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 列表页

元宵节德州哪好玩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1  分类: 元宵节 手机版

篇一:德州的传统民俗

德州的传统民俗

我的家位于德州市陵县,我是土生土长的德州人,我对我的故乡有着独特的感情,下面然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

德州地处黄河故道。德州之“德”源于“德水”。德水为古黄河别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河名曰“德水”,以为水德之瑞。汉置安德县,意在“以其德水安澜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安德”为“德州”。

德州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的北大门。历史上,德州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她北依北京、天津,南临省会济南,西通山西煤炭基地,东临胜利油田,处于沿海到内陆的过度地带,具有沿海、内陆双重优势,发展空间广阔,经济环境优越。德州历史悠久,是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明朝洪武七年始终称德州,民国元年称德县。1946年解放后定名为的德州市,994年经过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城区。德州物产资源丰富,土特产品种众多:德州扒鸡、德州西瓜、乐陵小枣、夏津白玉鸡、德州黑陶、菊花、宁津景泰蓝、夏津手工艺花、印花蓝市、庆云草帽辫、古贝春酒、禹王亭特酿、鲁北白山羊等等。德州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历史遗迹。苏禄王墓、平原文昌阁、千佛塔、陵县神头汉墓群、邢侗故居、乐陵五家冢遗址等历史遗迹,无一不在诉说德州厚重久远的历史,刘关张桃园结义、东方朔智勇故事、颜真卿为官佚事,无一不在传诵德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德州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明显,光照充足,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腊月23谓之小年。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外出的人回家。家家扫屋子、院子。 腊月26、27蒸馒头、包子、黄面。 腊月28炸鱼、藕合、香椿、油香、丸子。 腊月29炖肉。 除夕上午修供祭祖,正房八仙桌后的墙壁上挂家堂,桌子上摆有熟肉、油炸物、点心、水果等祭品,上面覆盖菠菜叶谓之青头。另外还要置酒上茶。新近老了的人单独祭祀,三年后方上家堂。屋门外设一祭桌供天地三界。都要上香烧纸。贴春联。中午12点之前请老的少的家来。然后点鞭炮,一家人(分家过的兄弟都围老人在一起)吃团圆饭。下午包饺子,晚上点鞭炮吃饺子烧老牛。晚上继续包饺子,守岁(守家堂)。一夜不关大门,门槛放一细木棍或秫秸。把扫麈藏起来。零点放爆竹。 大年初一4点多起床煮水饺,不能拉风箱,因此前一天必须选好柴禾。(当然现在有的用煤气炉,但是农村烧柴禾的仍很多)煮熟饺子都是先上供,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再吃饺子。吃完饭,年轻人拿着一叠烧纸去拜年,按关系近远。五府以内的进门后,先烧纸磕三个头祭祖然后再给长辈磕头,拜完五府内的再拜队里、村里。中午仍吃饺子。下午4点送老的少的(送之前要沏茶满水),回来撤供。晚上仍吃饺子。一般早早休息。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先姥姥、姑亲娘姨、丈人家。初六后朋友。一般初六饭店开业,同学朋友聚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逛灯会舞狮子吃元宵撒起棵。至此年味渐无。

旧德州深受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人,常年活动于古城庙会、市场、街头。这些民间艺人,跑江湖,走四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说唱表演技能及武术拳脚功夫。他们走街串苍、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卖艺为生。如:木偶小戏、假二人摔跤、变戏法、玩猴、拉洋片、卖狗皮膏药大力丸、打拳卖艺、数来宝、唱曲的(也叫卖唱的)、吹糖人和化糖的等。民间艺人说唱歌表演和所练功夫,属“俗文化”的范畴。它既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又给人们休闲增添乐趣。一、木偶小戏

木偶小戏,德州人民又称“玩小戏的”,“耍人的”。这种街头文艺、简而易行,大街小巷,凡居民区任何空闲地方都可演出,全部道具家当,只需一人,一条扁担挑着即可。一头是木

架制的小型戏台(长宽各约一米、高约80公分,支起来形似小庙),戏台下部四周,围黄色布幕(好似个肥大的布口袋)演出时,内用木扁担作支柱、把小戏台支起来(戏台后面须贴墙壁),另一头是个大园笼,内装锣鼓,木偶小人及各种小道具。表演时艺人钻入布幕中,把盛道具的圆笼放置身前,便与随取随放,一人演唱及伴奏,口手不停地忙活。木偶小戏生动活泼,诙谐有趣,逗人喜笑,老幼咸宜,表演戏目有《猪八戒背媳妇》、《王小打老虎》、《小秃子卖豆腐》、《秦香莲告状》、《李翠莲上吊》、《进香还愿》……等。

当围观的人越聚越多,演到精彩处,突然中止,艺人钻出幕布围子,向观众要钱,观众急着往下看,纷纷给钱,一次可手几角钱。若碰上运气,被富有大户人家叫进院内,为其佳人演唱几出戏,可得个块儿八角的。那时物价很便宜,一天的生活便有了保障。

二、假二人摔跤

假二人摔跤,实为一人表演,故;冠“假”字。一对半截假人,其上身骨架为木制,头戴假面具,外罩蓝布或青布大褂,假人两面对相,两臂相搭连,做摔跤状,肥大的大褂内,纱系人套裤、布靴子。表演时,艺人将假人木架用皮条系腰中背后面,钻入大褂内,双脚穿上一假人的套裤靴子,俯身双手臂现插入另一假人裤筒靴子内,弯腰好似真二人摔跤模样。两人互相使绊,翻滚在地,干净利落,不露破绽,博得围观者鼓掌喝彩,表演到精彩时,艺人头从大褂衣襟下钻出,假二人上半身横背在艺人背后,向观众要钱。这项技艺非常吃力,人们纷纷给钱相助,一场下来,运气好了,也能收得块儿八角,为了卖艺糊口,演出一天,当黄昏收场时艺人已是筋疲力尽,腰酸腿疼,大汗淋漓。

三、变戏法

“民间戏法”与“现代魔术”不同。魔术多是在剧场舞台上表演,观众距离远,并且常借助于幕布,灯光、电子道具……等,艺技逼真,而民间戏法则在街头撂摊,没有任何遮蔽,前后左右都是观众,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全凭艺人手疾眼快,技艺巧妙,干净利落,不露破绽,而赢得观众鼓掌喝彩,实在不易。

四、玩猴的

艺人手牵猴子,小叭儿狗,背着简单道具,在庙会、市场、街头撂场,表演时艺人一手敲锣,一手牵着猴子,还拿着小鞭子(猴子性野,淘气好动,但最怕鞭子)。猴子和小叭狗,是从小训练,它懂主人的话,艺人叫它们干啥,它就干啥。如:猴子攀杠子、翻跟斗、戴假面具、戴乌纱帽、爬杆子,在杆子顶上坐着,端着盘子给观众要钱??等。小叭狗会蹦、会跳、会坐、会立、会作揖、会拜谢、会钻圈、会跳圈等。艺人利用猴子小狗表演,连说带唱,使观众开心一笑??

五、拉洋片的

“拉洋片”,又称“西洋镜”。这种街头文艺,历史较短,产生与清末民初。德州拉洋片始于三四十年代,他们在药王庙会和城隍庙市场西跨院演出。所谓洋片,是把彩印的画片、镶在大镜框内,再吊置在大木箱里,由绳拉动起落,大木箱由四腿支撑,木箱正面有三至四个小窗口,小窗口前放一长板凳,观众坐着,眼睛正好贴在小窗口上,透过凸透镜片,看到放大的画片。艺人站在大木箱一侧,侧面按有木架、架上装有锣鼓和小镲,鼓键子锣锤与小镲,用红绿彩绸系在一起,一手拉动彩绸,即可打击。放片时,艺人一手拉动上下换片的小绳,一手拉动系乐器的彩绸,随着艺人的说唱而有节奏的伴奏

介绍风俗习惯总是有先有后,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陵县的民俗:剪纸(包括剪纸、刻纸、撕纸、烫纸)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她优美而朴实,也是广泛流传于陵县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过去农村的生活贫乏单调,在劳动中,手巧而智慧的女人便创造了剪纸艺术,一把剪刀、几张红纸,通过剪纸人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剪裁技艺的加工,把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情趣盎然。

剪纸作品的题材很广,小到花鸟鱼虫动植物的形象,大到山水风景、戏曲人物和传统故事。平常人们就喜欢贴几帧剪纸来美化居室环境,到了春节,更是家家户户剪窗花、贴窗花,红红火火过大年,这和贴春联、挂红灯一样,成了装扮节日气氛的一项重要方式,主要内容是“福”字、“聚宝盆”、“财神进宝”、“平平安安”、“六畜兴旺”,此外,还有如马年的“马到成功”、羊年的“三羊开泰”、鸡年的“大吉大利”等等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的图案。

结婚办喜事,人们喜欢用红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双“喜”字,贴在门上、窗上、陪嫁的器物上和新房的墙壁上,表示喜庆并象征幸福。这时所剪裁的主要是“喜喜”并配以各种祝福喻意的图案,如“鸳鸯戏水”、“双喜临门”、“锦上添花”、“并蒂莲花”、“牡丹报喜”、“双凤戏牡丹”、“二龙戏珠”、“喜上眉梢”等等。

流行本县的大鼓书,多为西河大鼓。开说时,说书人右手执鼓槌,左手执铜键,旁有一人伴以三弦,有说有唱有动作,很吸引听众。建国后,为了使文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县文化部门将全县说书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鼓书队,每到冬、春农闲季节,他们到物资交流大会、集市和串村说唱。说唱的内容先是“瓦岗寨”、“呼延庆打擂”、“杨家将”等,后改说现代小说《林海雪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蹦鼓舞又名跳鼓舞,它流行于我县东部糜镇、宋家、滋镇、义渡、郑寨、神头等乡镇。

蹦鼓舞起源于元朝,据老艺人王正成介绍,蹦鼓舞在元朝时是供统治者过节、迎宾和宴享受用的。舞队并不庞大,由俊美的童男少女组成,四、八或十二个童男舞鼓,四、八或十二个少女舞扇,另有一个翻穿皮袄手持甩子的鞑靼人,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任意戏弄其他角色。随着元朝的灭亡,这个角色由尊至卑、由正变反、由俊变丑,但衣着打扮始终未变,是元朝统治者的代表,据此,蹦鼓舞源于元朝无可置疑。

随着时代的变迁,蹦鼓舞成了广大群众同观共赏、同欢共乐文娱形式,在发展提高蹦鼓舞动作的同时,还陆续增添了各类代表性角色,如老生、小生、民医、青蛇、白蛇、彩婆、傻公子、棒手等。后来以蹦鼓舞为主,同太平车、旱船、龙灯、荷花灯、霸王鞭、跑驴、武术、高跷等秧歌混编。解放后,有的又增添了工农兵角色,增添了说唱形式,歌唱党的好领

导,歌唱翻身解放的幸福生活,通过各类舞蹈、秧歌等形式的混编,各界代表人物的不断增加,自然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有别、特点各异的大型广场秧歌组合。秧歌队伍之大,有的上百人,较大的村镇达三、五百人。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如“跑圆场”、“四门斗”、“十字街”、“剪子股”、“龙摆尾”等。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歌舞、小戏,如“太平车”、“跑驴”、“舞狮”、“清唱”等轮次出场表演。

蹦鼓舞有史六百年来,经久不衰,每逢元宵佳节,群众便自发地组织起秧歌舞队,走街串村地表演,相沿成俗,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娱性表演艺术。

整理后的蹦鼓舞分舞伞、鼓子和扇,以鼓为主,伞、鼓、扇相互穿插舞扇者的动作为:碎步跑、扭十字步、小射雁跳。

蹦鼓舞以蹦跳为主,舞姿朴实飘逸,动作幅度大而节奏性强,在大鼓、小鼓、锣、钹、镲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以领伞为前导,随着节拍,伞鼓伴舞,鼓扇交往穿插,蹦跳扭打,变换着队形,摆出各种阵法,行如游龙浮云,跳似丹凤如林;气势恢弘,刚柔相济,时而象黄河咆哮,时而如流水潺潺,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给观者以心灵的震撼。陵县民间传统文艺主要是秧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凡举办秧歌的村庄到邻村去跑场,俗称“散灯”。秧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高跷,也称高跷秧歌。舞者双足踩在二、三尺高的木腿上,身着戏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表演各种动作。秧歌进村时,随着锣鼓节奏,在打伞的指领下,秧歌队前后穿花,路线复杂曲折,分合有序,谓之“跑圆场”。圆场后再“过对”,进行“捕蝶”、“摸鱼”、“跳桌子”、“劈叉”、“翻筋斗”等单项表演。舞艺高的秧歌队,还在出村时表演叠罗汉。人上叠人,叠到三、四层,最上一人超出屋顶。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我的出生地滋镇,我最钟情的土地:滋镇各称来源于曹操。东汉末年,曹操曾在此驻兵达两月余,对滋镇民风盛赞有加。人们据此命名为兹博店,后沿变成滋镇。 对曹操在此驻兵两月,当地人对曾编出顺口溜:“神头七十二冢,滋镇七十二井。”其背景是,神头镇和滋镇相接,神头镇有汉富平侯家族墓冢72座。据史书载,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官渡战败,不久病死,其三子袁尚继位,长子袁谭任青州刺史,自称车骑将军,率兵与袁尚争冀州。袁谭不敌袁尚,投降曹操,引曹兵攻袁尚,袁谭又阴收袁氏旧部,图谋自立,于是曹兵转攻袁谭。《三国志?武帝纪》:“谭惧,拔平原,走保南皮。十二月,公攻入平原,略定诸县”,“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建安九年(204年)十二月至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率兵到平原,而且“略定诸县”。此时曹操屯驻滋镇,是为征袁谭。

平原大墓特点是复土筑成的倒斗形,盗墓者一般是打洞进入墓室,揭开棺椁,盗走值钱物品。这些洞就像一眼眼井。时曹操盗挖神头汉墓,当地人敢怒不敢言,只好哄传曹操挖了

72眼井,于是就有了“神头七十二冢,滋镇七十二井”的传说。这一传说曲折反映了曹操的盗墓行为。

曹操在滋镇盗墓得手,未受阻拦,于是一时兴发,吟道:“兹人无止境,博大宽无边”,赞扬滋镇人忍让为怀的精神。后人根据这句话把滋镇叫做兹博店,后演变成滋镇。

这就是我家乡地名的由来,我的家乡民俗甚多,我没有能力进行一一介绍,希望你能谅解,有时间来这里走走,你会感觉到真正的乡土气息!

篇二:德州特色名吃集锦

德州特色名吃集锦

一、德州扒鸡

古城德州,九达天衢京杭大运河贯通州城南

北。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德州扒鸡就被列为山东

贡品送入宫中供帝后及皇族们享用。五十年代,

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从上海返京途中,曾多次在德

州停车选购德州扒鸡送给毛泽东主席以示敬意。

德州扒鸡因而闻名全国,远销海外,倍受中外人

士的青睐,凡品尝者无不拍手称绝,被誉为“天

下第一鸡”。

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 究、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1919年载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列为《中国名菜谱》145中名菜之首,并有“脱骨扒鸡、宗法禹城”的记载。据《禹城县志》记载,制作扒鸡最早的禹城城北月牙湾村民王明奎,其祖辈皆以煮鸡为生。他家把杀好的鸡将两腿交叉别入膛内,把两翅膀从鸡脖的刀口插入,让翅尖从嘴的两侧伸出,然后放上常用的佐料,曰“扒鸡”。后来,为招揽生意,他请一名老中医开了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5味调味品,煮出的扒鸡,大开胃口,那时叫做“五香扒鸡”。王明奎18岁那年(清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秋季的一天傍晚,他把20多只鸡煮在锅里,灶中多加劈柴,燃起火就去歇息,由于劳累,醒来时天已大亮,炖时大过,锅里的鸡塌了下去,一提鸡腿,骨肉分离。他哭笑不得,只好用铁笊篱小心地把鸡捞到篮子里提到县城去卖,并将煮烂的鸡取名叫“五香脱骨扒鸡”。在县衙门口叫喊了几声后,“脱骨”二字便引起众人注意,霎时间招来了许多食客。从此,他家煮鸡都长时间炖煮,直至脱骨,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因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名声大振,南北驰名。于次年初(1892年)在德州办起了以经营脱骨扒鸡为主的小饭庄,从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传入德州。另外,王明奎有个儿子叫王吉三,爷俩凭着一手高超的技术,先后在

禹城火车站、德州、济南、沾化、利津等地开设了扒鸡铺,禹城五香脱骨扒鸡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自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起,随着津浦铁路的修筑和通车,禹城以制作扒鸡为生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有一名老厨师名叫王玉亭,是城关马屯村人,他不断改进工艺,制作的扒鸡质量超过了王明奎,使扒鸡这一美食更加发扬光大。到了民国年间,禹城火车站逐渐添设了“福和居”、“祥胜居”、“八大处“等扒鸡铺,当时就有“闻香下车,品尝为快”之说。

据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卷四记载:寒禄堂御题记事:在城内吕家街清康熙四十一年南巡驻跸山姜书屋,田侍郎雯谨以香鸡菜薯侍驾,食之大悦,索阅其著念其居官清廉无过御笔书此笔姿遒洵为珍品现悬田氏宗祠。说的是三百年前,京杭大运河,载来了龙船,接来了康熙大帝,在河西岸建造的行宫,准备第四次迎接皇帝的驻跸,可是这一次执意不住行宫,却要到城内吕家街他启蒙老师田雯家去住。帝这次南巡途中,是奉母命专程登门看望老师的,所以,来到德州下了龙船,直接住进了田氏书房《山姜书屋》。(田雯(1635—1704)字纶霞,号山姜,晚号蒙齐,德州市人,清康熙三年,即公元1664年,考中进士。)来到田家,田雯虽早已得知皇帝要来,但还是有些局促,在惊喜之余,问安之后,准备以家宴为皇帝接风洗尘,心想拿什么招待皇帝呢?田一生清寒,只爱读书,家中既无山珍海味,也无名厨伺候,他想到了自己家乡的名产——德州扒鸡。于是派专人上街买来了刚出锅的热扒鸡,端上餐桌,康熙见一又鲜又香卧凤在盘,自然有几分高兴,等吃到嘴里一嚼,那真是香满口,味满屋,增加了食欲,在老师家不妨随意吃起来,边问边吃边吟:“真乃神州一奇也”。龙颜大悦,又命侍侯文房四宝,乘兴御笔亲书匾额《寒绿堂》赐予田雯。三百年后,在吕家街就有了“寒绿胡同”。居京的爱新觉罗家族,宣统皇帝之弟溥杰先生为德州扒鸡题词“神州一奇”(现存于德州扒鸡集团有限公司扒鸡文博管内)。

二、德州羊肠子

在山东德州,居住着很多满族人。相传,当时

德州城北住着一满族大户,主人叫吴三麻子,他们

家喜欢享用一种美食,叫羊肠子。辛亥革命后,吴

三麻子家道中落,成为贫民。为了维持生计,他只

好每天担起挑担去街头卖羊肠子。羊肠子是一种肉

汤类美味,由羊肠子加热汤互配而成。把羊血、淀

粉、香料等搅匀,然后装进羊肠子里系紧,放到用

羊骨髓、羊骨头等熬成的浓汤里煮熟,捞出后锯切

成1厘米长的小段排在碗里,再撒些胡椒粉、辣椒油、香菜、盐、味精等作料,最后从锅里舀一勺热汤浇在上面。这样,泛着油花儿、冒着热气、飘着香味的羊肠子便做成了。 羊肠子和很多羊肉类美食一样,受青睐的程度是受时令限制的。夏季,天气炎热,羊肠子的膻味较重,食客很少问津,所以在街头也很难找到摊主。而每到冬天,大街小巷便会涌出很多小推车,羊肠子的香味从这些手推车的热锅里飘散出来,让人忍不住就垂涎。

三、又一村蒸包

又一村蒸包起源于一八九零年,当时叫“有

益村”,是由德州一顾姓人氏开办的包子铺。“有

益村”的包子洁白优雅,齿留馨香,名闻遐迩。

断顾氏之后,姜玉山、王凤祥、任万祥、李井书

等人对包子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良,并在一九三一

年后多次到天津狗不理包子铺拜师学艺,掌握正

宗狗不理的制作方法,宾客盈门,名声大振。原

清代县令唐叶风取古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

谐“有益村”之音挂上了“天津狗不理分嗣又一村

包子铺”的牌匾。“又一村”包子铺在继承“天津狗不理”包子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改进发扬,逐渐形成了造型好,有嚼劲,选料精,满口香的独特风味。曾有诗称赞“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控汤”,道出了吃包人大饱口福的情景。一九五四年,我国梨园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到德州演出期间,每餐必用“又一村”包子。行前,挥毫泼墨,以书画相赠。此后,各界知名人士来德州多次到“又一村”又品尝包子为快事。几度春秋,几度耕耘。现在的“又一村”包子挖掘和继承了传统做法,用半发面、肉陷内调进香油、酱油、葱、姜、高汤等十种佐料精制而成,曾荣获一九九零年山东省饮食业优质产品称号。德州市又一村饭店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新的工艺,他们精心推出了灌汤包、牛羊肉包、什锦包、三鲜包、素包等品种,食者莫不赞叹,百年的工艺,百年的锤炼,又一村包子已跻身于德州名吃之前列,声名远播,在饮食业中独树一帜。2004年5月德州市又一村饭店制作的又一村蒸包被山东省贸易办公室、山东名小吃认定组委会授予“山东名小吃”称号。

四、长官包子 长官包子是宁津县长官镇特有的风味名吃,成

名于清道光年间,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

面白薄皮,肉多馅肥,油汁不溢,味浓香而不烈,

馅鲜肥而不腻,不反胃,不膻腥。长官包子用料考

究,制作精细,用隔年羊,剔净筋骨,剁至细而不

泥,以小磨香油调馅,配葱姜末、花椒水和上等酱

油等调料。发面稍嫩,入口软而不粘,兜馅不渍,

上捏十八褶,熟后宛如菊花盛开,形、色、味俱佳,

实为大快朵颐之上品。[

长官,地处宁津、乐陵、南皮三县之交,是这

一带回民居住比较集中的一个村镇。长官包子,味美可口,名不虚传。以“牛肉大葱”、“羊肉蒜苔”两种为例,面白皮薄,馅大肉肥,据百步而闻其香。1958年,宁津县划归河北省天津市管辖,时任天津市万晓棠书记来宁津检查工作。午餐,县委以长官包子相待。人们边吃边夸赞:“长官包子比天津狗不理包子还要强。”

但是,长官包子产生的背景,并不像它的味道那样美好。清光绪年间,袁世凯在山东围剿义和团革命运动,杀人放火,横征暴敛,逼得本来就很贫困的回民同胞有的下了关东,有的沿街乞讨,好一点的就做个小买卖糊口。“包子果子宰牛羊,吃五行来贩卖粮”就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在长官这个集镇上,摆摊的特别多,有包子、果子、点心、面条、火烧、馒头……,单是包子就有18家。在这些包子铺中,有的面白,有的个大,有的馅好,有的油多,口味各异,争奇斗艳。然集众家之长者,是张会立家的包子铺。他家因家境贫困,因而租了一间半屋,带领三个儿子来了个包子铺,经过十几年的细致琢磨,广证博采,创造出具有馅精味美,面白色晶特点的包子,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时誉名四方。又逢长官地处三县之交,集口越感越大,游市者无不以品尝长官包子为美意,食者又往往四处扬传,以致长官包子的名声越传越远,四周百里之内无人不晓。

从长官本地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来说,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的中午,回民家家户户做包子,不仅自己一家吃,而且还给乡邻、亲友送去品尝。长官包子已经成了当地迎宾、待客、走亲、访友、欢度节日、回民拔斋、家庭改善生活、搞好睦邻关系、增强回汉同胞团结的美食。

五、大柳面

“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去保店”

是鲁北冀南无人不知的一句话。大柳面作为

宁津的三大名吃之一,因始于大柳镇而得名,

有“金丝缠碗”的美誉。它缘于二百多年前的

乾隆年间,最初由大柳镇张家面铺首创,薪

火相传到第五代,张连贵不断改进擀面技术,

完善制卤工艺,招徒扩店,苦心经营。

现大柳面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地方传统名吃,

来宁津的人少有不吃它的。

宁津大柳面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最初由张家面铺所创。经过张家人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展,大柳面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食品。其特点是:细如粉丝,色如嫩柳,滑爽可口,软而有力。盛于碗内,状如弓弦,素有“弓弦面”,“金丝缠碗”的美称。调卤讲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夏季凉面、冬季温面,四季皆宜。

大柳面的制作有特别的工艺。以精粉为原料,加入适当比例的配料,配料以盐碱为主,不同季节,配料的比例也不一样,然后加水和面,擀成薄片。醭面以细玉米面为最佳,现在一般都使用玉米淀粉。冬季用温水和面、夏季用冷水和面。面和好后醒面据温度不同的变化而变化,然后擀成薄片。擀面时醭面以细米面为佳。切条时,讲究刀功,要轻按快切寸面十刀、切成后撒开如网,搭杆如丝,手缠成缕。下锅煮时,手持面条如提纲撒网,扇面状下至开水锅内,开锅后挑翻一滚,迅速捞出,这样溜煮,虽细如粉丝,但韧而不断,缕分条析软光滑。

大柳面声名远扬,吃过的人想起它会咽口水,听说过的人也心向往之,无不欲尝之而后快。1981年,“日本料理代表团”专程来访。王文选师傅现场操作表演,客人看得频频点头,闪光灯亮个不停,摄象机转个不停。其间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人中途去了洗手间。后来知情者说: “他们去松腰带了!”可见大柳面之香。

六、保店驴肉

保店驴肉美味可口,常吃驴肉,有利于舒筋

活络,打通穴脉。因此,保店驴肉成为当地练武

之人必备食物,并随着江湖艺人,传到四面八方,

美名远扬。

篇三:德州民俗文化春节

第5期.德州民俗文化——春节(梁国楹3王永顺1)2011.1.22录制 (除了以下为主持人设计的内容外,栏目组还可在适当位置为主持人增添内容。)

主持人:各位观众,明天就是除夕,后天就是春节了,所以今天特意为大家安排了一期有关德州春节民俗文化的节目……

嘉宾1:春节,俗称“过年”,又称元日、元旦、岁首等,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内容最丰富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过春节。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只有?年?而没有?春节?之名,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公历一月一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今天的春节习俗基本上形成于宋代,是自腊月廿三祭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持续近一个月的综合性的节日。

主持人: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那些呢?

嘉宾1: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节点有:腊月二十三:祭灶、扫尘;腊月三十:剪窗花、贴年画、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包饺子、吃年夜饭、接神、燃放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初二以后:祭祖、走亲戚;正月十五闹元宵。

嘉宾2: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灶王爷升天觐见玉皇大帝的日子,我国的春节由此开始,渐入年味。旧时,家家灶房都供奉?灶王爷?神位或神像,称为?灶君?或?司命菩萨?。传说,玉皇大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

?祭灶?就是送灶神,也称?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对过去一年一家人的善恶汇报,再将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应得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因此,在祭灶时灶王爷神位或神像两旁要先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然后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目的是让他多说好话。

古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为,灶王爷长得俊俏白皙,?着赤衣,状如美女?(《庄子》)。

嘉宾1:祭灶后是“扫尘?。“尘”与“陈”谐音,春节前扫尘意在“除陈布新”,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是日,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屋舍,清

洗器具,洒扫庭院,疏浚沟渠,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古人认为,每人身上都附有三尸神。三尸神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察明人间犯乱之人,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除夕之夜派天兵下界,凡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灶君得知,于是让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除夕之夜,天兵下界查看,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找不到一处记号。

嘉宾2: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德州又称?小年?。农村风俗和上面讲的差不多,一定要“扫尘?,但现在已经不贴门神像了,只贴灶王像;城市里也要“扫尘?,并全家一起吃饭过?小年?。

?小年?之后,做新衣,办年货,开始为过年忙活。添碗筷,寓意增添人口;买鸡鱼,寓意吉祥有余;蒸年糕,寓意步步高升;做豆腐,寓意全家幸福。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腊月三十的节日内容吧?

嘉宾2:一是剪窗花。剪纸在我国是一种深受人们的喜爱又很普及的民间艺术,为烘托喜庆气氛,人们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二是贴年画。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欢乐与喜庆气氛。我国有三个年画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三是贴门神。门神最初用桃木刻成,挂在门的两旁,后来画成门神像张贴于门上。唐代以后,多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或关羽、张飞。

嘉宾1:四是贴春联、挂灯笼。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以工整、对偶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把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以辟邪。宋代已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朱元璋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嘉宾2:灯笼是喜庆的象征,全国各地普遍在春节挂灯笼。在贴春联的同时,屋门、墙壁、门楣上也往往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

向往,有的甚至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

嘉宾1:五是守岁、包饺子、吃年夜饭。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也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叫?除夕?。?除?字是?除去;变易;交替?的意思,意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除夕守岁的风俗最早见于西晋时期的《风土志》。除夕之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等着新春来临,俗称“守岁”。

饺子就是?更岁交子?的意思。饺子形状像元宝,寓意发财。后来元宝不作为货币流通了,人们就包进几枚硬币。

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一直要吃到深夜。这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现在主要是看春晚。

嘉宾2:传说,古时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之夜,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可是有一年除夕,正当人们收拾行装,封窗锁门,一片忙碌时,却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有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不想那老人捋髯笑道:?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劝说无效,只好答应他住在家里,匆忙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走进老婆婆家,?砰砰啪啪?突然响起炸响声,?年?浑身战栗,急忙逃蹿。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之夜,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嘉宾1:六是接神、燃放爆竹。除夕之夜,天上诸神下界,所以要置天地桌、接神。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新年子时,又降临人间。接神仪式由家中长者主持,摆好贡品,焚香叩首,最后将纸钱、神像、纸元宝等放入?钱粮?盆内焚烧。

接神已毕,鞭炮齐鸣。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满园灯笼高挂,灯火通明,鞭炮齐鸣,火树银花,欢乐气氛达到最高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

嘉宾2: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平时饮酒,一般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

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主持人: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呢?

嘉宾1:大年初一的主要活动是“拜年”。一大早,人们便穿上新衣服,走街串巷,相互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者带领族人拜年;有的是同辈相邀结队拜年。拜年时,晚辈给长者叩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岁”与作祟的“祟”谐音,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嘉宾2: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拜年大体可分两类:一是礼节性拜年。如给同事、朋友、左邻右舍拜年,一般只拱手一揖,相互问候:?过年好!?一般不宜久留,寒暄两句就要告辞。二是感谢性拜年。凡一年来对欠人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意。

嘉宾1: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清朝就有?团拜?的形式。现在,机关、团休、企业、学校,盛行?团拜?。个人之间则盛行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等。

嘉宾2:正月初一为扫帚日,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否则会把?扫帚星?引来,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向里扫。

主持人:大年初二以后有哪些习俗呢?

嘉宾1:初二以后主要是祭祖、走亲戚。祭祖形式不一,有的到野外祖坟拜祭,有的到宗祠拜祭,有的在家中拜祭祖先牌位。祭拜时间各地也不一,潍坊三十下午,德州初二。

嘉宾2: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妇女们(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元宵节德州哪好玩)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

南方人初五祭财神。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大年初一关门,正月初五开门。关于财神,一说为道教中的玄武之神赵公明;一说为殷纣王的叔父比干,因其?无心?,故守正公平;一说范蠡,春秋时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家至万金,名?陶朱公?;一说关羽,关羽诚信、重义气,后人认为先有?义?后有?利?。

嘉宾1:正月初七也称?人日?。传说女蜗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剪彩为花,戴在头上。

嘉宾2: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晴,预示一年五谷丰登,天阴则歉收。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

主持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又是怎样的呢?

嘉宾1: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吃元宵、踩高跷、舞龙灯、耍狮子、打腰鼓、扭秧歌、观灯赏月、猜谜看戏,堪称中国的狂欢节。春节活动至此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信佛,而正月十五日是佛徒点灯敬佛日。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唐玄宗时长安燃灯五万盏,极为壮观,大诗人卢照邻曾描写到:“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开封灯市绵延数十里,名目繁多,妙意横生,并伴有杂耍技艺、猜灯谜等活动。

嘉宾2:元宵也叫“汤圆”,以白糖、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可汤煮,可油炸。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寓意全家团圆幸福。

嘉宾1: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子平时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之夜,男女青年借着赏花灯的时机相约会面,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主持人: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即便是德州范围内,各县市甚至一个县市之内,春节风俗也是有区别的。所以,上面两位教授讲的只是北方一般春节习俗。……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