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条据书信 > 倡议书 > 列表页

关于保护鲸鱼的倡议书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8  分类: 倡议书 手机版

篇一:保护鲸的倡议书

保护鲸的倡议书

鲸类由于经济价值很大,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捕杀的对象,但过去由于捕猎的手段落后,猎取量比较小,尚不足以影响鲸的数量。到了近代,人们改用航船和火炮猎捕鲸类,杀作力大大增强,使得鲸的数量锐减,很多种类濒临灭绝。

亲爱的朋友们,鲸一直是人类的朋友,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鲸鱼,维护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平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到现在,蓝鲸只剩下不到五十只了。

因此,我们要倡议:

1、 加强鲸鱼捕捞管理,减少对鲸鱼误伤及资源的浪费。

2、 禁止非法渔业活动,严格控制沿岸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

保护海洋生活环境。

3、 建设海洋生物保护馆,树立海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鲸鱼

保护知识的宣传的教育工作和学习。

4、 禁止捕捞鲸。

地球是一个蔚蓝的星球,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家园,广袤的海洋孕育了几千年的人类文化。

篇二:了解鲸鱼爱护鲸

龙源期刊网 .cn

(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关于保护鲸鱼的倡议书)

了解鲸鱼爱护鲸

作者:鱼俞东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5年第03期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从海洋、水、人类活动、鲸鱼等的相互关系,了解以鲸鱼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的网状构成关系。

2.情感: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员建立对海洋、海洋生命的热爱,反思人与自然、人与海洋、人与鲸鱼的关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热爱海洋、保护鲸鱼。

3.技能:引导围绕完成以鲸鱼为核心的各类物体的排列和组合,强调一定的艺术形式感。

4.表达:综合运用知识、情感、技能三方面的收获,引导学员用画面表现保护鲸鱼、保护海洋的主题。学员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自然的美好、海洋的神秘与鲸鱼的可爱,结合个人兴趣特点以及关注点完成表达自己观点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三、参与人员

1.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小学中高年级学员15人;

2.美术教师1人。

四、活动准备

1.活动场地和设备

美术教室(带桌椅),投影设备,因特网。

2.生态信息收集与活动设计

3.教学工具

(1)画具:铅笔、橡皮、素描纸、水粉、水粉笔;

(2)关于鲸鱼特征的图片;

(3)关于海洋和鲸鱼生态系统的图片;

(4)保护鲸鱼为主题的海报。

篇三:鲸的价值与保护

鲸的价值与保护

摘要:全球的海洋都是鲸的栖息地。鲸是一种洄游性动物,常常生活在寒冷海域里,当该海域进入冬天时,鲸便洄游到温暖海域中交配、产仔。因为寒冷的南大洋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故这里成为鲸的主要生活区,是地球上80%鲸的栖息地,鲸的密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海域,南大洋因此成为历史上利润最大的捕鲸区。因此,鲸的主要保护力量应该投入到南大洋之中。

关键词:鲸 鲸的价值 鲸的保护

一、关于鲸的介绍

鲸属脊索动物门、哺乳纲,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是世界上存在的哺乳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不属于鱼类。鲸的祖先和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就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所以人们误认其为鱼),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鲸在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栖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其种类分为两类,须鲸类,无齿,有鲸须,鼻孔两个,有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种类,比较温和;齿鲸类,有齿,无鲸须,鼻孔一个,有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种类,比较凶猛。海洋中绝大部分氧气和大气中6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制造的。须鲸却能灭浮游植物的劲敌——浮游动物。另外,齿鲸也有助于保持鱼类的生态平衡。齿鲸的食物就是以鱼为食的大型软体动物。因此世界上没有鲸,人类就会灭亡。

就整个海兽类而言,以鲸的种类为最多,数量也最可观。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口中没有牙齿,只有须的,叫作须鲸;另一类是口中无须而一直保留牙齿的,叫作齿鲸。须鲸的种类虽少,但它们身体巨大,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捕捉对象,其中有身体巨大、无与伦比的蓝鲸,有行动缓慢、头大体胖的露脊鲸,有喜游近岸、体短臂长、动作滑稽的座头鲸,还有体小吻尖的小须鲸等等。齿鲸的种类较多,除抹香鲸外,其余身体一般都较小,如凶猛无比的虎鲸。尽管鲸的身体有长短粗细的差别,但一律呈流线型,样子都像鱼,所以人们多称它为鲸鱼。不过,鲸却是兽类。它也像人一样,不断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有时我们在海面上可以见到鲸呼气时喷出的一股股白色雾柱,有的高达十余米,状如喷泉,十分壮观。

二、鲸的价值

鲸浑身是宝,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它那巨大的躯体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鲸肉、鲸油和其他产品,一头100吨左右的蓝鲸的价值达10000美元。鲸肉约占鲸体重的一半左右, 除了研成粗粉当饲料或肥田之外,加工之后还可以供人食用,富含蛋白质,营养价值高。挪威和日本等国的食品商场就供应新鲜鲸肉和鲸肉罐头。日本研究美食的人认为,鲸肉味 道胜似牛肉,是世界上的美味食品之一。日本还利用鲸肉作原料,加工成人造纤维。

鲸脂可以制造蜡烛和油画颜料。在炼钢和制革工业上也有用途。因为鲸油在高温下粘度不变,因此被用来当作某些精密仪器的润滑油等。如,抹香鲸油可以提炼工业用油和鲸蜡油。鲸蜡油取自抹香鲸的脑袋之中。它的熔点高,既可制造化 妆品,又可加工成蜡烛。

此外,鲸皮质地柔软,表面。有绒毛,皮革带花纹,适宜用来做衣服或皮包。鲸鳍可以做伞面、乳罩、领结和烟盒。鲸的卵巢还是一种叫做“普罗吉斯廷”的特效药——孕激素(尤指孕酮)的原料。鲸粪和骨粉是富含氨与磷的肥料。鲸骨里还可以提取骨胶,作为加工摄影胶卷的原料。鲸肝所含的维生素甲和丁非常丰富。一头抹香鲸的肝往往重达400公斤,其甲种维生素的含量与100吨优质奶油或500万个鸡蛋的含量相当。鲸须和鲸齿可以加工成 医疗器材或手工艺品。

三、鲸的保护

鲸数量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鲸的经济价值很高,鲸在全球范围内遭到了滥捕滥杀,许多种类的鲸也因此濒临灭绝。

众所周知,日本人对鲸的捕杀可谓不遗余力,而且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歪论来为他们的捕鲸行为辩护,实在可耻可恨。他们主张捕鲸的理由是,许多种鲸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据预计,鲸消耗的海洋生物每年约达2.5亿至4.4亿吨,是全球海面渔业捕捞量的3—5倍。所以鲸数量的增长将危及人类捕鱼量。日本鲸类研究所理事长大隅清治说,仅仅保护无法维持海洋生物的平衡,日本就是为了保护海洋这个整体系统,才开展鲸类调查的。日本海洋资源开发中心理事长岛一雄认为,食鲸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是保证21世纪日本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他甚至认为,日本、挪威、冰岛等海洋国家有捕鲸的传统,而四大文明全是以小麦和畜牧业为主的陆地文明。所以许多国家反对捕鲸的根源在于“文明的冲突”。而事实却是全球鲸的数量急剧减少。原本多数大型鲸类集聚在南极附近海域。20世纪80年代,在南太平洋大约存在76万头鲸,随着捕杀的加剧,鲸的数量锐减。蓝鲸是捕鲸人最喜欢的捕猎对象,但在不到100年无节制的捕猎后,99%的蓝鲸已遭捕杀。北大西洋露脊鲸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鲸种,种群数量已少于300头,预计将在200年内灭绝。而小日本仅在一年中,就猎杀了500多头小须鲸、440头抹香鲸。挪威计划今年捕杀小须鲸655头。传统农业社会的捕鲸能力与现代社会完全没有可比性,在现代科技面前想要毁灭一个种群实在是太容易了。

因此,要保护鲸鱼就必须禁止人类对鲸的滥捕滥杀,确保鲸的种族安全。 保护鲸的另一方面是人类对海洋的掠夺性开采和对海洋的污染造成的。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人类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空前的海洋污染则对鲸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其威胁的程度远远大于捕杀,另外飞速发展的产业化捕鱼也极大地影响了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的食物来源,是影响它们生存的又一个主要因素。人们从前

总是把海洋想象为宽广无垠的自由世界和可以从事冒险活动的象征,因此在肆无忌惮地对海洋资源进行掠夺的同时,不仅由于航运业产生的大量海洋噪声和每年排放大量的压载水,而且还大量地向海洋中倾倒垃圾,大约有10万种化学药品也通过污水的排放和空气到达海洋里,难以分解的有机氯化物增加了海洋有机物含量,使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是储存废气二氧化碳的巨型容器,冷热海流系统对地球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在尚少开展研究的深海中,有着众多未知的、有益于人类的动植物,其中包括很多人类潜在的食物和药物等来源,具有重要的价值。海洋污染程度的不断增加,将使这些宝贵的资源遭到毁灭。由于臭氧层受到破坏,生活在南极周围海域的磷虾的种群密度急剧减少,每1000立方米海水所栖息的磷虾尾数已从1982年至1983年以前的177.8尾,急剧减少到1984至1985年的41.2尾。磷虾是海洋中的一种甲壳动物,是海洋鱼类、鲸类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饵料,在海洋生物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作为留存于地球上的最大的蛋白质资源也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由于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位于食物链的末端,所以海洋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等有激紊作用的物质,严重地削弱了它们的免疫系统,从而使它们极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攻击,污染还妨碍雌兽受孕或引起流产,从而使它们的繁殖率大大降低。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鲸的保护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全球各个国家的沟通与合作,也需要全人类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保护海洋确保鲸类的生存环境。虽然有如此众多的阻碍,但是保护鲸鱼却事在必行,因为保护鲸鱼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1]、赵盛龙:《东海区珍稀水生动物图鉴》、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版

[2]、陈素芝:《中国动物志》、科学出版社2002版

[3]、祝茜:《海洋珍稀动物》、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3版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