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其他论文 > 列表页

外国文学电影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其他论文 手机版

篇一:外国文学论文题目

总 论 论题

01、全球化与21世纪的外国文学研究 02、“世界文学”新论

03、西方文学的发展与人道主义传统 04、“摹仿说”流变史散论

05、试论西方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传统 06、“乐园神话”与后代西方文学 07、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无我”与“有我”

08、中西叙事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 古代文学 论题

01、试论古代神话与现代科幻小说 02、神话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 03、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 04、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05、荷马式的比喻与古代人思维模式 06、《俄狄浦斯王》――古代先民的生命密码

07、《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08、荷马史诗种族主义倾向初探 09、《波斯人》与东方主义 中世纪文学 论题

01、中世纪文学与基督教文明

02、从通俗到经典――中古城市文学的悲喜剧

03、试论《神曲》的近代意义 04、对“信仰”的真诚拥抱——重读《神曲》

05、对列那狐形象的再认识 06、西方文学中的骑士文学原型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论题

01、《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02、《巨人传》与高卢气派 03、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与误读 04、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阴谋学类型揭密 05、莎士比亚是种族歧视主义者吗 06、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 07,《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08、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论 09、《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十七世纪文学 论题 01、简论拉辛笔下的女性世界 02、重评巴洛克风格

03、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04、《熙德》的帝国意识 05、古典主义诗学的二重性 十八世纪文学 论题

01、启蒙文学的现代意义 02、菲尔丁小说美学初探 03、再论“席勒式”

04、欧洲狂欢文化平台上的《浮士德》 05、“浮士德精神”的现代性 06、《浮士德》与文化超人

07、法国哲理小说的“非诗意化”特征 08、18世纪英国文学的“海洋情结”(或“荒岛情结”)

09、《格列佛游记》的种族主义思想 10、《鲁滨逊飘流记》与“成人仪式” 11、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论题

01、浪漫主义文学的现代精神 02、欧洲抒情诗的发展与繁荣 03、“湖畔派”诗人的历史功过

04、自由主义――法国浪漫派的精神之母 05、诗仙雪莱

06、“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 07、拜伦诗歌中的"世界悲哀"哲学 08、雨果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

09、《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10、浅论霍夫曼小说的怪诞性 11、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与疾病 12、中西抒情诗的若干方面比较 十九世纪中后期文学 论题

01、浪漫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产婆

02、“现实主义”定义的再探讨

03、试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科学化倾向

04、简论19世纪欧洲小说的戏剧化风格 05、于连形象的当代性 06、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07、司汤达心理分析的实验性 08、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文献学意义

09、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自然科学因素 10、伏脱冷:“一首恶魔的诗” 12、环境与人——谈谈巴尔扎克创作中的环境描写

13、“狄更斯式怪人”的现代阐 14、狄更斯与欧洲小说叙述学 15、圣洁的天使: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16、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 17、普希金创作的文化解读

18、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精神失落 19、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

20、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21、“东方不动学说”与托尔斯泰对历史的误读

22、安娜.卡列尼娜与女性文化意识 23、马克. 吐温的幽默与美国气派 24、“易卜生主义”的存在主义诠释 25、彼尔.金特:对“绝对”的探求 26、《德伯家的苔丝》――欧洲农业文明的挽歌

27、19世纪前期英国文学的哥特风 28、《玩偶之家》(或《茶花女》)的女权主义解读

29、文学与自然科学——以十九世纪文学为例

30、力的图式与组合——从格式塔角度看巴尔扎克的创作

31、对危机的嘲讽与批评:《废都》与《洪堡的礼物》的对读

32、索尔.贝洛创作中的“追寻”主题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论题

0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评价问题 02、高尔基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03、高尔基早期创作的象征意蕴 04、高尔基早期创作的流浪汉形象 05、肖洛霍夫“严峻的现实主义”新论 06、《日瓦戈医生》的人道主义意蕴 07、“战壕真实派”的创新与迷误 08、爱特玛托夫的创作与中亚风情 09、试论转折时期的苏联文学 10、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现状与前景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论题

01、“神话的回流”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度模式

02、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精英意识” 03、无序与有序:现代主义叙事文学的结构特征

04、《荒原》的“死亡情结”" 05、方兴未艾的中国“卡夫卡学” 06、卡夫卡创作中动物题材的民族文化基因初探

07、“人必须有一种不可摧毁的精神”——卡夫卡精神世界的另一面 08、《饥饿艺术家》:停顿的痛苦 09、“来自地狱的最美妙的歌声”——论卡夫卡的负罪心理

10、一个灵魂裸露者的独白——卡夫卡内心日记评述

11、“写作是祈祷的形式”——从一个侧面看卡夫卡的文学观

12、“斯人独憔悴”:卡夫卡的爱情与婚姻(或:不幸的妙用:卡夫卡的爱情与写作) 13、权力的图像: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

14、伟大的孤独者与离群索居的英雄——略论尼采与卡夫卡的主人公

15、“地洞”的密码:一个关于逃遁的话题 16、“变形”的哲学——对葛里高尔“变形”的评价与认识 17、残雪与卡夫卡

18、《尤利西斯》与历史循环论

19、不一与整一:《尤利西斯》的结构特征 19、《喧哗与骚动》的“对位式结构”解码 20、沃尔夫创作的诗化倾向

21、超现实主义艺术革命的时代特征 22、加缪的创作与现代“西绪福斯神话” 23、“我反抗故我在”——评加谬的《西西弗斯神话》(或,评加谬的《局外人》) 24、尤奈斯库与荒诞派戏剧 25、“愤怒的青年”与青年的愤怒 26、黑色幽默对传统幽默艺术的消解与颠覆

27、人生的真正乐园——评《追忆年华似水》中的“时间”主题 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论题

01、走向艺术消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 02、试论“元小说” 03、罗格里耶小说创作的电影化倾向 04、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05、《寒冬夜行人》(尔维洛)小说艺术的裂变式重组

06、博尔赫斯的创作与迷宫模式 07、《百年孤独》——“美洲式痛苦”的文化镜像

08、从新小说看后现代写作

09、形醉意不醉——论黑色幽默的美学意蕴

10、论《嫉妒》中的“嫉妒”

同学们还可以选取相关的东方文学命题。 一、和《圣经》有关的有: 《圣经》中的上帝形象

《圣经》在《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体现 《圣经》与《简爱》 《圣经》与《呼啸山庄》 《圣经》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影响 《圣经》与王尔德的《莎乐美》 《圣经》中的女性形象 《圣经》的叙事学研究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鲁迅《复仇》中耶稣形象

霍桑的《红字》与《圣经》中的象征意义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意象 周作人和圣经文学 歌德的《浮士德》与圣经 狄更斯的《双城记》与圣经 劳伦斯的《虹》与圣经 托尔斯泰的《复活》与圣经 普希金与圣经

基督教对许地山创作的影响 基督教和郭沫若的忏悔小说 基督教和郁达夫的小说 基督教对冰心诗歌创作的影响 徐志摩的基督教情节

二、和川端康成有关的有: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川端康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川端康成《雪国》思想艺术特点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思想艺术特点

《伊豆的舞女》: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价值观诠释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的物哀思想 川端康成的写作风格 川端康成与20世纪中国文学 佛教对川端康成创作的影响 川端康成笔下的“悲”与“美 贾平凹与 川端康成的比较研究 《雪国》中的“雪”与“火”的意象 川端康成作品的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之美 《雪国》的虚无思想 川端康成的死亡情节 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文学 穆时英与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 王安忆《长恨歌》与川端康成《雪国》的比较

论冯至与川端康成的生命意识 三、和泰戈尔有关的有: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泰戈尔小说的中的女性形象 泰戈尔小说中的悲剧内涵 泰戈尔对徐志摩的影响 泰戈尔对王统照创作的影响 泰戈尔对冰心创作的影响 泰戈尔思想中的神秘主义因素 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 泰戈尔的民族观

泰戈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泰戈尔的自然美学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 泰戈尔诗歌的艺术特色 泰戈尔的创作思想 四.其他相关的还有: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源氏物语》的思想意义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 《一千零一夜》的民间艺术特色 《莎恭达罗》的主人公形象

《春香传》的思想内容与主人公形象 《我是猫》的讽刺艺术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 普列姆昌德《可番布》的思想艺术 普列姆昌德《戈丹》的思想意义 普列姆昌德《戈丹》主人公何利形象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1. 试论古代希腊文学的“永久魅力”。

2.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的关系。

3. 试论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戏剧观。

4.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形象比较研究。

5. 试论古典主义文学的进步作用与局限。

6. “狂飙突进”运动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比较。

7. 试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与雪莱创作风格的异同。

8. 论雨果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9. 分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10. 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形象比较。

11. 试析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

问题研究。

13. 论易卜生对欧洲文学中“问题剧”的继承和发展。

14. 论欧洲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诗人的影响。

15. 试论新教伦理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论卡夫卡的创作对欧洲文学中的荒诞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18.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诃》中的葛里高利与陈忠实《白鹿原》中 的黑娃(鹿兆谦)形象比较。 19.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0.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21.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22.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23.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24.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25.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26.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27.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28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29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30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31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32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33.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34.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35.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36.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37.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38. 哈姆雷特之性格分析

39. 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40. 浪漫主义文学与新古典主义文学之对比研究

41. 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42. 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

中情爱的分析

43. 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44. 托马斯.哈代—一个传统主义者还是现代主义者

浅析《苔丝》中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45. 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46. 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的特点 47. 华盛.欧文—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

48. 清教与美国文学 49. 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50. 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51.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特点 52. 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

人物盖茨比》

53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 54. 《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55.《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 56.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 57 《红字》里的象征主义

58. 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59.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形象 60.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的比较 61《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 62. 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63.<<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 64.价值观的碰撞—中美交流的根本冲突 65. 析功能翻译理论 66 对资产阶级道德和伦理的有力批评---评哈代的<<苔丝>>

67. 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 68. 野性与文明的冲突—<<呼啸山转庄>>

69.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70. 早期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初探 71. 自由之旅—析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72浅谈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性格”和“环境”的关系 73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

74从嘉莉妹妹的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75《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76《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

77《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

78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写作技巧

79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80《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意义 81哈代小说中的自然主义

82《太阳依旧升起》中“迷惘的一代” 83试析《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女性意识

84.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85.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86 解读布莱克诗篇《老虎》的象征意义 87 弥尔顿创作目的和结果的矛盾之我见

88 华滋华斯诗歌的自然观 89 简析《秋颂》的美学价值

90 由《云雀颂》看雪莱的诗歌创作观 91 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92 狄金森诗歌的现实意义

93 论现代诗歌与后现代诗歌的异同 94 解读《麦克白》的创作意义 95 由海明威的《杀人者》理解客观叙述法

96 解读福克纳的《干燥七月》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

(1)《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外

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2)《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百年》,《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回牟与展望》,《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剖析》,《法国研究》,2006年第2期;

(5)《叙事主体的衰落与置换—库切小说〈福〉后现代、后殖民解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疯癫与理性的对话》,《理论界》,2006年第5期;

(7)《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知识的空间秩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8)《“理解”与“诠释”—论西方诠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9)《世代递嬗:贝克的黑人文学理论》,《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唯美主义思潮》,《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走近卡夫卡》,《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追寻拓荒者的足迹》,《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试评美国第一代“女性文学”》,《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女权的呼声—试评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台州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5、《重析安娜.卡列尼娜》,《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一位作家、一篇名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选题。以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为例,相关的论文有:

1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6

2 劳伦斯与三位女性———兼论《儿子与

情人》的创作 山东外语教学 1997 01 3 劳伦斯和他的《儿子与情人》 天中学刊 1997 01

4 多元视角中的《儿子与情人》 外国文学研究 1997 01

5 劳伦斯精神自我的成长与“柏拉图式恋爱”的关系——《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形象分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5

6 浅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社科纵横 1998 06

7 灵与肉的冲突——《儿子与情人》中的爱情悲剧 殷都学刊 1998 04

8 “恋子情结”,畸爱的悲剧——重读《儿子与情人》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04

9 试论《儿子与情人》的“恋子情结”与“恋母情结” 外国文学研究 1998 04 10 运冷静之笔,书变态之爱──小说《儿子与情人》评介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03

11 理智与情感在现代文明中的撞击——读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03

12 从瓦尔特·莫雷尔形象看《儿子与情人》的社会批判主题 铁道师院学报 1999 02 13

13 《儿子与情人》象征意象分析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2 14 《儿子与情人》的叙事裂痕 福建外语 2000 03

15 从灵与肉的分离走向灵与肉的结合——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 01

16 畸形母爱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及其灾难性后果——劳伦斯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评析 山东外语教学 2000 04

17 《儿子与情人》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02

18 摹本:异化的两性关系——《儿子与情人》人物谈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3

19 《儿子与情人》中颜色在人物塑造过程

中的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1

20 论《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

21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俄荻蒲斯情节和劳伦斯的潜意识 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3

22 时代的牺牲品——《儿子与情人》的悲剧人物瓦尔特·莫雷尔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01

23 《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精神与肉体冲突的三重诠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S1

24 论《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的自恋情结 理论与创作 2002 02

25 寻求完美的人性——评劳伦斯《儿子与情人》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5 26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自恋情结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03

27 浅析小说《儿子与情人》、《虹》中的象征手法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1 28 对立产生冲突——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2

29 灵与肉的冲撞——《儿子与情人》译后记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04 30 《儿子与情人》的结构与风格(英文)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1 又如《呼啸山庄》,相关的文章有: 1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4

2 《简·爱》和《呼啸山庄》创作上的“近似性”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6

3 《呼啸山庄》的现代主义解读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3

4 双重性在《呼啸山庄》中的广泛运用 衡水师专学报 2002 02

5 从《呼啸山庄》看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爱情理想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1

6 《呼啸山庄》女性意识解读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3 7 艾米莉·勃朗特的焦虑:生命力悖论——重读(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外国文学电影论文)《呼啸山庄》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2

8 艾米莉·勃朗特的焦虑:生命力悖论——重读《呼啸山庄》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06

9 对《呼啸山庄》复仇主题的原型分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05

10 展现人性的两极搏杀——比较《呼啸山庄》与《金锁记》中的人物心理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02

11 展示生活的真——试析小说《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1

12 一个深蕴情感的象征世界——试论《呼啸山庄》的象征表述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3

13 试论《呼啸山庄》的审美底蕴 泰安师专学报 2002 02

14 《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 外国文学评论 2002 01

15 《呼啸山庄》希克厉形象再审视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3

16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 嘉兴学院学报 2002 S1

17 略论《呼啸山庄》的叙事技巧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2 S1

18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6

19 人性的一面——自私个性的剖析——《呼啸山庄》主题新探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

20 爱情乎?激情乎?——《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质疑 运城学院学报 2002 04

21 反叛社会 返回自然——《呼啸山庄》的主题新论

36 空白之美——试论《呼啸山庄》中缺失的场景

37 本我·自我·超我——《呼啸山庄》之魅力解析

呼啸山庄的凯瑟琳的人物分析

1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

2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和其原型

3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克历之间的超人间的爱

4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 5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6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篇二:外国文学论文

班级:汉语言1201班

姓名:郑晓晴

学号:201200265

日期:2015年5月23日

[论文摘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作者自己却并不承认,他说:“这本书根本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只有成年人才能看得懂它,它也是专门为成年人写的。”1 马克·吐温通过小说人物的塑造,赞扬了帮助、拯救、追求自由的英雄主义精神,包含了对罪恶的蓄奴制的批判和对表面上温文尔雅的上层社会的的尖锐讽刺,体现了马克·吐温平等自由的民主进步思想。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是当时美国特定时代下的产物,是美国当时社会的缩影。本文将通过小说中的描写的双重性简要分析小说的内容及思想内涵。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 蓄奴制反抗与自由对比 矛盾

海明威说:“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书,此后还没有哪本书能和它匹敌。”2可见这本书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儿童第一次在美国文学中以主人公的形象出现,而哈克贝利的形象也成为了文学史的经典。二十世纪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说:“谁能比奥德修斯更像希腊人?或者比浮士德更像德国人?比堂吉诃德更像西班牙人?比哈克更像美国人?”3哈克贝利富有正义感、追求自由,正是美国人崇尚历险、坚持个性的精神写照。

与《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比,这本书最明显的变化是叙述角度的改变。《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是作者以其成年人的口吻来讲述的儿童故事。而哈克的故事却是他自己讲的。在小说的第一段中,哈克就像跟读者谈话一样说道:“你要是没有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那本书,就不知道我是什么人;不过那也不要紧。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作的,他基本上说的都是真事。也有些事情是他胡扯的,可是基本上他说的还是真事。” 1

2 《马克·吐温文集》,[美]马克?吐温著,杨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10 《海明威全集》,[美]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著,肖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3 《艾略特文集》,[英]托·斯·艾略特著,汤永宽、裘小龙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自由与反抗

汤姆和哈克贝利都属于当时美国南部传统教育中所谓的“坏孩子”,不愿被套上传统教育的枷锁,本能地要求突破传统文化,使自己的天性得到发展,向往自由。马克吐温运用对比的手法,把生机勃勃的儿童心理和陈腐刻板的生活环境加以对照,嘲笑资产阶级儿童教育的清规戒律。

哈克从小没有受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是真正的放荡不羁的角色:肮脏,缺乏管教,几乎不识字,语言粗鲁。他整天东游西逛,对长辈的说教不屑一顾,总是渴望跑到无人管束的地方去,总是想摆脱文明社会的束缚。但这种所谓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却束缚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的思想和活力,压制了他自由的天性。哈克无法忍受这种生活,最后只能弃而远之。

他崇尚自然,觉得在树林里听自然的声音,睡得才是最安稳的,“穿上我原来的破衣烂衫,重新躲到我那只装糖的大木桶里,自在逍遥、心满意足。” 哈克贝利要拯救的黑奴吉姆,是当时所谓文明的白人世界所坚决否认的阶层;他抵制美国传统教育制度,与当时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这些行为举止都是他对于成人世界的一种反抗表现。

除了对于自由的向往,小说里还充满了反抗意味。哈克贝利作为一个反抗者,对美国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都存在着强烈的不满。

首先就是对当时美国刻板传统的教育制度的反抗。在小说的第一章,哈克就说:“道格拉斯寡妇拿我当她的儿子,说是要给我受点教化。可是因为那寡妇一举一动都很讲究规矩和体面,实在太闷气,在她家里过日子可真是一天到晚活受罪;所以我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偷着溜掉了。”好心的道格拉斯寡妇和沃森小姐出于同情收养了可怜的小哈克。她们费尽心思,企图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模式改造哈克。她们迫使他学文识字,信奉上帝,努力成为一个能被社会接受的体面人。无论是在小说的开始还是故事的结尾,哈克都因要反抗传统的美国教育制度而偷着溜掉和再次出逃。在小说结束时,斐尔普斯太太想收哈克做干儿子,让他有机会成为文明人,这同样让哈克无法忍受当时所谓的规矩和体面。文明人的说辞最终让一个渴望自由的少年不堪重负而选择逃离。

其次是对宗教制度的反抗。宗教制度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小说中写到“教堂里不见人影,兴许有一两头猪,因为教堂门上没有锁,

夏天猪就爱躺在木头拼成的地板上,因为那儿凉快。你要留心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只有非上教堂不可的时候才去教堂,猪却跟人不一样。”这里看似漫不经心的闲笔,将不喜欢去教堂的大多数人与喜欢到教堂乘凉的猪相提并论。正是哈克反宗教的一个例证,对宗教的僵化及人性的伪善揭示得入木三分。华珍小姐接着告诉哈克,只要他每天做祷告,不管他要求什么都能得到。出于孩子的好奇,哈克进行了验证,却发现并不是这样。很多人都无法不在强大的宗教势力面前妥协,哈克却能对周围虚伪的客套寒暄和现实大胆质疑。他以孩子特有的纯真好奇敏感以及亲身感觉表达了对宗教制度的反抗。他既不去教堂作祷告,也拒绝通过学习那些诡诈世故的处世哲学和虚假的文雅举止而成为一个所谓的文明人。他的这些行为举止都与当时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格格不入。

再者,小说中描写对比最为激烈着墨最多的是对蓄奴制度的反思与反抗。小说中浓墨重彩的描绘了哈克帮助吉姆逃亡的曲折经过和复杂的心路历程,这无疑是小说的核心部分。在存在社会等级蓄奴制的社会里,哈克一方面从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出发,评判好坏善恶;另一方面又以一个孩子独特的观察思考和价值观行事,遵从个人的道德感觉,而非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这实际上也是马克吐温自身对奴隶制的思考过程和对解放黑奴的觉悟过程。

哈克贝利的探险其实就是一种在内心声音指引下追求自由、接近自然的一种探索过程。他试图帮助黑人吉姆逃跑的想法,是他通过对社会的思索得出的一个决定,也是由探索走向拯救的一个决定。他用他那双童话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他童话里的心去分辨是是非非,去思考??直到他发现世界是如此的混沌不堪,于是他的探索逐渐转变为逃避,以拒绝成人世界的文明、向往没有开发的自然作为逃避的方向。

在经历了种种历险后,哈克贝利还是选择离开去漫游。这是他的选择,是他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被迫的流浪。而历险是自由与个性的发展,是为了获得新鲜与刺激的体验。主人公哈克塑造成了一个有着正义感的美国现代文明的代言人。

对比与矛盾

在小说中,马克吐温采用了非常多的对比手法来展示美国的景象和社会的状态。美国社会族歧视的劣根性和顽固性,和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的特点在对比下更加突兀和明显。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经济上繁荣的美国却“到处呈现出一片停滞

和衰败的景象。乡镇是鄙陋的,居民贫困而愚昧,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人们贪得无厌,杀人越货的强盗态意横行,江湖骗子到处流窜,居民们精神空虚,二流子们穷极无聊”。作者以真实而具体的笔触,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生活图景,如凋敝的农村、空虚的居民、残酷的种族压迫等等。描绘了大河风光和主人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以对现实生活的精雕细刻,来批判蓄奴制度下的丑恶世界。

小说中的哈克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承认自己没有教养。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文明社会,他常常觉得它是对的。它的规矩、礼数、道德准则、法律等都是那个社会所应该有的。违背这些礼数道德就是错的,而帮助黑奴逃跑更是犯法的事。哈克帮助杰姆获得自由,明明是在做好事,他嘴里一个劲说的却是在“干坏事”,将来准备“下地狱”;本来走的是正路,却说成打定主意再走“邪路”。这样的对比,正是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的荒谬,如同一出滑稽可笑的闹剧。

葛伦裘福德家从财产到礼节,做派,应该算真正的贵族。他们接纳了哈克,待他很友善。他们信奉宗教,却是带着枪械去教堂的。这样的对比在小说中比比皆是。

小说中还对高雅和低俗进行了强有力的对比讽刺。小说的通篇语言都是“俗”的,小说中马克·吐温使用了多种方言土话,密西西比河流域黑人土话、西南僻远地区土话、普通“派克县”土话以及最后这一种土话的四种略有变化的分支。小说的主人公哈克一直在用方言俗话讲自己的故事,有时还跟吉姆信口开河,胡诌历史。

与哈克的“俗”截然相反的是葛伦裘福德家已故女儿埃蜜琳小姐的“高雅”。这位小姐喜欢吟诗作画。她的画上全是哀伤女子,写的诗也全是悼亡诗。这位小诗人写什么从不挑剔,只要是感伤的题目都能写。每逢有人死了,不管是男人女人还是娃娃,死人身子还没凉,她就做了挽诗送来。有一次为了押死者名字的韵,伤了一番脑筋,此后便渐渐的消损下去,没有再活多久。

“良心”与健全的心灵

用马克·吐温的话来说,“这是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意识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所谓畸形的意识是指孩子被当时世俗所污染的种族歧视思想,而健全的心灵则是指作家所追求的没有种族歧视、人人平等的民主理想”。

篇三:毕业论文(外国文学类选题)目录

毕业论文(外国文学类选题)目录

编号 论文题目

5-1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文化精神

5-2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史诗主要形象论析 5-3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5-4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5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5-6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5-7试论基督教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

5-8但丁与基督教文化

5-9哥特式小说的原理与发展

5-10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

5-11 《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5-12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5-13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5-14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

5-15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5-16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5-1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5-18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5-19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

5-20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5-21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5-22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

5-23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5-24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5-25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

5-2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5-27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5-2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5-29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5-30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5-31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5-3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文化意蕴

5-33 论《包法利夫人》

5-34 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研究

5-35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5-36 夏洛蒂·勃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

5-37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5-38 试析《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情感模式

5-39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5-40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5-41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

5-42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5-43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的反宗教主题

5-44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5-45 “威塞克斯小说”与“约克纳帕塌法世系”——论哈代与福克纳 5-46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及《莎乐美》看唯物主义的特点 5-47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5-48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

5-49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

5-50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5-51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5-52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

5-53 易卜生有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的异同论

5-54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

5-55 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5-56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5-57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5-58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

5-59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

5-60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5-61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5-62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

5-63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5-64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根源探究

5-65 黑暗王国的新女性---安娜与娜拉之比较 5-66 论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5-67 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艺术

5-68 托尔斯泰与司汤达比较研究

5-69 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5-70 契诃夫与鲁迅小说比较研究

5-71 略论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俄国文学的模式 5-72 劳伦斯小说艺术的现代倾向

5-73 试析劳伦斯主要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5-74 毛姆《人性的枷锁》主题谈

5-75 毛姆短篇小说浅探

5-76 论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

5-77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与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 5-78 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5-79 从《愤怒的葡萄》看斯坦倍克与基督教文化 5-80 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独特的叙事视角 5-81 王熙凤与郝斯佳比较研究

5-82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5-83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5-84 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5-85 海明威与存在主义

5-86 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

5-87 “硬汉子”与“阿Q”两种生存方式的比较 5-88 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识 5-89 高尔基早期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5-90 高尔基《母亲》中的尼洛夫娜形象分析 5-91 论高尔基的戏剧创作

5-92 论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5-93 论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

5-94 茨威格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探幽

5-95 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表现形式 5-96 索尔·贝娄与犹太小说

5-97 论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的认知方式 5-98 当代美国犹态文学的文化解读

5-99 辛格“民族忧煎情结”探析

5-100 论艾略特的戏剧创作

5-101 浅论艾略特诗歌的创作手法

5-102 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诞意识 5-103 尤金·奥尼尔戏剧艺术初探

5-104 浅谈《尤利西斯》的人物性格和写作特点 5-105 福克纳与意识流

5-106 论福克纳算篇小说的乡土情结 5-107 论福克纳《喧嚣与骚动》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