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情况报告 > 列表页

关于嘉兴市台资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13  分类: 情况报告 手机版

篇一:关于嘉兴市台资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嘉兴市台资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依托嘉兴市工商局市场主体准入系统数据,围绕台资企业发展这一主题,全面披露嘉兴台资企业数量、注册资本、投资总额、行业分布、区域、企业年龄、企业寿命等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客观展现嘉兴台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探讨嘉兴台资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台资;嘉兴;发展趋势;建议

近几年,嘉兴对台湾的贸易总额一直呈增长态势。2011年前三季度,嘉兴与台湾贸易额达9.61

亿美元,同比增长47.6%,占嘉兴市对外贸易额的4.52%。台资企业在嘉兴投资早,企业多,投资领域广泛,在嘉兴与台湾的贸易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台商在嘉兴投资设立企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一是按照相关外商投资法律法规直接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合资经营企业;二是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设立海外离岸公司,然后以离岸公司名义在嘉兴投资;三是以隐名投资的方式利用大陆股东设立内资企业以规避外商投资行业限制。这三种方式中以第一种方式即直接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合资经营企业为主流。本文围绕嘉

兴台资企业发展这一主题,依托嘉兴市工商局市场主体准入系统数据,全面披露嘉兴台资企业数量、注册资本、投资总额、行业分布、区域、企业年龄、企业寿命等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客观展现嘉兴台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探讨嘉兴台资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嘉兴台资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优化台资企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嘉兴市台商投资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总量

③④

截止到2011年9月,嘉兴市在册外资企业3014户,注册资本为1599640万美元,投资总额为2854794万美元。其中,台资企业(不含分支机构,下同)340户,注册资本57681.85万美元,投资总额88103.57万美元。台资企业数量仅次于香港,占全市外资企业总量的11.28%。

①数据来源于嘉兴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

②本文所指台资企业包括台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与外国投资者合资、台港澳与境内合资、台港澳与境内合作、台港澳合资、台港澳法人独资、台港澳非法人经济组织独资、台港澳自然人独资)和股份有限公司(台港澳与外国投资者合资上市、台港澳与外国投资者合资未上市、台港澳与境内合资上市、台港澳与境内合资未上市、台港澳合资上市、台港澳合资未上市),不包含各类台资企业分支机构及其它类型非法人经济组织。 ③ 下文如无特别注明,数据均截止到2011年9月30日。

④ 本文所指外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合资、外国法人独资、外国非法人经济组织独资、外国自然人独资、台港澳与外国投资者合资、台港澳与境内合资、台港澳与境内合作、台港澳合资、台港澳法人独资、台港澳非法人经济组织独资、台港澳自然人独资)和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上市、中外合资未上市、外商合资上市、外商合资未上市、台港澳与外国投资者合资上市、台港澳与外国投资者合资未上市、台港澳与境内合资上市、台港澳与境内合资未上市、台港澳合资上市、台港澳合资未上市),不包含各类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及其它类型非法人经济组织。

- 1 -

表1、嘉兴市在册台资企业及累计注册数量图(单位:户)

台湾是嘉兴最早的外资来源地之一,投资时间仅次于香港和日本。现存台资企业中,1995年以前成立的15户,占4.4%;1996年至2000年间成立的50户,占14.7%; 2001年到2005年间成立的152户,占44.7%;2006年以后成立的123户,占36.2%。其中,2003年度成立数量最多,达到37户,注册资本总额和投资总额也最大,分别为9199.18万美元和14743.06万美元。目前嘉兴存续开业最早的台资企业为浙江汉华装饰布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8月8日,注册地址为浙江省海盐县澉浦镇长青路15号,主要生产销售装饰布、防静电布、箱包面料、混纺纱、人造纤维装饰带、人造装饰花以及服装、箱包。

从新注册数量看,2003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2008、2009年,仅为16户和18户,为高峰期的二成。从组织形式来看,外商独资企业形式不断被外资看好,登记注册数量比重不断加大。

(二)投资规模

嘉兴市台资企业投资规模总体偏小,企业数量位居第二,但注册资本及投资总额却位于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美国、萨摩亚之后,排名第七。从注册资本来看,嘉兴台资企业主要集中在50万美元以下。数据显示,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有12户,占全部台资企业的3.53%;注册资本500万美元以上1000万美元以下的16户,占4.71%;注册资本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110户,占32.35%;注册资本100万美元以下的203户,占59.71%,其中,注册资本在50万美元以下的有150户,占总数的44.12%。与全市外资平均注册资本相比,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的台资比例比全市平均低13.26个百分点,而注册资本50万美元以下比例则高出全市平均17.28个百分点。规模较小的台资企业主要分布在平湖、南湖和经济开发区,注册资本50万美元以下台资企业分别占到58.62%、55.56%、53.57%。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全市新设台资企业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并且增资现象比较明显。

- 2 -

5%

32%

4%

43%

16%

图1、嘉兴市台资经济企业注册资本规模分类图

表2.1、嘉兴台资与外资平均注册资本规模比较表(单位:万美元)

现存台资企业平均注册资本数额呈现波动状,主要原因是大多台资企业注册资本较小,个别注册资本较大的台资企业对年度平均值影响较大。总体来看,平均注册资本呈现逐年平缓增长趋势。1990年台资平均注册资本为16.34万美元,2003年平均注册资本达到最高398.46万美元。(2003年,规模较大的浙江万泰特钢有限公司、浙江华祥纺织有限公司、浙江新中和羊毛有限公司等企业注册资本较大,极大提升了该年度的平均值。)

- 3 -

区域 港区 海宁 海盐 嘉善 经开 南湖 平湖 桐乡 秀洲 总数

1000800600400200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表2.2、嘉兴在册台资企业历年平均注册资本及投资总额走势表(单位:万美元)

数量 1 15 7 47 15 15 17 21 12 150 总数 7 35 18 125 28 27 29 40 31 340 占比% 14.29 42.86 38.89 37.60 53.57 55.56 58.62 52.50 38.71 44.12

表2.3、嘉兴注册资本50万美元以下台资企业分布表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图2、嘉兴台资企业平均注册资本及投资总额走势图(单位:万美元)

台资企业注册资本到位率高于外资企业全市平均值。全市台资企业注册资本总额57681.85万美元,实收资本49179.85万美元,注册资本到位率为85.26%,比全市外资实收资本到位率76.68%高出8.57个百分点。实收资本到位率最高的是中外合作企业,注册资本到位率100%;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资本到位率也远远高于全市外资平均水平,分别为80.3%、93.67%。

- 4 -

表2.4、嘉兴台资按照企业类型注册资本到位表(单位:万美元)

(三)区域分布

从台资企业数量来看,嘉兴市吸引台资企业最多的是嘉善,现有台资企业125户,占台资企业总数的36.76%;最少的是港区,仅有7户,占2.06%。从注册资本总量来看,嘉兴市各县(市、区)中排名前三的是嘉善、桐乡、秀洲,分别为23662.78万美元、7488.63万美元、5607.03万美元,占总注册资本的41.2%、12.98%、9.72%;嘉兴港区注册资本总量最小,为2029.48万美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嘉兴市各县(市、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台商投资集聚产业,如嘉善县的木业家具制造业和五金机械业,海宁市的经编纺织业,平湖市的特种纺织业,秀洲区和经济开发区的精密机械制造业等。

图3、嘉兴市台资企业数量区域分布图(单位:户)

- 5 -

篇二: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小企业

关于嘉兴市台资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安排,9月8日至29日,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组织调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概况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政府都高度重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县政府围绕“两基地一胜地”这一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宏观调控、要素制约等不利因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在建设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促进转型升级、加大扶持力度、破解要素制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至2008年底,全县工商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组织10296家,按国民经济产业分,有工业企业1100家,个体工业2970家,建筑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服务业企业和个体户6000多家。2008年,全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8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66亿元,二、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总量的92.81 %,地方所得工商税收入库39575万元,占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的82.4%。

综观我县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总体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速度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中加快。县委、县政府提出把仙居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长三角地区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全县上下围绕这一目标,出台政策,落实措施,优化服务,中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2008年末,全县中小工业企业数,是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37倍,是2005年的1.29倍,其中规模上工业企业是2005年的1.49倍;实现工业总产值118.27亿元,是1978年的228.76倍,2005年的1.50倍;实现工业增加值30.87亿,是1978年的195.63倍,是2005年的1.54倍。2008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66亿,是1978年的1500倍,是2005年的1.63倍。

(二)产业特色鲜明,区域比较优势明显。我县的中小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工业形成了以医药化工、工艺美术、橡塑机械、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主导行业,甾体类药物、抗病毒类药物及非离子造影剂、脾氨肽生化药物、“三唑磷”等高效低毒农药、高压加氢系列合成产品,观赏型工艺礼品、杨梅系列深加工产品等具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已获“全国工艺美术之都”称号,县经济开发区被评为浙江省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国家级甾体药物产业基地”正在申报中。农业形成了以杨梅、仙居三黄鸡、茶叶、高山蔬菜、绿色稻米等为主的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系列,市场供不应求。以山、水、林、古、月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享誉长三角,并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称号。

(三)结构调整在艰难中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主动性增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全县上下忍住阵痛,克服困难,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以增量、整合促调整;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施跨行业转型和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改革促提升;通过推进农林地流转促进基地建设,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农业转型升级正在兴起;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超市、连锁专卖等经业态提升后的商贸业快速发展。

(四)与企业生存发展共患难,政府扶持力度空前。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县政府积极开展“两年”活动和服务企业“百日行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融资等具体困难,切实缓解要素制约,认真落实国家税费减免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通过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创新,受到全县企业界的赞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县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和当代产业分化重组新格局角度来考察,仍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少,横向发展差距继续拉大。2008年全县规模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市的1.32%,比2004年减少0.5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的3.30%。2005-2008年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幅为12.7%,比2003-2004年平均增幅提高1.2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增幅低0.6个百分点,分别比天台、三门同期平均增幅低1.1个、4.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上,我县与全市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二是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突出,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我县中小企业的行业结构比较单调,医药化工和工艺美术两在支柱行业2008年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受环境容量和外贸依存度影响,行业风险较大。产品结构不合理、“两高一资”产品、初级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2008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只有282家。三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存在着招商引资土地严重短缺,另一方面闲置企业厂房、土地多,投入产出比低的矛盾。

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从历史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变化来分析中小企业发展中产生上述问题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主自身素质跟不上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县的企业主多数出身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改革开放前期为摆脱贫困,跳出土地,敢冒敢闯,取得成功,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部分企业主的小农经济、家族利益的传统观念并非随着创业的初步成功而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法制的健全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原先的经营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逐步形成了以下情形:1、新的发展机遇抓不住,企业做不大、做不强,一旦遇到宏观紧缩和经济危机,没有多大应对能力和应对实力,只能降价保市场,导致同行业之间无序竞争,自相残杀。2、管理落后,运作方式过时,人才缺乏,逐步导致效益低下,区域竞争力弱化;3、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同行协作,抱团作战理念,导致企业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行业经济难以做强。

(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培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一是重中之重抓工业的抓法被一些部门和少数领导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就工业论工业,忽视了在资源要素市场化条件下,主动运用市场机制,利用工业、服务业和城市建设的互动互促关系,从影响企业运作的外围上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招商引资的着眼点仅局限在增量调整上,不是放在围绕产业链完善及优势、朝阳产业做强做大、产业集群的培育上,从而从产业体系有机配套上降低行业运作成本,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三是对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做强、做大信心不足,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措施。

(三)体制机制与现代产业发展要求不够适应。体制上,一是部门乡镇街道发展经济、

服务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上急下不急,少数干部存在被动应付现象;二是计划经济时代以守土管人为出发点的小区域管理机构设置方式,与当前以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为目的经济功能区发展要求明显不适应。在机制上,一是部门职能细化、多头管理与政府统筹协调难度加大的矛盾比较明显,制约了政府服务效能;二是部门内部审批与监督合一的现象比较普遍,政企合一问题在少数部门单位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在财政分配不能完全公平,部门职能配置不可能均等的条件下,一些部门衙门作风的弊端难以根本消除;三是服务经济、服务企业的政策还存在不够科学的地方,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四是产业发展规划虽已制订,但缺乏严谨性和实施刚性,与产业发展规划配套的经济开发区功能区规划尚未编制,支撑规划实施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产业导向目录、企业准入标准不够透明,操作性有待增强。产业发展规划体系的缺陷,影响了传统支柱产业的整合提升,影响了引资项目的整体质量,也导致许多中小企业无法制定与之对接的自身发展规划。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县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力争从根本上解决,使县域经济较快地摆脱困境,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今后的仙居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好准备,既需要胆魄勇气,又需要科学方法。建议:

(一)完善扶持政策,发挥导向作用。一要坚持“重中之重抓工业”的既定方针不动摇,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扶持政策。工业是支撑地方经济的“骨架”,是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解决民生的基础,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农业发展的后盾。抓住工业,有效推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就是抓住仙居经济发展的主体。要进一步突出工业重点,认真研究解决工业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抓紧完善扶持工业政策,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二要在重中之重抓工业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建筑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制订相应激励政策,帮助解决企业用地、资质升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三要在完善招商引资企业扶持政策的同时,高度重视本地现有企业的发展,研究出台相应的用地、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减少企业外流。四要整合各项扶工、支农资金,突出奖励重点,提高使用效益,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激励作用。

(二)推动转型升级,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目前和今后的市场竞争、区域竞争,最终归结是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竞争。应当紧紧围绕完善产业链体系、降低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成本,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搭建完善支持经济发展服务平台和市场化要素服务平台,改善发展软硬环境,推动创业创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最终达到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之目的。一要以工业化中后期和商品性产业(第一、第二产业)、服务性产业和城市化互为前题、互动互促的理念,指导工业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高度重视和加快推动以科技、信息、物流、市场建设和中介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尽快形成现代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对推进企业创新、降低要素配置成本、产品营销推介的市场专业服务作用,提升企业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形成各大产业良性发展的局面。二要针对当前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改变单纯以增量促调整的做法,确立以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一、两个新兴朝阳产业为目标,以产业链环节连接和延伸、配套产业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为手段,有选择地引进企业,达到经济增量、结构改善、区域综合竞争力增强的多赢目的。三要加快出台工艺品、医化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从县级层面上整体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巩固工艺、医化行业的支柱地位,有效避免行业风险。

(三)破解要素制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保障。要针对要素制约破解难的实际,扎扎实实从融资、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物流配送等服务平台建设入手,提升资源要素市场配置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一要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在当前信贷政策宽松的有利时机,要鼓励各商业银行转变营销观念,创新服务方式,开发金融产品,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力度,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重视帮助解决担保机构运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鼓励担保公司做大做强,发挥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二要着力缓解企业“用地难”。重点抓好经济开发区建设,切实做好开发区的扩容工作;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依法处理闲置土地,探索建立正常的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引导企业用好用活现有土地存量,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三要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家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的素质,努力培养一支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企业家队伍。引导中小企业完善人才制度,建立灵活的薪酬制度和较为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创建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体制改革方面,一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从大农业、大工业、行政许可、效能监察、预算融资等方面建立协调机构,进一步提升政府统筹能力,协调能力,有效解决政策冲突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二要在政府部门内部实行有偿服务机构与机关分离、审批与监管分离,形成责任明确、权力制约、权力利益脱离的机制,从体制层面解决行政执行力不强和行政无作为及作风建设的问题;三是适应经济功能区建设,增强中心镇功能,调动乡镇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在机制创新方面,一要修订完善主要行业的发展规划、经济开发区功能规划、产业导向目录和入园标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刚性,增强导向约束;二要抓好预算分配公平和财政资源、国有资产整合,建立大融资平台体系,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提供融资保障。

篇三:关于嘉兴市公共交通的调查报告

关于嘉兴公共交通的调查报告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市境介于北纬30度21分至31度2分与东经120度18分至121度16分之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尤以在人间天堂苏杭之间著称。

由于嘉兴独特的地理位置,市区内河流交错,建有许多桥梁,自然地形成了一道车在桥上开,船在水中行的江南水乡独特风景线。

嘉兴最早的公交线路

嘉兴最早的公交车开通于1984年10月,那时嘉兴的城市规模还很小,全市只开设了两条公交线路,分别为:1路线——南堰到百花线、2路线——东栅到老中医院线(位于现在的勤俭路上)。 两条路线刚开出来的时候,每隔半小时一班,从早晨6点开到下午5点半。没有像样的公交站点,就在一块牌子上用毛笔写上站点名称和时间,往树上一挂,就算是公交站点了。当时全公司只有6辆公交车投入运营,“车子是最简单的长江牌汽车,杭州产的”。 在线路的选择上考虑的大多是国有企业员工的上下班出行,那时候嘉兴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而许多国有企业的女工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都不会骑自行车,因此那时公交车的站点一般都设在工厂比较密集的地区,像东栅有化工厂、民丰造纸厂,南湖路上有毛纺厂、绢纺厂等。从距离上考虑当时百花钢铁厂是嘉兴市最远的一个厂,另外中山路拆迁改造,那里又建立了嘉兴的第一个小区——百花新村,所以也在百花设立了一个站点。而老中医院的站点,则是由于那时嘉兴很多人习惯去中医院看病,很多人摇着船去,为了方便大家,所以把站点设在了老中医院。

最早的售票员和驾驶员

郭芸芸是公交公司最早的员工之一,83年学校毕业时公交公司刚刚成立不久,原本那时工作岗位很少,很多人毕业了都要在家等待上一年才有工作机会,而那年也许因为机遇好,遇上21家单位联合招聘,郭芸芸看着这些招聘单位都是耳熟能详的××厂、××厂,只有公交公司最让她感到新鲜,于是便报了名。 她的工作起先是做售票员,那时的乘客很固定,司机售票员和乘客几乎都是认识的,末班车要开之前,售票员一眼便能看出今天少了哪位乘客,然后问一问同厂的同事,是否有事没来,如果正在赶来的路上,便会让司机等一等。而当时除去这批坐车上下班的工人,其他时间乘公交车的人很少,只有老、弱、病、残、幼在需要的时候才乘一回。那时中午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交班的一个小时是没有公交车的。可以想象那时公共交通在市民生活中并没有普及开来,人们对公交车的需求还不是很明显。在做了半年售票员后,郭芸芸得知公交公司打算培养一批自己的驾驶员。曾经去过大城市,一直羡慕在大城市里开车的神气女司机的她很希望自己也能有开车的机会,于是她向领导强烈自荐,提出要学开车,那时候对女司机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身高,女孩子必须高于156mm以上,略显娇小的她去公安局一量,倒也正好卡在及格线上。不过娇小的身材让她工作起来比别人辛苦很多,那时候公交车的高峰期比现在更挤,每次人多得连车门都关不上时,郭芸芸就从驾驶室里爬出来,站在车外把人使劲往里推,帮助售票员一起把门拉住关好,然后再爬回驾驶室,因为个子小,她一只脚踩在轮子上还够不着方向盘,非要踮起脚才能够着,她笑着说:“几乎真的是爬进去的。”

双层巴士

嘉兴在九几年的时候出现过双层公交车,据说那时反响还是很好的,许多市民带着孩子专门

来乘这趟车,像乘观光车一样绕着嘉兴转。可后来这种车子又悄然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了解我们得知:九几年的时候有外商注资过嘉兴的公交公司,那时引进了这种双层的公交车,起初反响很好,也为公司带来了一定的营运收入,但公交公司的长期亏损状态还是使外商无力支持,于两年后撤资了。经过了两年,嘉兴市民对这种双层公交车不再像当初那么新鲜和好奇了,营运收入日趋平淡,而双层公交车的维护和更新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嘉兴市的公交站点与站点之间距离比较近,乘坐这种双层公交车的乘客在到站下车时往往会浪费很多时间,积累下来一趟车的速度就慢了很多,有人打趣说骑自行车都比乘双层公交车快。另外由于车子的高度问题,在经过市区某些道路时容易与树枝刮擦,车子无法靠边停,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所以经过多方面考虑,公交公司最终把这种车撤了下来。 其实现在嘉兴很多人还是希望城市里能再出现双层公交车的,不仅能使城市增添一份浪漫情调,也更丰富了市民的生活。相信以如今嘉兴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双层巴士很快会以其必要性再次出现在我们城市里的。

城市公交的发展现状

2000年以前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速度整体来看发展得还是比较缓慢的,除了1998年嘉兴市公交公司在全国同等城市中,率先推行无人售票车这一亮点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发展。2000年公交公司利用广告开始创收,为了添置和更新城市公交车,公交公司和广告商洽谈,降低公交车的广告费用,但广告商必须一次性付清5年的广告费用,公交公司利用这些钱来付买车的首付,购置了一批新车。 之后的发展似乎快了很多,2002年提出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局面,构筑中心城市到副中心城市、城市到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到村的三级公交网络,。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全市开通城乡公交线路259条,投入车辆1068辆,全市94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城乡公交日均客运量约18万人次,累计建成40个乡镇客运站,1872个港湾式停靠站,69个回车场,设置了3367个沿途简易(招呼)站,城乡公交已成为我市城乡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 2003年我市市区城市公交着手建设并应用了IC卡系统,公交IC卡系统因其支付不需找零、刷卡方便、节省上下客时间、减少企业假币损失、方便科学统计等诸多优点在公交行业得到广泛推广也被市民普遍接受。去年初,依托“公交优先发展”民生工程,交通部门牵头在全市开始“公交IC卡一卡通工程”的大力推进。目前嘉兴市区、海宁、桐乡的城市公交已经实现一卡通,而且在今年的6月1日,嘉兴公交IC卡正式实现了与杭州的互通,市民只需将手中的普通公交IC卡开通“城通卡”功能,就可以在杭州的公交上自由使用。未来公交IC卡的覆盖范围将遍及全市城市公交、城乡公交、出租车、班车客运等不同客运行业,并能够互通,最终与长三角接轨,实现“一卡在手,走遍长三角”。 2004年开始提出“公交优先”政策,在出台了一系列公交优先政策后,2007年又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市区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公共交通的公益性特点,确定了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制定了加快发展市区公共交通发展的措施,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运营结构、强化监管、交通结构治理、经济政策、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全方位构筑了嘉兴市区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为体现公交与其他运输工具的对比优势,强化公交服务能力和吸引力,我市逐步加大了对公交的财政扶持力度。2007年之前,对公交企业的政策性亏损按照年营收的8%予以补贴,2007年《实施意见》将标准提高到12%,并增加了一系列扶持项目。2005年至2008年4年间,市公交公司得到市财政补贴额分别为310.7万元、1123.1万元、1568.1万元,3001.2万元,呈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有力的保证了公交的快速发展。市区公交优先发展2007-2009连续三年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市区公交优先发展十分迅速,车辆规模和线网长度增长迅速,06、07、08年分担率分别为13.94%、14.22%和15.01%,09年最新统计数字已经达到15.9%。另外,IC卡一卡通推进顺利,刷卡比例提高到36%,财政补贴额度逐年提高,使得公共交通行业形象大大提升,乘坐公交

车出行日益成为许多市民的生活的一部分。

嘉兴市公交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问题:公交车总是跟社会车辆混在一起,容易造成堵车。 对策:建造公交专用道(目前正在建造)

2、问题:公交车容量太小,容易拥挤,如25、28路。

对策:增加公交车的容量(目前部分已实现,但还不够用。)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