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 列表页

现代绘画艺术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8  分类: 艺术论文 手机版

篇一:现代数码插画艺术风格论文

现代数码插画艺术风格论文

【摘要】尽管现代数码插画与传统插画的形式不同,但美学原理确是相通的。数码插画利用现代的数字化设备及软件进行了插画创新创作出不同的艺术视觉效果,由于数码绘图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数字插画风格,主要体现有矢量插画明快风格、CG插画超现实奇幻风格、唯美型风格以及儿童卡通风格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数码插画 传统插画 风格

现代数码插画是指视觉形象说明、论证文字的概念或图示事情的经过,是利用计算机手绘板等相关的数字化设备和软件,通过电脑图形和静止的数码影像来完成的插画艺术设计,是设计艺术领域新的学术分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指通过电脑技术处理而成的,具有不同于以往面貌的插图;而广义的概念指凡是经过电脑及相关设备或技术生成、处理和输出的视觉形象。现代数码插画是建立在数码视觉技术基础上的新艺术形式,它的核心就是新数码技术所提供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即是新数码技术所创造的不同于其他艺术形象的视觉效果。

数码插画的创作形式虽然与传统插画的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美学原理却是相同的,比如色彩对比、构图、透视等,这也就说明无论数码插画的表现形式如何改变,在其创作过程中都会借鉴传统绘画的技法和风格。数码插画相对于传统的插画及绘画艺术,还有显著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厚的关于美学方面的修养和训练,只要有表达的欲望,都可以在软件的环境中描绘出自己的作品。

篇二:现代艺术思潮论文

现代艺术何去何从

摘要: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是二十世纪开始兴起的新艺术风格,是当时的艺术家们为了反抗传统文艺所创造的具有前卫特色的各种美术流派与思潮,追求自我个性的张扬。作为艺术史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要思考的是现代艺术将会何去何从……

关键词:自我;真实;模糊性;康定斯基

正文

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在十九世纪末产生并流行于二十世纪,是一战结束之后欧美国家产生的一大批各式各样的不同于传统的艺术流派和思想的总称,其中包括从19世纪后半叶印象派开创现代美术开始,发展至今的各个流派,如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派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近代物质文明的基础,是西方文明传统的一次浩劫,它迫使西方的文学家艺术家们对西方的现代文化和传统艺术文学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结果,在欧美国家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改革运动,从思想方法,表现形式,创作手段,表达媒介上,对人类自古典文明以来的传统艺术进行了一次全面而彻底的改革。

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内容,艺术的目的,艺术的价值观,艺术的服务对象等等,它还改变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都对现代艺术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现代艺术以此为基础,开始讲求逻辑与理性,实验与探求。牛顿的力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弗洛伊德对自我的研究为现代主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首先,现代主义与其他思想一样,是以哲学思想为其根源在艺术上的表现。现代主义是以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或者说是其哲学的艺术表达。就艺术思想而言,现代主义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种种现实矛盾和异化现象,表现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但这种不满和否定是对社会和人类前途的危机意识和悲观绝望情绪的反映。

其次,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渊源是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并深受柏格森的美学思想及弗洛伊特、莱格心理学的影响。在艺术上强调自我,强调主观,强调直觉和潜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因此,现代主义往往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

最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是其哲学思想和美学简介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现代主义抛弃了传统的艺术手法,创造了许多全新的艺术手法以表达其“全新”的观念,例如,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认识真理或显示瞬间的印象和幻觉,他提出“心理时间”的概念,启发创作方法;弗洛伊特说:“艺术即做梦”,引导超现实主义有表现梦幻的潜意识。我在读到的关于现代艺术思潮和现代艺术的各种书籍

杂志中,最常见的是将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表述为多元化,模糊性,突变性等不确定的词汇。模糊性是由于事物本身的概念不清楚,本质上没有明确的定义,在量上没有确定界限的性质。这些特征在现代主义艺术的印象派当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在创作的方面,在传统的哲学,科学观念中,存在的东西是连续的,这一点在传统艺术之中也有所体现。但现代科学和艺术却转向了不连续,不连贯,呈现出突变性,并将突变作为艺术进步的推动力。从作品的构成结构来看,现代艺术追求一种拼贴性、跳跃性风格,表达主管精神和对世界再创造的艺术主张在作品中得以实现。艺术家往往把现实中存在的人物和事物变形,塑造出怪诞的形象,达到一种离间效果,引领观看者的注意力穿过现实和表象,到达艺术家希望为其呈现出的幻象,进入作品的抽象意义。

说到抽象,尽管在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美术中,物体的自然形象已变的面目全非,但仍然保持着些许事物的形象。而抽象主义则完全丧失了形象的可识性。在抽象主义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中便能看出。瓦西里·康定斯基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新高度:包豪斯的主要成员以及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生于莫斯科,1896年开始在慕尼黑学画,在20世纪20年代来到包豪斯任教,成为那里最有影响力的成员之一。他研究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色彩理论,后来又被野兽派所吸引,作品多采用印象主义技法,又受野兽主义影响,被认为是抽象主义的鼻祖。 康定斯基的早期绘画,历经印象主义和新艺术运动装饰等各个阶段,但都以对色彩的感受为特征,许多是以叙事的童话性为特点的。这些童话,是他早年所感兴趣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和神话的怀旧。继印象主义之后的是搞新印象主义的图案和色彩,然后就是更加自由奔放的野兽主义。

1909年,康定斯基加入德国表现派社团“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并担任首届主席。次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关于抽象艺术的重要理论著作《论艺术的精神》,并创作了第一幅抽象作品《即兴创作》。在这期间,康定斯基关于非客观物体的绘画或者没有实际主题的绘画正在萌芽。

19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幅倒置的写生画中发现抽象的意义,这使他认识到:外界自然的具体事物常常会干扰们去欣赏艺术本身的美,因而他逐渐转向抽象画面的探索。第一次大战爆发,康定斯基回到俄国,十月革命后担任莫斯科绘画博物馆馆长,参与建立“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担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21年创立俄罗斯艺术科学院。

由于苏维埃提倡现实主义,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无法存在,因此重返德国,应聘包豪斯学院任教,成为一位出色的艺术教育家。从此他以几何抽象的形式彻底取代了他前期的风格。1933年迁到柏林的包豪斯学院遭到纳粹的封闭,康定斯基的作品被宣布为颓废艺术,画家被迫迁居巴黎直到去世。

如何理解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

康定斯基认为:绘画可以来源于对抽象的强烈要求,而不一定受客观世界面貌的约束。

至于想像就是对存在关系的一种主观透视,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形式象征符号与色彩的和谐。在康定斯基的心目中,绘画犹如各种不同世界的大相撞,在相互的斗争中,由此产生出一个新的世界。

每一幅作品的起源如同宇宙的起源一样,是大灾难之后的产物,其结果如同在各种乐器的杂乱无章的噪声之中,提炼出一部交响曲。创作出一幅作品,如同创造一个世界。

在康定斯基的画中,从他的构图结构、线条色块中,有一种内在精神、欲望、激情的自由流露,在

运用线条、色块组合并没有固定的格式,都是画家强调精神表现的产物。 他把随心所欲地画出的淡蓝色、红色、绿色的形状和一些潦乱而有力的线条配合在一起,称为《构图1号》和《即兴作品》,借此表现抒情式的情感爆发。不久之后,他的作品就简单地称为《构图》。接着在1912年写下了他的名著《论艺术的精神》一书。这是把艺术的主观性予以理论化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最具影响的专题论文。

康定斯基有关造型方面的理论性著述《点、线、面》于1926年出版。1925-26年,正是他深入思考纯粹的造型这一问题的时期。《若干个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画家为数不多的纯粹抽象画中的一幅。圆在这里是作为与任何主题无关的一种纯粹的形态而存在的。在创作中,画家所关注的只是形态的组合、色彩的变化,而无其他。

康定斯基晚年的巅峰之作是《构成10号》。已明显不同于那幅水彩作品,此作画面结构复杂,气势庞大,暗褐色的底子上,各种华丽的色彩以各种形象呈现出来:大小不同的面,方向不同的线穿插交错,不同颜色的四角形的星点缀其中,整个画面活跃、跳动,有壮丽的交响诗的感觉,也达到了交响乐的性质。康定斯基在总结造型艺术时说:“伟大的造型艺术作品是交响乐曲,其中旋律的因素‘具有一种稀少的和附属的作用’,主要的因素是‘各个部分的平衡和系统的安排’。在交响乐中,强调的是一种复杂的整体效果,主题被转变成千百种形式,它的节奏被完全分解,按片段重新组合,并充分展开。这众多的组合与展开,相互冲突、交差产生矛盾,局部矛盾得到解决,就得到局部的平衡,整体的矛盾冲突得到解决就体现了整体安排的系统性。我们从康定斯基的《构成10号》中,就能很明确地体会他的这种“造型艺术——交响乐”的艺术主张,也论证了他写《点、线、面》的主旨。

这种点线面的理性感以及抽象的简洁感在当代已经愈发贴合人们的需求,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抽象主义也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接受,这是好的方面;但另一方面,在全球商业化的浪潮下。很多市场的简单运作导致很多艺术家本身,以及他们的有意义的探索被埋没了。而且人们的审美也在变,现在很多追求现代艺术的人是因为觉得这些东西很新鲜,觉得现代艺术很怪、很潮,他们的看法或许肤浅,但却是客观地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但在将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观念的改变,现代艺术也许会成为“过时”的标志,这就是不好的那个方面。

当代艺

现代绘画艺术论文

术家还是要多多磨砺自身,因为不管是什么艺术,只要是艺术,就少不了这样的长期的打磨的过程,艺术和艺术家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代艺术要发展,艺术家是关键。作品要流露艺术家自己的真情实感,迎合市场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优秀艺术家的创造要进入艺术史的发展轨迹,才能有所成绩、有所贡献。好的作品要立足当代,要有创新,有当代人的情感追求,哗众取宠、商业投机的作品只能图一时之快。

篇三:西方现代艺术论文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西方现代艺术(课程论文)

题 目 东西方现代绘画语言艺术的比较

学 院 理学院

专业班级 数学101

学生姓名 刘洋

2011年11月15日

摘 要 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 差异 绘画

东西方绘画语言的比较

绘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运用线条、色彩、造型和构图,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画家的感情是靠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画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就愈强,愈具特色。所以,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准高低的标准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所谓的“西方绘画”,是指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西方绘画,简称“西画”。传统的西画注重写实,以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要求请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的色彩效果。它与中国传统的绘画体系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首先,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人,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一点出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

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论的载体。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部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就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

以上这种哲学与审判观念上的差异,又进一步造成了东西方两种绘画在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西方绘画要客观地再现眼前的现实世界,所以特别强调用色彩和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这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

对于中国画来说,线条是基本造型手段,色彩是从属性的。而且从不画光影明暗。中国画不论描绘山水、花鸟人物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画家们总是靠粗粗细细的线条来勾勒造型,然后敷以颜色。这些颜色有时是单黑的,有时是五彩的,它们往往也会被精心区分出干、湿与浓,而这些差别一般都不会被明显地强调。中国画常常是要让观赏者从并不丰富的色彩层次中去领略世界的五彩斑斓,去想象物体的凹凸远近。这种感受不是来自视觉直观,而是依靠了联想和想象的参与。

西方绘画则不同,其画作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线条来区分,而是用色彩的深浅、光线的明暗来表现,就像我们眼见的实物一样。西方绘画用亚麻籽油来调和各种颜料,色彩十分丰富。通过这些色彩的精心运用,画家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差异,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以及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说,西方绘画总是刻意强调色彩的丰富性与结构上的差别。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关系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从整体上看,这种美学追求更有光学意义,更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思考。

在画面的处理上,西方绘画强调科学准确地再现客观世界的三维空间,这一点也和中国画有较大区别。因为不苛求如实地现现表现对象,所以中国画在描绘对象时往往要做人为的夸张与取舍。画家所营造的空间介于二、三维之间,画面的空间透视不用焦点透视,用的是散点透视,而且不那么讲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想象的真实来替代视觉的真实

所谓“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是指画家的观察点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规定时空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是在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画面中来。中国山水画能以咫尺表现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透视方法的结果。

西方绘画则不然,其他实际上就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这就意味着画家在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和自己的视点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能随便移动。画家要严格地按照物理和光学的透视原理来构图,精心地把各类表现对象组织在画面中。因为只有这样,三维空间中的客观世界才能被科学、准确地再现出来。出于同样道理,西方绘画还把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原理运用到人物画中,以准确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开关和运动状态。所以我们在经典西画中看到的人体,都是比例恰当,描绘得如同真人一样。总之,对于西方绘画来说,能否准确地运用透视、解剖和光学原理来描绘表现对象,是衡量一同画作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西方绘画还很讲究描述,画面大都是现实事件的浓缩,是复杂故事的再现。

中国画所表现的,不是描绘对象在某个时刻的客观状态,而是“神似”的人物,花鸟与山水。实际上,这些客观事物已经成为画家主观精神的载体,身上已经融入了画家的个性与情绪。所以,中国画的主体往往都显现在画面上,背景和细节则昼省去,画面留下许多空白。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哲学观和人生理想的差异,西方绘画与中国画本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视觉艺术。中国画讲究空、无,表现为“虚”,西方绘画讲究确、有,表现为“实”;中国画重表现,西方绘画重再现;中国画写意,追求神似,本方绘画写寮,追求形似;中国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中国画不讲究叙事,党把背景和细节省略掉,西方绘画则注重情节描述,更注重环境的细致刻画。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