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情况报告 > 列表页

校企合作情况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4  分类: 情况报告 手机版

篇一:学院实施校企合作情况汇报

校企合作 共谋发展

----内蒙古一机集团与包职院实施校企合作情况汇报

内蒙古一机集团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原同属于国家兵器工业总公司,有着近50年的良好合作历史。多年来,一机集团公司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科研技术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形成了“互利互惠,谋求共赢,相互支撑,携手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一五”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现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拥有员工26000多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一机集团已经形成从冶炼、铸造、锻造、焊接、冲压、机加、装配等一整套综合生产能力,已构筑起车辆核心业务、车辆零部件专业化业务、车辆相关业务和辅助产业四个层次的经营业务框架。其中车辆核心业务包括履带和轮式两大系列军品、重型汽车、铁路车辆、专用汽车、工程机械等;车辆零部件专业化业务包括车辆铸件、锻件、结构件、传动装置、弹簧、橡胶件、机电产品等;车辆相关业务包括石油机械、非标制造、装具、模具、木业、设备维修、焊接材料、信息网络、检验测试、物采配送等;辅助产业包括综合企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物业、宾馆餐饮先等。公司四个层次业务在车辆主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已呈现出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完成营业收入102.7亿,成为兵器集团工业企业和自治区装备制造业第一个突破百亿元的企业。一机集团的快速发展,为与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新产品开发、新工

艺推广、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机集团的近邻,两者相距不足1公里,原同属于兵器工业部,包职院前身包头机械工业学校其专业设置、教学方向均围绕兵器工业机械加工人才需求而设置,与一机集团公司的经营业务相配套,因此,一机集团相当比例的员工均毕业于包职院。50年来两家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1998年包机校升格为包职院后,随着一机集团经营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北奔重汽为代表的车辆核心业务的快速成长,两家之间的校企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一机集团与包职院主要采取以下五种形式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第一、包职院通过锁定一机高技能人才需求,为一机集团公司定向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进入新世纪,一机集团公司为了适应车辆核心业务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建设重型车辆制造集团的宏伟目标,不断提升核心制造能力,在技术装备上实现了由以普通机械设备为主体向以数字化控制设备为主体的转变。包职院紧紧瞄准一机集团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数控专业建设。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一机集团新招高技能员工近千人,其中主要来自包职院,这些毕业生,多数在公司里从事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自动焊、维修电工等核心技术工种,成为公司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近几年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包职院毕业生曾获得全国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兵器集团组织的技能比赛中更是名列前茅,经常包揽前三名。

第二、包职院通过与一机集团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伙伴,积极参与一机集团产品开发和工装、工艺研发,为一机集团提供技术支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持续动力和源泉。一机集团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完备的产品研发体系和工艺技术创新体系,拥有一支能力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但是,目前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公司技术进步、产品研发的需要。一些产品研发仍需要借助外脑或与大专业院校合作来完成。包职院每年选派理论功底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深入一机科研所和分(子)公司了解一机科研发展动态,承揽科研项目,自2000年以来包职院独立承担或合作完成科研和技术革新项目18项,其中油田连续性抽油杆作业车、桥壳国产化研究与感应复式压装机研制、分动箱实验台的研制、液压部件打压试验系统、铸钢驱动前桥桥壳焊接设备等项目研制应用(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校企合作情况报告),为一机提升产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第三、包职院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一机集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包职在传统工种及数控加工技术有较强的实力,师资与教学设备都在包头处于优势地位。2005年包职院与一机集团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协商,达成了在包职院建立一机集团员工培训基地意向。一机集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充分利用包职院的师资优势和教学设施优势开办了数控加工技术工人提高培训、技术工人数控转岗培训等培训班,并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第四、包职院与一机培训中心形成合作办学关系,有效地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包职院的办学能力,达到了互利、互惠、

共赢的目的。一机培训中心拥有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在包职院的大力支持下,培训中心作为包职院一机集团校区,承担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财会电算化、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专业的部分班级的教学工作。目前,拥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941人,成为包职院的一个重要教学基地。通过合作办学,一方面使培训中心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有了用武之地,教职工收入保持在集团公司平均收入之上,为集团公司的稳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包职院在一机设立办学点,充分利用一机培训中心优质的师资和实训资源,分流部分专业和学生,一定程度上缓减了校本部教学压力,解决了自身教学资源不足与办学规模扩大的矛盾;同时校本部与一机集团校区师资互相调剂,使师资在区域内得到充分利用,也有助于校区之间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第五、通过战略协作,使一机集团成为包职院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一机集团具有治炼、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冲压、机加、装配等一整套综合生产能力,拥有上万台工业设备,其中数控设备达千台。包职院每年有近千名学生到一机集团部分分(子)公司实习,了解生产流程、熟悉公司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工艺,约300多名学生到一机培训中心实习工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多年的校企合作历程使我们有如下三点体会:

第一、沟通与信任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前提。院校与企业在哪些方面能够取得合作,如何合作,取决于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只有了解对方的需求、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劣势,才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寻求合作的契机。一机集团与包职院同属国防军工系统,一机集团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和相当部分中层干部毕业于包职院,因此,包职院在一机集团有很深的人脉,双方有充分的了解,特别是近几年,双方形成了高层互访机制,使彼此之间沟通更为迅捷便利,为双方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互利、共赢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校企合作既不是企业对院校扶贫,也不是院校对企业无偿的资助,而是企业与院校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对院校来说,通过合作包职院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培养方向,更新专业设置,使学生的出口更加通畅;通过合作使教师专业知识不断得到充实,对当前工厂技术装备的认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院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又是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条件,通过合作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取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通过合作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外脑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通过合作使企业的师资有了用武之地,缓解了企业人力资源调配的压力。

第三、多层次开展合作是确保合作效果的条件。校企合作具有丰富的内涵,合作的形式与渠道是多样的。一机集团与包职院的合作之

篇二:学院校企合作情况报告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校企合作情况报告

2014年学院成功申创市级骨干高职院校,成立了行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适合度,我院积极开展行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新的合作模式,有效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学院的综合实力。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近年来,我院依托水利行业,积极探索建立“行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由市水利局牵头,行业、企事业单位、学院三方共同成立“重庆市水利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市水投集团、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市水资源站以及各区县水利(水务)部门都是成员单位。通过理事会建立了五大长效机制,行校企合作实施“五个共同”。(一是人才共育工作运行机制,共同开展专业和课程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三是实训条件共建共享保障机制,共同开展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四是招生就业服务保障机制,共建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信息库。五是社会服务运行机制,共同开展科技服务与恒业培训。)从运行情况看,行校企三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改善了行校企三方联系松散的现状,为学

院办学创建了良好的政策、师资和资金环境,较好地提升了学院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行校企合作的主要措施与实践

行校企要深度合作,必须找到“双赢”这一结合点。要准确找到这一结合点,必须找到如何加强与行业、企业沟通的切入点,我院走出的第一步是主动出击,“依托行业,服务行业”。

(一)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新型校企关系

作为全市唯一一所水利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和优势。为进一步加强与各企事业单位的紧密联系,学院积极转变过去“等靠要”的观念,树立“行校企一家”的理念,主动联系各区县水利企事业单位,了解他们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需求,通过送技上门等方式加强沟通合作。我院将行业职工专业培训班搬到了各区县水利局、水利企业,老师上门授课;将专业老师派到各区县水利局、水利企业锻炼,企业得到了技术支持,学院教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

(二)改变工作方式,行业培训送上门

行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促进双方合作共赢。过去办培训要考虑学院赚多少,几经讨价还价,增加了工作难度;派专业老师到各区县水利局、水利企业锻炼,要求他们给专业老师支付奖金、补贴等,造成了外派锻炼很难实施。现在只要各区县水利局、水利企业有需求,无论是培训,还是技术服务,

不管是否赢利我院尽力办到。先做付出,后想收获,把服务作为加强沟通的切入点,为找到“行校企”合作这一“双赢”结合点打下基础。

(三)落实服务措施,合作形式多样化

一是灵活调整专业,加强订单培养。在专业设置上,紧紧围绕水利,建设了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为龙头的9个水利类专业。各专业结合水利行业岗位需求,紧跟行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变化,开展课程体系重构,实施订单培养。近三年来,为行业企业订单培养学生近500人。

二是组建“讲师团”,通过上门服务和来校培训,促使行业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助推行业发展。近三年来为重庆水利行业培训了近3000人次专业人才,行业工种技能鉴定近4000人次。

三是组建“教授博士”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学院人才智力优势,加强与行业和地方政府的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科技服务。近三年来,我院承接完成了《重庆市水资源费形成机制与水资源破坏补偿机制研究》等10余项行业企业横向科技项目。

通过几年的实践,加强了学院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沟通,为行校企更深层次合作打下了基础。到目前为止,学院与70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80余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场3个,开发水利类实训教学教材、讲义20

套;以“行校企”合作模式承担的区县水利调查、水利工程项目咨询、监理、造价等技术服务已有60余项。与此同时,各企事业单位对学院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少区县水利局、水利行业企业等也纷纷主动联系学院,要求开展培训、共同承担科技项目、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等等,去年,仅北碚区水利局就一次性招收了我院九名毕业生作编制内工作人员。行校企合作,成效初显,继续推进,任重而道远。我院也将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己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三:校企合作开展情况报告 (最终)

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

校企合作开展情况报告

我校自开展校企合作以来,积极探索、扎实推进,构建了“6321工程”,即提升“6”个“共同”——共建课程体系、共同评价管理、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双师队伍、共促招生就业、共同技术研发;实行“3”层对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实习对接生产;建好“2”种“课堂”——把企业搬进学校,把课堂搬进企业;最终实现“1”个目标——企业生产性效益和学校教育性效益共享共赢。 亮点一:推光漆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保护与传承了传统手工技艺

2011年,我校抓住平遥推光漆器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契机,与平遥恒隆泰漆艺有限公司实行校企合作,开设推光漆艺专业。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已建成融产学研与教学做于一体的,集专业教学、生产实习、产品展销于一体的推光漆实训基地。

1、校企共建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既是专业建设机构,又是技术研发机构。作为专业建设机构,现已制定人才培养计划1份、开发理实一体课程7门、课程标准4份,校本教材2本,共同制定教师培养计划1份,并已为学校培养推光漆教师4名;由3名工艺美术大师直接承担教学任务每学期不少于60学时;制定学生岗位实训综合评价体系1份。作为技术研发机构,使个别优秀学生得以跟

随大师由一般性生产转向推光漆器研发设计和文化传播。

2、校企共建理实一体化教学车间3个,分段轮岗实训生产车间6个。在学生完成基础阶段学习以后,根据其技艺水平分配到不同岗位上工作,熟练一个岗位,流转一个岗位,最终成熟一名师生。现已轮岗实训师生1200人天。

3、校企共建“班级授课制”与“现代学徒制”,共同推动了民间手工艺传承模式的改革。基本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工艺的系统、科学、有效传承。工艺美术(推光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也于2013年被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委评估认定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亮点二:校企深度融合,成立企业冠名班,践行“现代学徒制”。

2012年9月我校焊接专业与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企业冠名班--“上海船工班”,进行了一轮“学徒实习”试点,收效甚好。随后,在数控、工艺美术、酒店管理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把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之中。校企共同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在企业充分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主要由企业制定了“学徒实习计划”。其中,实习内容、指派师傅和学徒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主要由企业实施。目前,我校有4个专业,6个班参与现代学徒制,学徒数270人左右,合作企业6个。

企业冠名班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条件,企业视冠名班学生为自己的“准员工”,学生和企业相互认同度高,企业有确定的师傅岗位薪金、学徒津贴,师徒生产效益归企业,80%的学生毕业后就地就业,有较强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责任感。

学徒实习内容是企业当下生产任务,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更能融会贯通,学徒过程的反馈信息作为教学计划、内容修改的依据,我校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课程设计成“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徒项目课程”。

亮点三:将企业生产的部分工段引进学校,将企业高峰时段的部分工作学校分担。

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校企若即若离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合适解决实习和生产矛盾的途径,也就是说生产性盈利和教育性盈利不但难以共赢,往往还是冲突的。企业让学生实习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企业当然不愿意。我校为建立科学长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

1、将企业生产的部分工段引进学校。我校有全省一流的焊接、数控实训设备、实训基地。如何让这些设备发挥最大教育功能呢?不是让学生模拟演练几个实训项目,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真实生产过程。为此我们将企业生产中跟学校专业岗位群对应的某些工段移进学校,类似于将工厂中的一个车间搬进了校园中,实现了“工作驱动、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便捷高效的校企合作方式。这

样企业可以不雇佣工人或者少雇佣工人,只要派出生产管理人员和师傅就行了,主要靠学生和教师完成生产任务。参与生产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会有相应的津贴。企业一般也会优先录取参与这个生产过程的优秀学生。

2、将企业高峰时段的部分工作学校分担。旅游、酒店业是季节性很强的产业,只有在高峰时段企业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我校紧紧抓住企业的这一心态,在旅游高峰时段,占据主动,选择优质旅行社、酒店签订合作协议,学校为企业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难题,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全真实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习课程。学生将理论学习实践于工作过程,再次回到课堂又将工作过程融化到理论学习中,构建了“工学交替、校企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校企合作的又一条便捷高效通道。三年来和我校合作过的旅行社有8家,酒店有6家,提供顶岗实习1800人天,而且已经建立起了合作的长效机制。

可以说我们探索出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接口,找到了解决实习和生产矛盾的途径,实现了生产效益和教育效益双赢。

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

2014年9月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