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语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问候语 > 列表页

希特勒问候语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9  分类: 问候语 手机版

篇一:读《从“德国式问候”到纳粹帝国语言》有感

读《从“德国式问候”到纳粹帝国语言》有感

高压下的帝国语言

在《从“德国式问候”到纳粹帝国语言》这篇文章中,我们最先接收到印象的就是纳粹德国的希特勒问候语。

Hi,希特勒!这种德意志问候主宰了人们的生活。在纳粹极权统治时代,“希特勒万岁”成了德国人精神生活的全部。它渗透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大到公共场合,小到最亲密的私人交往空间。而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现在看来有些滑稽的问候方式,却受到当时德国人严肃正式的认可。如文章《握过元首的手的手的手》中的描述,希特勒的崇拜者认真地说:“恭喜你,你刚握了一只手,此手曾经握过一只手,该手曾经握过元首的手。”这种自豪与荣耀的感受,的的确确是发自普通德国人的心底。此时,德意志问候已经不单单是政府强加给民众的,反而慢慢被认可接受,成为社会的主流。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用语言学家的话来说,“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存在方式之一。也正是因为语言的这种作用,使得它成为思想控制的工具。语言作为文化,通常包括了两个部分:内在的价值观;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与思维模式。因此,希特勒统治下的第三帝国语言,从本质上说就是纳粹的“党文化”。

在法西斯主义的哲学中,暴力一直起着核心的作用。德国纳粹利用暴力和恐怖手段来推行“党文化”,并以此奴役人民的思想。维克多·克勒姆佩雷尔指出:“纳粹主义通过一些个别的、经由千百万次重复而强加的,并被机械地和无意识地接受的词、短语、语言形式进入人们的血肉之中。”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由此看来,纳粹很敏锐的抓住了控制民众思想的语言,通过日复一日的的语言“洗脑”,使其“党文化”在民众的思想中潜移默化。

俄罗斯诗人纳松德曾感叹道:“。” 这种痛苦不仅在于没有恰当的语言符号将思维外化,而且更是那种将人类最活跃的思维,用僵化的、官方化的、带有强制暴力性的语言固定化和程式化。当个人的话语系统被纳粹党文化的话语系统所替代,就意味着自己已经丧失了独立的判断力和自由的想象力,在精神上沦为了法西斯主义的俘虏。

文化是语言自由生长的沃土。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畅所欲言,宽松的文化氛围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大量文学作品创作出来。而在德意志帝国时期,纳粹政权推进的意识形态“一体化”的进程,造成的文化的僵化。希特勒与戈培尔通过纳粹美学、纳粹语言学、纳粹教育学将纳粹党文化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从而形成话语情境,再由这样的话语情境,引导、改变和暗示人们的思维,从而让民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法西斯主义。在“德意志文化”的氛围下,民众的语言被迫向执政者期望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帝国语言的形成又加剧了德国民众的盲目崇拜,使得法西斯更进一步的扩展。

自由思想的缺失

在纳粹统治时期,行希特勒问候礼是一种效忠的表示,它的贯彻与推广最清晰地说明了德国人的集体退化。今天,在很多资料中都可以看到,当时的德国民众对于希特勒狂热崇拜,甚至大多数人支持纳粹政权对犹太民族进行的种族灭绝活动。

通过希特勒问候语,不难看出专制绝非仅仅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种群体性行为。可以说,希特勒问候礼是在集体意志的名义下纳粹所伪造出来的一种恶行。虽然上文说到,纳粹政权通过高压政策创造了所谓的“德意志文化”,但同时这种结果也是民众的麻木造成的。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而极权主义敌视个人和生活的个性,它用所谓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消灭了人的行动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一句话,消灭了自由。正如共同承担的人数总是与个人的责任意识成反比,也就是人们常常抱着的罚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民众对于变化总是迟钝的,逆来顺受的。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来说,他们更加关注的并非是遥不可及的“人类大同世界”,而只关心对他们的生命利益和私人自由来说值得考虑的问题。缺少自由精神的民众,在高压手段下,很容易就被“德国是问候”控制,进而沦陷为纳粹政权下“沉默的国民”。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思想自由的重要性。虽然语言上的控制可以潜移默化人们的思想,但其过程毕竟是缓慢的。但是,僵化的文化环境下,失去自由进取精神的人们无法抵抗文化专制。

李大钊说:“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都是为保障人生达于光明与真实的境界而设的。”因此要捍卫思想的自由,文化的自由,争取在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下,保持自由。

篇二:《从“德国式问候”到纳粹帝国语言》读后感

《从“德国式问候”到纳粹帝国语言》读后感 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本文的大体内容。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了德国式问候。

首先,文章开头以一则笑话切入,让人初步领会到纳粹统治下的德国人们的麻木不仁。而后以此引出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充斥着德国式问候,就像文中所说,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能够逃脱这种领袖崇拜的疯狂,不难看出当时德国人民受纳粹误导而产生的盲目的狂热的爱国主义。

其次,作者简要分析了这种德国式问候对于纳粹集权主义体制的重要意义以及纳粹通过将这种问候形式提升到“忠于元首”的高度与监视、暴力相结合以达到使人民臣服,践行阿道夫.希特勒赋予的目标和任务。

文章第二部分则由浅入深,开始分析德国式问候的本质,点名了德国人民集体退化的社会学行为。而这种退化主要源于人们对法西斯主义的认同和效忠,以至于最终放弃了自我道德的考量。而这种退化主要表现为人们因为纳粹塑造的集体意志主义,不仅将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完全抛弃,而且也将个人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拱手相送。

文章的第三部分依旧向更深刻的层面探索。作者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德国式问候这一现象的剖析,而是站在更高的文化层面来分析德国式问候这一现象产生,传播和普及的原因。同时作者指出法西斯主义远非欧洲历史上的一段插曲,而是欧洲思想、文化与政治历史中哲学与政治斗争的产物。也真是法西斯主义创造了那一段历史,进而有了

我们所论述的德国式问候。

文章第四部分则是具体分析了,德国纳粹是如何利暴力和恐怖手段来推行“党文化”,并以此奴役人民的思想的。其一,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思想的物质外壳,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性语言自然对应当时各种文化现象。而纳粹帝国语言从本质上说就是纳粹的“党文化”,是由法西斯主义的价值观为基础所支撑而成的思维方式、话语系统及行为模式。作者拿文革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与当时德国的状况相比较。得出“纳粹主义通过一些个别的、经由千百万次重复而强加的,并被机械地和无意识地接受的词、短语、语言形式进入人们的血肉之中。”的结论。其二,作者阐述了利用纳粹帝国语言进行舆论宣传对于法西斯政权奴役德国人民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纳粹的宣传是在消除看问题的辩证能力和不断地制造和攻击敌对分子以树立自己的舆论权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确切得说,是一种象征意志与权力的法西斯主义恐怖专制。其三,纳粹帝国语言还有着大规模的宏观控制和无孔不入的细微渗透,并且它把这种控制和渗透与暴力恐怖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纵观全文,作者不断得引用各社会学家,思想家的话来引发自己的思想,进而逐层深入得剖析德国式问候这一社会学现象,进而反应法西斯主义引导的纳粹德国语言对人们生活各领域的影响。同时本文阐发了社会情景和社会角色的关系,人与制度的关系等深刻道理。

读罢一篇好文章,往往能产生各个方面的感想。

既然是语法和修辞课,我们先来对这篇文章的修辞先来分析一下。文章大量引用其他思想家,社会学家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拿特殊时期的中国和当时的德国比较,便于人们理解。同时作者用较为辛辣的语言讽刺了当时德国人民受纳粹当文化的误导而陷入盲目的狂热的所谓的爱国主义深渊,并因此失去自由与民主,导致麻木不仁,成为法西斯的傀儡和帮凶。这些表现方式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和应用。除此之外,文章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为我们以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纳粹的宣传对控制人的作用。正是这种宣传导致德国人民的平庸的罪恶。而这用宣传方式的特点是:1、简单机械的重复。2、与监视、暴力制裁相结合。想起前不久看过一篇科学家们分析《江南STYLE》能全球流行的原因的文章,文中说,《江南STYLE》大约每7秒就重复一个小结,一首歌唱完整整重复了一百多遍。这引发了人们大脑中的“耳朵虫效应”,“耳朵虫”既不是虫子,也和耳朵没多大关系,而是一种类似于痉挛的大脑放电异常,从而导致人们对此歌的狂热和追捧。而纳粹的宣传和这个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处。而纳粹又加以恐怖的监视和暴力,更能达到控制人们的目的。

最后,我觉得,只有民主和自由的制度才是人们美好生活的保障。我曾读过《“路西法效应”与“耶路撒冷的审判”》这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社会的制度的文明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也来取决于人自身的文明程度。倘若一个社会以“丛林法则”视为行为准则,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倘若一个国家自大狂妄到唯我独尊的地步,拒绝

接受全世界公认的普世价值观,排斥一切外来进步与文明;倘若一个 国家自大狂妄到唯我独尊的地步,拒绝接受全世界公认的普世价值观,排斥一切外来进步与文明;倘若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的苦难和灾祸熟视无睹,甚至幸灾乐祸,缺少同情与慈悲心怀,那么,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建立起文明、先进的制度。

虽然读完了这篇文章,大体有了些许收获,但是感觉此文的结束,又打开了一扇窗户,引导我们发现和研究那个黑暗的年代德国一系列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以后一定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篇三:图书笔记

从“德国式问候”到纳粹帝国语言——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2410057张继丹

所谓语言,并不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概念,并不仅仅是由语音、文字、语法所组成的一种精神产品。这里,我们说的语言是广义上的语言,即人们为了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它可以是通过分音节来表现,也可以是通过特定的某些手势或者动作行为来表现。

洪堡特把语言定义为:人类理性的智力本能,其意义是语言是人类心智固有的一种活得创造能力

希特勒问候语

,而不仅仅只是言语行为的可观测的产物。尽管人们对语言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是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说却仍能为我们研究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寻找到新的方向。

目前学术界虽然没有对语言的定义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语言却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就语言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来看,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在本文中,我们面对着一个非常恐怖但是又十分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德国纳粹通过一句简单的“HI!希特勒”就在德国人心中深深的植入了纳粹文化。这种“希特勒式的文化”与我国建国初期的文化大革命有一定的相似性——统治者都利用语言制造文化,文化反过来能够影响人的原理,来实现文化专制、思想专制。“希特勒式问候语”这种以国家强制力“销售”的精神产品,成功地并严重地剥夺了当时受法西斯控制的人民的精神自由。

洪堡特的语言观中提出,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他发展了海德“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这一观点。同时受康德的

影响,他认为,语言不同,内在形式也不同,即使语言的内在形式相同,不同的感受经验整理出来的结果也会不同。从而,他提出了著名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论断,而这一论断则成为了语言与思想关系的延伸——语言是人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方式。人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所面对的是经过语言作为中介手段,被语言所塑造过的世界,人的大部分观念、意识、思想、信仰等的形成概莫如此。

法西斯统治者正是利用这种理论,利用语言对于人民的世界观进行控制,愚化人民。语言上的专制继而造成了观念、意识、思想、信仰上的专制,从“希特勒式问候”到对于希特勒的个人崇拜便是一个鲜明的实例。

所以,通过本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力量是何其强大。在某些时候,语言的威力要胜过刀枪。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让我们了解的内容吧。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