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写作 > 新闻报道 > 列表页

新闻报道证据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4  分类: 新闻报道 手机版

篇一:新闻报道能否作为刑事证据证明案件事实?

新闻报道证据

闻报道能否作为刑事证据证明案件事实?

所谓证据真实性即证据所表达的内容或者证据事实是真实的,不是想象、臆测或者虚构的。对证据真实性要求的原理,即案件事实应当是真实的,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是在案证据,因此,认定案件的证据也应当是真实的。证据真实性,主要指证据内容的真实性,对证据真实性审查主要是对证据内容真实性的审查,需充分利用相关生活、司法经验,并遵循一定规则。

1.利害关系规则。言词证据提供人如果与本案处理结果或案件当事人存在一定利害关系,该关系通常会直接影响言辞的真实性。犯罪嫌疑(被告)人供述自己犯罪行为前,进行激烈思想斗争,反复考量,避重就轻,其内容多带有一定虚假性。有明确被害人的案件中,案件被害人基于其感性控方立场,在对犯罪嫌疑(被告)人严厉惩罚的报复心理和诉求支配下,常夸大、虚构案件事实;与当事人存在亲、友等关系的证人,其证言带有一定倾向性。

2.生活逻辑规则。刑事案件与一般事件具有逻辑上的同质性,均有一个合乎生活逻辑的发生、发展、高潮到结束的演进过程,都遵循前因后果时间顺序,案件证人,包括犯罪嫌疑(被告人)、被害人,若如实对其所为、所见、所闻陈述,其内容应前后一致,无明显矛盾,观其整体内容应具体、条理、符合生活逻辑。因此,言词证据存在顺序逻辑错误,则其内容真实性存疑;案件证人,包括犯罪嫌疑(被告人)、被害人不能、不愿全面、具体陈述案件全部过程、细节,其言辞真实性是不能确定的,因为对细节的了解系亲历、亲见、亲闻者与其他了解案件者的最明显区别。在某地公安机关办理的一起交通肇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供认其驾车发生了交通事故,但对案件细节供述不清,后经知情人举报,其为肇事司机顶罪。司法实践表明,在大部分诬告陷害案件中,诬告人的陈述不够具体或在一些重要细节上存在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3.相互印证法则。某证据内容,如果与其他证据内容吻合,细节一致,则该二证据相互印证,其真实性显著增强。通过印证确认证据真实性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对认定案件事实,确定单个证据的真实性,均有重要作用。如,在合法取证前提下,以犯罪嫌疑(被告)人供述为线索,取得其他证据,这些证据证明的内容与犯罪嫌疑(被告)人供述一致,则该犯罪嫌疑(被告)人供述真

实性基本可以确认,该“先供后证”印证模式,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共同犯罪中,分别羁押犯罪嫌疑人,排出串供前提下,若其供述在细节上一致,相关犯罪嫌疑人供述内容真实性得到强化;传来证据如果没有原始证据印证,则不能确定其真实性。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有些法官在办案中将新闻报道作为判案的重要或主要证据,且做出所谓公正判决。这些办理案件的法官甚至坦言:根据证据规则,没有禁止性规定认为新闻报道不能作为证据使用,而且法官在案件中具有个人裁量权。在办案中,法官综合案件的各种情况,认为新闻报道是客观真实的,可以使法庭确信现场情景,认定案件事实并做出判决。对此,我认为不应当一概而论,对于有其他证据相印证的,可证明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的,可以作为本案的证据,对于没有其他证据证明该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应当作为证据予以采信。

虽然一般来说,新闻报道应当遵循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简明性。要求每个报道新闻都具有真实性显然是困难的,因为:第一,每个新闻报道的产生其实都是一个了解并认知某个事实的过程,而记者对某个事实的认知过程很可能会受到记者的知识能力、现有的知识水平、主观状态的影响,那么这个认知过程所产生的新闻报道必然具有主观性,从而导致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存在缺陷。第二,大多数新闻报道的产生都不具有“第一手资料”的要求,这只是理想状态的新闻报道。当某个事实的发生,记者很难第一时间参与该事实,并成为该事实的见证者,记者所了解的事实往往是通过其他人而了解该事实的发生过程及结果,那么记者所获得新闻材料本身由于是“传来”的,记者由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无法花大量的时间去辨别这些采访所得的“传来”的新闻材料的真实性,因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是值得怀疑的。第三,记者报道新闻,一方面需要“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则需要能够吸引人新闻报道,这就导致记者在报道新闻时要选取一个更具有吸引力的倾向。在现实中,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现象司空见惯,具有倾向性的报道,损害了报道的客观真实性。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些媒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扩大影响,不择手段进行各种炒作。一些聘用的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淡薄,在采访中作风浮夸,缺乏辨别事实真伪的能力,或只顾追名逐利,有意捏造虚假新闻。

因此,可以说,新闻报道由于其本身对时效性、简明性、倾向性等特征,导

致其在真实性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并且这种缺陷在绝大多数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的。但是某个证据材料能否成为事实,仍应区别对待,对其真实性予以考证,对于有相关证据予以印证,符合一般逻辑规律,并能排除其他合理怀疑的,应当承认其作为证据的资格和能力。就新闻联播中关于湄公河枪杀案有关事实的报道,仍需要相关证据予以印证,否则无法保障期报道的真实性。

篇二:探索以证据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

龙源期刊网 .cn

探索以证据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

作者:韩晓丽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02期

2011年1月,《人民日报》在要闻四版开设深度调查性报道栏目“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针对那些刻意挑起官民冲突、激化社会矛盾、混淆公众认知、影响社会稳定的虚假报道和网络谣言,深入调查采访,澄清不实传闻,还原事实真相。

2011年1月27日,“求证”栏目首篇稿件《郑东新区是不是“空城”》刊出,至2013年11月15日,栏目共刊发报道180多期。近3年来,“求证”栏目针对各类争议新闻、疑点事件,不回避、不轻信,务必多信源采访,务必拿到第一手证据,力求通过严谨核实与深入调查,回应关切,澄清传闻,推动舆论回归理性。这种以证据为核心的报道模式,树立了鲜明的栏目特色。

找准定位,正本清源去伪存真

“求证”栏目的问世,与当前复杂的舆论生态有关。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发声,一些不负责任的网民为了吸引眼球,故意歪曲事实,散布谣言;还有一些人利用社会转型期的群体焦虑,刻意放大社会矛盾,制造政府与民众的对立情绪,引发不满或认识混乱。而网络传播具有受众广、范围大、放大效应明显等特点,容易导致非理性情绪迅速蔓延,使一些不实新闻和谣言的危害越来越大,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与此同时,部分传统媒体在网络的裹挟下方向迷失,为赢得眼球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盈利,一味求新、求奇、求快、求独家,对一些网络传言或社会上的信息,不加鉴别和调查就盲目刊发或评论,扩大了谣言的危害。

利益多元、观点多元、传播媒介多元的舆论环境,迫切需要主流媒体在众声喧哗中发出真实、准确、客观、权威的声音,击破谣言,引导舆论。“求真务实是党报的品格。帮助公众辨真伪、明是非,是媒体的职责。我们今起开设?求证?栏目,对各类争议新闻、疑点事件进行探寻,力求通过严谨核实与深入调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回应关切,阻击谣传,促进和谐,提升公信力。”“求证”开栏的这段话,点出了栏目的定位——对重大热点问题和事件的正本清源、去伪存真,同时也隐含了栏目定位的三个层次:

一、选题定位。“求证”栏目是对各类谣传、不实信息进行阻击与驳斥的专栏,这是选题策划的立足点。

二、报道定位。要求编辑记者带着放大镜寻找证据,深入调查,严谨核实。

三、功能定位。要求透过现象看问题,传递理性声音,提升公信力,力争做“社会舆论的稳定器”。

篇三:批评报道在新闻宣传中的作用

批评报道在新闻宣传中的作用

摘要 批评报道是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报纸、广播、网络、电视等传媒介质中最有影响力的,最有新闻价值报道之一,深受读者、观众的欢迎。但由于批评报道中可能会涉及被批评者的利益,因此也会引发一些新闻纠纷。本文分析了批评报道的性质,指出批评报道在新闻宣传中的作用,来实现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职责,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 批评报道;新闻宣传;作用

引言

批评报道就是对社会上的一些假、丑、恶现象以评判的态度进行记叙议论,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报道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在进行批评报道时,一定要避免侵犯他人的名誉权,报道的内容必须公正、公开、公平、客观、真实,严格遵循新闻规律与法律规定,与此同时,新闻记者要注重依法收集和保存证据,以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民主和法制建设日益健全的今天,批评报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更好的执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职责,更大发挥新闻价值。但是批评报道缺乏一定的科学理论,批评力度和密度较小,并且批评的态度方式欠佳,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1批评报道在新闻宣传中的作用

1.1批评报道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没有批评的报道就没有客观公正的反映现实社会。批评报道指的是要求各大媒体应该实事求是来批评,这样一来,才能充分体现出具有真实感的新闻。然而,客观批评报道能够真实的反应出现实生活。不管在哪一方面,新闻传播都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从某个方面来说,将新闻报道可以看作是人们生活的写照,并且也只有在反应出真实生活后,才能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组成人们实际的一部分。可以说,人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善良与邪恶的对立体。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既有相互统一的积极因素,又有相互对立的消极因素,所以,在新闻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不能失去批评报道。可以说,不存在批评报道的社会是和社会发展规律不相适应的。人类社会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来源于新闻对社会的批评,把批评报道作为社会批评的武器,因此批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众传媒的本质。它强调真实全面的反映事实,使传媒体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目标,它能随时唤起社会的觉醒和人们的行动,因此新闻舆论不能排斥批评报道。

1.2批评报道的社会价值

新闻事实能够影响公众,并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从宏观角度来看,批评报道有重大社会价值,同时也正是因为新闻的价值才出现了人类心灵辩证的规律。批评报道具有社会化、公开化、制度化、道德化等特点,是以社会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为新闻批评标准,这样一来,就有效避免了个人批判行为的出现,使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与进步。所以,结合批评报道的社会价值来分析,在人们的生活中不能失去批评报道,这是人类发展的需要,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批评报道有双重作用,不仅可以积极倡导正义,而且也能惩治邪恶行为,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因此,批评报道的社会价值一点也不次于表扬报道。

对任何人而言,人们总是失意大于满足,因此社会批判大于社会认同。人们存在竞争心理和攀比意识,还有社会不满情绪和扩大心理,甚至还可能会有社会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