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商
当前位置:首页 > 合同范文 > 房地产商 > 列表页

福建徐钢泉州房地产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4  分类: 房地产商 手机版

篇一:泉州,你的未来在哪里?

泉州,你的未来在哪里?

注:《泉州,你的未来在哪里?》一文为2005年于温陵社区所写帖子。以下为海峡都市报刊发内容

2008年10月,泉州市委办的一份文件,引起了各县(市、区)和各部门的强烈关注。原来,市委书记徐钢在《网络舆情》第54期专报件摘报的《泉州,你的未来在哪里》一文作了亲笔批示,要求泉州市直及各县(市、区)相关部门开展十五个专题课题调研、推动“大产业、大港口、大城市”发展研究时参考这一篇文章。

记得是两年前吧,对于泉州企业外迁就有所闻了。当时在杭州,也亲身感受了浙江企业总部迁移到上海的大潮。一直以为这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用平常心来接受。但这几天来,看到了新闻、社区关于七匹狼、恒安等企业总部“迁厦”的报道,让我有点迷惑,至少对以前自己的观点有了很大的冲击??

(摘自西岸海盗《泉州,你的未来在哪里?》)

名企为何迁都?

《厦门日报》的报道中,“七匹狼集团等总部迁入厦门后将在土地、财政、人员出入境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我想,七匹狼、恒安看重的不应该是“土地、财政、人员出入境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先从土地来看,厦门的土地开发成本绝对要比泉州高,即使再优惠也不会优惠到哪里去,就算是免费,我想对于一个大集团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财政呢?如何优惠?享受外资待遇?事实上,这些企业在泉州也是外资身份,从政策上来讲,在泉州与在厦门在财政方面并不会差很多,虽然在特区会有一定的优惠,但我想也是无足轻重的,况且只是一个总部而已。再看“人员出入境”方面,厦门目前的出入境政策环境和渠道是会比泉州顺畅得多,但如果说一个企业迁移总部是为了方便“人员出入境”那就有点可笑了。因此,我认为,七匹狼、恒安等企业迁移总部并不是为了这些??

那泉州的名企为何迁都?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从经济学上去寻求解答。一个企业的策略选择一般基于其“利润最大化”原则,因此是否迁都、迁往何处是取决于如何能实现“最大化”目标。从“迁移”现象分析,原因很多,但鉴于其迁移的是总部,并且更多的是承担营销功能,归结起来就是为了降低营销成本(或者说进行更有效的marketing)、吸引人才。这让我联想起了“华大”事件,事实上其对于“吸引人才”而迁校的解释是很合理的,虽然感情上不太让人接受。说到这,问题也就浮出水面:泉州在降低营销成本、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在与厦门的双方博弈、泉州—企业—厦门的三方博弈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企业迁都现象正好是最好的印证。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因素:

其一,中心城市不够强大。泉州2004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仅为5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为58.8万人,城市化水平大约40%。不论是建成区还是市区人口与省内福州、厦门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并且这种差距无法在短期内缩小。其实,中心城市小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与中心城市小、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带来的辐射半径小、要素集聚能力弱(包括资金,人才,甚至是组织管理)等。而对企业而言,其总部所在的选择必须是有良好的城市服务功能,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包括制度环境。泉州的硬件设施方面,撇开城市建设不说,陆地交通不如厦门,海上交通也不如厦门,空中交通更是不如厦门;制度环境方面,政府能力有待改善,投资置业环境不容乐观,相关信息服务产业相对落后,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总部设置在泉州要比设置在厦门的成本高,这就是原因之一。

其二,人才严重匮乏。谈到人才问题有必要先谈谈泉州的产业结构。目前泉州形成五大传统产业和两大支柱产业,大多数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发展的初期以需求一般劳动技能人才,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显然不旺盛,因为刚开始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企业家可以完成大部分功能。但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有很多企业从作坊式脱颖而出,成为了产品有一定占有率,企业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发展型企业。这个阶段,对高级人才,比如高级经理人、营销策划、设计人才、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就开始凸显出来了。而在泉州,产业结构惯性,原有人才存量很少,再加上每年自身培养的人才有效流量也很少(大部分都流失了),此外,由于泉州自身城市品位水平和影响力不够,又很难吸引外地的人才,因此人才的结构型短缺就更加严重。此前说的,华侨大学迁往厦门事件我想,城市的人才吸引能力不足应该也算是重要影响因素,至少一个大学的持续发展需要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泉州显然无法提供很好的平台。

以上的两点致命缺陷,足以让一些企业舍近求远,离开泉州投奔厦门。众所周知,泉州一直以来 “只见星星,不见月亮”。话虽如此,但这几年(或者多年的积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企业(七匹狼、安踏、恒安、柒牌等),也培育了诸多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正因为泉州大企业少,所以这些具备一定实力、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对泉州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总部迁移厦门,首先带给泉州的是税收的减少,当然如果只是极少数的一两家影响并不大。但更为重要的是,还会有一种“示范效应”,其他企业也会群起而效之。这个时候,带给泉州的不仅仅是少量税收的减少,而是会有相关产业的转移,城市功能被替代。具体来说,企业总部迁移厦门,相关高级人才、相关产业(配套的,尤其是第三产业如信息服务行业)等的城市发展要素的流失,泉州本就有致命缺陷的城市功能无法完善,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厦门会替代泉州的部分城市功能,而使泉州城市功能继续保持不完善状态,进而我想实现大泉州梦想的日子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简单地说,当迁移总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泉州在厦门面前就毫无竞争力可言,只是沦为了彻底的“工业基地”。如此,“大泉州”的伟大理想就变得可笑而可悲。

因此,我们需要“把根留住”,把知名企业留住,把我们的税源留住,把我们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源留住。

但一个城市要将原有的企业留住或吸引外地企业进入,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这个城市必须是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率要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具体来说,泉州要有足够的要素集聚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增长极,引擎整体泉州航母的快速前进。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完善了,就能够集聚一些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而各种要素的集聚又有利于企业总部“扎堆”,企业总部的“扎堆”又会反过来提升一个城市的城市规模和品位。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缺乏哪一个环节都会带来不良反应。当然,对于泉州而言,目前需要的是营造一个互动的基本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制度环境。

首先,要尽快培育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城市,形成较强要素集聚能力。泉州要迅速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我想依靠现有平台进行细化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当前的中心城市引擎乏力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发展。对此,我想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先做城市规模的空间扩张。要突破现有行政区域的束缚,将当前中心城市规划区内的惠安、南安和晋江的若干乡镇划入泉州中心城市范围。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整合清濛开发区、陈埭和池店,这个区域是泉州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带,需要有个良好的规划。陈埭工业实力超强,不过由于缺乏规划,当前发展的瓶颈开始显现;池店与清濛也要有规划上的对接。这个区域可以规划成为泉州中心城市次中心,如广州天河区,拥有合理的城市功能。其次,是霞美、丰州镇成立丰州区,这一区域主要是与泉州中心城市发展相连,纳入中心城市规划有助于资源共享、城市规模扩张;洛阳镇、秀涂(白崎乡)合并成立洛秀区,这作为泉州湾北翼是泉州成为海湾型城市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他区域可以暂不考虑,比如惠安整体撤县设区,我认为不太现实,而且也没必要。通过这些区划调整,泉州初步实现了城市规模的扩张,虽然很难马上给泉州带来整体上质的改变,但可以规划对接,顺利构建未来大城市的骨架。

其次,要构筑城市交通网。大力建设城市快速干道和高速交通网(中心城区与上面的各规划区要摆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加速要素集聚),构筑大泉州现代城市交通走廊,形成半小时(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福建徐钢泉州房地产商)生活圈。拓宽中心城区主干道,打通出入口,加密路网,形成新老城区相接、内外相连、方便快捷的城市道路交通网。

此外,要规划未来城市中心区。这也是未来泉州的金融、服务、信息等要素中心,也应该是未来泉州总部经济的载体。泉州新区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在东海一带,随着市行政中心的迁入,必然会带来大量的三产要素跟进,城市服务要素将会迅速集聚,比如酒店等服务行业会迅速扎堆。不过目前要做的是要高起点规划,新区不要走老路,要确确实实控制城市建设的品位,要规划建立一个CBD,强化服务配套设施,鼓励、吸引泉州区域内的知名企业将企业总部扎堆于此,形成一个真正的总部经济区域。从更远来看,总部经济区域的形成,会有强劲的集聚能力,会促进总部经济区自身的外部不断扩张和内部深化发展,进而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和形成强劲发展新引擎。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动力源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要技术创新就必须吸引足够的人才和科研要素。要制度创新,需要我们的政府肃清发展的政策性障碍,为企业、居民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和置业环境。而“并镇设区”、扩张泉州中心城市空间规模,建设新区、提升城市品位形成总部经济区域正是营造良好技术创新环境和制度创新环境的必然选择之一。尽管,这只是泉州发展的一部分,但就当前来看是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事!

泉州还要未来

说了这么多,我自然而然想起了前段时间关于闽南“城市联盟”的讨论。

从经济上讲,必要的合作有利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但合作必须是在竞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没有竞争就不叫合作。闽南三地之间所谓的“城市联盟”,其制度安排均为围绕厦门利益最大化出发的,虽然泉州也可以从中获取部分利益。简单认为闽南三角(尤其是泉厦关系)一“城市联盟”,能达到所谓多赢就有点天真了。问题在于泉州与厦门在产业体尤其是城市竞争力上的差距。泉州拥有的产业均是较为传统的,而厦门则是所谓的高科技产业,两者之间产业基本上很难互动或者延伸。而漳州这一个本身工业化出现空白的地区要承接厦门产业(泉州产业)转移要容易得多。这涉及到了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泉州与厦门产业互动的机会成本要高于漳州与厦门的产业互动。

此外,泉州的城市功能严重不完整,而厦门相对完整,这就构成了对资源配置(吸引)中的地位严重不平等,为什么有大量的安溪、晋江、石狮人跑到厦门买房子而不是在泉州,并且绝大多数是自己住的而非炒房?这种情况在另外两个三角中就很少出现。深圳与广州基本上不存在这样的不平等;至于长三角中的上海与浙江、江苏,也并没有出现很严重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情况。这是其二。以上两点,就决定了在闽南地区中“城市联盟”中,泉州与厦门之间的资源配置更多的是“替代”而非互动“双赢”,并且由于泉州的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存在缺陷,在这城市联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被替代”而在不短的时期内得到的利益无法高于遭受的资源流失,这就是我一直坚持城市联盟不利于泉州的关键所在。

其实上面一段文字也许有些“老生常谈”,但并不为过而且并不断地被证实。从厦门的“泉州商务大厦”、到现在的“名企迁都”等现象,无不表明泉州与厦门之间的资源争夺,无不证明所谓“城市联盟”多赢是一种谬论!尽管说,泉州自身确实存在很大缺陷,厦门采用的“掠夺周边地区要素资源”的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泉州需要有完整产业体,泉州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而不是人家城市的附属体!所以,写到这里,我想大喊:

泉州输不起,因为我们不能再输一次。输了要素资源争夺战,就等于输掉大泉州的梦想,输掉了泉州的未来??

(帖子写于2005年)

篇二:福建原副省长徐钢被控受贿1977万余元 当庭认罪悔罪

福建原副省长徐钢被控受贿1977万余元 当庭认罪悔罪 2016年09月22日 13:4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徐隽

2358人参与 16评论

庭审现场

原标题:福建原副省长徐钢被控受贿1977万余元 当庭认罪悔罪

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2016年9月22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徐钢受贿一案。

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检察院起诉指控:2002年至2013年,被告人徐钢利用担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福建省交通厅厅长、中共泉州市委书记职务上的便利以及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福建新恒基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16个单位和个人,在公司经营、干部职

务晋升和调整、银行揽储等事项上提供帮助。2005年至2014年,徐钢直接或者通过其妻子余娜等人非法收受上述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977万余元。

庭审中,公诉机关出示了相关证据,徐钢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在法庭的主持下充分发表了意见,徐钢还进行了最后陈述,并当庭表示认罪、悔罪。全国和安徽省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记者及各界群众近50人旁听了庭审。

庭审结束后法庭宣布休庭,择期宣判。

篇三:中共泉州市纪委

中共泉州市纪委 中共泉州市委组织部 泉州市监察局 共青团泉州市委 泉州市效能办 泉州市人事局 泉州晚报社 泉州电视台 关于组织开展“我与泉州共奋进”——百名优秀青年公务员

(公职人员)百场先进事迹报告会的通知 团泉委联[2009]36号

各县(区、市)纪委、组织部、监察局、团委、效能办、人事局,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纪工委、党务工作部、团工委筹备组,市直团工委、市直各系统团委(青工委)、省属驻泉单位团委,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开展“提速增效促发展、尽心尽责作奉献--争当人民满意的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主题实践活动,以我市青

年公务员(公职人员)促进泉州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向新中国建国60周年献礼。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广大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中组织开展“我与泉州共奋进”——百名优秀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百场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市委徐钢书记在全市服务扶持企业发展大会、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实施动员大会讲话精神,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进机关协同协作形成合力的工作意见》(泉委[2009]7号),动员广大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认真按照“责随职走、心随责走”的要求,大力弘扬惠女精神,本着对泉州发展负责、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贯彻“用先进人物感染人和用先进事迹鼓舞人”的宣传教育方针,组织开展泉州市百名优秀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百场先进事迹报告会活动,积极宣讲优秀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动员和组织我市广大公务员(公职人员)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目标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公正、廉洁高效的形象,进而形成推动泉州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推动现代化泉州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报告会开展时间

首场报告会由主办单位组织实施,时间初步定为9月上旬,首场报告会后各县(区、市)、市直有关单位(系统)根据实施情况自行安排,时间定在9月30日前。

三、组织实施

(一)主办单位将于9月上旬举办“争当人民满意的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群英会暨百场优秀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先进事迹报告会”首场报告会启动仪式(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二)百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以各县(区、市)及市直有关单位(系统)为主体,由与主办单位对应的各级各部门单位或机构联合主办,所在单位(系统)团组织具体实施。各县(区、市)团委、市直各有关单位(系统)团组织应根据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安排本地、本单位(系统)向泉州市主办单位推荐的泉州市优秀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

(三)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举办报告会,可邀请本地、本县区优秀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也可根据需要邀请今近年被评为“青年五四奖章”、“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的青年公职人员典型组成报告团;也可邀请外县(市、区)、外单位的优秀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作报告;需要邀请本地与本单位之外的青年典型作报告,主办单位团委必须先与团市委沟通联系。

四、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举办泉州市“百名优秀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百场先进事迹报告会”,用发生在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鼓舞广大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是当前弘扬惠女精神、提振创业激情、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举措。各县(区、市)团委、市直各有关

单位(系统)团组织要高度重视报告会对广大公务员(公职人员)的重要教育意义,及时向本地本单位(系统)主要负责同志报告,及时组织实施,各地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指导,为本地本单位报告会的成功举办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二)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各县(区、市)团委应及时会同本地联办单位,市直各有关单位(系统)团组织应及时会同本单位(系统)纪检、组织和人事部门就前期向市主办单位推荐的泉州市优秀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集中开展1-2场报告会,也可由所在单位团组织自主举办或联合其他单位团组织共同举办。各地、各单位(系统)团组织负责人要做好组织工作,提前联系报告人员,协调确定报告会时间和地点,组织本地、本单位(系统)人员按时、认真听取报告,报告会举办的时间及相关情况请报团市委综合汇总。

(三)深入学习,全员提高。各地、各单位(系统)应做好报告会的前期宣传工作,进一步形成推动效能建设、加快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把本次主题实践活动的成果引向深入;报告会后,要通过座谈会、党组学习会、网上交流等形式,深入学习报告人员的先进事迹,在广大青年公务员中掀起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并及时收集听众的反映及意见或报告会取得的效果形成书面文字材料于10月10日前报团市委。团市委联系人:马荣荣,联系电话22395801,传真22283406,Email:tsw0595@163.com。

附:泉州市优秀青年公务员(公职人员)名单

(此页无正文)

中共泉州市纪委 中共泉州市委组织部

泉州市监察局 共青团泉州市委

泉州市效能办泉州市人事局

二○○九年八月二十四日

抄送: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效能办、团省委、省

人事厅;市直有关部门;市委徐钢书记、市政府李建国代

市长、市人大傅圆圆主任、市政协林荣取主席、市委朱淑

芳常委、林武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张贻伦副主任、市政府

潘燕燕副市长、市政协傅福荣副主席。

州晚报社 泉州电视台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