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端午节 > 列表页

热闹的端午节凤仙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6  分类: 端午节 手机版

篇一:端午节公关策划

目录

一、 项目调研????????? 3 二、 项目策划????????? 9 三、 项目实施????????? 10 四、 项目效果评估??????? 14 五、 项目经费预算??????? 14

一、 项目调研 1.

端午节由来及习俗

1)

端午节概况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2010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为法定放假日子。2010年6月16日为端午节。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端午节由来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

热闹的端午节凤仙

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纪念伍子胥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

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3) 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

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躲端午

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龙舟竞渡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2.

项目单位性质

本项目是由中国国务院文化部发起,由湖北省宣传厅、文化厅、旅游局主办,黄石市旅游局、宜昌市旅游局承办。以湖北为典型载体,在全国推广端午节。

端午节各地习俗

3. 端午节推广SWOT分析

1)

优势分析

端午节文化背景深厚,具有名人效应。端午的由来中以纪念屈原、伍子胥的民间传说最受认可。深入民心。屈原作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具有世界影响力。是楚文化和爱国主义的典型代表,自古受到中国文人的追捧。在中国古代文学上占据重要地位。伍子胥在吴地影响很大,同样是爱国爱民的代表人物。端午节纪念这几位忠、孝的典型代表,是对优秀传统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展示了中国文化好的一面,有利于于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端午节各地习俗保存较完好,活动丰富,具有特色,能吸引广大民众参与。端午的习俗设计到饮食,养生,佩饰,祭祀仪式,诗会,团聚等许多方面,能吸引各个年龄层,不同地区的人。

全国对端午节认同度高。端午不仅局限在我国某一地域,无论南北都有过端午的传统。利于将端午这一节日在全国推广。 端午节为我国初夏季节,各地风景秀丽,天气适宜户外活动。 2)

劣势分析

端午节特色习俗地区如湖北秭归、黄石,湖南汨罗等市经济实力不足,政府在旅游等产业上投入有限,着手建设较晚,基本是申遗成功后才开始建设。活动场地、交通、住宿等配套硬件设施落后。如黄石西塞龙舟会的举办地点道士洑村靠近黄石电场,环境污染严重,道路泥泞。观看龙舟会的地点缺乏修整。

端午节特色习俗传承面临流失。端午的习俗如吃粽子等形式发展较好,但祭祀仪式等复杂的文化传统则多只有老一辈人清楚,随着老人的去世,很多习俗消失。如黄石西塞龙舟会上要扎精致的龙舟,这种手艺多是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才会。如果端午节只剩下吃粽子等表面的快餐式文化,则失去了其本有的文化意义和特色。

在中青年人群对端午节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对端午节活动的兴趣不高。在秭归对当地人的采访中体现出,即使在屈原故里,对端午文化和习俗只有在校中小学生和年纪较大的老人较了解。而中青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最具消费能力的人群,他们对端午节的态度决定了推广的成败。 3)

机遇分析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出现了追求“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国风日益流行,中国元素也出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中。端午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节日,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文化底蕴融入进丰富现代的活动形式,能吸引各个年龄层的人参与进来。

2008年起,端午节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让人们,尤其是在工作或者学习的中青年人有机会与家人一起过节,体验丰富多彩的端午活动。也让端午节较其他节日更易进行推广活动。

2009年,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4部分内容组成的名为“中国端午节”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成为我国首个申遗成功的传统节日。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荣誉,可以增加宣传噱头,引起全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

各省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注重发展旅游业。湖南、湖北一直以工业和农业为主,旅游业将是未来建设发展的重点。借端午节机会,能带动整个省的旅游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 4)

挑战分析

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经商家炒作在中国,尤其是年轻人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对中国节日有冲击。 各地风俗存在较大差异,难以使端午节形成统一形象进行推广。不同地域的人对于其他地方的习俗接受也有难度。 其他省份如江苏和湖南也跟端午节颇具渊源,以湖北为典型推广端午节很可能引起纠纷和争论。

4. 可行性分析 1)

活动参与度分析 ? ? ? ? 2)

端午定位法定节假日后,人们有时间到活动地参与活动,进行旅游等。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手头上资金更充裕。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 端午中美食、养生等符合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龙舟等活动极具观赏性,能吸引人们参加。

主要活动地所在省份,湖北、湖南、江苏均为人口大省,整个南方地区相对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度高,参与人数有所保证。

舆论分析 ? ? ?

政府方面重视传统文化,端午申遗成功后,中国重视对其保护宣传。 端午作为传统节日民众接受度较高。对端午节进行推广能获得民众理解支持。 作为地区的重大活动,能获得当地媒体的全力支持,全程报道。

3) 资金分析 ? ? ?

地方省市政府支持 企业赞助

活动能带来商业盈利

二、 项目策划 1.

公关目标

整体目标:以湖北省为依托,让端午节的文化背景受到大众关注,使湖北省特色的端午节习俗被全国人民了解认可。端午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受到关注。通过各项活动使端午节“避邪”、“纪念屈原”的传统深入人心。每年端午都成为一次传统民俗的盛宴。 具体目标:1)使湖北秭归、黄石等地成为人们端午旅游的首选。

2)使传统民俗如祭祀屈原、扎制龙舟、唱楚戏等受到关注,得以传承和受到保护。 3)黄石、秭归等地的相关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带动湖北省整个旅游业发展。 4)其他省份也对端午加以重视。尤其在中青年人中推广端午文化。了解传统民俗。 2. 3.

目标受众:以15-50岁中青年人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最具消费能力的群体。 公关策略:1)以“传承传统文化 体验端午民俗”为主题的宣传公共关系

2)以“两岸端午交流会”和“作诗诵赋——文人骚客诗会”为主题的交际型公共关系。

3)以“传统节日民俗交流”为诉求的建设型公共关系。 4)以“端午民俗年年传承”为目标的维系型公共关系。

4.

分阶段传播策略

三、 项目实施 1) ? ? ? ?

预热阶段

在武汉、长沙、南京、南昌、杭州投放公交广告。在公交车身上对2011年端午活动进行预告。

在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大武汉、武汉旅游杂志上登出端午专题。介绍端午习俗由来等,突出介绍黄石西塞神州会以及秭归端午活动。 联系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旅行社,推出端午主题旅游。在各旅行社门店主打推广。

黄石、秭归两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市容市貌清理美化。黄石对西塞附近环境污染进行整治,道路进行拓宽修整。港口进行建设,完成现有的黄石港沿江景观带和一门沿江景观带的连接。秭归应对沿山道路进行修整。

2)

活动进行阶段

秭归“端午文化节” ?

活动一:6月5日,秭归“端午文化节”开幕式。

?

活动二:6月3日-6日,特色端午风俗展示。按照日程安排,游客可以酒、包粽子等习俗。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听当地老人讲述传说。 ?

活动三:6月6日,归州屈姓后裔祭祀屈原。举行大规模祭祀仪式,全邀请国家领导人致辞。祭祀人员着汉服。仪式上乐队奏招魂曲,结束后行招魂仪式。游客与当地居民一同向江中投特制的粽子寄托哀思。 ?

活动四:6月6日,龙舟赛。按照秭归当地习俗进行龙舟赛。邀请台湾客可付费参加,并由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游客队伍在比赛结束后可获得特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及湖北日报等媒体记者参加龙舟赛。 ?

活动五:6月5日,诗人诗会举行。受邀前来的两岸诗人共颂《离骚》诗人作品交流。结束后根据参与诗人意愿安排前往九畹溪漂流。 ? ?

活动六:6月4日晚,荆楚风情民俗文艺表演。

活动七:6月3日-19日,“屈原故里,精彩端午”摄影比赛。面向全国片。 ?

活动八:6月4日,粽子文化节暨创

文化节:全国各色粽子展示,创意粽子大赛:凡为宜昌希

心端午”纪念挂件一个。凭此参加创叶、肉、蜜枣、蛋黄等丰富的原料,特色粽子。由特邀美食家从造型、口获得九畹溪漂流机会。 黄石“西塞神舟会”活动 ?

活动一:6月6日,举行神舟开光仪点睛。 ?

活动二:6月17日,活动举行盛大开游。精致神舟从西塞山道士洑村出港,进入市区后返回道士洑村。在龙放免费的菖蒲、艾叶。沿街的店铺都?

活动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65岁以下婴儿免费体检的活动(与一到两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推出“祈福主题。营造温馨的社会氛围。 ?

活动四:6月18日,祈福避邪特色庙会活动。在西塞延安江滩设置庙会主题。由旅行社组织的游客在武汉集合,于武汉乘船出发,顺长江到达游客介绍该活动,每位游客获赠精致香包一个。庙会沿江摆开,入口和

会场,以祈福避邪为黄石。乘船过程中向出口处各设置一处为幕仪式。神舟出会巡发,沿江而行至黄石舟行进的路线上发在店内摆上艾叶等。 以上老人以及2岁家医院合作进行)。端午,关注健康”的式。邀请名人为神舟意粽子大赛。

粽子历史介绍。

望工程捐款一定数额即可获得“爱意粽子大赛。主办方提供糯米、箬蒸笼、线等工具,供游客自己创意感、营养搭配等方面评出前三名,

征集有关宜昌端午的照宜昌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同胞及特邀嘉宾参加。游宜昌九畹溪漂流优惠。并国直播。台湾同胞到场。鸣炮奏乐,随后至江边进亲身参与做粑粑、泡雄黄

篇二:端午节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x?]、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批准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pǐ 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曹娥

曹娥负父出水的传说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不知名的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

直到现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面,立即变得无声无息,仿佛愧对孝女,悄悄遁去,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发出响声,真叫人叹为奇迹。

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曾割股充饥。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对大臣进行封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为什么要将屈原与节日捆绑在一起?

为什么要将屈原与节日捆绑在一起,因为要树立屈原这么个典型,让广大老百姓学习领会贯彻去忠君爱国。统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换了几十茬,纪念屈原是哪一朝代都要坚持的。为了让忠君爱国能够行得通,就需要树牌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屈原能写点诗歌,容易引起老百姓好感;其次,屈原是个部长级别的官员,能够引起官僚阶层的共鸣;再而,屈原是忠心的臣子,主上都把他放逐了,他还要以死表忠心,实为难得的臣子。于是屈原与端午节便捆绑了起来,演变成了纪念屈原忠君爱国的节日。爱国是包装,屈原是标签,忠君是实质。屈原这个标签符号、这个牌坊,成功地被统治者树立起来,古代统治者利用屈原这符号告诉广大百姓:要爱国(其实是忠君),要奉献(就是说为统治者贡献)。此后一千多年,所有的统治者都兴高采烈地擦洗这个爱国牌坊,于是屈原这个符号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并相沿迄今。

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古人夏至也吃粽子,非端午专利。据专家考古考证及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各种民俗活动:

划龙舟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

挂艾草与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端午食粽

沐兰汤在广东,则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放风筝 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栓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16]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戴香包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跳钟馗 闹钟馗 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其他习俗 端午有射箭之戏,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此外,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 离 思 五 首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篇三:民俗大赛题库

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阅读大会

中华传统知识大赛“民俗篇”

1.刺绣是指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中国四大名绣是指( )、蜀绣、粤绣、苏绣。

A.顾绣 B. 闽绣 D. 鲁绣 D. 湘绣

2.南翔小笼馒头,传至今日已有100多年历史了,它由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始创,素有( )、馅多、卤重、味鲜之美誉。

A. 皮薄B. 皮厚 C. 重油 D. 咸鲜

3.1912年开设的( )是上海第一家游乐场,位于浙江路新新舞台屋顶。它与随后涌现的其他游乐场一起,奠定了游乐场在市民日常娱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A. 新世界游乐场B. 大世界游乐场 C. 楼外楼游乐场D.小世界游乐场

4.重建于宋代的龙华塔,砖木结构,七层八面,每层飞檐高翘,角挂风铃,姿态雄奇,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相传是三国时期( )为孝敬父母而始建,故又名报恩塔。

A. 曹操 B. 刘备 C.孙权 D. 诸葛亮

5.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发展,常演不衰的经典称为“八大曲”。以下不属于八大曲的是( )。

A. 《行街》 B.《云庆》 C.《四合如意》 D.《瀛洲古调》

6.年轻人谈恋爱,在各地方言中各有不同的有趣说法。上世纪下半叶,上海人习惯把年轻人谈恋爱叫做( )。

A. 做朋友B. 认得朋友C. 扛朋友D. 轧朋友

7. 早年被沪上民众称为“四大金刚”的是豆浆、油条、大饼和( )。

A.粢饭 B..馄饨 C.泡饭 D.八宝饭

8. 今上海地区大部原属古代松江府。西晋文学家( ),字士龙,华亭人,对客自称“云间陆士龙”,后人因此称松江为“云间”。

A. 张华B. 陆机C.陆云 D. 嵇康

9.元宵节时女性( )的习俗,是我国长江南部地区沿袭下来的一种古老习俗。女性于元宵或正月十六夜相率出游,历三桥而止,以祛疾病,是老百姓避灾祈子求福的祈禳活动。

A.走三桥 B. 放鞭炮 C.拜佛爷 D.种果树

10.上海简称“沪”。关于“沪”字本义,有很多说法,但多数人认为是( ),体现了上海地区独特的地理生态。

A.城堡 B.捕鱼工具 C.门户 D.河流名称

11.顾绣起源于明代的上海,因其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又以临摹宋元名画为长,故称“画绣”;又

因出自顾家,又被叫作“顾绣”。当时上海城内有一个著名的园子,叫( ),是顾绣的起源地。

A. 露香园 B.豫园 C.半淞园D.古漪园

12.上海著名的编织工艺徐行草编,其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 )。

A.芦苇 B 稻草 C 苎麻 D 黄草

13、汽水在清朝同治年间输入我国,初称之( )。中国人自己办的厂要首推1906年苏州瑞记公司和宣统元年的上海惠华汽水厂。

A. 印度水B.荷兰水C.东洋水D.挪威水

14、小校场又称旧校场,是上海城隍庙附近的一个地名,清代后期是上海年画的主要作坊和商业街。这里印刷的年画称“小校场年画”,是年画的重要品种,它是以( )印刷的。

A.木刻雕版 B.珂罗版 C.石板D.铜板

15.我国汉地佛教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龙华寺是其道场。“布袋和尚”于农历( )初三圆寂,于是世人每逢这一天就举办集礼佛、商贸、娱乐、旅游一体的综合性庙会以作纪念。

A.正月 B.三月 C.五月 D.八月

16.春联,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祈愿。五代十国时,( )在桃符上写了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A.孟知祥 B.孟昶(chǎng)C.王建D.王衍

17.上海俗语原本是吴语的一部分,由于上海话所处的特殊环境,因此词义往往被赋予新的意义。比如上海俗语中的“老门槛”,就意为( )。

A.房子门槛很旧 B.房子门槛很坚固 C.人很精明 D.人很聪敏

18.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凡是到上海的内地人,有两件事是他们必做的,一是吃大菜,二是坐马车。大菜就是( ),马车是西式的四轮马车。如果到了上海而没有尝试过这两样东西,就等于白去了,会被人笑话成老土。

A.吃“满汉全席” B.吃西餐 C.大吃一顿 D.吃一大桌菜。

19.本帮菜是上海地方特色菜肴的简称,主要以上海地区传统菜肴为主,吸收十余个帮口长处,融汇西菜风味而成。以下上海的老字号饭店中,( )是著名的本帮菜馆。

A. 老半斋 B.德兴馆 C.绿杨邨 D.大鸿运

20.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此得名“石库门”。典型的旧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中,亭子间一般位于( )的上方。

A.马桶间 B.后客堂 C.西厢房 D.灶披间

21.早在宋代,随着海运商贸发展,闽浙一带商人逐渐将自己家乡的信仰风俗带入到了上海地区开始

传播,松江当时就有了妈祖庙。现在,松江方塔园每年三月二十三日都举行祭祀妈祖的活动,园内的天妃宫大殿是从( )迁移而来的。

A. 黄浦江边 B.白莲泾边 C.苏州河边 D.虹口港边

22.1935年,上海举行了首届青年男女集体结婚仪式,称为“集团结婚”,其举行的地点在( )。

A.国际饭店B.跑马厅(今人民广场)C.民国上海市政府(今江湾地区) D.外滩

23. 据传,原来的黄浦江是条断头河,后来( )不辞辛劳地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

A. 孙策B.春申君C.陆机D.秦裕伯

24.从2009年开始,民政部要求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不保留骨灰的埋葬方式。早在1993年,上海首次植树葬活动就在( )举行。

A.奉新公墓 B.万国公墓 C.天马山公墓 D.回民公墓

25.九子游戏又称弄堂游戏,是过去上海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苏州河边现在有个以老上海儿童游戏为主题的“九子公园”。以下( )不属于这个“九子”概念范围。

A. 打弹子 B.滚轮子 C.跳筋子 D.刮香烟牌子

26.以前上海有一种店叫做“荐头店”,其实它是古代( )的一种俗称叫法。

A.剃头店 B.职业介绍所 C.美容院D.刀具店

27.三林塘在宋代就有三林浦的名称,别称“筠溪”,史料记载特产众多。以下除( )外,其余为三林塘的著名地方特产。

A.崩瓜 B.刺绣 C.酱瓜 D.酥饼

28.行业神崇拜源于从业人员对行业创始人的崇拜,在行会出现之后,行业神便转化为各种独立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保护神。旧上海许多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神,其中水木业崇奉的行业神为( )。

A.轩辕 B.葛仙翁 C.鲁班 D.关帝

29.上海开埠以后,很快就成为中国著名的工商城市,一些延续至今的职业也是在当时就出现的,比如旧上海生意场中的“掮客”,现在就称为( )。

A.快递 B.送货人 C.中介 D.搬运工

30.( )是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中华全国风俗志》是他在上世纪20年代初编成的一部全国风俗百科全书,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

A.黄炎培B.蔡元培C.钟敬文D.胡朴安

31.现今的豫园商城位于原先上海县城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著名的上海风情旅游地区和中心商业区域。下面四种糖中,( )是豫园商城的特产。

A. 大白兔奶糖 B.话梅糖 C.奶油椰子糖 D.梨膏糖

32.本帮菜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后渐由原来的重油赤酱趋向淡雅爽口,别具江南风味。下列除( )外,其余都是上海本帮菜的著名菜肴。

A.虾子乌参 B.草头圈子 C.八宝辣酱 D.蚝油牛肉

33.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A.忠孝节义 B.礼义廉耻 C.福禄寿财 D.勤俭节约

34.八仙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 )八人组成。

A.后羿 B.女娲 C.吴刚 D.曹国舅

35.春节里喝元宝茶,是江南地区春节饮茶风俗之一。元宝茶内需有( ),寓指“恭喜发财”之意。

A.金橘 B.柠檬 C.薄荷 D.青橄榄

36.中国有敬老习俗,旧时给老年妇女祝寿的时候,往往要送画有( )图案。

A.麻姑 B.老寿星 C.王母娘娘 D.九天玄女

37.石敢当通常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的拐角地方,其作用是( )。

A.辟邪 B.祈福 C.求财 D.保平安

38.陆游《初冬绝句》:“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例缘乡味忆还乡。”这里所说的“菰”指的是( )。

A.茭白 B.慈姑 C.莼菜 D.荸荠

39.居住在石库门里的人,在天气晴朗,特别是冬天没有寒风的日子里,在自家门口或弄堂里享受暖洋洋的日光,上海人把此事叫做( )。

A.孵太阳 B.照太阳 C.孵豆芽D.跑弄堂

40.秦裕伯传为宋带诗人秦观八世孙,殁后,被朱元璋追封显佑伯,为上海县城隍正堂,历明清两代不变,其纪念馆在( )。

A.召稼楼 B.七宝 C.泗泾 D.城隍庙

41.海上画派,系国画画派之一,又称“海派”,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当时其代表人物虚谷、( )、吴昌硕和蒲华,称之为“清末海派四杰”。

A.任伯年 B.朱熊清 C.张熊祥 D.黄宾虹

42.旧时,女孩子一般用( )来染指甲。

A.凤仙花 B.牡丹花 C.茉莉花 D.栀子花

43.上海( )地区的农民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该地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A.松江 B.金山 C.奉贤 D.嘉定

44.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种独具上海地方特色的说唱形式( ),一般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

常用"锣先锋"、"三巧赋"等曲调,很多艺人一边说唱一边推销梨膏糖。

A.滑稽戏 B.相声 C.小热昏 D.独脚戏

45.上海的中秋节,除了月饼以外,会有三样食品热销,它们分别是()。

A.芋艿 鸡蛋 蚕豆B.蚕豆土豆鸭子

C.毛豆芋艿 鸭子D.鸭子鸽蛋土豆

46.上海哪个地区的哭嫁歌和哭丧歌被列入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A.崇明堡镇 B.松江新桥C.奉贤庄行 D.浦东南汇

47.过去通常开在弄堂口出售日用品的便利小店,且多为家庭式经营,上海人将这类小店称之为

()。

A.老虎灶 B.方便店 C.日用店 D.烟纸店

48.上海解放后最早规划和建成的工人新村是( )。

A.田林新村 B.幸福村C.曹杨新村 D.天山新村

49.端午节,人们会在家门口悬挂( ),用来辟邪和驱瘟解毒。

A.菖蒲 艾叶 蒜头 B.艾叶柳条香囊

C.菖蒲 柳条 布老虎D.香囊菖蒲桃木

50.“为了改良汤圆携带不便的缺陷,在汤圆表面裹上豆粉”描述的是上海哪一种有名的点心?( )

A.老虎脚爪 B.海棠糕 C.擂沙团 D.蟹壳黄

51.早年上海正月初五迎财神,一般备( )为祭品,又称“元宝鱼”。

A. 鲫鱼 B. 多宝鱼 C. 金鱼 D.鲤鱼

52.上海民间风俗认为66岁是道关,每当父亲或母亲过生日时,作为女儿要为其准备66块肉,主要寓意为()。

A.女儿很有孝心 B.帮助父母度过此关

C.多子多福 D.生活富裕

53.以下上海哪家老字号以糟醉食品出名?()

A.三阳 B.邵万生 C.杏花楼 D.冠生园

54.传统婚俗中,一般以一小男孩“压床”,其寓意是()。

A .辟邪 B.婚姻美满C.求子 D.讨口彩

55.游戏( )能锻炼小孩智力,大人看到就会说:“不要白相了,明朝要落雨了”。

A.跳绳 B.挑绷绷 C.掴括片 D.打弹子

56.烧卖是一种常见食品,有许多种叫法或名称。以下哪一种名称不是烧卖。( )

A.烧梅 B.稍麦 C.京江脐D.鬼蓬头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