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申报材料 > 列表页

名镇名村申报材料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31  分类: 申报材料 手机版

篇一: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

篇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一、 石佛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石佛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义马市常村镇东部,义马市东部15公里处,三面分别于渑池、新安,宜阳三县交界,东径111 58北纬34 42距洛阳50公里,位于西安与洛阳两大文明古都之间,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历史沿革

石佛村古称“轼谷”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石佛。村中绝大多数居民为李氏,间为焦氏等杂姓,据《李氏家谱》记载“传为元末避乱,始祖从善公从母潘氏,弟从德公、堂弟从道公自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渑池县治东轼谷村”,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起的村落。隋朝以前属新安县管辖,公元605年始划入渑池县管辖,民国31年(1942年)石佛村归属常村乡,1956年,渑池县撤区并乡,石佛村划归渑池县洪阳中心乡,1970年7月,归义马矿区管理,198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义马市成立,石佛村归义马市常村乡管辖至今。

(三)环境条件

1、气候石佛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4度,无霜期118—276天,年均降雨量666.9毫米,年差较大。

2、水文

石佛村属新安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河流为涧河,涧河最大流量15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24立方米/秒。地下水水质比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有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3、地形地貌

石佛村属于浅山丘陵地带,位于秦岭余脉崤山延伸带,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四)规模

石佛村现有居民526户,1998人,辖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林地面积1200亩。

(五)交通及通讯

历史上石佛村位于崤函古道上,陆路交通十分便利。现在陇海铁路穿村而过,东距火车站6公里,北依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常盐线,霍石线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石佛村通讯方便,建有移动联通通讯基站3个,现有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

(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石佛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全村人均耕地面积1.1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近年来村民普遍种植中药材、朝天椒等经济作物,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就近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

二、历史文化资源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庆寺石窟

1、石窟

鸿庆寺石窟群位于石佛村白鹿山南侧山崖,坐西朝南。石窟开创的确凿年代无法考证。据窟龛形制,造像题材,艺术风格和有关资料考察,应是始建于北景明年间,唐代续凿。据现存碑刻记载:“鸿庆寺由来久矣,考之金石,创始于六朝间,迨唐景龙五年,□□□□华龛六,虽古式不全而遗迹犹有存者,斯地也。”“昔公输子游我韶阳,登此山峰??.称曰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闭山门偷修数龛?”。石窟群现存洞窟5座,佛像120余尊,飞天12个,佛教故事4幅。鸿庆寺石窟具有总体上规制严整,布局适当,设计精巧的特点。其中第一窟当属窟群中的精品。西壁两侧有天幕龛,正中的大型高浮雕“降魔变”更是精华,北壁的“出城娱乐图”乃是研究中国古典建设筑难得的历史资料。其它几窟亦不乏精工之作,第二窟逼真自然的衣饰,第四窟惟妙惟肖的思维菩萨及供养人等,巧妙地将主题、形式与装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出娴熟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力,堪称北魏晚期雕刻艺术之杰作。文革期间,石窟遭到严重破坏。1956年,政府两次拔款开始对石窟进行维修,1963年首次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正处崤函古道,居历代交通之要冲,对于研究我国北朝晚期有、特别是北魏阶段佛教文化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石窟的艺术美也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情趣,更是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激发爱国,爱乡意识的重要场所,也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信教群众提供了一个礼拜祭祀的场所。

2、文物建筑---鸿庆寺西厢房

据史料记载,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后周圣历元年,(公无698年)圣主御驾亲临,观此佛境,改名鸿庆寺,历代赐修数次,不记年矣。”金元时期,寺院仍占有耕地数百亩,纺车,侧轮水磨等生产生活资料一应俱全,每年向村民收取稞子。明清两代,寺内仍屡次修葺佛龛,佛殿,观音殿等建筑。寺内殿宇曾多次损毁重建,现石佛村年长村民还记得陇海铁路之南的鸿庆寺山门。鸿庆寺内建筑破坏比较严重,现只有当初寺院的西厢房保存相对完整,依然香火旺盛,寺院山门及大雄宝殿都已不复存在,东厢房只剩下残垣断壁。1982年建了保护围墙,1994年进行了清理修补。

3、白鹿山佛塔

佛塔位于石窟北侧的白鹿山上,原塔现已完全损毁。(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于义马市区东南15公里常村镇石佛村,鸿庆寺石窟东侧。李家大院建筑群创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50余年。

李家大院由五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由东而西命之一号院至五号院)。其中一号、二号院为石佛村李氏九代李一元所建,李一元“敕赠儒林郎布政司经历,盐运司知事”。三号院至五号院为其子李景阳所建,李景阳,安心葵,号太召,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享年75岁,史料记载“邑庠生,议叙武信骑尉,晋封儒林郎布政司经历”,“性简易,虽素处蓄厚,无骄矜气”,“虽俭朴,而事涉义举无不乐为??..施义塜,里人立石,舍桥梁,近村树碑,他如修理佛殿(鸿庆寺)、建议奎楼、赈贷亲邻,种种善行,难以枚举”。石佛村南洼坟茔现存有“敕赠”墓碑一通。三、四、五号宅院主人依次为:长兄李鸣鹤(贡生)、掌门李景阳、四弟李鸣盛(武略骑尉)。自李景阳而后三代间,历仕武信骑尉、武德骑尉、布政司理问、太学生等数人,家业累聚,有地400余顷,传有“从义到铁门不踩二家地”之称。至十三世以后逐渐衰落,至解放前夕家业颓败,现除个别房屋土改时调整给其它村民居住之外,大部仍有李氏后裔居用,至今十七代。篇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附件1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篇三:十大文化名村申报材料

报 告

门村是天涯镇一个纯黎族聚居的地区,位于天涯镇北5公里处,交通便利,下辖1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1080户,5275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耕地水田2740亩,旱地1120亩。该村历史悠久、古树参天,生态环境良好,家家户户都种有槟榔、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目前共有槟榔树20多万株,椰子树约10万棵。文门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海南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海南省村民自治示范村等荣誉。当今的文门村,在天涯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三亚发展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发挥天涯镇独特的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三亚旅游的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天涯文化、黎族文化、海洋渔村文化、热带生态文化,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农

家乐乡村旅游示范区,努力使天涯镇由“农业小镇”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镇”,使文门村成为文化名村。

一、文门村传统文化集中,保存完好,具有突出的历史 文化价值。

(一)以古远的历史与历史名人遗事

据史志资料和民间传说,相传南朝、隋初洗太夫人抚定海南千余黎峒,委白虎将军南来文门寨立坛,会一方黎首歃血盟誓。隋文帝特赐临振县(今三亚市)为洗太夫人汤沐邑(封地)。由此可以推悉,文门村史至少有一千四百年以上,而且这个村庄在冼太夫人的功勋史册中有位臵。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等三人奉御命来海南,巡视至文门,但见:四围青山怀抱,左右蟠龙向海,得水藏风,祥云紫光泛起。他们认定此地为福地,决定驻节其中,并定“文门”为村名,以敷扬文教。古与今,山与海、黎与汉,封闭与开放,蛮荒与文明,都要通过这座“门”来吐纳、转化。文门村名象征意义极强,是具有历史地理的实感的、诗意化了的地名。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程哲来守崖州,又骑马从崖州府(今崖城镇)出发,再循着苗、曹、汤 钦差的足迹来到文门,重申保护芒果林的禁令,并鸠工把它修整成可以游憩的风景园林,同时建一山居,取名为“程公庐”,程哲随风化俗居此庐中。后又沿着天涯古道到“海判南天”石刻处,在一块巨石上镌“天涯”二大字。清光绪末年,发生山林雷火,文门芒果林被击坏一部分。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崖州太守范云梯从崖州启程,同样循天涯古道到文门,再从文门沿踪到“天涯”刻“南天一柱”。在文门期间,他见芒果园林遭雷火之灾,深怕朝廷追问责任,故召集黎民补植一些林木。现在,这块园地中的果木,树龄长短不一。这种差别的形成,据说是由于钦差立禁封园之后,再经过两任太守相继保护更新所产生的结果。由于有地方史志资料作依据,再加上世世代代民间传说的史话,上辈村民一般都称这块古老果林为“钦差林,太守园”,也有人叫“贡果林”的。

新中国成立后,文门村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上世纪九十年代,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等先后莅临视察,留下一个伟大时代的足印。二十一世纪起,文门村成为三亚市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先行点,被誉为“天涯第一村”。现在,该村文化活动中心陈列这许多照片,记录着许多珍贵的镜头,对后代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二)连结天涯海角的石刻与古迹

文门村现存的石刻、古迹,有石门子、天涯古道、“惊天石”、“钦差读书石”、“熊石”、“闺妹石”、“钦差林”等。这与天涯海角的“海判南天”、“天涯”、“南天一柱”等著名石刻,在文史脉络上有直接关连。它们或为同一历史名人所题刻,或镌载着同一重要的历史大事,它们一头靠山,一头滨海,互为补充,互作应证,相成相辅,连作一体,都是天涯石文化的代表。透过它们的历史影迹,人们发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段山道,每一座山崖后面,都蕴藏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具有巨大的研究开发价值。

二、文门村独一无二的生态保护村史

从古至今,文门村民悉心保护着村庄周边的1000多亩古林。其中700亩在山上,300亩在山下,山下的300亩即前人传说的“钦差林”,今人辟建成生态园。园中有很多名树,如乌墨、木棉、非洲桃花心木、芒果、酸豆、山荔枝等。树龄最长的有300年,一般也有近一百年,最大的树高18米,胸径538厘米,树冠15米,这片古老的果木林,自从清代钦差苗曹汤封园示禁至今垂300年,村民们自觉地保护更新,禁绝任何破坏行为,相约不在此地砍树、割草、垦殖、创土、葬坟。即使在“大跃进”和“文革”年代,毁林开荒。烧炭炼铁,伐木建房的狂热中,也无人敢破例越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良好民风村风,已经形成历史传统,深入人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门村特殊的政治优势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胡锦涛、江泽民、朱镕基、贾庆林、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先后来文门村视察过,使文门村几乎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视察海南时必到的黎族村庄。省领导及外国考察团也经常踏访,对文门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给予了充分肯定。凸显在文门这个黎族村响应党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而建设好文门新农村、文明旅游生态村,无疑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全国性示范效应。

三、古朴而灿烂的黎族文化和风情习俗

文门村是一个纯黎族村庄,文门的黎民百姓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丰

名镇名村申报材料

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船形屋”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住宅建筑,这种草顶、高架于空中形似船篷的房屋,作为山区旅游客舍,使人感到新鲜好奇。黎族妇女精于纺织,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她们用简单的“踞织机”织出有美丽图案花纹的筒裙、花带、花包等是很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黎族人民性格开朗,豪放自由,人人能歌善舞,歌词情意绵绵,歌声优美动听。上山劳动、婚礼宴席、家族盛典和节日聚会都要引吭高歌,抒发情怀,特别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三月三”盛会,男女青年聚会于山林旷野,以歌声来表达情意,寻找伴侣。 黎族的舞蹈更加丰富多彩,如“打柴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打鼓舞”、“竹竿舞”等都是全国优秀的舞蹈。参观黎村、观赏民族歌舞、选购民族工艺品等,是项十分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民俗学家及民间艺术家在这里发现和搜集整理很多黎舞、黎歌、黎服、黎锦,以及传统的黎族民间体育、黎族酿酒技艺、黎族婚丧礼仪等丰富多彩,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天涯文化遗产一笔重要的财富。

四、旅游特色鲜明

(一)休闲乡村游

文门村毗邻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涯海角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纯黎族村庄,人文历史悠久,是海南著名的“千年古寨”。在这里启动集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是三亚市委市政府为了提升农村价值、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农村建设举措,也是改变传统单一的农业模式,向“农业+旅游”多样化模式转型的一次探索。开发休闲乡村游,文门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奇特的异景奇石。山上山下,村里村外,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绿荫如盖的林木与肖形状物的奇石。同时,文门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闻名全国。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大种果木,尤其是椰子、槟榔等热带经济作物,家家如园林,户户花果香。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贾庆林、吴官正等先后到文门村视察,对文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庭院经济给予充分肯定。

1、叹为观止的石头世界

文门村处于小盆地中部,四面“崇山峻岭如桶形”,通过石门子,形态各异的奇石、美石、顽石、灵石扑面而来,仿佛臵身于石头的世界中,它们点缀着文门的青山绿水,成为文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惊天石,文门石族之王,鼎峙在文门村天涯古道旁一个秃露的山岗上。其高约11米,周长约85米,石身后部约三分之一处被雷火震裂,形成约2m×11m的长方形大裂口。裂口两壁平直如刀切,从西面向东眺望大石,可以透见裂口衔着背面一幅青山,状如一屏画幕,镶挂在石头上。旁有狮子石,此石酷似一头狮子,日日夜夜依在惊天石旁,看护着文门美丽如画的田园和村寨。

阵石,土龙湖边小山包上的石头,最为集中,保护得很好。山顶左侧大石为“双桅帆”,右侧石似“海豚”,海豚在为双桅帆下水远航喝采。它们之下,一群黑黝黝的巨石错乱堆垒,仿佛一群水牛争先恐后奔下土龙湖。

钦差读书石,传说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巡边到崖州,在马岭海滨巨石上摩刻“海判南天”几个大字,后在天涯古道旁忽见此巨石奇特,有石床二张,便在石上休

憩。钦差大人看见山峦环抱,田野秀美,一片明媚,不禁生出读书人的那份雅趣,一边读书,一边养神,悠悠然自得其乐。后召来文门黎家儿童,倚石教书,传授知识。钦差大臣的雅兴与风范,在古时蛮荒的崖州,着实让这奇石披上几道光环。

官帽石,传说北宋时期,一位官员因上书变法新政而触怒宋神宗,最终遭贬海南岛。贬谪路苦。路前方,是无尽的落寞;身后方,是天下苍生。一日,他踽踽独步到天涯海角,路过“官帽石”,发现该石高大雄壮,巍峨耸立,犹如一顶威严的官帽。于是,情不自禁地伸手抚摸石头。突然,一道亮光从石缝中闪出,飘向北方,很快消失。没多久,朝廷一道圣谕让该人官复原职。从此,“官帽石”披上一道神奇的霞光,由此得名。

2、褪却浮华的生态园

文门生态园地理形胜甲海外,得水藏风,垂史逾三百载。传说清康熙年间,钦差苗曹汤巡边,入文门驻节,率黎民种

篇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附件1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篇三: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推荐表

附件3

编号:第 号

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示范推荐表

镇(乡、村)名称: 所属县(区、市、旗): 所属市(地区、州、盟): 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 填表单位(盖章): 填表人签字:填表人联系电话: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统计数据基准年份:年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