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英语论文 > 列表页

京剧英语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3  分类: 英语论文 手机版

篇一:浅谈京剧艺术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班 级:

姓 名:学 号: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京剧艺术

课程名称:收藏知识与藏品欣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浅谈京剧艺术

摘 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

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

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段动作、音乐化的念白和演唱,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的,由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组成的“锣鼓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四)京剧中的优秀人才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其中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 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

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五)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在京剧中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现在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脸谱的主要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图案是程式化的。但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这些都在京剧脸谱中得以体现。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其擅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并以此来为烘托整个戏剧的情节。从线条和布局来看,脸谱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的豆腐块等数十种。各种脸谱的画法虽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花脸脸谱是以色定调,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傲不训、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这些都是有关京剧脸谱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京剧在我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多年以来京剧艺术的对外交流展示了中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诠释了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的形象,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

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京剧艺术描绘了民族的历史,表达了民族的情感,表现了民族的生活。中国政府对京剧艺术的对外交流寄予厚望,而对外文化交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又使得京剧艺术成为五十年代树立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最佳途径。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时承担出国访问演出的任务,并一直受到外国友人的赞扬,经常在电台、报纸等报道中赞扬我国的京剧艺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曾有外国记者写到“这种艺术是一种奇迹,然而在这里没有任何虚伪的奥妙,是这样一种简单而又有着清晰的内在意义的艺术,不需要任何解释和翻译,每个人都可以抓住剧的意义并被它弄得神魂颠倒;在这种令人愉快的演出后面蕴藏着少智慧啊!”、“中国艺术团的表演不受国界的限制。哑剧是和谐而感人的,武功是卓越的,这种富有诗意的、罕见的表演,显示了几千年的文明,也展示了艺术的全新的境界。”等字样来评价我国的京剧艺术。

三、京剧的未来发展道路

在现代文明的“轰炸”下,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当然 ,一种艺术自有其盛衰转变的自然规律。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因此此时有的人做出关于“京剧进课堂”等举措来保护、发展传统文化。在倡导文化引思潮的今天,众多的文化门类都在潮流中寻求自身的发展轨迹,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为了让京剧更深入的发展下去,可以尝试将京剧与当代流行元素紧密结合,其中,借鉴戏曲元素创作的流行音乐很多 ,比如《北京一夜》便是流行唱腔和京剧老旦唱腔的融合,《Susan说》取材《苏三起解》,《在梅边》取材昆曲《牡丹亭》,而这些也给喜爱流行音乐、对传统艺术较为陌生的人们一个重新对传统戏曲有新认识的机会,久而久之也会让大家对京剧产生感性认识与认同感,而不是一谈到京剧只是感到陌生而遥远,除了国粹一说其他一无所知,

不得不承认的是思考文化现象的过去和将来,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尊重,也是对前人创造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后世发展的一种期盼,都是必要和合理的。京

篇二:浅谈京剧行当名称英译的文化

本文由研究生论文网整理提供:

浅谈京剧行当名称英译的文化

关键词:京剧行当;英译;文化传播

摘要:当代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资料来源:研究生论文网,研究生论文,硕士论文,本科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论文写作咨询,期刊发表 〗为改变中国在翻译上的“逆差”状况,迫切需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京剧译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关的方法,以期给相关读者以启迪。

1.中国京剧对外传承状况分析

五千年的中华古国,孕育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从西方列强的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作为被殖民者,长期充当着从属者与迎候者的角色。在殖民时代的西方人心中,非西方文化只能是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作为国粹的中国传统京剧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作为“劣等文化”也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建国以来,中国摆脱受压迫的地位,开始为本国的文化在国际上找回发言权。尤其是进人21世纪,我国文化交流地位也日益平等,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让京剧走出国门成了文化交流重要的一环,然而这方面却少有学者涉足,为找回曾经被遗忘的华夏文明,笔者认为有必要为祖国传统文化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

2.京剧行当翻译的理论依据

在京剧行当翻译中,应把文化传播的目的与翻译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功能派针对各种翻译的薄弱环节,提出重社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该理论指出翻译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译者将原语文化中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转换成译语文化中符号时,要求交际符号必须在意义方面达成共识。原语只是译者利用的多种信息的一种,原语不再是译者决策的至高无上的依据,它只是一种信息提供(张沉香,2008)。因此,在京剧行当翻译时,为使翻译名称能准确传达其文化蕴义,译者可以拓宽翻译的技巧,从直译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灵活选择相应的合适的译法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3.京剧角色翻译现状的问题透析

京剧各种行当角色代表着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传递着不同的文化涵义,现有的对角色的译法良芳不齐。归结起来,存在着如下翻译问题:

3.1译名肤浅,忽视文化导向。如有的翻译版本直接根据诱音将各种行当译为QingYi (Ch `ing I ) Hua dan ( Hua tan ) ,Xiao sheng ( Shao sheng ) " " "?这种翻译方法直接将中文读音移植于译语文化,完全干扰了译人语群体的认知与理解,达不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相反会使外国朋友对各种称谓产生距离感,使得翻译名称显得生涩难懂,不算是一种好的翻译方法。还有的翻译方法采用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 ),忽视角色文化内涵的传达,如将红生译为red face person,这样外国朋友虽然能从字面意思推断红生的面部舞台妆扮,但不明白如何演员要涂成红脸,以及红色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还有的翻译虽然采用意译法,但却仅局限于角色的表面形象,忽视其文化构建,显得浅显。如净行演员由于在舞台上需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出形态各异的脸谱,于是就有译者将其译为“paintedface",这种译法虽然译出了其人物形象的舞台面部特征,却显得很单薄,各种脸谱匠心独运的勾勒手法和图案纹饰在翻译中流失了。好的翻译应该能引导外国友人对这一方面产生长久的文化印象。

3.2有的翻译方法选词不当,影响理解。如武生这一行当在京剧中扮演的是能征惯战、擅长武打的男性将帅和英雄人物。于是有的翻译版本将其译为acrobatic man,而在英语里acrobat为会耍杂技的人或杂技演员,但杂技只是演员用来表现其武打能力的一种舞台表现方式,并不意味着武生这一角色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杂技表演者。这种译法使译人语接受者只

能从舞台的层面来看待武生所表现的角色,而不能从中国文化的背景来理解武生所传承的人

本文由研究生论文网整理提供:

物形象,达不到翻译效果。又如有的翻译将“丑”译为‘`clown",这也是不妥的,因为丑行在京剧中多是性格乐观,诙谐,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角色,而"clown”在英语中用有滑稽的方式故意逗乐他人的意思,而京剧中的丑行的幽默是人物内在性格的一种反映,而非取乐他人的手段,故将“丑”译为‘`clown”是不合适的。

3.3译者理解偏差导致翻译误区。如“花旦”这一行当在京剧里通常都是扮演较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多是小户人家的年轻妇女或是大户人家的丫环。于是有的翻译就将其译为flirtatious girl,或coquette female character。而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辞典》"flirtatious”的解释为“the way that deliberately tries to attract sexual attention" , coquette的解释为“a woman who frequently tries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men without having sincere feelings for them",这两个译名都会使外国朋友误认为花旦是西方文化里那种性感、擅于调情的角色。这显然是有悖于中国

京剧英语论文

文化传统的,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里,女子是要遵守三从四德,甚至是足不出户的,稍微轻浮的举止都会被指责为有伤风化。故这两种翻译都是不合理的,同时旧中国年轻妇女或丫环一般都20左右,用”male character”没有准备译出其年龄范围,显得很模糊,造成这种误译的情况多是译者没有对角色的文化意义进行准备把握。

4.京剧行当英译法探研

京剧的四大行当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人物角色,有性格沉稳的帝王将相,也有居庙堂之远的江湖侠客,有闭门闺中的淑女良妻,也有武刀弄枪的铁血女英雄??人物形象丰满各异,需通过角色的特点灵活选用翻译方法。

4.1通过直译加注法直接传达人物形象。对于从源语可得出人物形象的角色,可以先采用直译法,再根据角色需要进行适当的加注润色便可完整地传达人物形象。这样不仅保持原名与内容的一致,而且形象、生动、简明,能够再现原名的内涵。如“武生”在京剧中扮演的是擅长武打的青壮年男子,如《长阪坡》中的赵云,《战冀洲》中的马超等,这些角色都是能征善战者,传达出中国古时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可以直译为combatant , combat在英语中有格斗、搏斗的意思,符合武生的特点,同时译名也表达出人物的性别年龄特征,因为在京剧行当中也有能武打的“武老生”、“武旦”这些形象,所以对年龄性格进行加注增译为junior male combatant.“武老生”就可以相应译为senior male combatant,“武旦”可译为female combatant。在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翻译版本在翻译此角色时选用"military”一词,笔者认为是不恰当的,"milita一词”在英语中是指军事方面的力量,包括空军、海军、陆军,这不符合中国社会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意思夸大之嫌。

4.2采用意译法来表达人物特征。此方法适用于生行和旦行中的大多数角色,因为此两行当中的很多角色都不能直接从源语推出人物的形象特点,需通过翻译上的转换来传达文化涵义。如旦行是“青衣”,通过其名称很难让不懂京剧文化的外国友人明白其所扮演的角色意义,这时就需要采取意译法达到翻译目的。“青衣”在京剧在主要扮演的是端庄贞静、大方正派的中青年女性人物,多是贤妻良母、贞妇、烈女型,代表着传统中国妇女的美好形象,如《桑园会》中的罗敷。其得名来源于其所穿的青色褶子,直译其意义不大,故译为‘`virtuous lady". Virtuous是对其美好传统道德观的一种表达,而lady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也有赞扬的成分在里面。

在意译时也可在忠实角色本身的同时,融人对等的文化符号。有些角色在西方文化中是可以找到与之对等的西方人普遍接受的人物符号的,如老生行当中的武老生有“靠把武生”

和“箭衣武生”之分。“靠把武生”是能拿各种兵器进行单打独斗的,而“箭衣武生”是能骑马射箭在马背上作战的,两种武老生各有自己的特点,于是融人对等的文化符号可将其译为`old warrior”和“old cavalry" , "warrior”是古英语中的武士勇士,而“cavalry”是古英语中的骑士,这样不仅清晰明了,而且也传达了角色的文化特征。

4.3采用直意相融的方法。对于有些角色如果直译会使外国朋友感到茫然困惑难于理解,此时需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直译以传达原角色名的字面意思,意译以补充原角色名的隐含意义,最大的限度地反映角色的文化内涵。此方法主要适用于丑行的翻译,丑行在京剧中多扮演的是机智、幽默、心态乐观的人物。对于此行当可以先采用直译法将其译为"comedian",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辞典》,"comedian”有"someone who is amusing”的意思,因此将“丑,,译为是恰当的。同时丑行扮演的都是劳动人民的角色,如渔夫、农夫、酒保等。可以采用意译突出此特点,如“方巾丑”主要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如儒生、书吏、谋士、塾士等职业,此时就不适合直译,否则会使人一头雾水,

采用内涵译法为literate comedian来表达其文人形象。又如“茶衣丑”,由于人物生活贫穷穿的都是耐洗的短的蓝色褂子,故谓其“茶衣”,此类角色一般都处于社会的低层,为了谋生计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干辛苦的体力活。如《秋江》里的硝翁,如果对其进行直译不能表达人物虽受尽剥削但能寓苦于乐的乐观心态,可用内涵译法将其译为 "laborious comedian".

4.4采用音译加释意法来表现人物特点,此方法主要是针对净行而言。净行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质、相貌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人物,演员在表演时需勾勒脸谱以突出其气度与声势。后来,随着京剧的发展,脸谱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大型建筑、商品包装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脸谱也发展成为特殊的艺术门类,流行于国内外,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因此在传播京剧文化时可先对相关称谓直接音译,不仅可以丰富域外文化,也能传播本土文化,然后对其进行释意让外国朋友理解各脸谱所代表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如净行中的正净多是扮演性格刚直的正面角色,勾画的黑色脸谱表示人物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的品性,所以此角色又称“铜锤”或“黑头”,如《铡美案》中的包公,显著特点是额头上有一颗月牙,表示清正廉洁,故在翻译时可将其译为“Tong Chui, man in black facial make up with a crescent in the forehead portraying the righteous".

5.结束语

作为中国文化的国粹〖资料来源:研究生论文网,研究生论文,硕士论文,本科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论文写作咨询,期刊发表 〗京剧闪耀着独特的中华民族的光辉,然面在对外传播译成英语时,鲜有学者涉足,翻译方法参差不齐,各译名存在不同的问题,使得译名难以被外国朋友理解,为使京剧角色译名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要求,在京剧角色翻译时应根据不同角色的需要,采用直译加注法、意译法、直意相融法、音译加释意法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消除理解障碍。

本文由研究生论文网整理提供:

篇三:谈京剧艺术论文

浅谈京剧艺术

摘 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

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

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段动作、音乐化的念白和演唱,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的,由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组成的“锣鼓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四)京剧中的优秀人才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其中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 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

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五)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在京剧中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现在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脸谱的主要特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图案是程式化的。但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这些都在京剧脸谱中得以体现。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其擅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并以此来为烘托整个戏剧的情节。从线条和布局来看,脸谱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白粉脸、太监脸以及小花脸的豆腐块等数十种。各种脸谱的画法虽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花脸脸谱是以色定调,如红色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脸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傲不训、刚强爽快;白色表示奸诈多疑;绿色表示骁勇鲁莽;粉红色表示年迈血衰;金银色表示庄严,多用于神仙圣人。这些都是有关京剧脸谱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京剧在我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多年以来京剧艺术的对外交流展示了中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诠释了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的形象,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

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京剧艺术描绘了民族的历史,表达了民族的情感,表现了民族的生活。中国政府对京剧艺术的对外交流寄予厚望,而对外文化交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又使得京剧艺术成为五十年代树立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最佳途径。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时承担出国访问演出的任务,并一直受到外国友人的赞扬,经常在电台、报纸等报道中赞扬我国的京剧艺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曾有外国记者写到“这种艺术是一种奇迹,然而在这里没有任何虚伪的奥妙,是这样一种简单而又有着清晰的内在意义的艺术,不需要任何解释和翻译,每个人都可以抓住剧的意义并被它弄得神魂颠倒;在这种令人愉快的演出后面蕴藏着少智慧啊!”、“中国艺术团的表演不受国界的限制。哑剧是和谐而感人的,武功是卓越的,这种富有诗意的、罕见的表演,显示了几千年的文明,也展示了艺术的全新的境界。”等字样来评价我国的京剧艺术。

三、京剧的未来发展道路

在现代文明的“轰炸”下,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当然 ,一种艺术自有其盛衰转变的自然规律。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因此此时有的人做出关于“京剧进课堂”等举措来保护、发展传统文化。在倡导文化引思潮的今天,众多的文化门类都在潮流中寻求自身的发展轨迹,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为了让京剧更深入的发展下去,可以尝试将京剧与当代流行元素紧密结合,其中,借鉴戏曲元素创作的流行音乐很多 ,比如《北京一夜》便是流行唱腔和京剧老旦唱腔的融合,《Susan说》取材《苏三起解》,《在梅边》取材昆曲《牡丹亭》,而这些也给喜爱流行音乐、对传统艺术较为陌生的人们一个重新对传统戏曲有新认识的机会,久而久之也会让大家对京剧产生感性认识与认同感,而不是一谈到京剧只是感到陌生而遥远,除了国粹一说其他一无所知,

不得不承认的是思考文化现象的过去和将来,是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尊重,也是对前人创造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后世发展的一种期盼,都是必要和合理的。京

剧艺术从古发展至今、再到将来,仍须接受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京剧脸谱、京剧在我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并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戈. 从“京剧进课堂”实践谈京剧艺术的发展[J].《歌海》,2011年,5期:页码 91~92

[2] 周丽娟. 京剧对外交流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以五十年代为例[J].《戏曲艺术》,2011年,3期:页码 121~124

[3] 杨业勤. 臻于完美的京剧艺术魅力[J].《戏剧之家》,2011年,4期:页码 23~23

[4] 刘维娜. 走进京剧艺术[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年,5期:页码94~97

[5] 刘孟琳. 浅谈京剧艺术的振兴[J].《中国经贸》,2010年,20期:页码234~235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