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其他论文 > 列表页

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品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6  分类: 其他论文 手机版

篇一: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品2014年上学期复习题(答案)

“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品”复习题(2014春)

一. 名词解释20% (考试将从下列选择4个,答案要求包含作品的名称、作者、代表人物、思潮产生的时间及其主要特征,字数100-150汉字)

1.不和的金苹果

金苹果事件(英语:Golden Apple of Discord),是指一场间接导致特洛伊战争的,发生在三女神之间的纠纷。雅典娜、阿佛罗狄忒和赫拉卷入了金苹果所引致的纠纷,她们要求宙斯评判谁可以获得金苹果。宙斯则认为,凡间一位潇洒俊朗、一表人才的王子帕里斯更适合成为这道难题的评判,其人当时正在特洛伊城附近的艾达山上牧羊。于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与爱神阿佛罗狄忒在神使赫耳墨斯的前导下,前往艾达山,请帕里斯王子作仲裁。帕里斯将象征“最美女神”的金苹果给了爱神阿佛罗狄忒,因为她承诺帕里斯将会得到人间最美丽女子海伦的爱情。

2.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被称为“希腊的圣经”。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史诗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

3.特洛伊木马计:公元前十二世纪初,迈锡尼联合希腊各城邦组成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战争延续十年之久,史称“特洛伊战争”特洛伊也因此闻名。城市在战争中成为废墟。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即叙述此次战争事迹。据传说,特洛伊城最后由希腊人用“木马计”攻破。因此:“特洛伊木马”现在已成了“挖心战”的同义语,比喻打进敌人心脏的战术。电脑病毒中的木马病毒的名字也来源于这个故事。

4.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是以描写骑士生活、事迹为主的文学,主要在中世纪盛行。骑士文学中一般骑士是主角,他们是英雄的化身。例如法国的《罗兰之歌》就属于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有许多精品流传不衰。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以出身而言,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他们替大封建主打仗,从后者获得土地和其他报酬。骑士有了土地,住在堡垒里,雇用农奴,成为小封建主,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后来骑士土地成为世袭,于是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反击侵略基督教的伊斯兰势力,从此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接触到东方生活和文化。

5.英雄史诗:欧洲的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两河流域的《吉尔迦美什史诗》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

6.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意大利语:由(“重新”)和(“出生”)构成),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教育变革。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革命,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博学家做出的贡献。

意大利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是当时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

著名的文艺复兴三杰全部诞生在意大利。

代表人物:

诗人:但丁·亚利基利、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

作家:乔万尼·薄伽丘、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画家:乔托·迪·邦多纳、桑德罗·波提切利、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提香、米开朗基罗; 雕刻家:米开朗基罗;

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

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西班牙及其代表人物[编辑]

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西班牙文艺复兴进入“黄金时期”,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成绩显著。 代表人物: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戏剧家洛卜·德·维加

德国及其代表人物[编辑]

在德国:主要成就则表现在宗教改革、农民战争、讽刺文学以及科学技术发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马丁·路德、杜勒等。

法国及其代表人物[编辑]

在法国:自由思想和怀疑思想相当发达。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帕斯卡尔;小说家:弗朗索瓦·拉伯雷等。

7.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推理来指导。

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个人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都是人文主义内涵范畴。同时,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密切。除了一般无宗教的人文主义,在各个主要宗教中也有人文主义,在此一般与该宗教信仰和传统相结合。有些人文主义运认为,人有需参加仪式和规则,并组织一些团体来满足这种需要。相比唯物主义,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因此,有人文主义者认为,和理性精神相违背的神灵崇拜的宗教精神,并不是人文主义。《神曲》

8. 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十四行诗、法文sonnet的音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在他笔下的十四行诗,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每行诗句11个章节,通常用抑扬格。《莎士比亚》

9.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rung),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孟德斯鸠

主要主张:

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 ②法律应当体现理性(代表著作如《论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等)

伏尔泰

主要主张:

①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②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③认为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猛烈抨击天主教会,但主张信仰自由和信仰上帝。

卢梭

主要思想:

①天赋人权、人民主

②社会契约说(著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

③革命合法性

④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⑤理性是不可靠的

10、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波西·比希·雪莱《西风颂》、《云》、《致云雀》等作品。约翰·济慈

11.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12. 象征主义:是约1885-1910年间欧洲文学和视觉艺术领域一场颇有影响的运动。象征主义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背弃对现实的直接再现,偏爱现实的多方面的综合,旨在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各种思想。象征主义把宗教神秘主义与反正常和色情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对所谓“原始性”的兴趣与复杂微妙的颓废崇拜结合起来。与这场运动有关的艺术家是法国的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居斯塔夫·莫罗和皮耶·皮维斯·德·夏凡纳,比利时的费尔南·克偌晋夫(Fernand Khnopff),荷兰的扬·托罗普(Jan Toorop)等。中国的象征主义艺术家有诗人李金发。

13.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最早出现于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期。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着重描述心理活动。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14. 荒诞派戏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是贝克特的《等

待戈多》(1952);最极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这出戏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其他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15. 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产生于1960年代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由于人数众多的作家和丰富多彩的小说作品,成为现代主义中非常有影响的一支流派。现时黑色幽默已不局限于文学,在艺术和电影等范畴,黑色幽默都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流派。

二. 填空10% (每空一分,共10个空)

1.在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主神的体系里,日神是阿波罗;月神是狄安娜;智慧神是雅典娜,爱神是厄洛斯。

2.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3.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是__索福克勒斯_欧里庇得斯_埃斯库罗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瑞斯忒亚》三部曲。

4.但丁的著名爱情诗集是《新生》。

5.被誉为"第一个近代人”的是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

6.《堂吉诃德》的同名主人公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的性格特征有他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他的行动的盲动性、唐·吉诃德的行动也说明他不是空想,不安于平凡闲暇的生活_

8.“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思想有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他们的基本政治倾向是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重视体力劳动,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9.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是新爱洛绮丝。

10.歌德青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 少年维特之烦恼。

11.英国《抒情歌谣集》的作者是华兹华斯。

12.英国“湖畔派”三诗人指的是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

13.英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三位诗人是__拜伦 雪莱 济慈__

12.小说《卡门》的作者是 __普罗斯佩?梅里美_。

1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他们的代表作品是:《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14.《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部分。

15.《双城记》中的双城指英国的伦敦和法国的巴黎。

16.莱蒙托夫的作品主要代表作《鲍罗金诺》,《祖国》,《当代英雄》。

17.普希金的代表作是《黑桃皇后》。

18.果戈理的戏剧代表作是《钦差大臣》;长篇小说代表作是《死魂灵》。

19.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巨著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0.提出美丑"对照原则”的是雨果。

三. 原文释义 30% (考试将从下列材料中选择三段原文,每段10分。答案需要包含作者、作品等背景信息,解释部分需要联系现实生活。)

1.在薄迦丘的《十日谈》中,女主人公绮思梦达曾说:“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谈谈这段话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2.“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污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他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

血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基督徒 ,那基督徒怎么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4.“要每日每时去争取生活和自由,才能作生活和自由的享受。”——歌德《浮士德》

5.“你知道巴黎的人怎么打天下的吗?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腐烂的本领。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 ——巴尔扎克《高老头》

6.“拉斯蒂涅先生,你得以牙还牙的去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巴尔扎克《高老头》

7.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象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夏洛特·勃朗台《简爱》

8.“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这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我打算把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放好,吹灭灯火。睡着的那会儿,我一直在思考刚才读的那本书,只是思路有点特别;我总觉得书里说的事儿,什么教堂呀,四重奏呀,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争强斗胜呀,全都同我直接有关。这种念头直到我醒来之后还延续了好几秒钟;它倒与我的理性不很相悖, 只是象眼罩似的蒙住我的眼睛,使我一时觉察不到烛火早已熄灭??”——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四.论述题40%(考试将从下列题中选择4个,每个答题字数不能少于200个汉字)

1.简述《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情节与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内容

2.简述《神曲》的艺术特色及其警世作用:《神曲》还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但丁称颂人的才能和智慧,对于教会排斥和否定的古典文化,他更是推崇备至。他在诗中奉荷马为“诗人之王”,亚里斯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称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他热情洋溢地讴歌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在求知欲的推动下,离开家庭,抛弃个人幸福,历尽千难万险,扬帆于天涯海角去探险的事迹,并通过奥德修斯指出:

3. 简述《十日谈》对宗教生活的批判性:乔万尼·薄伽丘所著的《十日谈》是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文学作品;意大利近代著名评论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1348年,意大利一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4.简述堂吉诃德形象的现实意义?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1、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2、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3、他在

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5. 论述哈姆莱特的精神特征: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王国未来的君王。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在中世纪,大学是当时人文主义中心,哈姆莱特在这里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6.结合浮士德形象的分析,阐明什么是"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最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歌德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作品一开始描写了两场赌赛。《天上序幕》是歌德的首创,也是全剧情节的开端。主要描写的是发生在天庭中天帝与魔鬼靡非斯特之间的一场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人究竟是善还是恶,人在世界上是进取还是沉沦。在这里,歌德对神学体系中的“上帝”与“魔鬼”的内涵给予了革命般的全新解释;中世纪神学里以“三位一体”为特征的至高无上的“天帝”,在此则坚信善的威力和“造化之功”,认为追求进取是人的本性。“天帝”在歌德的笔下已成了“至善”的化身,“至善”也成了创造天地万物、吞吐太荒的本原之一。而魔鬼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与天帝完全相反,他不相信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认为人必然堕落。这样,他所代表的“恶”就与天帝所代表的“善”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这种描写,实则暗示出,在回答世界本原的问题时,歌德完全抛弃了中世纪的神学观点,把宇宙间的各种对立,社会上(包括精神领域中)的各种矛盾,都抽象为道德上的善与恶的斗争,看成了是受至善至恶所制约的过程,是至善至恶矛盾的反映。第二场赌赛发生在浮士德的书斋。刚刚与天帝打过赌的靡非斯特来到人间,与浮士德签下契约:魔鬼在浮士德生前供其驱使,死后灵魂则归魔鬼所有。这种描写表明了歌德浓重的“泛神论”思想。在他看来,天帝是“至善”,浮士德是具体的善的体现物。

7. 简述拜伦式英雄的主要特征 :; 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作品中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他们烙刻着拜伦的思想气质个性的印记。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的原因,起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但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他们追求个人自由,却又常常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和高傲中,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他们的精神面貌是反抗、孤傲、浪漫。代表人物:《海盗》中的康德拉。拜伦式英雄是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的一系列形象,他们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终一般以失败、死亡告终。

8.简述《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容及其对美丑对照原则的应用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在其《巴黎圣母院》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一种极至"作品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对比,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这是作者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的是丑中有美,视丑为美,变腐朽为神奇,让丑的事物也显示出美的一面。

9. 简述《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以及作品所体现的宗教观: 《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写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的斗争,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书中穿插当时法国革命动乱的背景和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描写,以及当时法国社会的很多细节都有论及,比如俚语,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况。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设计巧妙,跌宕起伏。借主人公之口说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小说将近

篇二: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论述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转型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如何体现的?

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其发展转型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而对中国新文学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是西方文学思潮。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西方文学史上曾今存在过诸多的文学思潮,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这些文学思潮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发展转型的推手。其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五四”时期开始,起源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便同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一道输入中国文坛。但由于社会的需求,浪漫主义的潜质与影响,被人为地忽视。实际上,每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总是浪漫主义以其理想主义的激情因素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魅力,激活着沉闷而压抑的中国文坛并赋予它全新的文学形象。

1917—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受近代日本文学和欧美文学的影响,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创造社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浪漫主义作家群,从个人的生活感受出发,强化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主题。他们的作品,如《天狗》《沉沦》等,抒发现代青年情感压抑的苦闷,深刻描写“五四”时期的某些极端主义情绪,以对传统的全面反叛和对偶像的彻底破坏,直接反映了“五四”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已经觉醒了的青年一代的思想状态。

30年代以后,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我们仍可以从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以及沈从文等人的小说中,发现许多作家依旧在以饱满的激情,讴歌光明,赞美自然,抒发个性,颂扬反抗。这无疑是“五四”浪漫主义精神的延伸和发展。

建国后的文学创作实践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浪漫主义。赵树理对“五四”浪漫主义发展为成熟的革命浪漫主义,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历史中介作用。他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浪漫主义作品是《小二黑结婚》。它所反映出的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很快便辐射到李季、孙犁等解放区作家的创作当中,从而使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成为真正的现实。而且,以赵树理为代表的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把“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反叛精神和个性意识做了彻底地清除,将浪漫主义的理想与主观因素进行了充分地发挥,并注入政治意识形态的理念,基本上奠定了建国以后各种题材作品的创作模式。

现实主义最早引入中国的时候叫“写实主义”,随后在“五四”时期,“写实主义”开始成为新文学界亟欲引进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提供了一套新的美学模式,通过强烈的“似真”感唤起读者的恐惧与怜悯,从而达到一种类似悲剧的净化的作用。我们可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看到鲁迅、茅盾、老舍等人对于现实主义的吸收与转化,他们的开拓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力。

1928年左右的“革命文学”论争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新阶段。一方面,现实主义为作家提供了一个观照社会现实的客观冷静的批判视点,另一方面,作家又时常对现实主义无法促成更有力的社会效应的消极性深感不安。因此,虽然对“革命文学”论争中粗糙的文学工具论有所不满,鲁迅、茅盾最认同文学在批判之外还应该提供变革社会现实的政治方向的指引。随后左联成立,新文学与政党政治开始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随后引进的“新写实主义” “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在试图修正、取替旧的“不足”的“五四”写实主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正式确认为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规范。这一规范在不同时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与挑战,这些质疑与挑战在左翼文学的框架内通过对“真实性”等问题的辩护提出了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尽相符的文学理想。

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取代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取代的原因一方面是中苏关系的破裂,另一方面,与大跃进的社会文化气氛更加强调社会主义文学“理想”的性质有关。

1980年代初期,官方文学界有重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努力,但成效不大。历史变革所释放出来的文化空间,使得人们有可能跳脱开主流现实主义的框架去汲取别的美学资源。整个80年代,现代主义与“寻根文学”的文学潮流都对现实主义的美学范式进行了冲击。但是,从普通读者的接受来看,现实主义仍然是主流的美学品味,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实验潮流过后,随着文学(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品论文)刊物商业化格局的调整,现实主义很快又再度占据中心位置成为90年代文学期刊选稿的标准。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现代主义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作为一种创作手法,经历了文学黑暗的禁闭年代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这种思潮在本土演得空前热闹,尤其是文学理论界。中国本土文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84年前后),新时期文学基本上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主。84年前后,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渐渐脱离了“群体”,他们要奋力开凿脚下的文化岩层,强化民族精神,对传统的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启迪民智,唤醒民心。基于这种现实和文化心理诉求的欲望,再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渗进,他们看到了表现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可以借鉴的方法。但是,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一些刊物只给这些作品挂上“探索性作品”的标签。其实,这个时期所谓的“探索性”作品在一定程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对民族文化作全方位的反思,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消极的批判,对愚昧落后的痛惜,更注重表现人的个性,注重人的潜意识以及心理历程,对现代不合理的事以讽刺。有些作品在模式上摆脱了传统的情节而建立新的情节观念模式。除了少数作品有图解存在主义、带有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倾向外,大多数作品具有进步的意义!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应该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让人的生活、人的命运在神话的氛围里展开”。这种整体构思,深受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影响,而且莫言也毫不回避这种影响和启示。

周立武的《巨兽》,明显吸收了象征主义的手法。那个神秘的巨兽是山林的统治者,它吞噬了许多猎人而继续向猎人挑战,不断地吸引着一代代的猎人。可是年轻的猎人从父辈的死看到了人的怯懦劣根:人为什么不能活着证明自己?难道英雄就是死亡的符号?揭示了这种难以跨越的传统道德观念。

总之,新时期本土文学创作,不管采用哪种创作手法,对于那些有成就的作家而言,或多或少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并因为这些手法的渗入,使本土文学出现了多元化的繁荣景象。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

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等等对文学创作的制约。甚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及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艺术审美范围被无限扩大,街头文化、俗文学、地下文化、广告语、消费常识、生活指南等,经过精心包装,都登上了文学艺术神圣殿堂。文化被“技术化”、“工业化”之后,原来由文学家、艺术家个人创造的文化精品,现在大量地被电子计算机设计、生产出来。尤其是电脑流行,录音、录像、激光盘的大量复制生产,文学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成为人人可以任意享用的日常消费和商品。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识,导致了广泛的“反文化”、“反美学”、“反艺术”倾向。

在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上,后现代主义不再试图去表现对世界的认识,既不像现实主义那样冷静地观察批判外部世界,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的去痛苦地感悟内心自我。它注重展示主体生存状况,认为世界是荒谬无序的,存在是不可认识的。对事物的本来因素,对社会,对客体,对人只作展示,不作评价,不强加预先设定的意义,其审美价值与内涵让读者去思索归纳。不仅不相信外在物质或历史的世界,也不再相信人的智性或想象的内在世界。从认识论走向了本体论,进而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后现代主义作家不再追求文学的终极价值,把一切崇高的信念、理想都看作是短暂的话语的产物。把严肃性当作一种拙劣模仿、故作深沉而加以抛弃。面对混乱的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异化,他们不再严肃认真地去思考社会、历史、人生、道德等问题,不再竭力去认识和阐述世界,不再承担文学艺术家崇高神圣的社会职责与历史使命。后现代主义作品一方面表现出文学与哲学融为一体,具有精深的哲理性。另一方面大量再现幻觉、暴力、颓废、死亡内容,展示人生的荒诞痛苦。那种附庸风雅,严肃庄重,精英意识荡然无存。作品充满了颓废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绝望情绪。 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是多种形态的。如先锋小说,这批作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场,虽不是文革的直接参与者,但深受其影响,表现最突出的是被遗弃的孤独感,与传统价值观念有所远离,与英雄人物有所隔膜,对现实感到迷茫困顿,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较矛盾。代表作品有刘索拉的《混沌那个哩登愣》《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陈染的《世纪病》,刘毅然的《摇滚青年》等。马原、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的作品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很深,创作思想与评议风格的后现代特色鲜明。《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天风船》《虚构》《青黄》《访问梦境》《信使之函》《褪色鸟群》《雨季之瓮》《黑手高悬》等都是代表之作。此外王朔的消费小说也体现了后现代反对理性、崇高,提倡世俗化欲望全面扩张的特点。《浮出海面》《千万别把我当人》等塑造了一批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是真正独立但从社会体制角度看是零余人的形象,将传统的人的归属感解构,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解构思想深处具有后现代的影子。新写实小说、新状态小说和新体验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小说的深远影响。

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007-7-3 18:56:15 杨鹏 阅读202次

引言:焦虑与狂喜

不可否认,如果没有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另外一个模样,新时期的文学,也将面目全非。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尤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渗透是全方位、多层次、无处不在的。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由传统文化孕育、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学,已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型社会人们在精神、情绪和感觉方面的需求,走向衰亡。时代要求中国的文学求新、求变。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种西方现代思潮挟其经济、政治、科技方面的威势,大举进入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学在这些思潮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迅速解体,新一代作家们在胡塞尔、海德格尔、尼采、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等人思想的影响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学运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以此为起点,开始由封闭向开放,由本土面向世界。这一时期的作家的作品,无不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鲁迅的《呐喊》在现实主义基本精神与手法之外,汲取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本品格;郭沫若的《女神》受到泰戈尔、歌德、惠特曼、雪莱等人的多元影响,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风貌;冰心、周作人的散文,也是在西方散文作家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到了30年代,受弗罗伊德主义及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中国还出现了以刘呐鸥、穆时英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不过,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思想是有限的,它主要作用于中国文学的形式,而没有深入中国文学的骨髓,未能真正地影响到中国文学的精神。中国作家对西方现代思潮的学习,也仅停留在表层上,没能深入到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处。

建国后几十年的禁锢,将西方现代思潮一律挡在了国门之外,偶尔作为批判材料和反面教材被翻译的国外哲学著作,如商务印书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在60年代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等丛书,以及萨特、海德格尔等人的著作,也受到了人们的抗拒、怀疑、批判和漠视,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门重新向世界敞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的政治梦魇中挣扎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渴求。翻译家们为了满足国人的这些迫切的需求,开始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出版社也大量地出版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著作。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在 80年代初期出版了百余本的“走向未来丛书”,其中大部分是翻译介绍当今世界新的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和政治法律方面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紧跟着出版了“现代西方哲学译丛”,其后,三联书店全力推出《文化:中国与世界》、“学术文库”、“新知文库”,翻译出版近百部西方近现代典籍,更是前所未有地推动了80年代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不

仅接触到了康德、新康德主义,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也接触到现象学、解释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分析哲学,以及现当代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在文学领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也被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袁可嘉主编的共四卷八册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出版之后便风行一时,成为最热门的畅销书。其他出版社也竞相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如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作品集》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大量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亲睐。伴随着思想界不断掀起的西学热,如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海德格尔热、解释学热、解构主义热、女性主义热、新历史主义热,中国当代文学也不断地产生各种文学思潮,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女性文学”等等。中国的批评家们,也从中学到了各种方法论。如1985年被人们称为“方法论年”,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方法、文艺心理学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荣格神话原型法、结构主义方法等都涌进了学界。评论者运用这些新方法,分析解剖当代作品的内在要素,揭示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呈现文学作品的深层无意识,挖掘意识形态的权力运作模式。

中国文学批评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而中国作家也纷纷从纷至沓来的西方现代思潮中吸取养分,将他们从中学习到的各种写作技巧及受到的启发运用到了他们的创作中。80年代知名的作家作品中,基本上都带有摹仿与学习的痕迹。如王蒙在80年代初创作的一系列带有实验性质的中短篇作品,受到了“意识流”小说的深刻影响;余华的作品,受启发于卡夫卡、川端康成和罗布—格里耶;孙甘露、格非的作品,飘荡着博尔赫斯的影子;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等等。外国文学的影响在80年代中后期曾使中国作家感到深深的焦虑,随着他们在创作上的成熟,进入90年代后,这些作家逐渐从外国作家的阴影中走出,在发现自己之后感到了巨大的狂喜。

进入90年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持续发生着相当复杂多变的“转型”,曾经风靡一时的各种西方现代思潮热逐渐降温,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逆反性的变化:随着文学轰动效应的消失和启蒙工程的崩塌,知识分子精神领路人的优越地位归于消解,不再是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出现了分化,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告别了80年代的理想化,走向世俗,抨击崇高,张扬私人化,逃辟历史和现实,文学在90年代也逐渐由中心走向了边缘。中国社会在9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的倾向,解构性话语成为文坛主流,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如福科、拉康、德里达、罗兰·巴特的学说,成为时代的精神主角。中国的文学,受此思潮的影响,也出现了“后现代倾向”。在90年代流行一时的西方现代思潮还有女性主义与新历史主义。这两大思潮

篇三:外国文学论文参考选题

2013届外国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

1.古希腊神话分析(周红)

2.古希腊悲剧分析(周红)

3.<<荷马史诗分析>>分析(周红)

4.论哈姆雷特的复仇方式/忧郁/延宕(周红)

5.李尔王形象分析(周红)

6.论莫里哀对法国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继承和改造或其创作风格(周红)

7.分析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周红)

8.《人间喜剧》的创作成就(周红)

9.论菲尔丁对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贡献(周红)

10.《艰难时事》或《双城记》中的人物刻画(周红)

11.论索福克勒斯悲剧的命运主题或戏剧结构(周红)

12.中外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13.中外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14.论《高老头》的经济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周红)

15.以《百年孤独》为例解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差异(周红)

16.论“垮掉派”诗歌创作的主题思想(以一位作家为例)(周红)

17.茅盾与左拉小说中的场面描写(周红)

18.论卡夫卡作品的异化主题(周红)

19.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比较(周红)

20.“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外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1.康拉德《黑暗的心》的相关研究【岳峰】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日本人形象变迁史(具体作品自拟)【岳峰】

71.劳伦斯小说创作特色【岳峰】

74.论奥尼尔作品的悲剧精神/思想特征/艺术特色【岳峰】

140.康拉德《进步前哨》的相关研究【岳峰】

141.康拉德《吉姆爷》的相关研究【岳峰】

142.康拉德《台风》的相关研究【岳峰】

143、康拉德的政治三部曲研究【岳峰】

144.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研究【岳峰】

145.福斯特的《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研究【岳峰】

146.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研究【岳峰】

147.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研究【岳峰】

148.莱辛的《金色笔记》研究【岳峰】

149.莱辛的《野草在歌唱》研究【岳峰】

150.莱辛的其它小说研究【岳峰】

151.奈保尔的《河湾》研究【岳峰】

152.奈保尔的《自由国度》研究【岳峰】

153.奈保尔的其它小说研究【岳峰】

154.其它后殖民小说研究【岳峰】

155.最近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小说研究【岳峰】

1.论圣经文学的成就及其对欧洲文学的影响(姚公涛)

2.分析《唐吉诃德》中的人物塑造艺术(姚公涛)

3.分析司汤达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贡献(姚公涛)

4.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两重性格(姚公涛)

5.从于连到拉斯蒂涅(姚公涛)

6.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基督教观念(具体作品自拟)(姚公涛)

7.人文精神与神性皈依——论古希腊悲剧审美空间的构成(具体作品自拟)(姚公涛)

8.《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或其艺术手法(姚公涛)

9.从《毛猿》看奥尼尔作品中的哲理性(姚公涛)

10.论法国新小说派罗伯格里耶的创作特色(姚公涛)

11.论艾略特《荒原》中的神话元素及其文化意义(姚公涛)

12.论茨威格的心理描写特色(姚公涛)

13.论艾略特《荒原》的主题思想(姚公涛)

14.超现实主义自动写作法评述(姚公涛)

15.意识流小说的时间观念(姚公涛)

16.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姚公涛)

17.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姚公涛)

18.《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姚公涛)

19.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性精神(姚公涛)

20.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题与艺术特色(姚公涛)

1.分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其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孔建平)

2.从拉伯雷《巨人传》看文艺复兴文学中的巨人形象(孔建平)

3.分析司汤达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贡献(孔建平)

4.当代网络文学创作对"超越"问题的关注(孔建平)

5.生态美学----西方与中国(孔建平)

6.中外文学中的“傻子”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孔建平)

7.“世界文学”概念在中国(孔建平)

8.“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孔建平)

9.“崇高之美”与“雄浑之美”:中西崇高美风格比较研究(具体作品自拟)(孔建平)

10.“诗人何为?”——中西古典诗学“诗人论”比较研究(具体作品自拟)(孔建平)

11.荒诞何在?——(具体作品自拟)(孔建平)

12.论弗洛伊德主义学说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孔建平)

13.论未来主义诗歌的艺术创新(孔建平)

14.萨特与加缪创作思想比较(孔建平)

15.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关系辨析(孔建平)

16.存在主义哲学与存在主义文学(孔建平)

17.论荒诞英雄莫尔索的反抗(孔建平)

18.萨特《禁闭》的主题思想(孔建平)

19.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孔建平)

20.钱钟书论“通感” (孔建平)

1.托马斯·哈代创作分析【陈义海】

2.某西方作家在中国的接受【陈义海】

3.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比较【陈义海】

4.诺贝尔获奖作家作品研究【陈义海】

5.中国希腊神话之比较(自选具体比较的视角、方法和对象)【陈义海】

6.中外“乌托邦”文学比较研究(具体作品自拟)【陈义海】

7.超现实主义文学评述【陈义海】

8.《诗经》各英译本比较研究【陈义海】

9.英国湖畔派与中国山水田园诗派比较研究(具体作品自拟)【陈义海】

10.表现主义文学评述【陈义海】

11.对超现实主义诗歌形式创新/语言创新的反思【陈义海】

12.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陈义海】

13.笛福的创作与资产阶级精神【陈义海】

14.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陈义海】

15.英国荒岛小说研究【陈义海】

16.《海滩》与新荒岛小说【陈义海】

17.盐城作家群研究(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门类,人数不限)【陈义海】

18.文学中的宗教【陈义海】

19.中外文学中的“月亮”意象【陈义海】

20.中外文学中的【陈义海】

1.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美学价值(唐蕾)

2.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唐蕾)

3.人的尴尬处境的反思——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唐蕾)

4.论萨特的“境遇剧” (唐蕾)

5.《一间自己的房子》与女性文学(唐蕾)

6.杜拉斯笔下的中国形象(唐蕾)

7.十八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具体作品自拟)(唐蕾)

8.西方日记体、自传体小说研究(唐蕾)

9.分析狄更斯作为经典作家和通俗作家的双重身份(唐蕾)

10.哥特小说研究(唐蕾)

11.“王子与灰姑娘”叙事模式的演变(唐蕾)

12.荒诞派戏剧评述(唐蕾)

13.纪伯伦散文诗的美学研究(唐蕾)

14.夏目簌石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唐蕾)

15.施蛰存与夏目簌石笔下的都市女人之比较(唐蕾)

16.纳丁。戈迪默笔下的南非(唐蕾)

17.泰戈尔对冰心创作的影响(唐蕾)

18.影视剧对外国文学名著的忠实于改编(唐蕾)

19.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独特视角(唐蕾)

20.《樱桃园》的戏剧美学(唐蕾)

9.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形象比较

73.比较文学史研究

68.对一首象征主义诗歌的文本解读

87.论加谬《局外人》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叙述技巧

44.二十世纪“海派”文学中的外国人形象分析(具体作品自拟)

59.论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结构

36.鲁迅作品中的“我”与西方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

39.1980年-2010年翻译作品统计与分类研究

40.对21世纪《外国文学评论》中作品研究的研究

42.“巨宅”隐喻——文学作品中的“巨宅”意象分析(具体作品自拟)

45.二十世纪香港文学中的外国人形象分析(具体作品自拟)

63.现代主义文学“自动写作法”剖析

90.黑色幽默文学评述/的艺术特色/的美学风格

101.《百年孤独》中的叙事手法

92.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意识

94.荒诞派戏剧的后现代审美特征

96.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结构特征

98.魔幻现实主义评述

48.中国各少数民族创世神话比较(具体作品自拟)

99.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成因探析

105.《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106.现代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107.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110.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111.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112.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113.论《日内瓦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114.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家、《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115.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78.论伍尔芙《到灯塔去》的多重隐喻/艺术特色/意识流手法

80.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色/主题思想

81.意识流小说评述

84.存在主义文学评述

119.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方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120.法国“新小说”主要叙事技巧探析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