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哲学论文 > 列表页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选题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7  分类: 哲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科学技术哲学课程论文安排

科学技术哲学课程论文安排:

1.请在研究生院培养办网站下载课程论文模版

2.围绕以下选题方向,自拟题目,攥写论文:包括题目、中英文关键词(3-5个)、中英文摘要(150字左右)、正文(3000-5000)、注释、参考文献(具体行文格式亦可参照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 A4纸双面打印

3.选题如下:

具体议题(注意:需要围绕以下议题自己拟定论文题目)包括:

1.绿色制造的基本理论

2.绿色制造与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3.“一带一路”与绿色制造

4.再制造的基本理论

5. 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

6. 国内外绿色科技发展研究

7. 技术范式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

8.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思维变革与方法

9.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思维与企业创新

10.重庆大学与中国现代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建议选取案例,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

11.重庆城市规划史(选取自己有兴趣的一个时间段来做,可加入史料,讲述故事)

12.重庆工业史(选取一个时间段来做,可加入史料,讲述故事)

13.科学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的社会、技术理论批判,技术与民主

4.可以参考网络资料,注名出处,杜绝抄袭

5.请于本学期最后一次课交论文,带到教室统一收,且提前发送电子版至:2572470935@qq.com,邮件主题:姓名+题目

篇二: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导论

自然辩证法传统

作为原著意义上的自然辩证法

1、恩格斯在从1873年开始撰写的《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 1885—1886年作了个别的补充)包括有关“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自然科学和哲学”、“自然界的辩证法”、“认识自然的辩证法”、“物质的运动形式”。“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选题

作用”等诸多方面的札记和论文。二十年代,苏联在整理《马恩全集》的时候,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作为书名。

2、从原著看,恩格斯的写作目的是想回应马克思的“人类社会的辩证法”而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以建立完整的唯物主义体系,因此恩格斯的手稿是试图通过对自然科学和人类学(劳动在从猿转变为人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的考察来揭示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这一部分可称为自然观。苏联对恩格斯手稿的整理以及凯德洛夫等人对手稿的研究也是出于此意。 作为学科体系的自然辩证法

但是也有一部分苏联学者把它作为一个学科体系来建设,原因是他们认为恩格斯的手稿和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论述建立了一个理解自然、科技和社会的完整学科体系。他们把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等等包括进来,统称为自然辩证法。我国在延安时期就开始借鉴苏联的研究,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对科学技术的关注,自然辩证法研究教学在我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科学技术哲学传统

背景

自近代科学诞生和产业技术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便一直以极快的加速度发展和变化着。对科学技术本身进行认识论和伦理学等维度的反思,形成了科学技术哲学这个在20世纪非常兴旺发达的专门学科。

科学哲学的产生:

哲学中的认识论传统:科学哲学的历史追溯;19世纪的哲学困境和20世纪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第一代、第二代,证伪主义;历史主义;当代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哲学传统中的技术思考:工厂哲学与机械哲学; 卡普:技术哲学马克思:技术哲学; 现代的技术哲学; 当代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

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领域

近年为顺应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的需要,同时考虑便于同国外学术界的接轨和交流,这一学科又被正命名为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是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我国的学科门类划分为12个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哲学下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 科学技术哲学。

作为事业的自然辩证法:一种人文教育

1、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般方法的知识体系

2、自然辩证法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论或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自然观指关于自然界与人和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总观点。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人类认识和改造(协调)自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5、科学技术论是从社会历史活动角度,探讨科学技术子系统内在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和它与社会其它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科学技术简史:1、科学史。2、技术和工程史

理解“哲学”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名译自希腊文Philo-sophia; Philo是“爱”, Sophia是“智”,哲学字义即“爱智”。

爱:

如何理解爱? 爱的本质:精神分析的理解;爱的几种境界: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

智慧:

(1)什么是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区别,大学的精神;

(2)自我界限与智慧的含义;佛学理解的般若智慧(突破妄想和我执即突破自我界限,强调天人合一)

(3)智慧的层次,心智成长的四个阶段与人生境界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1)终极性思考:范畴及其本质;普遍性与抽象性

(2)以“概念”为核心的思考

(3)反思与质疑

(4)永无止境的探索:哲学没有终极的答案,唯一的是不断理解和寻找;佛学中“空”的含义就是破人我执、法我执。

哲学的主题:

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发展表明,“爱智”之学是在“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 中国古代经典,无“哲学”之名,但有“哲学”之实,如“道学”、“玄学”、“理学”、“心学”等等。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说“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哲学实际上就是思考和理解宇宙、人生的学问。

本体论:宇宙学、神学、人生(人生意义)

伦理学-善:伦理学、宗教、政治学、社会学

心理学:认识论、逻辑学、美学(情感)

“科学”、“技术”、“工程”概念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什么是工程?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科学的词源:

西方的古拉丁(公元前1千年前)语“scientia”是指“知识”,也就是将科学指向认识的“成果”,但是不涉及真理性、使用性乃至方法及表现形式的要求。

古代中国没有科学一词,是19世纪下半叶由日本传来的外来语。将科学分开来讲的,是“科”“学”——即以分科的建制方法和研究方式去研究的学问。或称为“格致之学”

科学的概念:

科学是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认知活动和社会建制

一、知识体系:

对象:自然、社会、思维。

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具性科学

形式:范畴、定理、定律(公理和假设)

以逻辑的方式从基本概念和假设出发解释世界。

特征:实证性、一致性、普适性

区别于经验知识、局部知识、个人知识、宗教知识。

二、认识方法——”理性+经验“、”实验+逻辑(数学)“

三、处于社会中的认识活动过程:出于兴趣

四、社会建制与职业:出于社会分工和谋生手段

五、价值判断:“不科学”、’科学化”

技术的词源:

古希腊(公元前3千年前)语“techne”,含义是指技艺、手艺、技能、本领。 现在的“technology”,是十七世纪时将“techne”加上了“logos” (逻各斯: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中,指支配宇宙的原则,此后被理解为理性、理念,被当作上帝一样的所有活动和产生的源泉,或存在于人类灵魂中的推理能力,圣经或基督教里之圣子,即神的属性中的智慧和创造力,以之与人沟通), “宇宙的律性”,加上“Techne”,直观的含义也就是在“技能中所包含的宇宙的律性”的意思。

其它词源

我国战国(公元前四百年——公元前221)的“工巧”,排在“天时”“地气”“才美”之后,是使人造的器物得以为“良”的条件。

技术是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及其物化载体、改造活动和社会建制。

一、工具和装置

二、技能和技巧

三、工艺和程序

四、职业活动:工匠、技工、工程师

五、“造物”(将自然转化为人工物)

六、目的(价值)与知识的结点

工程的词源:

Engin原义指驱动战争机械的动力装置engineur则指造这些装置的人。到中世纪,由于战争的频繁,工程师的职业范围扩大,包括修城堡、河道桥梁、道路和其他工事,这时候engineering出现,以概括engineer的工作。到18世纪扩展到civil engineering。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目的任务: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是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变革客观世界,是关于“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

2.从活动过程看,科学是从实践到认识,技术是认识到实践;科学是不确定的、长远的;技术则是确定的、近期的;

3.形态:科学表现为概念、原理、学说、理论的知识形态;技术表现为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形态;

4.研究特征:

选题方面——科学是自由探索,技术则目标明确;

方法——科学采用实验、归纳、分析、推理等方法;技术采用试验、综合、想像、试错等方法;

完成课题期限——科学时间较长或很长,难以严格约束;技术则较短、有明确规定。

5.评价标准:科学要判定真伪,技术讲究效用;

6.从与社会的相关的复杂程度上,科学较弱,技术则更强;与生产的关系:科学是间接的、潜在的;技术则是直接的、现实的;

7.从工作主体看,科学是研究员、学者、教授的事业,因有新思想而获得荣誉和奖励;技术是工程师、发明家、设计师、管理者、企业家的事业,获得专利或利益。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1.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2.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指导技术发展,科学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关于科学技术关系的历史争论

这里要提出的问题是,科学技术的关系仅仅由科学技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而与社会性质无关吗?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现代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紧密结合,相互创造,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呈现出科学与技术综合化、一体化的趋势。

科学日益技术化,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技术为它提供的研究手段,科学研究活动中技术操作的成分和难度加大。

技术日益科学化,现代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现代科学为它提供的理论基础,技术开发活动中科学探索的成分和难度增加了。

科学技术一体化,表现于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和系统化,向科学靠近。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大量“中介学科”的涌现,已经使得某些科学与技术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还表现在现代条件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周期缩短,以及它们之间的些统和并举。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表明当代的科学与技术已经从规模、意义不甚大,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不甚多,且有较大自由度和独立性的“小科学”、“小技术”,转变为规模意义巨大、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甚多,且有较强约束性和协同性的“大科学”和“大技术”。

科学技术哲学的问题域

知识论(认识论)传统:

基本了解内容:西方哲学史中的知识论(认识论)传统,并在西方哲学语境中理解它。 什么是知识(命题知识-真理); 真理理论(真理融贯论、真理符合论、真理实用论); 知识与信念; 证实与证伪; 如何获得知识(理念论与经验论); 知识的类型:康德的三种命题

科学何以能认识世界?

为什么世界应当遵循规律?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科学方法的独特性是什么?

科学怎样确保科学的“真”,“真理性”?

科学的起点是什么?科学要以“真”为起点,那么这个起点是什么?

科学的逻辑是什么?归纳还是演绎,如何确保每一个步骤的推理为“真”?

如何检验科学理论?如何判定检验科学理论的“真”?

科学如何发展?

累积进步?

范式革命?

政府主义?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科学知识究竟有什么特别?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争论

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

代表人物: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 、石里克、赖欣巴赫、 Carl Hempel(亨普尔), Ernest Nagel(奈格尔)、迪昂、奎因、卡尔纳普、 Karl Popper (波普尔)

逻辑经验主义的其本主张:

科学始于观察、观察的客观中立性。

观察陈述是观察的直接反映,由不带偏见的观察者获得;观察陈述是科学定律和理论的推导基础,即科学事实(P103)

覆盖律:由单称陈述得出全称陈述的科学方法是归纳法

科学理论的进步是累积的、连续的;不是公理化体系

科学的预见与解释能力

科学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科技哲学——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问题

一、问题

你理解的科学是什么?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如何?如何保证科学的真理性?

二、传统的科学观:逻辑经验主义

1、介绍逻辑经验主义

19世纪末科学的职业化与科学的发展——哲学运动(研究科学)

2、其本主张

①科学始于观察、观察的客观中立性。

②观察陈述是观察的直接反映,由不带偏见的观察者获得;观察陈述是科学定律和理论的推导基础,即科学事实(P103)

③由单称陈述得出全称陈述的科学方法是归纳法

④科学理论的进步是累积的、连续的;不是公理化体系

⑤科学的预见与解释能力

三、问题与批判:“观察渗透着理论”

3.1观察之前先有目的和选择,它导致观察对象的偏好选择性、视觉经验局部性片面性。 比如: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区别

3.2视觉经验并不取决于视网膜映像

.

3.3视觉经验受到人的视觉选择(注意力)的 影响。

篇三:湖北大学哲学论文选题

2009级哲学专业学年论文参考选题

一、哲学概论

1.哲学的价值

2.中西哲学的差异(从本体论视角、认识论视角、价值观视角、范畴论视角、语言学视角、人生观视角等进行一个限定)

3.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关系研究

4.“反形而上学”研究

5.海德格尔的哲学观

6.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

7.“吾心即宇宙”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比较研究

8.黑格尔和朱熹关于“理”的思想比较研究

9.高尔基亚的三个哲学命题研究

10.哲学何谓

二、美学

1.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

2.美学的科学性与超科学性

3.美如何存在

4.“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5.认识态度、功利态度与审美态度的差异

6.审美移情

7.悲剧的审美意义

8.美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9.优美与崇高

10.审美距离

11.审美情感的基本特征

12.“审美无功利”学说再释

13.艺术人生的美学意义

14.论优美

15.论崇高

16.美学的对象

三、西方哲学

1.古希腊哲学的主题及其逻辑嬗变

2.自然状态说的哲学价值

3.斯宾诺莎的自由观

4.康德的主体性思想

5.黑格尔关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一致的思想

6.康德哲学的哲学史地位

7.黑格尔哲学的哲学史地位

8.休漠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9.笛卡儿哲学对西方哲学二元思维方式(即主体与客体)的影响

10.试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11.奥勒留的哲学智慧

12.恩披里克的怀疑论哲学

13.斯宾诺莎的伦理思想

1

14.海德格尔的良知经验及其阐释

四、逻辑学

1.类比推理与创新思维

2.先秦名辩学思想研究

3.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4.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研究

5.弗雷格逻辑思想研究

6.Constants and Vanables (常项与变项)

7.Propositions and Propositional Functions (命题与命题函项)

8.Operators and Quantifiers (算符与量词)

9.the logistic method (逻辑斯谛方法)

10.Syntax and Semantics (语形与语义)

11. 穆勒的名称理论

12. 皮尔士的三种推理类型

13. 莱欣巴哈的日常语言分析

14. 论空名称

15. 论定义

16. 斯特劳森对归纳的辩护

五、符号学

1.论符号的认知功能与交际功能

2.符号的意义理论研究

3.西方符号学思想研究

4.中国符号学思想研究

六、理论伦理学

1.建构一种合理“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范式

2.道德的目的意义和手段意义研究

3.价值概念再释

4.尼采哲学与酒神精神

5.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

七、科学技术哲学

1.对科学的崇拜与批判:两种对峙的科学观

2.近代自然科学为何未能诞生于中国——从科学自身的原因看

3.科学价值中立如何可能

4.试析科学发现中的机遇现象——从现代物理学中的实验发现看

5.从近代科学未能诞生于中国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以及此问题之现实意义

6.科学与技术关系的一种阐释

7.“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评析

8.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9.当代科技的价值论分析

10.论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

11.技术发展与社会公正

12.科学与政治的张力

13. 试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14.祁克果生存哲学研究

2

15.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论研究

16.尼采的“权利意志”研究

17.如何看待尼采的“超人”

18.尼采与叔本华哲学比较

19.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研究

20.柏格森眼中的道德与宗教

21.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研究

22.狄尔泰的释义学研究

23.何谓“现象学”?

24.胡塞尔眼中的“逻辑学”

25.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26.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

27.海德格尔是如何区分存在与存在者的?

28.海德格尔存在哲:内容与影响

29.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研究

30.海德格尔如何看待“艺术”?。

3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吗?

32.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33.哲学、科学与宗教

34.试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35.试论“人工生命”

36.自然科学的价值研究

37.技术与人关系的演变

38.“技术双刃剑”评析

39.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无可能?

40.科学技术的发展需不需要受到约束?

41.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吗?

42.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吗?

43.技术发展与社会公正

44.试论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

45.克隆人的哲学研究

八、应用伦理学

1.西方应用伦理学兴起的思想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分析

2.通过应用伦理学与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之关联性,分析论证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建构

3.环境伦理与社会伦理关系之辨析

4.人类基因研究面临的伦理问题

5.克隆人面临的伦理学问题

6.安乐死的伦理学之维

7.分析器官移植中的伦理学问题

8.如何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经济效率和分配正义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

9.分析说明网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10.当代中国的企业伦理应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11.分配公正

12.中国家族企业的伦理动因研究

13.国有企业改革的伦理分析

14.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

3

15.效率:一种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16.节制伦理的当代重建

17.单位制度与单位的伦理困惑

18.价值货币化与当代人的伦理冲突

19.考试伦理研究

20.当代农村伦理道德变迁研究

21.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研究

九、马克思主义哲学

1.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2.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4.评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区分,

5.评“重返马克思”

6.哲学基本问题再释

7.基于实践的物质观研究

8.实践辩证法研究

9.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10.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11.马克思的“自然观”研究

12.自由与时间:马克思的回答

13.作为一种解释学的辩证法

14.刘斐伏尔与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比较

15.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6.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7.关于马克思历史定位的观点及其论证思路

18.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历史现状、方法和意义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症结与可能性的出路

20.自由与时间——马克思的考察

21.和谐思维与辩证法

十、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2.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视域研究

3.中国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可选一对范畴来分析)

4.儒道墨法价值观之比较

5.《坛经》的心性论

6.王阳明贺麟知行学说比较研究

7.中国的“语言”哲学

——(1)以《论语》为例(2)以《道德经》为例(3)以“言意之辨”为例

8.《孟子》理想人格的哲学分析

9.朱熹的分殊思想研究

10.儒家思想(或道家、墨家)的现代价值: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视角

1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12.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13.儒学与宗教的关系

14.儒家的和合思想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15.儒学与全球伦理

4

1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研究

17.庄子的自由观

18.孟子、荀子人性论思想比较研究

19.先秦至两汉的真理观

20.魏晋言意之辨的哲学价值

21.朱熹的“格物致知”说研究

22.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从本体到工夫: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研究)

23.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再评价

24.章太炎(炳麟)的“俱分进化论”

25.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现代价值

26.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27.《国语》中的“和”思想研究

28.《论语》“仁”的多元阐释

29.“蝴蝶梦”与庄子哲学的意境

30.《庄子》中人物形象的哲学隐喻

31.孟子与告子人性善恶论争的伦理意蕴

32.《论语》的“言”“语”伦理思想研究

33.老庄的本体思想比较研究

34.《盛世危言》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建构

35.《墨子》的伦理思想研究

36.中国“孝”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

37.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

38.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说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39.郭店楚简的思想价值(也可选取其中的一篇进行研究)

40.论《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41.论禅宗的“顿悟成佛”论

42.论牟宗三“智的直觉”的观念

43.中国传统哲学与21世纪中国哲学

44.和谐:《洪范》的政治哲学

45.《国语》的和同哲学

46.价值论视野下孟子和告子人性论的分歧

47.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朋友哲学

48.“欲”与“仁”:《论语》关于“欲”的哲思

49.韩非子《五蠹》的哲学价值

50.自然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

51.道德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

52.功利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

53.宗教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

54.冯友兰和唐君毅人生境界论比较

55.梁漱溟的科学观

56.梁漱溟的自由观

57.梁漱溟的国家观

58.什么是科学——胡适的科学观

十一、宗教

1.宗教本质之我见

5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