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资料 > 列表页

陈凯歌个人资料相关推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资料 手机版

篇一:陈凯歌的风格

喜欢陈凯歌导演说过的一句话: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造梦者,陈凯歌始终顶着一颗有很多文学和思想成分的巨大头颅,将他的文化思辩、忧患意识、才华激情,统统浇铸进电影这门在一些人看来容量有限的艺术当中。在他的光影世界里,电影不再是单纯的再现生活的手段,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活的工具。借助这种工具,他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我们常常可以在他寓意复杂和精心营造的视觉造型和声音造型中,体会到他那种尖锐的批判锋芒。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味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综观陈凯歌所有的电影,无论是具有寓意象征的《黄土地》、《边走边唱》,具有较强反思的《大阅兵》、《孩子王》,还是影象华丽的《霸王别姬》、《无极》,其影片都有着他思想的反映。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反思,一直是陈凯歌电影的灵魂。他一贯的艺术目标就是在史诗格局中注入文化反思,达到超验的理性和哲学的意味。他的创作活动也有一条连贯的主线,就是透过电影阐述中国文化历史的变迁和沉浮。这种居高临下的创作态度固然有雕琢之气,但也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感性。当这种感性经历了岁月的打磨,逐渐转变成一种风格,与作品水乳交融,我们便不难从芒芒片海中一眼识别那些打着陈氏烙印的人文电影。现在就让我们揭开这层神秘的光影面纱,一窥其风格的四种外化表现。

一 借助寓言故事 表达象征意味

作为中国新电影语言的奠基者之一,陈凯歌总是试图在寓言式的历史景观与情节的呈现中实现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扣问。他把那些他爱之深,恨之切的中国历史与现实幻化成一则则色彩斑斓,浓烈而忧伤的东方寓言搬上荧幕。当这些纯正而超载的东方寓言像一幅幅巨大的画框惊现于人们眼前时,它身负的底蕴与内涵便随着光影的释放从容流泻。

从他的第一部石破天惊之作《黄土地》开始,陈凯歌就踏上了一条寓言叙事之路。影片中的“黄土地”,沟壑连绵,山形地貌大起大落,看上去既温暖又冷漠,既贫瘠又深广,传达出一种特别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导演抓住了这种感觉,没有把它当作单纯的故事背景来处理,而是让它成为了整个民族人格化的象征体。生生不息的黄土地,默默耕作的身影,显示出一种巨大的韧性和耐力,也映衬着

心灵的闭塞,保守与无奈。电影从一个启蒙者的目光看出了这片古老土地上人民的愚昧。在黄土高原上搜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唤醒了当地少女翠巧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她却难以抵抗自己作为女性的悲剧命运,她所面对的是养育了她的人,是那种平静和温暖中的愚昧,最终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死的代价。戛然而止的歌声中,“黄土地”被赋予了复杂的情感,它象征了那种沉淀在民族文化深处的保守性格和无法挣脱天命的悲剧感。影片结尾,翠巧的弟弟在求雨的人流中逆向奔跑的情景,又似乎在暗示着那长期被压抑在古老黄土之下的年轻生命力必定有它被唤醒并喷薄而出的一天。影片通过人与土地这种自氏族社会以来就存在的古老又最永恒的关系的展示,表现了陕北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也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

如果说《黄土地》是一则民俗的寓言,那么《边走边唱》就是一个关于谎言的寓言。老神神终其一生,七十年,千根弦,换来的却是一张白纸。他成为了历史谎言的蒙难者与牺牲品,但他仍试图延续这历史的链条:将谎言传递给石头。《边走边唱》以寓言的方式透过独特的视觉世界和意蕴深厚的自然景观突现了两个顽强的生命。对光明的渴望在这里成为了谎言,人物的理想和现实的真实隔着一段飘渺的距离。影片讲述了生活在谎言中的顽强和生命。盲人歌手用琴声和音乐构建着一个光明的未来,然而这个未来却是建筑在谎言的基础上的。导演陈凯歌试图通过一个简单的生命渴望和民间故事来阐述关于世界真相的问题。

毋庸质疑,在这两部电影中,寓言精神已经不可磨灭的成为他电影的一部分。但他的寓言故事并没有一般通俗民间文学里的寓言特点,是类似口头文学传播的下里巴人,而是带有贵族式的阳春白雪。有人认为,他因此脱离了中国观众的传统文化心理和长期以来的欣赏习惯,而与观众拉开了距离。

二 将历史宏观与个人命运的微观相融合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历史”便成了大陆艺术电影中萦回不去的梦魇。似乎是一道必须去正视又令人晕眩的深谷。在第五代导演们的电影语境中交织着对老中国切肤的怨恨和依恋。他们一面满怀欣喜地宣告,这古旧的舞台正坍塌并沉没于世纪之交明亮的地平线上,一面又为失去在这舞台上曾出演过的,全部中国的,乃至东方的戏梦人生而惋惜。1993年为陈凯歌捧回金棕榈的《霸王别姬》就是其历史叙事这一文化命题中富于深意的例证。

陈凯歌的作品从来充满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深沉厚重,作者气质明

显。在《霸王别姬》中,他更是完成了一次个人创作主题上的思辩,将历史宏观和个人命运的微观近乎完美得融合一处。可以说,李碧华的小说为陈凯歌提供了一段涉渡的浮木。凭借李碧华的故事,陈凯歌颇不自甘地将对中国历史的复杂情感,将对似已沉沦的旧中国文化的苦恋固化成一处“瑰丽莫名”的东方景观。它以京剧舞台的造型出现,在锣鼓喧天,斑斓绚丽之间生出一份清幽寂寥,它让一出韵味悠长的历史剧目把一段迂回曲折戏梦人生唱响。

那段为陈凯歌们欲罢不能的历史在影片中仅成为了悠长故事的标点与节拍器。它们像背景一样为人物间的真情流露与情感讹诈提供了契机和舞台,为人物的断肠之时添加了乱世的悲凉和宿命的苦涩。诸如日寇纵马弛入北京之日,正是程蝶衣一赠佩剑之时。他带着和袁四爷周旋后的一脸残妆来到段小楼面前,看到的却是大家为菊仙道喜的热闹场面。他迎着众人的目光拂袖而去后,侵略者的马队又阻断了段小楼追赶的脚步;而解放军进入北京,却成了程蝶衣二赠佩剑的背景。面对狂喜的腰鼓队和布衣军人风尘仆仆的队伍,陈凯歌安排了小楼,蝶衣与张公公的重逢。两人分坐在张公公的身边,在为一座石阶所充任的观众席上,目击着这一现当代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缕缕飘过的烟雾,遮断了画面的纵深感,将这幅三人全景呈现为一幅扁平的画面。仿佛在这一历史剧变的时刻,旧日的历史不仅永远失去了它延伸的可能,而且被挤压为极薄且平的一页:昔日显赫一时的公公与永恒的戏子,此时已一同被抛出了新历史的轨道,成为旧历史间不值一文的点缀。

这出跨越了老中国,新世界的人生故事负载着对老中国死亡环舞的既恨,且怨,且沉迷的复杂情感。1937,1949,1966,如翩然翻飞的斑斓戏衣,连缀起一个奇异且绚烂,酷烈且动人的东方。在这出动人的东方镜象中,导演延续了他对历史和传统的思考,阐释了人生理想与现实存在这对永恒的矛盾。在浩荡的历史洪流与社会变迁中,个人理想再强烈也是微茫的。程蝶衣的悲剧根源就在于他企图根据理想来安排自己的人生。他在舞台和现实中,都陶醉于这样的戏剧情境之中,从而使他的人生笼罩着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梦幻气氛。在强悍的历史舞台上,微小的个人即使想独舞也不可能,生活的浪潮最终淹没了他倔强的身姿。就如贝特鲁奇所说,个人只是历史的人质。

其实陈凯歌的这一观念早在《黄土地》中就初见端倪。欲挣脱封建束缚的翠巧在根深蒂固的民俗面前是那么悲戚而无能为力。黄河边上须臾不见的小舟其实是被历史的旋涡所吞

没,戏台上拔剑自刎的蝶衣其实也是被历史的暴力所谋杀,它们都将成为人类悠长的记忆碎片中永恒的剪影。

当然陈凯歌对于历史和个人命运的反思会随着个人经历变化而改变。从《孩子王》里对教育缺失问题的反思,到《边走边唱》的理想和谎言的辨证思考,再到《霸王别姬》里情感背叛的社会困境忏悔,陈凯歌用不同的方式对**伤痕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和探索。如果说《孩子王》和《边走边唱》还是具有个体性质的反思,那么到了《霸王别姬》已经是戏梦人生的社会悲

剧了。他对**的反思从教育,文化,人性等各个角度进行思考,期间都穿插着他对**时代的激情和叛逆的情绪反映。这种反映又是他个人经验的一种自我反省,传达了他对青春时期的人生经历的成熟理性。

三 表现三大电影主题:生、死、爱

主题是一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通常也能反映电影导演本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思想。而这种思想即主题,往往贯穿或者重复于同一位导演的影片中。众所周知,电影主题有三大永恒的母题:生、死、爱。导演陈凯歌以往的作品,从《黄土地》到《霸王别姬》,选择的都是压抑,在沉默中爆发或者死去的沉重主题。在这类主题的创作中,陈凯歌始终袒露着士大夫式的忧愤,他的哲学表达和电影文本在这个领域亦成为了文化苦旅的代名。

〈一〉 生死道场 历史见证

陈凯歌是个沉湎于民族历史,热衷于人生建构的导演,就拿他的开山之作《黄土地》来说,就是个很见沉默者伟力的作品。影片让民族的压抑心态得到了集中的宣泄与爆发。翠巧的“小舟从此逝”是向生而死,憨憨的逆向奔跑是死气沉沉的大背景中的一点生气。生与死成为一种符号,在历史的镜象中跃动着民族的精魂与戾气。当热烈的安塞腰鼓队从地平线下面慢慢升起来,当大块大块贫瘠而夹带血性的黄土地向镜头摇来,我们似乎可以瞥见黄土文化的精灵在旋舞。

另外一部充满生死戏剧冲突的就是《霸王别姬》。影片通过中国文化沉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通过他们之间生与死,爱与恨的感情冲突,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投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片中的程蝶衣在认可了自己的性别改写后,固执遵循着对虞姬的贞烈和“从一而终”的实践。他永远在任何时代,任何观众面前歌着,舞着,扮演着虞姬。如果国民党伤兵不闯上舞台,如果京剧改革不剥夺他出演的权利,他无疑会舞下去,歌下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菊仙奉行的是夫唱妇随,贫贱不移,她在生活中努力扮演着一个良家妇女。

她的至高理想是平安地守着一个家,一个男人,度一份庸常而温馨的日子。可以说,他们都在扮演着自己所规定的理想女性。当他们的角色被历史剥夺时,剩下的便只有赴死这条路了。蝶衣拔剑自刎像虞姬一样死在“霸王”面前,不过是为了完满对角

色的诠释。菊仙亦然,当她一次次被程蝶衣,师傅最后是段小楼本人指认为一个“花满楼的姑娘”,一个被社会所不耻的妓女时,她便身着大红的嫁衣悬梁自尽于她“堂正”的婚床之前。这里的生与死成了他们出戏入戏的标志,他们在“戏”里而生,也因“戏”的结束而死。导演借助这种戏梦一样的生死剖析了历史和传统对人的制约和影响。

尽管同为哲学题材,同样表现生死主题,两片在手法上还是不尽相同的。论界一般认为《霸王别姬》集商业性、情节化、明星效应和视听包装于一身,是陈氏人文电影的改弦易辙之举。但细细品味,它的文化内涵非但不减,甚至更浓,可以说它是陈氏电影中一部“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众”的佳作。而他这一类型电影也多数是颇具艺术价值的作品,能够抓住人性的本质,触动观众的心灵。这与他本身的深刻与敏锐不无关系,同时他的阅历和思想也帮助他锻造了这一段属于他的辉煌。

〈二〉 命运无常 爱生万相

当然陈凯歌的作品中也不乏以表现爱为主题的情调电影,如《致命温柔》、《和你在一起》以及《无极》都属于此类。它们以表现故事氛围为中心,力求制造一种感觉与情调。

导演陈凯歌在处理这类影片时,经常把不确定的命运因素融入其中。命运无常,在无常的命途中爱却能生出千万种可能与感觉。《致命温柔》散发的就是一种另类的爱与死亡的味道。这部花费近3000万美元的大制作是陈凯歌对于当代人的情感和生死问题的一次探索。女主人公爱丽斯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与一个陌生的男子相爱,但这种激情的遭遇换来的却是内心的恐惧。奇妙危险的关系,扑朔迷离的爱情,以及对于心灵世界隐秘的探索,陈凯歌试图通过此片来一次文化反思的突围。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较大差异和导演本人对好莱坞制作模式的陌生,导致影片最终没能营造出故事的氛围,更谈不上表现情调主题。

撤离好莱坞之后,陈凯歌受到中国电影朴素风格的影响,拍摄了一部艾略特式的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电影——《和你在一起》。影片讲述了一个敏感而沉默的13岁男孩刘小春被望子成龙的老父送往北京深造音乐的经历。这段经历把他推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让他面临着情感与前途的选择。一边是父爱重如山,一边是机会千载难

逢,陈凯歌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来揭示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但他梦想的轨迹却难以与普通人契合,影片最终在一些稀疏的喝彩声中沉寂。在这部以爱为名的成长寓言中,陈凯歌的问题不在于哲学思考和文化反思,而在于如何让他的电影从曲高和寡走向

篇二:最受欢迎的十大华人导演排行榜

最受欢迎的十大华人导演排行榜

最受欢迎的十大华人导演排行榜简介: 国内女星最爱的十大华人导演[收缩内容] -1.王家卫 2.吴宇森 3.姜文 4.陈可辛 5.冯小刚 6.李安 7.陈凯歌 8.《最受欢迎的十大华人导演排行榜》一文简介结束 最受欢迎的十大华人导演排行榜正文开始

国内女星最爱的十大华人导演[收缩内容] -1.王家卫 2.吴宇森 3.姜文 4.陈可辛 5.冯小刚 6.李安 7.陈凯歌 8.张艺谋 9.成 龙 10.顾长卫

NO.1 王家卫

自身魅力指数:★★★★★

女星垂青指数: ★★★★★

张曼玉在1988年总共拍摄了12部电影,这位83年的港姐亚军,因此被戏称为“张一打”。同年,长期在无线担当编剧的王家卫,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执导他的电影处女作——<旺角卡门>。 NO.2 吴宇森

妩媚与“森”

林志玲参演<赤壁>历史上的小乔:三国里著名的美女,至今还有人在争论其实她的美早就盖过了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

NO.3 姜文

韵情诗“文”

在威尼斯影展上,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虽然和金狮奖擦肩而过,但在红地毯上姜文和夫人周韵的恩爱秀,同样羡煞旁人。

NO.4 陈可辛

音“迅”帖“辛”

自身魅力指数:★★★☆☆

女星垂青指数: ★★☆☆☆

NO.5 冯小

以柔克“刚”

自身魅力指数:★★★★☆

女星垂青指数: ★★☆☆☆

NO.6 李安

群星请“安”

汤唯是个幸运儿,被导演李安一把火捧的红到了世界,也和梁朝伟亦真亦奂的肉搏了一次,快乐死了威尼斯,快乐死了全世界的观众。

NO.7 陈凯歌

“红”尘颂“歌”

自身魅力指数:★★☆☆☆

女星垂青指数: ★★☆☆☆

陈凯歌翻身之作<梅兰芳>在演员挑选上摆的是“商业片”的擂台

NO.8 张艺谋

有咏有“谋”

自身魅力指数:★★★★★

女星垂青指数: ★★★★☆

张艺谋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建议巩俐不要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好莱坞,因为中国演员在那里的发展太有限。

NO.9 成 龙

“高”缘握“龙”

自身魅力指数:★★★★★

女星垂青指数: ★★★★★“

你可以去查查我的历史,以前我提拔的都是女明星。”成龙此言一出,全场哗然,因为她们对我没有威胁,我不会担心她们会超过我。

NO.10 顾长卫

美“丽”前“卫”

自身魅力指数:★★★☆☆

女星垂青指数: ★★☆☆☆

10月27日,第二届罗马电影节落下帷幕,中国演员蒋雯丽因为在<立春>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1、张艺谋 1951- 陕西西安 (全世界第四)

2、吴宇森 John Woo 1946- 广东广州

3、刘伟强 Wai Keung Lau 1960- 香港

4、冯小刚 1958- 北京

5、李安 Ang Lee 1954- 台湾 6、徐克 Hark Tsui 1951- 越南 7、程小东 Siu-Tung Ching 1953-香港 8、周星驰 Stephen Chow 1962- 香港

9、王家卫 Kar Wai Wong 1958- 上海

10、贾樟柯 1970- 山西汾阳

11、杜琪峰 Johnny To 1955- 香港

12、陈凯歌 1952- 北京

13、张鑫炎 1934- 浙江宁波

14、姜文 1963- 河北唐山

1. 王小帅。代表作品<冬春的日子><梦幻田园><十七岁的单车>。用十年时间渐渐锻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冬春的日子>曾被BBC评为电影诞生以来的100部佳片之一。<十七岁的单车>曾获银熊大奖,而今的他更是因为与“林妹妹”陈晓旭的姐弟恋情再次被炒得沸沸扬扬。王小帅的电影,构图优美精准,造型意识强烈,他始终在运用自己的电影视野观照充我们这个时代中那些被异化,感受到异化或者拒绝异化的人。而这样的努力都是在维护一件事情,使我们的生命免遭伤害。

2. 孟京辉。代表作<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盗版浮士德><像鸡毛一样飞><魔山><迷宫>。十几年的孟京辉让年轻人们趋之若鹜,谁要是看不懂那就是不够时尚,不够先锋了,谁能想到他现在竟然成为了儿童话剧的导演。告别了反叛、极端、愤怒这些字眼的孟京辉正在把一个男孩的梦展现给每一个人、他不愿意自己所做的仅仅是对经验的重复,对常识的依恋,对记忆的忠贞不二,他想让人们看到另一个天地,虽然陌生却从来没有逃出过我们的精神世界。

3. 刘浩。代表作品<陈默与美婷><好大一对羊>。毕业作品<陈默与美婷>,获得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特别鼓励亚洲电影奖,以及青年论坛最佳亚洲电影奖。2<好大一对羊>获加拿大维多利亚独

立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法国杜维尔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大奖和华盛顿国际独立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新锐导演的代表人物,却始终坚称自己和第六代“没关系”。

4. 小江。代表作品<电影往事>。在去年年末的温哥华国际电影节上,被选为“周年庆典”隆重推出,作为一部亚洲电影,尤其是导演的处女作影片,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被称为“东方的<天堂电影院>”。被人们广为注意的不止是小江细腻温馨的镜头艺术,更加引人关注的是她还是第六代里为数不多的一位美女导演。

5. 李虹。代表作品<伴你高飞><黑白><诅咒>。<伴你高飞>获第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提名, 第六届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首届阿根廷国际儿童及青少年电影节获“综观全景”(故事片)类,最佳儿童故事片银风筝奖。<黑白>获第十六届法国汉斯国际电视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曾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电影女导演。

6. 孙小茹。代表作品<西藏之恋><岗底斯><水雨童话>。她亲眼目睹了青藏高原的明媚与广博,藏民族独有的智慧与美丽,最终写成金奖剧本<西藏之恋>,获得2001年获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剧本创作优秀奖。之后的作品多取材于偏僻的题材,虽不入主流,但也自成风格。

7. 姜丽芬。代表作品:<新娘><椅子><白色栀子花>。影片唯美感人,一如这位江南美女带给人的感觉。2003编剧、导演、主演电影<白色桅子花>获邀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七届意大利远东国际电影节, 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 第七届意大利远东国际电影节,十部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奖项。

8. 韩蕾。代表作品<家在何方>俺爹俺娘><天堂里的家园>。现任浙江卫视纪录片导演,毕业于渤海大学中文系。多次获得中国国家政府奖及纪录片专业奖的大奖、单项奖;作品入选第18届法国FIPA电视节、第45届波兰克拉科夫国际电影节、第48届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第5届中日韩电视制作者论坛展映。

9. 袁博。代表作品<打破平衡>。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于电视编导,现任职于北京镭纪录片工作室。作为最具有潜力和才华的新人导演之一,获选Discovery2006年度新锐导演。作品<打破平衡>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达瓦孜”传人,在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很宣传下,挑战高空平衡王子阿迪力的故事。

篇三:向陈凯歌推荐国王的演讲

向陈凯歌推荐《国王的演讲》

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

无论如何,陈凯歌是一位悉心思考的导演,只是他的思考比较独特。他似乎更加关心大人物的人性。他关心大人物通向权力或者成功的顶点,也关心他们在这条道路上所付出的代价。在《荆轲刺秦王》中,秦王的残暴被说成是为了“统一大业”,同时血流成河的现实,也让他本人的人性异化衰败,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

接下来的影片中,他试图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方案。既然“高处不胜寒”,那么便选择站在某个“低处”。这才有了《和你在一起》中的那位少年,放弃的可能是一个锦绣前程,而决定与父亲过寻常人的生活。到了这部《赵氏孤儿》,一方面是让恶人屠岸贾的人性获得回归,另一方面则是让程婴埋藏起深仇大恨,过老百姓的日子,远离是是非非。

在陈凯歌眼中,权力与人性是对立的,成功与人性是对立的,甚至责任与人性也是相悖的。既然“向上走”是一条充满荆棘的畏途,那么“向下走”看上去则平坦舒适得多。平民生活则被看作是某种矫正。至于“人性”为什么单单潜藏在平民当中,它何以形成一种矫正,陈凯歌并没有告诉人们。而如果不去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所谓平民的生活也许是另一种虚幻。

这部2010年制作的英国影片《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有着许多陈凯歌关心的或接近的问题。但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仿佛全都走向了与陈凯歌相反的方向。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一个走向权力的过程,然而掌握权力并非意味着走向霸权,相反,它更需要经过民主;承担责任也并非导向专制,它更意

味着学会平等。成为一个国王并不意味着人的本性的丧失,相反,正是需要这个人本性的恢复,国王这个位置需要来自这个人本身人性的支持,而不是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那种仿冒气概。而所谓“回归”,也不会是简单和简易的,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更是一条充满勇气和荆棘的道路。

电影的故事取材于历史真实。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次子约克公爵性格害羞内向,又患有严重的结巴,在继承王位的顺序上排得靠后,因而他可以在海军服役,向拒绝他的女子再三求婚并获得成功,带着两个孩子在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生活。而他的兄长爱德华王子英俊善言,深受民众喜爱,被公认是接班的好苗子。然而,1936年1月老王驾崩,新登基的爱德华八世当上不到一年国王,于该年年底主动让位给弟弟,他便是那个著名的“不爱江山爱美人”故事的主人公,后来的温莎公爵。在十分不情愿的情况下,弟弟继承了王位成了乔治六世,即现任英国女王伊莉莎白的父亲。他于1952年因脑血栓在睡梦中去世。

在他担任国王期间,正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7年9月初,德军入侵波兰,英国向德国宣战。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作为一国之

陈凯歌个人资料相关推荐

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偏巧国王是一位结巴,而且已经到了广播年代,口吃的国王需要将自己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送给全国人民,包括前线部队。他的身边便出现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语言矫正师莱昂纳尔·罗格。所有这些都有历史记载。扮演矫正师的演员杰弗里·拉什(199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在接受采访时说,在电影开拍之前9个星期,剧组找到了当年矫正师的孙子马丁,看到了当年莱昂纳尔的照片。这位先生衣着整洁、喜欢戴着领带。这些帮助杰弗里·拉什去揣摩这个人的内心想法。

这就是想象力。不仅是演员的想象力更是剧本的想象力。面对非常有限的历史资料开始设想:到底这位莱昂纳尔做了什么?能够使得一位国王至少部分地恢复了他的言说能力,不再当众出丑?一般来说,口吃不是什么生理上的疾病,而更多来自心理原因。而如何探到一位国王的内心?找出其中症结?解开他的心理扭结?如何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促使高高在上的那一位可以放下身段?由此,在笔者看来,这部影片最大的看头,不是这位国王如何在一种责任感的催促之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顽疾,艰难地克服从心理到习惯的各种障碍,尽管由科林·费斯扮演的这个角色发挥得非常杰出(这个角色已经帮他赢得了2010年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并成为马上出炉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热门人选);而是这位矫正师如何行动,他是治疗的引导者,也是国王的引导者,是真正的戏胆所在。

影片没有为他专门设计一种人性,叫做“平民的人性”,像在中国电影里常见的那样,见了皇帝要么诚惶诚恐,要么轻薄轻佻(见一些“戏说”之作)。相反,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矫正师沉稳从容,不卑不亢,他谨守本分,忠实于自己的职责,这为他带来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身份和框架。在他种种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为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乃至政治学的积淀。他是一位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爱好者,能大段背诵莎士比亚剧中的台词。在他的行事方式中,人们可以听到比如洛克这样英国杰出政治学家的回声。

时为约克公爵夫人(登基之前)前来探路,来到矫正师的寓所,也是治疗室。当这位女性环顾四周不得不礼节性地表示稍许赞赏时,矫正师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的这句:“人能安贫就是富”,表明他安于自己目前的生活,他的脚底下非常结实。夫人说出自己的丈夫不是一般人,“不能随便转转”,需要让矫正师过去他们那里,这家伙平静地说:“我的地盘,我来做主(mygame,myturf,myrules)。当夫人明确告知病人身份,矫正师在表示恰当的礼仪之后,仍然不动声色地说:

“我需要在治疗室里工作,得到真正的信任和平等对待,不能有例外。”原本皇室的特权和要求在这里落空。

未来的国王屈尊前来。如何称呼对方,也是影片反复出现的细节。皇室有它的一套繁文缛节,矫正师提出用“伯蒂”来称呼他尊贵的病人,病人表示抗议:“只是家里人才这么叫我”。矫正师说:“太好了,在这儿,我们最好是平等关系。”病人喊冤:“要是我与你一样,就不会来治疗了。呆在家里陪陪家人,没有人管我结巴的事。”矫正师坚持:“我不会用别的来称呼你了。”

尊者拿出烟卷来,被矫正师制止。对方拿出理由是医生建议他这样做,他们是“授予爵位”的一群人。矫正师回敬:“那是一群官方的笨蛋”。他又强调了那句“我做主”,不过这回换了一个稍微正式的说法:“我的城堡,我来做主”(my castle, my rules)。这足够令人想起那句著名的“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洛克)。万一国王进来了,那么他决不能成为这里的主人。

矫正师本人也拒绝被人称为“医生”。后来得知,他既没有学位,也没有执照,完全可以扣他一项欺君的罪名。他的工作是这样开始的:目睹许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下来的士兵,他们初上战场被吓得不能说话,这些人出于恐惧大声叫喊,但是没有人想听见他们自己的感受。有人建议说,你对于语言如此稔熟,或许能够帮助他们。他为自己设立的工作目标,是消除恐惧,恢复他们的自信。这与这位国王的境遇,在某种意义上是十分相似的。

然而让这位大人物谈论他的隐私,谈论早年生活留下的创伤,并非易事。矫正师第一天就得到警告,不许谈论这方面的事情。“没有小孩生下来就结巴的。”“想事儿的时候结巴吗?”“自言自语的时候结巴吗?”硬撬也不行,他必须想

方设法争取对方的信任。打赌,像两个中学男生那样。可是未来的国王并不习惯随身带钱。“没事,我可以帮你先垫上。”倒霉的病人却说:“我不知道有没有下次”。矫正师毫不退让地回敬道:“我也没有决定是否继续治疗你。”

他分寸掌握得很好,通过遵守和维护自己的界限,他建立起他的尊严。这种尊严又如此收敛、内敛,不事声张,绝不带有丝毫挑衅的意味,后者仅仅是一个自卑或自暴自弃的人所为。两人之间的张力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平等则建立在张力的基础之上:有对抗也有让步,有抵制也有合作,有竞争也有分享。与其说这是“一部励志的电影”,如许多人所说,不如说这是一个有关平等的故事。这位平民矫正师以他从容、尊严以及幽默,唤起了国王平等待人乃至待己的感觉,唤醒他人性中柔软自然的一面,借此唤回他伸展自如的舌头。显然,这里的“平等”,不是通过处在“较低”位置来实现,像在陈凯歌的电影中那样,而是平等地尊重不同身份的人们,较低身份的人们同样有着自身不可侵犯的尊严。

当然在某些时候,会令这位约克公爵——后来的乔治六世感到不满。这种情况下就得靠这位大人物的悟性了。他若是天性愚顽,别人的话什么也听不进,那么任何人无计可施。然而正如矫正师没有什么特殊的属于“平民的人性”一样,这位锦食衣帛的人物也没有所谓特殊的属于“大人物的人性。”在恰当的引导下他终于开了口。小时候因为左撇子、因为膝盖外翻被严重纠正过,他的奶妈对他甚至非常恶劣,这些都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来创伤。对他的口吃,家庭成员从哥哥到父亲,也采取了嘲笑或不能容忍的态度。

他们吵翻过不止一次,病人不止一次离开。有时候是因为失去信心,但是每次又主动返回。当他继位之后,再次来到矫正师的寓所,以英国人特有的含蓄表示道:“等待国王的道歉,可要耐心等上好久。”矫正师的训练稀奇古怪。除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