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列表页

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04  分类: 调查报告 手机版

篇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情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情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新时代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非常重要的时期。目前,我国人民在总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小康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其中,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即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在规范收费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杜绝违规收费还任重道远;农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义务教育的费用负担比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还比较低;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农民对教育认识的提高出现:大部分的农村的孩子都到城里的学校上学; 农村的学校大多关闭。出现前一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农村的经济条件发生转变,有钱送孩子去城里读书

2、农民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选择质量较好的城里上学读书。

出现后一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大量的孩子到城里上学,经费不能支撑学校的正常运行

2、农村的教师配备相比城里就较差,没i有人选择在家里农村上学。 以上这两种情况出现的好处的却是有,但也不无坏处。选择教学条件好的城里上学,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知识水平,使义务教育的落实能够更深入;但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农村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城里的好学校。大多数的孩子涌入城里上学,导致农村较好的教师外流,农村的学校倒闭,这些穷人家的孩子被迫到城里上学,一方面,家里拿不出较多的钱找好点的学校,在这里也是误人子弟;另一方面,这也额外的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有些孩子更因为高昂的学费而辍学,就干脆不上学了,这不是家庭国家更不是求知若渴的孩子想想看到的,由此看来,在这种现状下,大批孩子得到高质量的教学的同时,也有不少孩子因此得不到好的教育,甚至回家放羊,基于此种情况,我走访了周围五六个村落,发现大部分是这样的,为此,我提出一下解决措施:城里的教学条件固然好,包括教学设备,师资配备,既然有的孩子能上的起,就让全部孩子都能上的起,因此,有关部门和相关的民政部门,因给答礼帮助这些 上不起才城里学校的孩子们。教育 部门应下发相关文件,降低对这些贫困孩子的接受标准,且在学校的物质生活上给予特殊的照顾;民政部门也应在物质上 能给予这些贫困家庭大力帮助。使得义务教育的春风能吹到全国的每个角落,是义务教育工作的落实能 更上一个新台阶.

应当承认,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结果少数升了学的学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又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上缺乏准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任何一个取消绝对平均主义政策的社会,人口素质的差异都将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

影响义务教育普及的原因,我在调查中发现有以下几种,并将调查情况列举如下:

1、家庭的支出能力和支出方面.

关于家庭在2014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项目。7.37%的被调查者反映是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性支出,25.70%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51.39%的被调查者反映的是教育支出,

9.76%的被调查者反映是住房及医疗支出,5.78%的被调查者反映是其它支出(可填空)。可以看出,教育支出的在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家庭支出中排在首位,农民的教育费用负担比较大,远远高于农业生产、吃穿用、和住房与医疗费用等支出项目。在其它项目中多为大比非农产业投资,如购买汽车、机器等。如表所示: 家庭在2014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项目 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性支出 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 教育支出 住房及医疗支出 其它支出

2、家庭中义务教育费用不能及时缴纳时的采取的办法。

关于家庭中义务教育费用不能及时缴纳时的采取的办法。57.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向亲友求助借贷,8.37%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学校批准缓交,4.18%的被调查者的家庭请求政府帮助,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15.3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想其它办法,10.76%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不借贷或没有这项支出。这表明89.24%的被调查者的家庭中存在缴费困难,并且大多积极争取解决,或以自己借贷的方式解决,或找学校、政府帮助。只有3.59%的被调查者的家庭是在缴费困难时采取消极态度,选择让受教育者辍学。

家庭中义务教育 费用不能及时缴 纳时向亲友求助借贷 请求学校批

准缓交 请求政府帮助 让受教育者辍学 想其它办法 不借贷或没有这项支出。

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只靠政府的投入无论如何是不行的。中国人不仅有旺盛的教育需求,而且有重教兴学的文化传统,有充沛的社会教育资源,需要将这一强大的文化优势和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的优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全民的参与。

土木1381班 35 刘廷武

篇二:乡镇义务教育专项调研报告

上塘乡人民政府教育调研报告 时间:2011年3月9日—5月9日

调研单位:上塘乡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话题之一,在现代文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语境中,教育更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证。而农村教育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奠基性工程,肩负着科教兴农、提高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缩小社会差距、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使命。

在2011年3月份—5月份,上塘乡人民政府组织人员对本乡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以座谈走访的形式,深入了解到本乡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工作现状,并就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一、上塘乡基本概况

上塘乡位于黄平县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48公里,距旧州文化古镇23公里,跨东经107°55′至107°43′,北伟26°50′至26°57′,东南与野洞河乡交界,东北与旧州镇的红梅毗邻,西南和福泉市接壤,西北和瓮安相连,总面积153.2平方公里。东西长19.4公里,南北宽14.8公里,辖17个行政村,120个村民小组,151个自然寨,居住汉、苗、西、木、革等民族(家)4343户、17263人,其中:男9389人,女7874人,汉族人口11968人,少数民族5295人,占总人口的30.67%。

二、中小学的基本情况

全乡现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完全小学3所,一师一校教学点2个;在校初中生230人,小学生745人,学前在班幼儿142人。学校在编教职工数67人,35岁以下教职工数人,35岁—50岁教职工数 ,50岁以上教职工数人 ,中专教师人数,大专教师人数,本科教师人数;中级职称教师人数。

代课教师2人。与上学年学生人数比较: 教育拨款总额逐年增加,2009年万元、2010年 万元、2011年 万元。

二、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

1.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全乡实行“一乡一校”的管理模式,上塘乡中小学对教学点进行统畴管理,在教师分工、教育建设等方面的管理都由乡中心小学负责,这有效地促进了全乡学校规范化管理。

2.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小学高级和中学一级以上职称水平从2010至2011年分别提高了9.3%和4.7%。

3.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全乡各项教育教学指标不断提高。其中小学升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也由2007年的68.9%上升到2011年的90.2%,初中入学率达100%,适龄儿童中小学毕业率连年保持在99%以上。

三、中小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上塘乡中小学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离高标准要求还有一些不足,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上塘乡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基本上

是由县级财政教育拨款,学校的教育教学运行得到了保障。但绝大部分投入是教师的人头工资,增长也体现在人头工资的增长上,实际学校办学经费增幅不能满足学校办学需求,专项建设资金更是短缺。一是学校学生人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逐年减少,如果不加大资金投入,学校将面临住宿困境。二是学校设施陈旧落后,教学仪器和计算机等基础设施短缺。还有文体设施落后,图书资料短缺,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2、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一是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中、青、老教师比例失调。目前,35岁以下的教师比例占19.1%、36-50岁教师比例占40.4%、51岁以上教师比例占40.5%,这种年龄结构呈现出教师队伍老龄化的特征。二是学科教师结构不平衡。有的学科教师超编,有的学科骨干教师奇缺,如英语、化学等学科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而其他学科出现人多现象。三是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与先进的学校教师相比,在学历、教育、教学成就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缺乏优秀教师带头人。

3.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一是大部分教师以升学率来衡量教学质量,往往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致使学生受教育面小,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这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二是部分教师教育方法落后,不会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往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措施生硬,造成教学质量差。三是不少教师教育不科学,不研究教材,不研究学生,不研究教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完全是老做法、凭经验,这导致教学没有创新,教育水平难以提高。

三、促进我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加大教学资金的投入力度。针对现有办学条件薄弱的情况,要尽快制定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加快改造进程,努力促进办学条件标准化。

2.加大对教学点的扶持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尽可能地缩小村小教学点与乡学校教学质量的差距,对村小教学点要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扶持,尽可能地把教育水平低的村小学校扶上去,尽可能地让优质资源得到迅速发展,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形成特色中提高水平。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建议上级实施老、弱、病教师离岗待退制度,腾出编制吸收一批专业学科教师和青年教师。二是优化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启动“农村教育人才”工程,采取积极措施留住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和优秀校长、中层干部。

4.加强教师教学素质的培训。一是学习新方法、新理念,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二是学习专业科目知识,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再学习、再深造,在教学水平上精益求精。三是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开展评选师德模范、举办师德报告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篇三: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铜都街道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的

调查报告

东川区铜都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陈忠宝

作为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的老工业城市,东川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兴则人才兴。东川教育所承载的现实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它的政治意义。东川曾经有着辉煌的教育历史,也有着八方人才聚东川的鼎盛时期。然而随着矿业经济的萧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东川不再有吸引人才的资源。随着矿务局的破产改制和区划的调整,东川人才严重流失。东川人才面临的困难是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的。回避了这个现实问题,将直接导致东川失去发展的人力基础。然而,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和急功近利。东川区内只有高(职)中以下的基础教育,不能直接培养高级应用型的人才。但不能因为这样而对东川的教育失去信心。

基础教育搞不好,不能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优秀学生,那将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人才储备。基础教育承载着国民素质提升和观念转变的重要基础作用。因此,狠抓基础教育,打牢人才储备基础,是东川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的道路。

铜都街道是东川的中心镇,有着占全区一半的人口数量,同时东川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在铜都街道辖区内。可以说,铜都街道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东川全区教育质量的好坏。为更加清晰地掌握和了解铜都街道教育全面的真实情况,笔者对铜都街道中心学校管辖内的小学进行了全方位调研,试图从中了解到铜都街道义务教育的现实状况,发现存在的主客观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教育教学现实及长远问题的建议和意见,以供领导决策参考和为自己的工作开展收集第一手资料。

一、铜都街道教育的总体概况

铜都街道是东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土面积366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万人,共辖23个

社区(其中10个为纯城镇居民社区,13个为村改居社区),25个村民委员会。有中心学校一所,下辖22所村级小学,有在职教职工447人,小学在校生6409人,其中,寄宿制完全小学7所,有寄宿制学生1209人;另外,铜都街道辖区内还有有直属中学6所,直属小学4所。本次调研的重点为铜都街道中心学校下属的22所村级小学。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铜都街道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上的不平衡反映到教育上则是教育资源配臵、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不平衡。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铜都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凝聚人心,在稳定中求发展

铜都镇成立初期,由于是四个乡镇合并而成,教师队伍庞大,且人心极度不稳,人事矛盾极为突出。个人利益与大局利益的冲突使得中心学校的管理难度极大,如何凝聚人心是首要课题。乡镇合并后,原来四个乡镇的教师势必要打散重新

组合和配臵,山区与城区的交流,区域与区域的交流是必须的。在这种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和中心学校提出了求稳定谋发展的思路,让教师队伍有一个心理上的过渡期,在不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重新配臵教育资源。要求中心学校必须对教师队伍的心态进行充分调研,掌握教师的想法和动态,结合全镇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合理定位,在维护大局的原则下兼顾教师的个人困难和利益。通过努力,教师队伍的调配和整合稳步推进,山区学校和城郊学校的师资队伍均进行了重新洗牌,山区学校得到充实,同时也未削弱城郊学校的力量。

(二)强力推进校点撤并,走集中办学之路 2005年,原姑海乡、新村镇、碧谷镇和绿茂乡合并为铜都镇,四个乡镇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人财物均纳入新成立的铜都中心学校进行统一配臵和管理。当时,铜都镇辖区共有学校45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村级小学43所)。校点分散严重制约了办学效益的提升,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极

大困难。为优化教育资源配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缓解人事矛盾,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铜都镇提出了“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山区学校进行收缩和撤并。2006年,将嘎得小学撤并,当时受到群众的极力反对,但镇党委政府和中心学校向家长们进行了细致的宣传和思想工作,最终顺利撤并。之后的几年,群众看到了撤并后教育的优点,校点撤并工作进行得越来越顺利,有家长主动要求将孩子送到城区上学。同时,镇党委政府要求城郊的所有村小,凡是铜都镇辖区内的山区孩子到学校就读,不论是任何情况必须收录,如果有学生不到指定的撤并学校就读,可由其自由选择学校,各学校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得拒绝其入学。

2011年,区委提出了“区办中学、镇办小学、村办幼儿园”的指导思想,更坚定了铜都街道集中办学的决心。2011年秋季学期,随着绿茂小学和洗尾嘎

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小学标准化建设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街道办加大了校点撤并力度,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