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其他论文 > 列表页

外国教育史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8  分类: 其他论文 手机版

篇一:文艺复兴(外国教育史论文)

题目:

教育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

姓名:张习习、于珊珊、沈嘉琪

学号:

外国教育史论文 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10级专升本一班 20102737396、20102737391、20102737372

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摘要: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了人文主义教育以及与传统的神学教育的区别,还有对

现代教育特别是大学的影响。欧洲从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是文

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欣而成就了

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

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一超越的反省与分解。因此,这个时期的科

学成就大多尚处于经验层面。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实践常常落后于教育观

念,但近代教育的许多特征已见端倪,这就是文艺复兴之功。就高等教育

看,人文主义新学科冲破了经院主义神学和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虽

然影响主要限于大学文学院,但正是大学文学院,领导了欧洲大学的近代

化运动,带动了整个大学的变革。

关键字:人文主义教育、神学、现代教育、大学

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人文主义教育

欧洲从14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封建

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即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米兰等,在14世纪下半叶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的最初形式——工场手工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出现了批发原料和商品的商业资本家。及至15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遍及西欧各国,如尼德兰、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等。这个时期,阶级斗争也更复杂,既存在着农民和城市平民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也存在着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尖锐矛盾。此外,工资劳动者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1.1、 文艺复兴的兴起。 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代表他们利益的先

进思想家们,首先把矛头指向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神学。但是,他们缺乏锐利的武器。这时,在东西方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中从拜占廷和阿拉伯传来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照亮了资产阶级的眼睛。他们从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中找到了有利于自己的思想资料,于是打起“回到希腊去”,“让死去的东西复活”的旗帜,宣称要把被中世纪黑暗统治湮没了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他们纷纷学习希腊语,到大学和图书馆去搜求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著作的手稿、手抄本,发掘废墟中的艺术珍品,掀起了学习、研究古代文化艺术的热潮,结果出现了好像古代文化再现的局面。因此,资产阶级史学家称这个时期为“文艺复兴”。实际上,文艺复兴绝不是古代文化艺术的“再生”,而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来摆脱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冲破神学的思想牢笼,

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的新的思想文化。因此,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是一次新文化运动。它具有以往文化所未尝达到的高度,为后来资产阶级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1.2、 人文主义教育及特点。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新兴

资产阶级的出现和不断壮大,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科学、艺术的空前繁荣,这就是反映时代对教育改革的要求的众多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例如,他们都要求热爱儿童,相信儿童,把新生一代培育成为体魄健全、知识广博、多才多艺、敢于进取、善于开拓的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家;要求恢复古代希腊的体育和美育,进行包括世俗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观在内的道德教育,智育的课程要增加人文和科学方面的课程,从而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都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反对经院哲学的教学方式,主张启发儿童智慧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生动活泼的新式教学方法等等。

1.3、 人文主义教育对于中世纪神学的突破。尽管人文主义者和人文主义教育本身具

有明显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从上述思想和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乃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的开端,它在反对封建主义的经院式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扩大了教育的内容、探索了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并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人文主义”的产生与当时在大学中兴起的修辞学、哲学、民法学、医学、天算学等“人文学科”密切相连。这些学科都与中世纪神学相对立,以讲授希腊、罗马的古典学问为特征,以有益于人的现实生活为职志。传授与研究这些新知识的新兴文化群体,被称之为“人文主义者”,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概括为“人文主义”。尽管人文主义者的文化、社会活动不尽

一致,但却有着共同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他们根据现实社会变动的要求,掀起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潮。

1.4 人文主义教育的缺点。前面说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执着于生命个性的欢

欣而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和艺术,但这种成就是基于个体生命对大自然的爱好与追逐,它并没有收缩回来在主体内作一超越的反省与分解。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成就大多尚处于经验层面,而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知识之学并没有成立。启蒙思想就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那种个体生命的爱好中收缩回来,沉着而为知性的精神。所谓知性,就是逻辑数学所规定的“思想主体”(注意,这个“思想主体”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因为它——若按康德的哲学来讲——实只是一些先天形式,如时空或范畴,如质、量、关系、模态的范畴等,故它是普遍的、客观的、抽象的。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十八世纪德国的人文主义起初是由一批文学家所发起,被称为狂飙运动。他们从一种新的生命感情出发,而反对启蒙思想的“抽象知性”的僵化、空疏。尽管狂飙运动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一样,均是从一种生命之情而进入,但狂飙运动有进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地方在于:;而狂飙运动则通过对生命的深深体验,则见出了宇宙大生命的无限性与弥漫性,从而有一种泛神论的倾向。在歌德的基于人格的人文主义看来,人格的发展是个性,同时也是整全性。完全的个性,不能不是“全人”,但不是全知全能,而是人的一切能力都得到充分而健全的发展。这便克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对单纯个性的喜悦,而使得人的能力虽得以充分发展,却又与兽性相纠缠的弊端。这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最大贡献。

2.1、神学与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的神本对立,与宗教不

相融。从十四世纪彼特拉克大声疾呼反对经院哲学开始,人文主义就表现出它不

篇二:中外教育史论文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摘要】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坚决清除封建教育中的专制主义因素,规划明国教育的未来,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大进行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这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蔡元培 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 改革

一、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都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也是1912年初蔡元培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所提出的思想,下面我就介绍下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一)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1.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2.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

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二)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 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三)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四)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五)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

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

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有一定的先进性的。但是,他也有它的片面和局限的地方,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越阶级、超越现实、牵强附会等缺陷。

二、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目的是要把大学办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心,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至今对于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仍有一定意义。

蔡元培为了扭转学生上大学为做官的陈腐观念,强调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而当时学生入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而对于学问则没有什么兴趣。蔡元培指出,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因此,他认为要改革旧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于是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他又于1918年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由于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的学问,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

篇三:赞科夫论文(外国教育史作业)

外国教育史论文

题目:赞科夫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

姓名:张习习

学号:10级专升本一班 20102737396

赞科夫

摘要: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赞科夫的生平和他的主要思想主张。赞科夫把毕生的精力主要放在教学论的研究上,他主要研究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互关系,并成功地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机地应用到教学论的研究中来。主要思想观点是“一般发展”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赞科夫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感情、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方面,赞科夫旨在研究怎样使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赞科夫提出了五条“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关键字:

一般发展,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学论原则,对教育的影响及贡献

赞科夫

赞科夫(1901-1977)是苏联教育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1917年秋他中学毕业后,即担任乡村小学老师,后来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留任该校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班,在那里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建议,从事心理学和有缺陷儿童教育的研究。他始终没有中断有关记忆、教学论问题的研究。赞科夫在谈到教学目的时指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赞科夫的主要理论主要观点:

一、一般发展

所谓“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起的独特的发展(即“特殊发展”)而言的,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指的是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了智力发展、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是所有这些方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由旧的质状态到新的更高的质状态的上升运动,更新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感情、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可见赞科夫所要研究的一般发展是指儿童心理的一般发展,即指其整个个性的发展。赞科夫在谈到教学目的时指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赞科夫打破了教学实际上只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相联系的旧模式,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套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能力,把教学推上一个新阶段,这是教学论中一次根本性的改革。根据以教学促进发展的主导思想,赞科夫在长期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赞科夫认为,“教学的结构好比是“因”,而学生的发展好比是“果”这种因果关系是重要的”。他说:“一位现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说过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二)、“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赞科夫说:“我们是按三条线索来研究学生的发展的,这就是: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他认为这是使学生获得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的三个主要方面。(三)、怎样使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赞科夫指出,为使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做到:1. 在教学中让死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活的体系;2.要有目的地使直接法与间接法互相配合;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给学生的个性以合理的表现余地;4、用启发式的方法讲解基本概念,不要多次简单重复,要精心

选择、编排练习题;5.不断地用多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充实学生的感性认识。6.以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崇高的理想去鼓舞学生学习,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以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自身和学习行动去感染,吸引学生学习,而不是以考试,分数等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用段。7.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和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8.教师要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博览各方面的知识,使教学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四)、新的教学论原则。赞科夫在其教育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了五条“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三、五条教学论原则

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赞科夫指出,以上这些原则各有其作用,同时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它的特点是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并在保证共同的思想方向性的前提下,给予个性以发挥作用的余地。

五条教(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外国教育史论文)学论原则是赞科夫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他说:“儿童的智力也象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予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他就回萎缩、退化。”他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为依据,强调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智力上的潜在发展水平,适当超前进行,提出实行高难度的教学”。“高难度”的含义有两种:一为克服障碍;二为学生的努力。目的在于以一定的难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精神力量,促其更快发展。但是“高难度”并非越难越好,而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选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理解的教材; 赞科夫指出,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与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说:“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也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结构。” 教学内容的结构,即知识结构,也就是赞科夫所谓的“理论知识”。2、对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准确理解。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就是知识结构教学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方面起主导作用。赞科夫说:“技巧的形成是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在尽可能深刻理解有关概念、关系和依存性的基础上实现的。” 深刻理解有关概念、关系和依存性,就要明确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容易了解知识的组成和联系,掌握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清晰的思维线索,能够加深理解,便于思考,易于记忆。掌握了知识结构,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局,了解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学习局部知识时知道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不至于陷入孤立的知识点中而忽略了知识间的联系。(2) 以

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赞科夫主张应加快教学进度,尽量以新的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他认为学习在原材料上踏步不前,必然浪费学生许多宝贵时间,大大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指出,新旧教材在内容上是互相包含的,学习新教材也就同时复习了旧教材。其实。有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需要当时记得很熟,尔后可以在“无意记忆”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但是,“高速度”并非单纯为了节约时间,其实质在于扩大知识的广度。(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这项原则并不贬低学生掌握技巧的动作,他说:“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技巧的形成是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在尽可能的深刻理解有关概念、关系和依存性的基础上实现的。”(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这项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理解知识和技能在掌握过程中所包含的思维操作,此外,还要求学生密切注意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学习中错误的产生及其预防机制如何等等。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准确把握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理解学习过程的涵义。赞科夫说: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与公认的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原则相近似,又和它有着重大区别。其近似点包括:“承认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中的必要性;强调要理解教材和能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出了自觉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思维操作。”其区别点在于:理解的对象和性质不同,自觉性原则所说的理解是指向外部的,即把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理解的对象;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是指向内部的,即指向学习活动的进行过程。怎样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就要做到:1.弄清“为什么”。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是单纯记忆的过程,不是单纯使学生知道并记住“是什么”的过程,而是应该让学生弄清“为什么”的过程,例如,赞科夫说:“弄懂教材的一定编排顺序的根据,了解背熟教材的某些成分的必要性,知道掌握教材时发生错误的根源,等等”。2.掌握一定的知识、技巧。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仔细辨别,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等,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巧的过程。因此,“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过程,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要理解的对象。”3.掌握一定的操作要领。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要领,“要掌握各种必要操作的顺序及其内部联系,理解必要操作与指定要做的物品的关系,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仔细进行自我监督的必要性。”可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涉及到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涉及到学会学习的问题,涉及到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问题等。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学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课程的结构、类型以及怎样备课和上课等这些问题,人们已谈得很多,赞科夫不重复前人的提法,他提出“课堂上的生活”这样一个小学课堂教学方面不大为人注意的或者完全没有探讨过的问题,这也是他独到的一种教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