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财务管理 > 列表页

社区财务管理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8  分类: 财务管理 手机版

篇一: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论文

浅谈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12-000-01

摘 要 我国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是为了解决农民和城市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困扰基层医疗机构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做好财务的收支与预算分析,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为有效的医疗服务效果。本文在分析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优化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策略,以期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层 医疗机构 财务管理

一、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意识缺乏、预算方法不够科学、财务控制体系薄弱和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财务管理意识缺乏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财务管理意识的缺乏制约着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有效进行。就目前而言,基层医疗机构往往忽略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对财务及时核算及时汇缴的习惯,使得财务管理进展缓慢,财务核算和汇缴工作的效果不太理想。

2.预算方法不够科学

预算方法不够科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

篇二:财务管理课程论文

浅析我国的财务管理

一、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又可称为理论构成、理论框架或理论体系,是对已经研究成熟的理论观点的合乎逻辑的构思,是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系统性概括。总的来说,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是指财务管理理论各组成部分(或要素)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王化成教授的观点,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是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以财务管理假设为前提,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的,由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的理论体系[1]。以下就王化成教

授的观点,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对象做一下详细的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根本指导,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主要有: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净值最大化、每股收益(盈余)最大化、资本成本最小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多重目标论和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

虽然这些表述的重点各不相同,但归结起来就是以下几个目标,即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1)利润最大化目标。一般认为,利润最大化是财务管理最原始的目标描述,也是很多情况下我国评判企业业绩的基础。亚当·斯密·大卫、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观点认为,合适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是利润最大化,因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合理配置并有效运用资金、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全面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利润最大化目标暴露出了许多的缺点:① 它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② 它没有考虑企业获取利润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③ 利润作为一个绝对数,没有反映出实现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未揭示资金效率( 即单位资金收益,或每股盈余);④ 它是基于历史的角度,反映的是企业过去某一期间的盈利水平,并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⑤ 它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⑥ 利润是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度量,而对同一经济问题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使利润并不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2)每股盈余最大化。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改进是每股盈余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应把企业实现的利润与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计算出单位股票(资本)的盈利能力,这样就可以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未考虑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关系的缺点,但它同样不能反映时间因素和风险因素,也不能说明是短期还是长期的每股盈余最大化。

(3)股东财富最大化。该目标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运营,为股东带来最大的财富。股东财富的表现形式是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净现金流量,股票价格是股东未来所获现金股利和出

售股票所获销售收入的现值。因此,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体现出了以下优点:① 它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② 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③ 它反映了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是判断企业财务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准。

(4)企业价值最大化。它衡量的是企业的整体价值,它代表着资本市场参与者对该企业价值作出的判断和评价,全面充分地考虑了该企业目前和将来可能的获利能力,也充分考虑时间、期限、风险等与企业价值有关的各因素。有人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意味着股东财富最大化,因为企业价值包括股权价值和债权价值两部分。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存在不易操作的缺点,这是因为企业价值是其市场价值,也就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商品”在资本市场上的价格。对上市企业来说是总市值,对于其他公司体制来讲,虽然没有明确的价格,但在西方发达国家,收购的可能使任何企业都有被收购的价值,这也是企业的市场价值。

(5)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这个理财目标是企业观念变革带来的变化,本质上仍然符合财务管理与企业整体管理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但是它认为企业不仅仅是股东的企业,企业价值也不仅仅是由股权和债权组成。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如果说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资产负债表所体现的价值最大化,则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大大地突破了资产负债表,包括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商业道德、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

总的来说,这五个目标的评价主体是有差别的,利润最大化和每股收益最大化是由企业内部进行评价的,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则是由市场做出价的,至于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则是在市场的基础上,由利益相关者独立作出评价,并通过他们自己作出相应的行动来影响市场

社区财务管理论文

,影响企业决策。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财务管理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筹资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够发达,企业筹资手段尚不够丰富。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还比较匮乏,对资本市场的运转、资本市场的理论缺乏研究,在筹资时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上市公司面对高达90%的负债比率无动于衷,甚至更有一些上市公司纯粹是为了圈钱而筹资,根本不考虑什么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日趋恶化,最终受害的是广大股民[2]。

(2)投资决策随意性大。在我国企业中,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造成严重亏损的例子比比皆是。

(3)流动资金方面,我国企业也存在很多问题。在现金管理上,我国企业往往不能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或者对理想现金余额的确定缺乏正确的核算方法,从而影响现金的周转。在存货管理上,我国企业往往倾向于持有较多的存货。大量的存货占用了企业大部分的经营资金,如果企业销售状况不佳,企业资金周转就难以为继,再加上存货储备的管理成本、变质过时成本等,使企业财务状况更加恶化。在应收账款管理上,我国企业片面追求销售业绩,

忽视应收账款的规模状况。

(4)收益分配上较少考虑资本结构问题。企业在存续期间内实现的利润,要在企业和所有者之间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分别形成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所有者权益。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影响着与企业相关的各方面的利益,而且还与公司的筹资问题、资本结构问题密切相关,涉及到公司的长远发展。在我国,由于企业为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般较注重资本积累,而不倾向于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的现金股利的分配;较注重企业的经营成果即利润指标,而对股票价格关心较少;较少分配现金股利,而是采用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些都在有意无意间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从而不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3]。不仅如此,

我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朝令夕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三、我国财务管理的改进措施

应对我国现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进:

(1)筹集资金多元化。从各种正规或社会其他渠道募集资金,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缺口问题,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企业可以选择的筹资渠道有:政府财政资本、银行信贷资本、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其他法人资本、民间资本、企业内部资本和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资本。

(2)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主要是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克服政治、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要从客观经济形势出发,决定是否投资;二是要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搞好投资项目的各项预算,充分考虑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做好投资项目现金流量预测[4]。

(3)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如上所述,流动资金管理包括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等。加强现金管理主要是在国家有关规定的范围内,做好日常收支,加快现金周转速度,控制现金持有规模;加强存货管理要针对我国企业倾向于持有较多存货,占据企业资金,增加管理成本的情况,提倡企业引进最佳订货批量模型,加强订货提前期、保险储备量的控制,降低存货成本;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时企业必须改变只注重销售业绩而忽视应收账款控制的状况,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注重对客户的资信调查,提高信用分析,采用合适的信用政策,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防止坏账的形成[4]。

(4)企业应注重积累,合理分配资金。企业经营者首先要明白,企业的留存收益也是企业所需资金的一种来源,而且这种筹资方式要比从企业外部筹集资金成本低、股权分散风险小且比较容易操作,所以经营者一定要注重对利润的积累,通过努力降低成本、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广告费、办公费等费用,来提高利润水平,从而增大留存收益的规模,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支持;但与此同时,也要审批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方案,监督企业利润分配的去向,防止将利润分配于非生产领域,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公益金且保证其各归其用 [5]。

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经济应运而生。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1)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传统财务管理目标是以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它是基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上的排他性等原因而产生的,体现了股东至上的原则。然而,在网络经济下,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企业资源中占主导地位,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发生了改变,若财务管理的目标仅归结为股东的目标,而忽视了其他的相关主体,必然导致企业相关主体的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利益[6]。因此,

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向高层次的多元化形式演变。

(2)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① 融资、投资创新。在网络经济下,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因此,筹集知识资本和储备人力资本将成为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② 资本结构优化创新。网络财务中资本结构优化创新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关系;二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内部的比例关系、形式和层次;三是确立知识资产证券化的种类、期限,非证券化知识资产的权益形式,债务形式以及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的产权形式等。③ 收益分配模式创新。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资源的重心转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有知识的劳动者成为企业的拥有者。企业的拥有者发生了变化,收益分配模式必然发生变革。收益分配模式由传统的按资分配变为在企业的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分配,按照各所有者为企业做出贡献大小及所承担风险大小进行分配。

(3)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的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7]。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

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网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M],财会月刊,2000(4).

[2]王佩琦,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0) .

[3]张纯,财务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

[4]王晋忠,公司理财[M],武汉:武汉太学出版社,2005(7).

[5]朱开悉,财务管理学[M],中南大擘出版社,2004 (1)

[6]王文京,胡进平,网络财务时代扑面而来[J].会计研究,1999(10).

[7]黄俊光,浅谈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J].辽宁大学学报,2002(3).

篇三:非营利组织论文

浅谈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社保112 10118070古丽阿依姆·伊敏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广泛活跃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在各个领域所起到的作用日渐突起。非营利组织一方面作为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重要一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可以强化社会自我管理,增强社会自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调节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实行双重管理制度,即实行登记管理籍贯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体制。双重管理加强了政府在登记管理方面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管理,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成立,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尽管非营利组织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但与国外非营利组织相比,还存在自治力弱,对政府依赖性强,监督缺位等问题,需要加强立法建设,增加政府投入,提高自治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非营利组织,双重管理,和谐社会,自治能力,立法建设

选题背景和意义:针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影响和原因,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有国情,提出自己对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对策的一些人士和建议,要进一步加快我国的法治建设,加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让中国非营利组织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

国外关注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以及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等理论层面的问题。

1.公信力问题

1 里贾纳·E·赫茨琳杰在其《公众对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信任可以恢复吗》一文中

指出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通过有力的论证,她提出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责任制(accountability)。她认为,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缺少商业领域的强制性责任机制,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加以监督,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负责任地完成自己的社会使命。

2.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研究

对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有西方学者将其归纳为三种:合作、对抗与制衡。就当前状况而言,在西方市民社会与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良好的前提下,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更多的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同时有些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存在制衡关系,以保护民众利益。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更多的是依存关系,非营利组织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在特殊时期形成的一些组织或者少数邪教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则是对抗的。

二、国内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

由于内外环境的不同,我国非营利组织从产生到发展与西方均有所不同。西方非营利组织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获得了政府的认可与法律的保护,在组织的活动中不断发展。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除一部分是建国前后保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在20世纪中后期在世界潮流的1 里贾纳·E·赫兹琳杰 ·《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推动下产生的。是政府带头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新建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注册门槛较高。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专门研究,西方较多且比较全面,而我国则自20世纪末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

1.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发面这个方面。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与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与影响、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及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路径等方面。王名等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我国草根民间组织的发展困境,并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陶传进研究了社会公益供给的路径,提出了纯公益人的假设;刘俊研究了民间组织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条件,对民间组织及其社会功能进行了划分。

2.从研究思路上看,大多数研究采取“自上而下”的研究思路,即从政府的角度提出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合作关系、改善制度环境、加大扶持力度等措施以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同时,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名、贾西津、康晓光等人的系列着作和文章。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在研究非营利组织的诸多文献中没有突出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没有突出其自下而上性,没有从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管理的参与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涉及的多是对某一特定领域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的介绍,比如在社会福利、扶贫、基础教育、妇女权益保护、救助智障儿童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而对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或者在政府转型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其作用可以发挥到什么程度的研究则很少。

正文

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方式概况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所走的道路,可以清晰看到:随着政府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推进,非营利组织渐渐成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力量,无论政府也好,公共也好,乃之企业等市场力量,都在推进以非营利组织为主题的公民社会的形成。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非营利组织中,有两种来源不同的类型。

第一条道路可被称为“自上而下的自治化道路”。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社会化的产物,因此它们的社会资源主要来自党和政府相关机构等授权力控制的垄断领域,表现为在政府周延出现的一大批不以党政面目出现的机构,它们通常登记为独立的法人,往往行使着由党政机构承担的职能。

第一条道路可被称为“自下而上的自主化道路”。这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关联的经济、社会民主化进程有关,是公民有组织的参与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乃至政治过程的产物。因此它们的资源主要来自于市场、社会、海外等开放的竞争世界,体现了转型时期中国公民社会的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在政党权力不涉及、政府失灵或者默许的边缘地带,往往依靠精英人物发起成立一定的组织(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动员媒体和各种力量,利用来自民间的各种资源,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开展积极的活动。

上述两种类型的组织和相应的两条道路,其实衬托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艰难处境及其还处在发展起步阶段的过渡性或转型时期的特征:一方面,大量的非营利组织还很难真正成为独立政府的自治组织,尤其进入法律登记体系的非营利组织,许多还保留着政府或事业单位的色彩,而一些具有独立性的社会自发组织,被排除在法律体系之外,存在空间受限;另一方面,管理和社会监督机制很不健全,存在较严重的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性为,影响力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地作用

发展非营利组织,有利于改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高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好的推进公共治理的社会化。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因为政府是国家权力的代表,直接行使管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权力,实施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改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推进公共治理社会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完善社会中介系统,培植各类社会管理主体,这样才有可能为政府职能外移和权力转移提供承接的载体;其次,培育发展非营利组织,可以维护社会经济的良好秩序,发挥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你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其作用重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承担部分政府职能,架起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政府正在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渐把一些部门职能交给非营利组织,使其充分发挥非营利性、资源型、组织性、公益性、民间性的作用,为满足社会成员多样性、多层次的愿望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提供了多种途径,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扮演了“缓冲器、过渡器、调节器”的角色。理论和实践证明,非营利组织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深入社会基层、贴近贫民,能够接近社会弱势群体,帮组这些社会成员参与决策和资源分配。

2.填补因政府能力不足而存在的“公益真空”

政府经济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用于满足多数公众的需求而公众对于这些物品的偏好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公众对公共物品有过度需求或特殊需求,则难以得到满足。非营利组织具有先天的优势:来自社会基层,对公众的社会需求认知度高,具有敏锐的社会嗅觉,并且具有开拓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一些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一部分典型的资源型和工具性公共物品,如城市公共交通、公园、公共图书馆、文化娱乐设施等的组织建设与运作管理,填补政府难以提供的公共物品空白。非营利组织不仅提供公共服务,而且能够改善公共物品的效率,它与政府之间建立的平等竞争关系,势必打破政府对公共物品提供的垄断,扩大公众的选择,提高供给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公共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同时,非营利组织的示范效应,将促进政府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有效实现社会整合,协助政府提高行政效率

非营利性组织自身特征以及作为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中介组织的特点,使其具有自我管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有效作用。非营利组织在提供社会援助、促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时促使全社会形成了热心公益,扶贫济困、团结互助、和平友爱的社会和谐氛围,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公共道德建设。

4.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促互惠的目标

积极扶持和培育非营利组织、向非营利组织转移部分社会管理职能,针对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问题与不足,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并监督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更好的承担政府改革后转移出的社会管理职能。2平均来说,政府对非营利性部门的支持是这些组织得到私人慈善资助的4倍多。因此,在现代的社会的国家不是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替代者而出现的,而是作为支持非营利性活动并使得以扩展的最重要的“慈善家”存在的。政府可以通过签约外包等方式将部分公共服务项目交由非营利组织提供,政府以公共财政购买其服务,既避免了政府直接卷入一些不必要的社会日常事务,又可以是非营利组2 何增科著:《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404页

织借此机会得以发展转到大。

5.实现“社区自治”,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培育

社区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在社区里面3。非营利组织就是社区,我们正通过他们来塑造一个公民社会。他是社会未来行动的重要力量。

我国社会在开展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参与,可以扩大建设资金的来源,整合社区的各种社会资源,扩展社区的服务项目,提高社区的服务质量,从而满足社区成员的多元化需求,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培育。

三,中国现行非营利组织法规体系的缺陷及政策建议

(一)中国现行非营利组织法规体系的缺陷

由于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实践与理论创新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相关的法律制度上,还存在明显的滞后之处。

1.我国相关法律十分不完善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了结社自由4,但是由于我国并无违宪审查制度,所以宪法的规定在法律事件中没有直接的意义。目前,规范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法律是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方法》,而在实务操作中实际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是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发布的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各部委发布的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政府发布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2.对非营利组织法律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不足

从表面上看,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是门槛高、限制多、监管不力。其中最核心的原则是双重管理体制,即对非营利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 “业务主管单位”5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的原则。分级管理、非竞争性、限制分支等原则 均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事务采取行政管理的痕迹,制约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发展。另外,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都被定义为以公益为目的,所以中间财团法人性质的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从逻辑上说还难以成立。

3.法律内容和技术的缺陷

非营利组织是自治性组织,所以其内部组织和财产关系最为重要,尤其是公益机构的工作实质是对“资金”或“资金过程”的管理,财务规范的缺失是致命的。再者,法律规范的操作性不强,漏洞较多,如1998年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只是规定了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社会团体年度检查的初审,但是关于社团年检内容、操作程序等并无立法的详细规定,这使得实际行动中“年检”成了例行公事。另外,对违反社团年检制度的处罚和违法社团的法律责任未作明确规定 ,这使得各地方在执行时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则是技术细节粗糙,内容笼统模糊,使用困难,置于法律、法规、制度间的链接、配套等更是漏洞较多。

4.现行条例规定的成立条件和程序十分繁杂

在非营利组织的设立方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7第10条规定了几个非常严格的条件,并且社会团体必须取得法人资格。中国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处于非法状态,这些非营利组织面临随时被取缔的局面,同时在遇上法律纠纷时又无法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3

46 彼得·杜拉克著,《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之道》 ,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

5《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第6条

6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令第250号发布) 第28条第3款

7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令第250号发布) 第10

(二)改善中国非营利组织法律政策环境的政策建议

1.构建更加完善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非营利组织发展及发挥其功能的条件之一,是必备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对此有足够的重视,但是也不能过分乐观的认为法律环境的改善必然很快带来明显的效果。一方面的确应当了解到改善非营利组织立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不要对其作用抱不切实际的期望。

2.降低非营利组织的准入门槛,加强法律制度的监督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是:门槛高、限制多、监管不力。其中最核心的原则是双重管理体制,即对非营利组织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的原则。由于业务主管单位要对所属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负责,却并不能从中受益,加之条例中并没有对业务主管单位作明确指定或者必须审批的义务规定,从而导致各业务主管单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申请的非营利组织,尤其民间成立的组织,大多采取推托的态度,使得独立申请的非营利组织很难被批准,不得不转而求助工商登记或者不登记。双重管理体制成为制约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门槛。和双重管理体制并行的制度性规定还包括:分级管理原则、非竞争性原则、限制分支原则8等。这些原则均遗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事务采取行政管理的痕迹,制约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发展。

对非营利组织严格的登记限制体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一种保守的观念,就是担心一旦放松登记限制,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会如洪水一般进入登记的门槛,导致管理上的失控。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模式。事实上,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转型的推进,一方面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另一方面包括政府自身管理在内的整个社会治理结构的变革,使得多元化格局下的社会控制不再是简单的门槛限制就能够奏效的,有效的管理更多地强调过程控制、制度约束、社会规范和组织自律。在登记管理制度上我们可以更多借鉴国际经验,尤其是日本的模式。对学校、医院等实体性公共服务和福利机构,民政部门无力审批管理,登记便失去意义,常常得不到其他部门认可,因而可以指定教育部、卫生部等相关机关登记管理,取消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的程序,对于一般性的社团,则将民间组织管理局从民政部独立出来,专门负责这些组织的登记管理,而取消“业务主管单位”的程序。这样既打破了双重管理体制的制约,又可以加强管理效果。随着管理体制的理顺,一些限制性的管理原则也可以逐步放开,给予非营利组织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4.尽快落实有关公益捐赠减免税方面的法规政策

我国目前尚缺乏一套系统、可行的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一般而言,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非营利组织自身的优惠;二是对面向非营利组织的捐赠方的优惠。我国现行有关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制度规定了对社会团体的财政拨款、政府资助、社会捐赠、会费等方面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社会团体规定标准的会费不征收营业税等9。1999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金会应税收入问题的通知》又对基金会的企业所得税问题做了规定。在对捐赠方的优惠方面,1999年国务院公布《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公益事业的捐赠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是涉及捐赠方税收优惠的重要法律。而以美国为例,其税法规定了30余种免税组织,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包括所得税优惠、财产税优惠和失业税优惠;另外,向公益型非营利组织捐赠的机构和个人还享有应缴税所得额扣除和财产税、遗产税减免10。相比之下,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不明确、不具体、不系统。目前以所得税优惠为主,范围也比较局限;同时在财产税,以及我国主要8

9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19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13 1999国税65号文件《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1997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关于对社会团体收取的会费收入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

10 美国税法501(C)(3)条款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