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其他论文 > 列表页

社会主义情怀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12  分类: 其他论文 手机版

篇一:毛概论文我的社会主义情怀2000字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课程论文

日期2015年10月21日

我的社会主义情怀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顾名思义,社会主义就是建立社会公有制,将原本被社会实际掌握的生产资料交给社会真正占有。从我国决心走社会主义到今天,已经有很长的时间,在我看来,社会主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从1956到1966年,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曲折失误,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走到了一个历史转折关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要破除长期形成的僵化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接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的方向作为我国前进的大体方向,在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所谓的“特色”就体现在再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融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作为我国的发展路线,这样以来就可

以充分考虑中国现有的国情,目前经济,文化以及生产力的国内因素和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外部因素,来更好地发展,壮大我们自己的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不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证明了这个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而且给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自强予人之路,是一条促进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之路,因此它的成功不但造福国人而且惠及世界。至此,我想起了邓小平说过的一段话:“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不断取得新的成功,就是8000多万中国共产党员和13亿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复兴作出的重大贡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

国国情紧密结合的现实选择。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人类虽然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自由地选择社会形式,但在一个大的社会形态中,人类社会为最终迈向共产主义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条件的道路却是多选的:它可以选择资本主义,也可以选择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选择和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谁的生产关系能够最终地和最大限度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所必须经过的一个大的社会形态。它存在着独具特色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贯通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它正确地反映了中国现阶段不发达的生产力同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和谐关系,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现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姓名:罗超 学号:2012110093班级:2012级科硕3班

从社会建设角度谈”病有所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由“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谈十八大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

十八大报告频现新提法,彰显我党执政新理念。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的概念, 哪些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我认为带给人耳目一新感觉有两点:其一:“美丽中国”首次写入报告。建设美丽中国包括两个内涵:一是要建设一个与自然、生态、社会、世界和谐相处的文明而美丽的中国;二是要建设一个有着美丽的精神内涵、精神世界、精神家园的中国。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完成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其二: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十八大进一步明确到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和在建国100周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宏伟目标。

“美丽中国”这一词汇,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因此, “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关键词: “看病贵,看病难”;医疗卫生水平;医疗质量;改善民生;病有所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一、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讲话,是对全党8300多万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警示和要求。

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奋斗史,也从另一面印证了这个道理。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走出苦难、走向辉煌,靠的不是空想清谈,而是实干苦干。

实干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注重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20年前,深圳蛇口工业区竖起一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醒目标牌,摆脱了一场姓社姓资的无谓争论,拉开了一段“中国故事”的序幕。今天,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前所未有的接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一、“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

党的十八大明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专家指出,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要惠及更多百姓,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我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十八大针对居民收入增长不仅提出了量化目标,而且还是倍增目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反映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让民生工程为社会发展“加分” , “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让人鼓舞。

二、坚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出发点来思考

问题。加快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政为民的情怀,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十八大报告 。

十八大报告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可见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科学发展观要以民生为导向,也要以民生为检验。对科学发展,作了新阐述新概括 “以人民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以群众幸福不幸福、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作为决策标准,这才是科学发展的精髓。更加坚信,始终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够书写出新的壮丽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也是各地各部门施政的原则和要求。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

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90多年来,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145次的“人民”二字,标注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红色基线,宣示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我们把握十八大精神的精髓,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

1、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乎百姓的日常生活,直接反映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是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必要条件,是关系执政党执政基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报告描绘的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美好愿景令人欣喜。专家们表示,这些论述回应了百姓对解决上学、看病、养老等热点问题的期盼,彰显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的信念和决心。

2、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其次: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建设,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选择,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要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总结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医药卫生发展规律和主要矛盾,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地方积

极性,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三、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病有所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更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内在要求。

十八大报告还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十八大报告中,“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占据了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条目标中的两条。“人民”一词先后出现了145次!在这份近3万字的报告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政为民的情怀,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从总结过去到规划未来,从宏伟目标到战略部署,处处传递着“民意”处处关怀着“民情”。“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十八大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更加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加紧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为

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地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阶段。 更加关注教育、就业、分配、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绘就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努力方向。病有所医就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至于使群众因贫困看不起病,也不至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党风政风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

(一)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第二,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三,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第四,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第五,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卫生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认真进行反思,就会发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

第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

第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充分说明了群众看病难的基本状况。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四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基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收费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目

篇三: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社会主义的“侠骨柔情”

——论社会主义本质

引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的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的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要:全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每个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生产力方面,消灭剥削方面,消除两极分化方面,共同富裕方面等,中国人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必然联系。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的民族的性格与中国的现实国情都决定着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然能够救中国、发展中国,并且我们必将能够发展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直至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文化与价值观使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 生产力 共同富裕 侠骨柔情

正文:

喜欢看电影的人很容易发现中国出品与美国出品的电影在故事情节与表达主题上有明显的不同。以美国电影《蜘蛛侠》为例,影片深受美国市场的欢迎,主要讲述的是:彼得·帕克原本是一个平凡的高中生,但当他被一只具有放射线的蜘蛛咬到后,他就拥有了各种超能力:可以在墙壁和天花板上行走、能从手腕放射出蜘蛛网等。起初,彼得只是用这些超能力来赚点小钱,但是当他的叔叔在遭到恶人谋杀后,他发誓要用他的超能力来打击犯罪。从影片中的很多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民众对于这一英雄的崇拜,而这一英雄在大多情况下拯救的往往是一个主人公的生命或是保护的某个或某几个人的私有财产。美国人内心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观念在他们对于这类保护个人利益的“英雄”的崇拜与歌颂中表现出来。类似的电影还有《超人》等。反观中国,中国社会和中国百姓更加喜欢或更加推崇的是那些不惜牺牲个人,而为拯救他人、维护集体利益、维护社会公正的英雄。他可以不像蜘蛛侠、超人那样平易近人,可能有些“高大全”的虚假,但是他必须是为弘扬社会公正、为集体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我们不太愿意大肆宣扬那些为一个或几个人的利益而付出的“个人英雄主义”。所以,我们很少看到中国电影市场中有很多类似于《蜘蛛侠》的影片,这是由中国人骨子里那份“侠骨柔情”决定的。从中美电影事业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公民的文化导向,这必然与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在两国存在有一定联系。下文将从人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本质。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中国国情是社会主义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1、 中国人的“侠骨柔情”向往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

一个民族有其特有的气质,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沉淀,形成了自己的气质——侠骨柔情。中国人几千年来,历尽苦难,屡遭外侮,饱经创伤,风雨兼程,早已练就中华神功——坚强不屈;同时,中华民族也在几千年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气质沉淀,铸就了优秀品质——侠骨柔情。中国人的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骨柔情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中国人虽然没有绝对的宗教信仰,但是对于武侠情节的向往,要求公正待遇,惩处恃强凌弱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精神崇拜。这种精神崇拜在资本主义是很少见的,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个人偶像崇拜,中国人的侠骨柔情更加认可那些弘扬社会公正的英雄。对于社会公正与生俱来的向往与支持,使得中国人很容易接收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这种侠骨柔情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是相符的,所以社会主义在中国尤其扎根的人民群众基础和文化基础。一个饱受列强凌辱的民族,比任何民族都渴望公正,比任何一个民族都渴望社会主义,渴望共产主义。

其次是中国人忧国忧民的集体意识。这一份“侠情”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亲赴前线,抢险救灾,还是志愿者;无论是献出爱心,捐钱捐物,还是千万里驱车送粮送菜;无论是救援人员拼死施救,还是老师救学生、救幼儿、学生救同学;前方在救人,后方也在救人,也不知有多少救人的人,自己的亲人尚自待救。此时的全中国人民,只有一个信念,支援前线,就像当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一样,力尽所能,同仇敌忾,战胜死神,战胜困难。 “我们都是中国人”,他们表现出极度关注同胞的生死命运,每救出一个灾民为之叫好,见到遇难者则为之痛惜。这时的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热血沸腾,侠义之心油然升起,个个大展英雄情怀,绝对的一呼百应,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极尽绵薄之力,或出人、出力、出钱、出物,或献血、倾情、寄语、宣言,显示国人血浓于水的柔情一面。中国人重情,情满乾坤,中国人重义,义无反顾。这份同情弱者的柔情又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的本质不谋而合。

2、 中国人的“大同思想”要求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的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有一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认识。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最早赋予。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所谓大同,就是指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谓理想社会蓝图。直到近代,中华民族的大同思想又不同程度地与西方传来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孙中山明确指出中国五大种族扩充自由、平等、博爱于全人类,大同盛世则不难到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虽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浸润在中

国优秀文化传统“大同”思想中的全人类之间那种不分贫富贵贱,充满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崇高理念和精神,则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必然归宿,它和产生于古希腊斯多噶学派中的世界大同、人人平等的思想一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份深埋中国人心中的“大同思想”使我们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支持社会主义,都向往和需要社会主义。

3、中国国情决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当然不能,道理很简单,中国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会容忍有的人反对社会主义。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加较快的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条件。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有了这份“侠骨柔情”中国人便开始了对其渴望的社会主义本质孜孜不倦的探索。

毛泽东时代为“消灭剥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剥削是指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垄断,无偿地占有那些没有或者缺少生产资料的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剥削的产生出自于分配,不仅指消费资料的分配,而且指生产条件的分配。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旧中国充满剥削,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1956年我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消除了阶级剥削。毛泽东时代完成社会主义的建立,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还缺乏经验和认识,在探索中前进,将社会主义本质中的“消灭剥削”扩大化,以阶级斗争为刚,随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我们要看到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不相符的,在探索中的片面认识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当社会主义高度发展后,剥削势必将消失,完成中国人民千百年的愿望。

邓小平时代“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主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也不是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个新的社会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邓小平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基石,也是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马克思主义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论断,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那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社会,不发展生产力,物质极为丰富从哪里来?所以社

会主义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到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到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到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最根本的标准,形成了一个逻辑系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还突破了把市场经济等同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他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内容,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理论上的新概括。很久以来,人们总是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归结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有时也包括计划经济,并以此作为同资本主义的本质相区别。邓小平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概括从字面上看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实际上它们已成为它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因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以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为前提的。在邓小平论述社会主义的许多讲话中,都毫不含糊地肯定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至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使社会主义观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上,有利于排除空想成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同时,这个新概括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标准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统一了起来,可以更好地动员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发展生产力。

当代领导人为实现社会公正,消除两极分化的努力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从实质公正的角度看,社会公正是由社会成员基本权利的保证、机会平等、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以及社会调剂(社会再分配)这样四项基本规则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重要一点是要实现社会公正,消除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完全的消除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不太现实。但这并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忽略这一点。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过分夸大个人的利益,造成“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社会主义在其成立之初就注意着这一社会问题,并把它作为一项历史任物来完成。很难想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有公民要求社会公正、消除两极分化会得到认可,相反他们所谓的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会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和被默认了的两极分化成为正常现象。长远看社会主义没有两极分化、有更广泛的社会公正,但是现阶段我们不能否认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社会公正,消除两极分化的问题正在得到高度重视,并尝试解决。“两会”中更多的提案与讨论关注贫富差距和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这表明我们的政府正在切实地贯彻社会主义的这一本质内容与任务。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矛盾突发期所暴露的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会逐步解决。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

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主义的财富是全民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认为,公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虽然现阶段我们不能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完善并且逐步的充分体现出来。现而今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

对社会主义前景的展望

虽然我们现在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们有信心社会主义会有长足的发展,生产力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要在社会物质基础发展成熟后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是透过消灭私有产权,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私有产权、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当社会主义建设完成后,政府、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会完全消失。最后,人类的社会就进入共产主义的阶段。这个时候,城乡差异和社会分工会完全消失。人类就能够以低(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社会主义情怀论文)工作量去满足生存所需,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不会被分工所局限著。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阶段。

结论:历史和人民都证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任务,充分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与本领,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