程系 重庆 400016;

2. 总后物资油料部油料军事代表局 北京 100842)

英文版论文署名按照先后次序从上至下列于题名左侧,先写姓后写名,姓全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中国作者的姓名用汉语拼音书写,国外作者的名可以缩写为第一个字母。作者单位按照二级单位、一级单位、所在城市名称、邮编、国家名称的顺序列出。具体格式如下所示。

Novel 6-DOF Wearable Exoskeleton Arm with Pneumatic Force-Feedback

for Bilateral Teleoperation

ZHANG Jiafan1, 3, *, FU Hailun2, DONG Yiming1, ZHANG Yu1, YANG Canjun1, and CHEN Yi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 China

2 Zhejiang Province Instituteof Metrology,Hangzhou 310027, China

3 National Die & Mold CA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2.3 摘要

摘要是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论文的中、英文摘要是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主要内容,所以摘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到该论文能否被收录及收录后被引用的情况,作者应给予高度重视。作者在写作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应该按“报道性摘要”(即“信息性摘要”)的要求不写。

(2)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拥有与文章同等量的主要信息,达到即使不阅读全文也能获得主要的信息。

(3)摘要应包括下列内容:研究的目的(含简要的研究背景);采用的方法;试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作者的创新点或独到之处。

(4)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注意下列问题: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经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重复篇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如实地反映所做的研究工作,提供尽可能多的定量的信息,不可进行自我评论,不应有如:“…属于首创”;“…尚未见报道”等; 中文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用“本文”、“作者”和“笔者”等;缩略语和简称首次出现用全称,并给出简称。关键词不用缩略语和简称,已通用的除外;摘要中不要使用图、表,一般不分段落。

同一篇文章的中英文摘要内容应该一致。2.4 关键词

关键词为经过规范化处理的词语或短语,数量一般为3~7个。同一篇文章的中英文关键词的内容和顺序应一致。

2.5 中图分类号

参见《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对多学科论文,可给出多个相关分类号,但主分类号必须排在

2.6 前言

第一位。

前言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和范围,介绍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理论依据、试验基础和研究方法,作者的意图、预期的结果及其作用和意义。应言简意赅,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已有的基本理论、试验方法和基本方程的推导,在前言中不必赘述。如实评述,防止吹嘘自己和贬低别人,避免宣传性的用语。对出现的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进行定义和说明,后文中出现时不必再解释,前言中尽量不要出现图表。2.7 正文

正文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左顶格书写,序码之后空一个汉字间距接写标题,如下列格式所示:

中文版论文 英文版论文

0 前言1 INTRODUCTION 1 … 2…

1.1 … 2.1…

1.1.2 … 2.1.2…… … 2.8 结论

1.1.1 … 2.1.1…

结论是整篇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总结。语言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避免出现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的语句。一般应按顺序(1)、(2)、(3)…的形式列条,也可为一段。

结论具有以下功能:归纳总结使用的方法、研究的结果;提出新的发现及研究成果;提出建议、研究设想或尚待解决的问题;突出研究的独创性等。 2.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引用方法、著录格式等)详见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我刊要求每篇论文应列出6篇以上参考文献,未正式发表的文献不能列入。中外文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均按先姓后名的顺序排列,姓全大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为小写。中国作者的汉语拼音名字不能缩写,非中国

数字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新的国家标准有许多变化,摘要说明如下:

(1)数的书写应符合GB/T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单元: 标准的起草与表达规则 第一部分: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2)数字相乘的符号,中文中用“×”,外文中用中圆点“?”。

(3)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使用“~ ”。如:150 km~200 km,-100 ℃~180 ℃。 (4)物理量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5)合理使用国际单位制(SI)词头,一般应使用1~1000以内的数字表示数值,超出此范围的数值应使用相应的量的词头表示,如10000 Pa,应写为10 kPa而非0.01 MPa。3.3 外文字母

文中出现的易混淆的字母、符号以及上下标等,必须打印清楚或缮写工整。打印稿中所有非中文字符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要严格区分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黑体及非黑体(如表示矢量、张量和矩阵的符号用黑斜体)等,必要时用铅笔注明。3.3.1 斜体

斜体外文字母用于表示量的符号,主要用于下列场合: (1)变量符号、变动附标及函数。

(2)用字母表示的数及代表点、线、面、体和图形的字母。

(3)特征数符号,如Re (雷诺数)、Fo (傅里叶数)、Al (阿尔芬数) 等。 (4)在特定场合中视为常数的参数。 3.3.2 正体

正体外文字母用于表示名称及与其有关的代号,主要用于下列场合: (1)有定义的已知函数(例如sin, exp, ln等)。

(2)其值不变的数学常数(例如e = 2.718 281 8…)及已定义的算子。 (3)法定计量单位、词头和量纲符号。 (4)数学符号。

(5)化学元素符号。

(6)机具、仪器、设备和产品等的型号、代号及材料牌号。(7)硬度符号。

(8)不表示量的外文缩写字。 (9)表示序号的拉丁字母。

(10)量符号中为区别其他量而加的具有特定含义的非量符号下角标。3.4 量、符号和单位

文中涉及的量、符号及其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GB 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规则》和GB 3102.1~13-1993《量和单位》中的相关规定。国家标准中没有相关规定的可以参考《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等专业技术手册。如在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技术手册中均没有规定的,应使用本专业领域内的惯用符号和单位。3.5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 》的相关要求。

4 数学公式

重要数学公式应另起行居中排,并按顺序编号。后文不再提及的,可以不编号。编号在全文范围内统一排序,不分章节, 公式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圆括号内右顶格书写。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