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资料 > 列表页

西部贫穷人资料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资料 手机版

篇一:西部贫穷的原因

西部的贫穷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历史的原因。历史上,西部就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是最先发展起来,而后慢慢向四周扩延的。在古代史上,西部就比较落后。(当然,西部的东线如陕西等不是这样的,他们是近代才落后的)到了近代,由于东部地区受到西方商业文明的影响而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慢的多,就显得越来越落后。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

第二,地理的原因。西部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相对来说,西部许多地方是穷山恶水,平原较少。这,在农业社会,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为只有大片的农业区才可以使得农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水平。对商业社会而言,大山大河也阻碍了交通。这也不利于商业的发展。而且,交通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文化交流的进行。当然,在现代社会,交通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这仍然还是是西部发展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地理的原因造成了西部农业的落后的交通的落后,而且也影响着西部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政策的原因。中国历代政府就很少重视西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利用政治手段加快西部的发展的只有几次:三国时蜀国有一次,以后就没有了。直到到了抗战是国民政府为了抗战的需要而把工业西移的运动。文革前后的大三线建设。这三次都是因为政治或战争的原因而进行的。都不是直接的为了西部的发展。

78年以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为了尽快发展经济,采取了倾斜的政策,人为的加快东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发展,采取了西部支持东部的政策,这使得西部更落后了,东西差距更大了。

只有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有计划的开发西部。当然,这需要时间。 第四,人文的原因。西部的民族复杂,各民族之间时有矛盾和隔阂,甚至是战争。这也阻碍了文明的交流。在当代,虽然民族已经缓和许多了,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的思想落后 ,不思进取的情况还普遍存在。西部的发展还缺少人文的环境。

第五,人才的匮乏。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第一是人才总数和总需求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二是西部仅有的人才大量流失到东部地区和海外。第三是西部对自己拥有的人才没有合理利用,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浪费。

第六,资金的缺乏。这不是西部落后的原因,但这是影响西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这几个原因是相互影响的,地理的原因直接导致了西部的落后的发展的艰难,而导致了西部在历史上就是落后的地区。这又导致了西部在以后的发展中的进一步落后,从而形成了西部落后的人文文化环境和人才的匮乏。

篇二:中国西部贫穷落后的原因七

中国西部贫穷落后的原因七

中国西部贫穷落后的原因

浏览次数:1277次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8-3-12 19:32 | 提问者:lq521

推荐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主要成因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明显加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方面的差距

改革开放20年来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比例几乎没有变化但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却发生了较大变化。

198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2.17:30.30:17.53而到“八五”期末的1995年比例为59.00:26.50:14.50。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提高了6.8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下降了3.80和3.03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差距

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0%、50%和30%。其中东部沿海地区非农业产值已占到农村社会总值的80%左右农业产值仅占20%。而西部地区非农业产值则仅占20%农业产值却占了80%。这种经济结构的差距导致东部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主要于效益较高、风险较小的第二、三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70%—80%则于效益较低、风险较大的第一产业。

3、综合性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

东西部地区的总体差距是多方面的反映在综合性社会发展水平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综合发展水平看东部大多数省市的综合发展水平的位次在前移而西部大多数省区的位次在后移。

(2)从社会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看

人口素质方面大学程度人口指标最高的是东部地区的北京最低的是西藏(0.66%)和贵州(0.89%)。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人口指标最高的为青海省32.55%其次为甘肃36.73%。最低的是北京市10.74%。可见由于人口素质的问题西部地区实现小康困难重重。

(3)从反映生活质量指标之一的每百人拥有量看东部为2.6部西部仅为0.02部。

从以上几个指标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人口素质较高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也优于中西部地区。

二造成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四个主要原因

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既有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本身方面的原因。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导致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东

西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差异是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地区的黄河上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南移。但沿海地带经济的发展内陆相对衰落这种宏观地域结构的变化则主要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与商品首先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带。与此相反的是由于封建统治、自然灾害以及战乱的影响许多中西部的城市却相应地衰落或停滞不前。如古城西安三十年代的人口还不及1843年的一半。

2、沿海开放的区位优势和先发效应区位条件的不同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联系整个地区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备这对吸引外资提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也差远离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因此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难以引来外资形不成生产力。

3、政策倾斜与投资倾斜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国家对区域发展采取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部地区给予了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建起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同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引进外资、人事制度等方面赋予诸多优惠政策使这些地区在全国逐步削弱计划控制的改革中先期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客观上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深层的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由产业结构差异所导致的效益差异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主要以重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性差异往往会导致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的巨大差距。据专家研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

西部地区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地位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重要原因。

篇三:中国西部城乡居民的贫困状况

中国西部城乡居民的贫困状况

贫困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也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议颇多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根据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社会调查的结果,该项调查名为“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由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于2004年6月~2005年2月在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等11个西部省(市、自治区)组织实施的一项大规模入户问卷调查。研究的抽样方案能够推论的目标人口为所有目前居住在中国西部省份(西藏除外)的家庭实际抽取样本44738户,符合受访条件的样本43858户,完成全部问卷的样本41222户,应答率为94%。有关调查更详细的情况可以参考课题组出版的数据报告——《西部人民的生活: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数据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本文中涉及的所有数据除有特别说明外,均来自此项调查结果。对当前西部城乡居民的贫困状况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讨论。

一、西部城乡居民贫困现状描述:不同视角的分析

贫困概述和贫困线标准

贫困问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要对贫困进行准确的度量,而度量的先决条件则是界定贫困的标准或者贫困线。本文的贫困分析将主要使用建立在传统定义基础上的以收入度量贫困的标准。由于中国长期的城乡分割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我们还将使用不同的标准,对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分别展开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项研究中对于城乡的界定不同于国家统计局使用的标准,而是根据家庭接受调查时住所所在社区类型来划分的:如果该社区是村委会,则定义为农村;否则(如居委会、家委会或社区)则定义为城镇。 目前我国官方使用的城市和农村绝对贫困线分别是人均年收入1875元和668元,低于此标准即计为贫困人口,因此本研究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指标分别计算城乡的贫困人口。而目前国际通行的绝对贫困标准有每天1美元或者每天2美元的标准,按照购买力平价,分别折算为人民币924元和1848元,我们也使用了这两个指标来计算绝对贫困。使用相对贫困线时,一般做法是采取平均家庭人均收入的二分之一或收入中位值的二分之一作为相

对贫困线。最后,我们还考察了居民的主观贫困率。具体方法是:在调查中要求每个家庭代表综合考虑家庭整体经济状况,对以下三个陈述做出判断:“自己的家庭在当地算经济状况较好的”,“自己家庭虽然不富裕,但经济条件也还不错”,“自己家庭不算富也不算穷”,如果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为“否”,则表明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家庭为贫困家庭。 根据中国官方贫困标准,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率为9.0%,城镇地区的贫困率为13.5%。而按每天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西部农村和城镇的贫困率分别为16.3%和4.1%。如果使用家庭人均收入均值和家庭人均收入中位值的相对贫困线标准,我们发现,在城镇和农村得到的结果极为接近,也就是说,城镇和农村的贫困人群的分布情况是极为近似的。另外,使用统一的国际贫困标准,农村的贫困率大约为城镇地区的3~4倍;而使用主观贫困指标,农村的主观贫困率仅为城镇主观贫困率的1.5倍左右。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对于家庭收入的满意程度远低于农村居民。

二、贫困群体的特征描述

我们将从贫困群体的收入构成、人口学特征、教育、健康、就业、基础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等几个侧面来具体说明西部贫困人口为分析方便起见,在此后的分析中我们将只使用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668元和城镇地区人均年收入1875元的绝对贫困线来确定贫困人口。为了更准确地说明贫困人口的特征,我们还将其主要特征与非贫困人口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在下面的分析中除非有特别说明,文中列出的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组间的统计指标的差异均经统计检验达005显著度。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调查中我们不仅调查了各家庭的情况,还在每个家庭中随机抽取了一个15岁以上的成年人作为个人样本,询问了一些有关其态度和评价的主观问题。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根据需要综合使用家庭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信息。的群体特征。

(一)贫困群体的收入构成

贫困群体就是那些收入较低的群体,那么他们的收入都由哪些项目构成?这种构成与非贫困群体又有什么区别?调查中,居民收入的具体项目统计显示,本次调查中收集的是年收入数据,共收集了两个总收入数据。第一个数据是在分别询问各项具体收入的基础上

加总而得的家庭总收入。第二个数据是由受访者对家庭过去12个月的总收入进行一个粗略的估计。第一个数据是由不同收入来源的数据加总而来,提供的信息更为全面,数据质量也更好。只有在家庭不能提供更为具体的收入来源数据的情况下,我们才使用第二个粗略估计的数据。农村贫困群体的收入来源相当集中,“农业活动收入”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其收入的76.1%之多;与之相对应,农村非贫困群体的收入来源则相对分散,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45.3%),农业收入仅是他们收入中第二重要的来源。

与农村地区的情况不太一样的是,城镇地区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比较分散,“工资性收入”(50.9%)、“转移收入”(21.5%)、“农业活动收入”(12.3%)和“非农经营活动收入(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西部贫穷人资料)”(11.5%)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而非贫困群体的收入来源主要集中于“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收入”。

总体来看,农村地区贫困群体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活动,而非贫困群体的收入来源则较多元化。反之,在城镇地区,贫困群体的收入来源则十分分散,这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工资收入不足而不得不寻求更广泛的收入来源的缘故。

(二)贫困群体的人口学特征

统计结果表明:西部农村贫困家庭平均规模为3.98人,比非贫困家庭(4.07人)略小,而城镇地区的贫困家庭平均规模(3.58人)则明显地大于非贫困家庭(3.13人)。

表4的抚养系数分析表明,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抚养系数相当高,几乎每两个劳动年龄人口就要抚养一个未成年人或老年人,而且贫困家庭的抚养系数大大高于非贫困家庭。这说明在农村地区,家庭缺乏劳动力可能是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城镇地区的贫困家庭抚养系数也比非贫困家庭高,但差别没有农村地区那么大。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城镇地区贫困家庭与非贫困家庭的老年人抚养系数差别相对较小,主要差异表现在儿童抚养系数上(贫困家庭为19.7%,而非贫困家庭为13.2%),这说明城镇地区儿童抚养压力大与家庭贫困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三)贫困群体的教育情况

家庭成员的教育水平

我们以被调查家庭中教育水平最高的家庭成员的教育水平计算家庭成员的最高教育水平时,我们没有计入接受调查时不满15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在校就读的学生的情况,因此这里的家庭最高教育水平确切地说应是“家庭中15岁以上非在校生成员的最高教育水平”。作为反映家庭教育程度的指标,考察教育程度与贫困之间的关系。从表5的结果可见,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中,成员最高教育水平大多数都在小学以下,比例达71.0%,远远高于非贫困人口中41.4%的比例。城镇的整体教育水平比农村地区高一些,贫困家庭的最高教育水平多数集中于初中及以下,比例为75.2%;与之相应,城镇非贫困家庭的最高教育水平多数在高中及以上,最高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比例不到总数的一半(43.7%)。由此可见,西部城乡贫困人口普遍存在教育水平偏低的问题,这是导致其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

为提高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各级政府在普及义务教育、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表6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对于贫困群体而言,学校的可及性也已经不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城镇地区贫困家庭所在社区步行30分钟范围内有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比例都相当高,而且与非贫困家庭之间没有太明显的差别。即使在农村地区,小学的可及性在贫困与非贫困家庭间的差异也非常之小。初中和高中的可及性略有差异,但均不大。

教育费用

从本次调查中家庭每年用于子女的教育花费金额看,贫困家庭似乎花费比非贫困家庭要少: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年教育费用平均为957元,而非贫困家庭则为1967元;城镇地区贫困家庭的年均教育支出为2409元,而非贫困家庭则为3310元。但如果我们考察表7中所列出的教育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情况就会发现,贫困家庭所承受的教育负担实际上要远远大于非贫困家庭。在农村和城镇的贫困家庭中,教育费用占家庭收入比重的中位值分别高达21.0%和23.5%;而非贫困家庭的中位值仅为8.2%(农村)和7.0%(城镇)。这就是说,贫困家庭的总收入水平很低,教育费用给他们的家庭经济带来的压力要比非贫困家庭大得多。

(四)贫困与健康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与贫困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联系:农村地区贫困家庭中有长期或慢性病人的比例为61.5%,比非贫困家庭高出10.1个百分点;城镇地区贫困家庭中有慢性病或残疾人的比例为47.2%,比非贫困家庭高出8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西部城乡地区,贫困现象是与恶劣的健康状况紧密相联的,“因病致贫”仍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本次调查考察了被调查家庭在过去一年中用于求医购药的支出情况,在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年医药支出平均为1492元,非贫困家庭的平均支出只是略高一些,为1644元;在城镇地区,贫困家庭的年均支出为1907元,非贫困家庭的平均支出为2009元。由此可见,医疗支出有非常明显的“刚性”特征,无论家里收入高低,只要生了病,哪怕是借钱也得看病。惟其如此,医疗费用对贫困家庭来说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这一点在表8所列医药费用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情况得到了很清晰的反映。农村贫困家庭中这一比例的中位值为38.0%,而非贫困家庭的比例仅为8.5%。值得注意的是,农村贫困家庭这一比例的上四分位值高达107.3%,这意味着有25%的农村贫困家庭一年的医疗支出竟超出了其全年的收入,仅支付医药费用这一项,就已经使这些家庭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困境。

(五)贫困与就业

统计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地区78.9%的贫困家庭只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没有从事任何其他非农活动。与之相比,在非贫困家庭中仅从事农业活动的比例只有42.3%,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非贫困家庭在从事非农活动。可见农村地区生产活动的多样性是避免贫困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还考察了农村地区家庭有无短期外出打工者与家庭贫困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贫困家庭中有短期外出打工者的比例在10%左右,而非贫困家庭中有短期外出打工者的比例要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说明农村中外出打工对缓解贫困起着一定的作用。

而在城镇地区,失业显然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本次调查中,城镇贫困家庭中18.0%的家庭中有失业者,本研究使用了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失业衡量标准,失业者被定义为15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正在积极寻找工作,但在过去一周内未从事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