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民主生活 > 列表页

读《》三民主义你有什么感想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4  分类: 民主生活 手机版

篇一:请阅读《三民主义》并谈谈你的感想

1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安全 殷东硕 E41514031

周二5,6节课

第二次作业:请阅读《三民主义》并谈谈你的感想。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三民主义的出现有它的必要性,试想:如果没有中山先生的思想,满清王朝会出现政治体制改革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推翻满清王朝?或者说,满清王朝能够改良吗?君主立宪真能成功吗?关于满清王朝,我们无法掩饰对这个朝代少数满族人屠杀压迫大多数汉人的仇恨,满清王朝是中国历朝历代最残忍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个在文明程度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无法和中原主流人群(以汉人为主)相比的少数民族,因为善于骑射而以1%的人口征服了99%的大多数族群,靠的是对异族的毫不留情的屠杀以及更加残忍的文字狱这“两杆子”(枪杆子与笔杆子)而彻底阉割了中华民族!在很多与西方接触中(例如对待传教士与西方科技、文化),清朝不但保守,而且倒退。中华民族突然在最近几百年落后于世界,满清这个政权要负主要责任。要不是中山先生等人在世界思潮翻涌的背景下于中国突起,中国思想之落后,不知还要损害多少性命,扼杀多少历史。

中山先生是个开拓者,他在鲜有人觉醒的大背景下,喊出了“天子替你们做了些什么?”——一个如此简单却是现代文明国家的最基本的问题,人类五千年都没有人提出来过,那些对西方学问如此精通的“救亡图存”的精英,没有一个人提出如此简单的问题,因为他们都在忙着如何能够为满清的天子做些什么啊!

中山先生的最大贡献便是他的三民主义,而不光是其中先进的思想,读过三民主义的人都有体会,中山先生能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以自己有限的学问与游走边缘的经历提出了如此系统的“中国之路”,以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能够听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穿插了很多故事),这是当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中山先生更是个践行者。很多大家认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对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理解显然深刻过孙中山,可是,问题在于当时西方的学问早就形成了,很多学者都可以理解这些道理,但是这种学问对于很多学者来说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大部分只能停留在“学问”上,无法用于实践,而且经不起考验。

中山先生用他广博的学识、遍布的足迹、深刻而从先进的思想作为基石,勇敢的心与不屈的意志为盾,鲜明的旗帜、激烈的演说为矛。在与中国古老思想的斗争中,打破了顽固守旧的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守旧派,把中国推向了一个开化的民主主义时代!

篇二:《三民主义》读后感

观《三民主义》有感

——我谈“民族”与现代“国民”意识 《三民主义》由孙中山所著,这本书收录了孙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至八月的“三民主义”十六讲。其中“民族主义”有六讲,“民权主义”有六讲,“民生主义”有四讲。

“民族主义”部分,孙中山主要给我们讲了华夏民族的发展,地位,现在所处的形势以及面临的任务。(民族主义是我这篇感想的主要内容,所以在下面主要讲解,这里不做过多描述)“民权主义”部分提到民权的概念,谈及民权在我国的状况及发展,并与外国民权发展与斗争史做了比较,提出民权在我国应如何发展,如何实现。“民生主义”部分则主要讲了什么事民生主义以及民生主义的实现步骤与要求。 孙中山对当时的情况可以说很了解,他很有先见的提出了“三民主义”,并且希望国民党能都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挽救中国(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读《》三民主义你有什么感想)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下面我主要从民族主义这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要谈“民族主义”,首先要问何谓“民族主义”?孙中山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通俗来讲就是,以前的中国人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观念,而对于

民族则是毫无感觉的。按照我的理解,这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家族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其次是,自从西周以来,等级森严的家族制就早已将“尊尊亲亲”、“父子尊卑”的观念深深植入人们的心里,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越长越深,人们有家谱宗谱,却从老没有族谱或族史。还有就是,这种观念也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发展有关,当时的皇帝以天朝自居,认为,世界就是中国,中国便是天下,自以为是宇宙的主宰者。无意识中就给人们一种错觉,认为除了中国人之外就再也没有别人或者说再也没有人比他们强,这样的话,人们生活在一种无比较、无竞争的环境中,没有别的民族与他们竞争,当然无需知道原来大家都是汉族人了。正是因为这样,人们便对民族意识不强。就算在元朝和清朝时期,蒙古族和满族夺去了汉族人的政权,人们仍然没有危机和民族意识。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满族都实行了汉化,他们折服于汉族,主动吸收汉文化,汉族人便骄傲自大、洋洋得意的继续生活着,在他们心里还是认为,汉族仍然“称霸天下”。由此可见,人们的民族意识在古代就没有形成。

那么当时呢?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到八国联军侵华这60年间,民族意识有没有觉醒呢?我们国人有没有

团结起来为民族而奋斗呢???外国旁观者说我们是一盘散沙,那到底是不是呢?

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起义;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义和团曾经奋起;戊戌变法时,梁启超率先提出民族主义,民族意识便有所觉醒,但只是少数先知者而已。这些可以说是民族主义,但是,这些民族主义足够吗?仅仅是几个老百姓,几个农民被迫不得已而反抗而斗争就是民族主义吗?难道有几个先知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为民族危亡奔走呼号就是“民族主义”吗?难道就指望这些个人去拿起刀救中国吗?面对几十万大军他们又算什么。

由此可见,当时的民族意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而当时正值各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危难时期,军阀又各据一方,国民党在袁世凯的搅和下已乱七八糟,共产党作为新生力量才刚刚诞生。民众的生活更是糜烂不堪,地主强取豪夺,官府层层压迫,人民则负债累累,生不如死。中国社会看起来真的是一片狼藉,上下心不齐,力不同,取得民族独立又何从谈起。

由此可见,民族意识在当时提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它不仅能缓和阶级矛盾,才能让人们意识到,原来中国人都是一家人,何必在这个危难时候发生内讧进行窝里斗

呢?同时,它还能使人们众志成城抗击敌人。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可是当“民族主义”这种水泥加进来时,我想它会更坚固吧。当然,民族主义不是两个人觉醒就可以的,不是一千人觉醒就足够的,而是四万万人的事,是四万万人的任务。如果这些人全都觉醒,我想每个人拿着棍儿拿着刀组成人墙,那些拿着尖刀利枪的鬼子也会不住颤抖尿裤子吧。我们都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四万万人的力量却是可以震天动地的。

孙中山希望国民党可以领导中国胜利,可是没有,最终还是共产党人领导中国胜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共产党的胜利离不开民族意识。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发动游击战,搞农村革命根据地,联合各党派各阶级人士,发动人民挖地道,目的不都是激发人民民族意识,尽可能大的团结全国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吗?如果没有人们的支持,再好的领导、再英明的将军,我想都是白搭吧。

??

总之,没有全民族的团结,中国革命不可能胜利,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全民族有怎么可能团结在一起

呢?

作为一种意识,“民族意识”同样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着,那么,在今天,它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在今天,我们不用去拿着枪上战场,不用爬雪山过草地,不用长征不用吃树根,但是,它不是不用的。在今天,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国民意识。

我认为,国民意识就是你作为一个人,是有社会属性有集体属性的人,因此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也有权为自己和自己国家的权利辩解和维护。

首先,我想说我所理解的社会属性和集体属性。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集体的,谁也离不开谁,我们吃饭离不开农民与厨师,穿衣离不开纺织工,出行离不开修路工人,睡觉离不开建筑工人。我们不能够脱离集体,那就要学会如何在集体里生活。当有一个“小悦悦”被碾压时,我们该怎么做?面对老人摔倒时,我们该不该救呢?公共场合还不改吸烟?手里的垃圾该丢在哪里?“希望工程”捐出去的是希望还是绝望?一幢幢豪宅后面是努力挣来的钱还是贪污受贿而来的钱?党始终高举“为人民服务”,真的做到了吗?这一串串问题接踵而至,虽然很老套,人们一直在说,可是,到底有没有付出行动呢?有没有身体力行,从我做起呢?

篇三:三民主义读书笔记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

孙中山是一位英勇无私,百折不挠的政治家,开始时他只是一个人,却毅然决然地向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民国建立,便是这位伟大革命家理想的成功。孙中山一次又一次的掀起革命斗争,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三民主义》就是这位崇高革命家的政治思想精华。 孙中山要讲读书做学问,他并不是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对手,但17岁时,孙中山从檀香山辍学回到家乡,孙中山当时只在檀香山中学生活了五年,根本没有接触到什么高深的民主自由与共和的理念,可他回来后对比了两地的生活,对乡人说:“一个政府应该替人民管理种种事情。百姓每年缴了税,应该看到政府做造的学校、桥梁、马路。但天子替你们干了些什么呢?”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积弱积贫,孙中山最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从那一时期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而今后的若干世纪内,中华儿女也仍将继续为之奋斗。孙中山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坚定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在她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古老的中华大地升起了“共和国”的大旗。此后的历史虽然反复多变,但是,将我国建成具有高度民主水平的现在国家始终是中华儿

女的奋斗目标。

孙中山不仅期望国家富强,人民民主,而且期望民生幸福。孙中山高于他的同时代占有的地方就在于,他在领导人民进行一般的民主革命的同时,还创造性的提出“民生”问题,要求建立一个新社会,人民普遍享有“文明之福祉”,达到“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境界。孙中山是以为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地”;处处体现出,孙中山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思想。孙中山又是一位大公无私的爱国者。他将自己的医生都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民国初建,他将临时大总统的崇高地位让给袁世凯,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时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公,视个人权位如敝履的博大胸怀吗?满清时代,从八国联军到任何一个列强,几乎都有能力把 中国吞并(八国联军使用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兵力就占领了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但 他们并没有有如我们一直宣传的那样“瓜分中国” 。而这一点,那些整天到日本、美 国和欧洲政治避难的知识分子们(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竟然没有看出来,

或者 假装看不出,反而是慈禧那个老太婆看清楚了,所以,她从来不忌惮西方列强“瓜 分”清朝,她从来不担心会亡国。 为什么?因为西方列强求财,大清政府只要有四万万汉人可以压榨, “宁赠友 邦,不与家奴” ,并无亡国之忧!所以,当老顽固康有为为了保护大清江山而组织保 国会、疲于奔命、要死要活的时候,清朝大佬荣禄鄙夷地说: “康有为立保国会,现 放着许多大臣未死,即使亡国也不劳他保也。其僭越妄为,非杀不可。 ”——话都说 到这个份上,一帮被奴役了两个多世纪的奴才还在为保护主子“殚精竭虑、肝脑涂 地” ,中山和他们比起来,无论从思想还是人格,哪里可以同日而语?

中山先生的最大贡献——“三民主义” 。通读三民主义全本,孙中山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以自己有限的学问与游走边缘的经历提出了如此系统的“中国之路”,以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能够听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当时的学者所不能做到的。

现在回头看,可以说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对

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理解深刻过孙中山,可是,问题在于当时西方的学问早就形成了,只要是个学者, 能够埋头读书,完全可以理解这些道理,而且说得头头是道,问题是这种学问对于很多学者来说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往往只能停留在“学问”上,无法用于实践, 而且经不起考验。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没有出过国门就对西方思想了如指掌的大学问人与先期的启蒙者,一旦遇到了挫折,一旦出国了看到了不如意的地方,往往是抛弃以前的 “学问” 自己的信念也会来一个 180 度的大转弯。中国近代历史上这种启蒙者并不少最后他们自己都变成了需要启蒙的人。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可能一开始就 没有他们的那么深刻,他只不过四年的中学里感悟到的,当他再结合理论,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时候,他就变成了无坚不摧的共和国领袖。岿然不可动摇。对共和民主的追求不再是“学问”,而成了信仰。

从今天的角度与眼光看, “三民主义”从理论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可别说在当时,即便是现在,除非你拿一个不一定能够使用的西方的制度模型,还有什么比三民主义更接近中国的现实?中山先生首先提出了“民族主义” 他不但看到西方列 强对中华的侵

略,更看到了满清少数利益集团的倒行逆施。满清政府是最大的种族主义,统治中华民族近三百年,汉人的官职不但始终受到限制,而且最终决定权始 终掌握在占人口不到 1%的满族利益集团手中,这样的建立在种族歧视与偏见之上 的政权在全世界几乎绝无仅有。孙中山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反对少数人的压迫,把创造了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解放出 来的重要举措。中山的“民族主义” ,并不是现在一些人所说的被少数人掌握用来误导民众的那种民族主义。 在政治上,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权主义” ,其核心就是共和,就是一人一票的 选举管理自己的最高领导人与政府,虽然他对自由的看法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所 不同,今天看来可能有些缺陷,但应该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解读,自由主义者 的自由至今在中国仍然无法立足,不是因为孙中山先生当时的“错误” ,而可能正好 相反,他当时的“错误”正是因为他比我们更早地看清了中国的国情与民情。

对中山先生另外一个误解,可能就在于他后期经常提出的“社会主义” ,以及他的“民生主义”主张。孙忠山提出“社会主义”的时候,是在“民权”之后,是在民众有投票权选举自己的政府之后,他更多强调的是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中的福利以及“集中力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