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范例 > 列表页

学术价值范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21  分类: 范例 手机版

篇一:学术报告范本

北京师范大学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项 目 名 称:

申 请 人:

所 在(院) 系:

申 请 人 电 话:

申请人电子信箱:

导 师:

导 师 职 称:

导师所在单位:

导 师 电 话:

导师电子信箱:

填 表 日 期:

项目学术报告 1894年-1914年藏印商贸关系之探究——以亚东关为切入点 骆丽羽历史学院 18813044611 372673455@qq.com 张皓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135209899zhhm1964@sohu.com 2015年5月20日

1894年-1914年藏印商贸关系之探究

——以亚东关为切入点

北京师范大学 骆丽羽 彭超 李鹏

(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2.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1

指导教师:张皓 教授

摘 要:1894年设立的亚东关是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的产物,自此西藏门户洞开。觊觎西藏已久的英国得以将自身的政治经济势力延伸到西藏。藏印边境商贸随亚东的开关而日益繁荣,但其背后乃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入侵。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亚东开关前后的史实背景做一个系统梳理;二是在《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的数据基础上,对1894-1914年藏印商贸进行深入的分析;三是探讨英国势力在亚东开关后,对西藏上层贵族的对待外国倾向的转变。本研究期望通过对藏印商贸关系的研究,来揭示英国对西藏政治经济入侵的血淋淋事实。

关键词:西藏;英国入侵;亚东关;藏印商贸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在近代,英国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展其殖民势力,英国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西藏。通过两次侵藏战争,英国打开了西藏的大门,并试图一步步将西藏变为其事实上的殖民地。随着亚东开关,藏印商贸迅速发展起来,但其实质乃是黑幕下的经济侵略和掠夺。关于此领域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不少成果,而本研究则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系统的史实梳理并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 前人研究综述

就目前我组翻阅的学术著作来看,前人对亚东开关后的藏印商贸研究起步比较晚,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探讨亚东开关后藏印商贸的著作,即便是讨论此问题的学术论文也是为数不多。现在大多数此领域的探讨,多见于一些西藏相关的论著的个别章节里,比如《西藏地方近代史》的第四章“帝国主义对

2西藏的经济侵略”。大致来说,现在看到的此问题的相关学术探讨集中于两个方面。

1. 对《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中的贸易数据进行大致的统计分析

《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编辑出版的,收录了当

时由外国人担任的亚东税务司上报的贸易数据,对于研究藏印商贸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因此一

些学术论文就针对这些数据并结合史实进行统计分析。陈继东的《近代西藏经亚东口岸与印度的

贸易结构》(《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01期)从大宗出口货物的数据情况分析印藏的贸易结构,

从而探究印藏贸易的半殖民地经济特征;陈继东的《近代西藏亚东与印度的贸易往来》(《南亚研

究季刊》,2004年04期)是从宏观上的进出口总值整体增大的趋势来看印藏贸易的繁盛情况,并

进一步论述其对于西藏的不良影响;美朗宗贞的《近代西藏亚东口岸开关通商后的对外商业贸易

研究》(《西藏研究》,2009年05期)相对前两者更加详细,不仅分析了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

还进一步探究开关后西藏诸多货物的流动情形。

2. 亚东开关后英国的政治经济入侵带来的深远影响

亚东作为西藏第一个被迫开放的通商地点,也是英国经济入侵西藏的里程碑,很受国内研究西藏近代史学1 作者简介: 骆丽羽(1994-),女,四川成都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本科生;彭超(1994-),男,四川宜宾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本科生;李鹏(1994-),男,河南安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本科生。 2 徐广智主编:《西藏地方近代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者的重视,凡是涉及必然不惜笔墨,致力于探究亚东开关后英国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入侵举措和相关影响。《英属印度和中国西南边疆》的第四章“贯通印藏”中,从宏观层面上,也就是当时的中英内部情况以及

3国际形势,分析英国迫使西藏“通商”和政治经济入侵的情况;《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简史》在论及亚东关

4商贸的时候偏重于英国对于西藏地区政治层面上的侵略。思路大概相同的的还有余素著《清季英国侵略西

藏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另外,黄万伦著的《西藏经济概论》(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侧重讲英国的经济入侵和带来的危害。此方面的学术论文也是为数不少。

而国外学者由于所处角度以及掌握的史料的不同,对这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前苏联列昂节夫的《外国在西藏的扩张1888-1919》(民族出版社,1960)一书第一章第三节《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经济侵略》中论及到亚东关影响的时候,重点论述了英国对于西藏地区的经济掠夺和严重后果。该书引述了不少前苏联所藏的新材料,对于客观分析和看待亚东关开关后的印藏贸易意义很大。而荣赫鹏所写的《英国侵略西藏史》,因为从他身为第二次侵藏战争的英国指挥官的角度,此书固然有美化侵略扭曲事实之弊病,但对于后世研究确实提供了一些参考。查尔斯·贝尔(Charles Bell)的《西藏之过去和现在》(Tibet Past and Pres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4)中从第八章“英国军事远征”开始就一直在讲述英国在西藏的活动。尤其是在后面的“1893西藏贸易条约”,以及“1908西藏贸易条约”中都提到了亚东关开关后的印藏贸易问题,从总体上讲述了贸易情况及影响。相对国内的著作,此书比较客观地论述了开关带来的积极影响。

前人研究固然建树颇丰,但一来此领域毕竟不那么热门而且起步较晚,二来前人的史料来源没有后来者那么丰富,所以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局限于贸易数据的统计分析,但缺少对贸易数据背后的印藏商贸更加系统的研究;又比如,很多问题其实都尚待解决,比如中俄关于西藏问题的秘约是否存在,以十三世达赖喇嘛为首的部分上层贵族对待外国的倾向上如何以及怎样发生转变的;再比如,很多问题的看待主观色彩太浓厚,不够客观,外国学者尤甚。所以,这些问题都是本研究想要试图解决的问题。

二、 研究内容及成果

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亚东开关前后的史实背景做一个系统梳理;二是在《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的数据基础上,对1894-1914年藏印商贸进行深入的分析;三是探讨英国势力在亚东开关后,对西藏上层贵族的对待外国倾向的转变。本研究期望通过对藏印商贸关系的研究,来揭示英国对西藏政治经济入侵的血淋淋事实。本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每个人负责一方面并撰写论文。到目前为止,小组成员都已完成各自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还对各自成果进行了交流总结。

骆丽羽同学负责对亚东开关前后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其成果是《浅谈亚东开关前后》。其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英国在用武力打开亚东大门之前所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准备;二是分析中英双方妥协选择亚东为通商地点的原因。英国在亚东开关前,对西藏垂涎已久,并有预谋有步奏的一步步进逼西藏,为之后的入侵做足了准备。在经济贸易方面,英国大力发展与西藏相邻的大吉岭商贸,扩大其对周围地区尤其是西藏的商业影响,同时还不断向西藏地方提出通商请求;在政治方面,用暴力侵吞西藏周围的哲孟雄等小国,扫除了西藏藩篱,使得西藏直接暴露在英国殖民势力之下;在交通通讯方面,修建了从印度到大吉岭的铁路和公路等,这就为后来英国入侵西藏的物资和兵力输送奠定了基础;在情报搜集方面,通过派遣一大批所谓的传教士、游历者秘密潜入西藏,获取了西藏大量的地理、社会、政治等相关情报。由此可见,后来英国入侵西藏根本就是英国早有图谋并且布置多年。所以1888年英国悍然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强迫清政府在西藏开关通商。但是英国方面开始要求的是西藏的腹地—帕里,而不是边缘地点亚东。之所以最终选择在亚东,实际上是俄国其中作梗以及西藏人民的坚决反对,最终英国不得不选择妥协。事实上,即便在确定亚东开关后,中英也在亚东关的房屋租赁、人员配置等方面纠纷不断最终相互妥协。 3 吕昭义:《英属印度和中国西南边疆》,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 刘贯一:《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1年

李鹏同学负责对1894-1914年的印藏商贸进行整理分析,其成果是《1904年前后亚东关经济贸易变化之分析——从<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所整理数据来看》。《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汇集了亚东关多年的贸易记录数据,也是李鹏同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其主要内容如下:分析了1904年印藏商贸变化的背景。英印政府因不满其既得利益,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逼迫清政府后来增开江孜和嘎达克两个通商地点,这对于印藏商贸的影响是巨大的;研究通过对亚东关各年的贸易数据,将进出口商品分为大宗小宗,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横纵向对比。研究最后发现:从宏观层面上来看,1904年以后印藏商贸在进出口总量上有了一个飞跃式的提高,而且从此以后进口总额开始大于出口总额,也就是说此时的西藏处于外貌出差地位;而从微观层面来说,1904年后,西藏出口的工业原料明显增多,而进口的轻工业制成品显著增加。因此可以看出,1904年是印藏商贸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西藏进一步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而且开始了财富大量外流,这在事实上意味着西藏逐渐沦为英国的经济殖民地。同时这种商贸变化也是基于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更可以看出印藏商贸背后的政治经济侵略的险恶用心,政治入侵和经济入侵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最后,李鹏同学还进一步探讨了1904年这种变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一方面,它削弱了西藏和内地的经济联系,从而加剧了西藏的“离心化”倾向;另一方面,它也对西藏的政治经济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量金银外流,造成巨大的社会财富损失。

彭超同学负责的是亚东开关英国势力进入西藏后,对西藏上层之于外国态度的影响,他的成果是《论清末西藏部分上层贵族对外倾向的转变》。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实也是十三世达赖为首的西藏部分上层对外态度转变的三个阶段:有清以来至1895年十三世达赖亲政为第一阶段,此时期西藏上下坚决反对外国人入藏,从《清代藏事奏牍》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藏民阻止外国人入藏的记载,其中缘由既有其传统的排外心理,同时也是看穿了英俄等国的不安好心;1895年至1904年为第二阶段,面对英国入侵加剧而清政府又软弱无能的局面,十三世达赖等从英俄的矛盾中找到了“出路”,对外倾向是亲俄抗英;1904年到辛亥革命为第三阶段,十三世达赖等徘徊不定,最终亲英。在每阶段的转变过程中,里面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即是英俄矛盾的结果,同时也是西藏地方和清政府中央矛盾的产物,政治和经济盘根错节。但是西藏地方的这一系列转向,最终确实对整个中国近代史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也是日后一些西藏历史遗留问题的根源。

三、 研究方法

1. 大量挖掘一手二手史料的历史信息

有关英国入侵西藏,亚东开关以来的西藏史料,相对而言是比较丰富的。一方面,清代驻藏大臣及相关人员留下了大量的奏牍、书信等,其中比较知名的如《清代藏事奏牍》、《卫藏通志》等。此外,西藏地方噶厦政府自己也有大量的档案;另一方面,随着大批外国人入藏,甚至是后来亚东开关后外国人任亚东税务司,也留下了一大批外国人的游记、档案记录等,这其中有诸如《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荣赫鹏所著《英国侵略西藏史》、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档案中的《1880年至1950年英国政府于亚洲和中东地区的殖民政策和情报文件》和《印度事务部档案之西藏,不丹,锡金,尼泊尔》部分的资料等价值极大的史料。然而对于大多数国内研究者而言,藏文史料很难读懂,而英国方面的档案又难以看到。所以只能深入阅读并利用汉文方面的史料以及一些已经出版的外国人游记。本研究着重研读《清代藏事奏牍》和《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等,在其中得到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这对于本研究而言意义重大。《清代藏事奏牍》辑录了47位驻藏大臣的原始文本史料。其中包括对上的奏章,平行的咨文,对下级的指示,对外关系等,涉及到西藏的政治、经(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学术价值范例)济、军事、外交、交通、贸易等,对于研究清廷对于西藏的管辖及其政策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下卷中清光绪十四年到宣统二年(1888~1914年),也就是升泰到联豫的在职期间的奏牍,对于本项目探究同一时期亚东关开关始末、影响及清廷反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也是本项目研究的基础史料之一。而《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收录了大量中英双方官员往来的正式信函以及亚东关税务司上报中央政

府的系列奏折,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贸易数据,包括货物种类和价格、财政收支、贸易总额统计、月报表、季度报表和年度报表,此外,还有官员对于贸易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编者附注的统计单位换算和汇率,为研究亚东关商贸提供了详实的史料支撑。

2. 利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分析一些历史问题

因为本研究涉及到历史以外的诸多问题,所以在研究中不可避免的使用学科交叉的方法来分析一些历史问题。在梳理亚东开关前后的史实时,不可避免的要对亚东的特殊地理位置进行分析,而且对第一次英国侵藏战争时的行军路线也有一定程度的涉及,这就不得不运用地理学上的地图知识和军事学上的一些东西。比如,西藏很多地方的古今地名并不一样,为了找到现在和文献中对应的地点,就要把历史研究方法和地图学知识联系起来;而在研究藏印商贸关系的问题上,尤其是在处理《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中的大量数据以及进行对比中,就运用了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对于从多角度来解读历史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3. 寻求相关藏学专家的帮助

我组成员对于西藏历史毕竟知之甚少,不管是从史料掌握程度还是对见识深度上,都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寻求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邓锐龄先生的帮助。邓锐龄先生今年90多岁,在西藏历史研究方面建树颇丰,著有《元代中央与吐蕃的关系》(中国藏学出版社,1988年)、《邓锐龄藏族史论文译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等等。邓锐龄先生不仅扩大了我们参考文献的来源,同时对于本研究的一些具体问题还提供了宝贵的建议。除此之外,我组还走访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交流,对于本研究大有裨益。

四、 研究创新点

1. 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数据,融汇中英文第一手资料,挖掘背后的历史价值

本研究从北师大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查阅了大批一手二手史料,同时还注意中英文史料互相对证,使得本研究的资料来源广而且可信度比较高。本项目收集录入了大量亚东关开关贸易时的各项表报和记录以及开关前后西藏的各项贸易数据,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会对已有数据进行深入地经济分析,从不同阶段货物的价格、类型变化来探究西藏经济结构所受影响和英国侵略需求的转变。此外,本项目还将融合大量一手的英文史料,如荣赫鹏所著《英国侵略西藏史》、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档案中的《1880年至1950年英国政府于亚洲和中东地区的殖民政策和情报文件》和《印度事务部档案之西藏,不丹,锡金,尼泊尔》部分的资料(Tibet、Bhutan、Sikkim、Nepal: Sources in the India Office Records , India Office,UK Government Department)等,努力发掘隐藏在贸易数据波动背后的深层历史原因。

2. 研究从浅入深,层层深入

本研究之所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亚东开关前后的史实背景做一个系统梳理;二是在《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的数据基础上,对1894-1914年藏印商贸进行深入的分析;三是探讨英国势力在亚东开关后,对西藏上层贵族的对待外国倾向的转变,是因为他们之间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后一篇都是在前一篇的基础上写成的,这样就避免了研究内容过于分散,而且有助于研究的深入。

3. 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问题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本项目通过研究历史上被英国侵略的西藏,从中获得反思和启示,并结合当下部分分裂势力妄图分裂西藏,国家开发西藏、促其经济发展,加强与我国陆上邻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建设稳定周边环境等时事热点,为现实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以史为鉴”,不仅升华了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还提升了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篇二:成 果 简 介(含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1

成 果 简 介(含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本课题针对中学实验教学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学生缺乏动手习惯与能力的现状,借鉴国内外有关实验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立题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学实验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新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常规。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课题研究理论基础扎实,政策法规依据及教育科学依据充分,目标明确。从学习教育理论到构建教育教学模式,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操作应用,从教师的身体力行到学生主体的积极自主发挥,采取教师边探讨边实践,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师生互动的研究形式,整个研究过程组织得当、方法科学合理。

三、课题立足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探索出一条有效提高学生动手习惯与能力、兴趣和乐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路子。

1、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且易于操作的新型实验教学活动框架。

2、为教师自我提高、自我进修、自我角色转变提供了一个好形式。

3、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动脑习惯与能力提供了一个好途径。

4、调动全体学生进行实验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使有效地实施实验教学改革成为现实,使在全方位上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和能力成为可能。

5、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科技教育、实验研究、教具仪器的研制及开发能力。

四 、该课题研究在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实验教学模式的学科化研究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根据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优效性、创新性原则,突出素质教育思想,注重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统一,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杠杆、以创新思维为基调的由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系统中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动脑的大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理论水平,师生的实验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大有提高。(1)撰写论文30多篇,其中在国家、省级CN报刊上发表文章14篇(含学生发表文章6篇)。(2)获奖论文13篇,其中省级7篇。(3)自制教具学具40多件(个),省、市级获奖6项(其中学生3项)。(4)学生参加青少年创新大赛、全国劳技教育创新大赛、“光大杯”大赛、自制教具评选等共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三十多人次。获国家专利一项。 (5)课件4个。(6)讲座4个。(7)学生调查报告、研究报告4份,研究性学习论文十多篇(其中获省级一等奖3篇)。

(8)实验(校本)教材三编,约5万字。

五、产生较广泛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学校先后多次获县、市、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优秀组织奖。被评为省少年科学院一级分院。在《中学生理化报》、《少年发明与创造》、《巢湖日报》、《安徽教育报》、《中国知识产权报》以及省、县等多家电视台、电台均有对学校开展实验、实践、科技活动获得了可喜成果的报道。《教育文汇》以“教研组写真”长篇专文报道了物理教研组。

安徽省庐江二中“大实验教育开放式实验”课题组 束义福

篇三:学术论文范例

来源于:《视听》15年1期目录

全球化下传媒出版的时代发展思路研究

杨浪涛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传统的出版技术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传媒出版逐渐发展起来,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但传媒出版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传媒出版技术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在这个全球化的形势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传媒出版的研究有着更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对传媒出版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探索,希望可以为传媒出版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字:全球化;传媒出版;发展思路;研究

前言

信息越来越多,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发生了改变,不仅仅是吃穿住行,连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立稳脚跟,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书籍报刊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出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要对其进行改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武装,发展传媒出版,促进学术著作出版的进一步发展。

1全球化下传媒出版的必要性

全球化发展越来越深化,影响着日常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尤其是一些学术文化交流,而书籍报刊作为传播学术文化的载体,更要紧跟潮流,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传媒出版是借助信息技术将学术著作以传媒的形式进行传播,手机阅读,手机报,数字图书馆,电视电影等一些渠道。这些渠道可以借助网络更好的传播,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

1.1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越来越多,传播越来越迅速,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更加的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的出版方式进行改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进行数字化出版,满足人们的需求。利用“全媒体复合出版”技术,综合使用“手机平台”、“互联网平台”、“数字图书馆”、“手持阅读器”、“终端数字设备”等设备,可以实现统一用户管理,创建信息资源的共享,协同办公的一体化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1.2读者的迫切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版物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满足读者的需求。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出版者应该潜心研究全媒体出版模式,以便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读者。大力发展全媒体出版,有利于让阅读变得更加便捷,降低阅读成本,同时能将更多潜在读者转换为现实读者,并由销量的扩大而增加出版者的收益。

1.3传媒出版有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一方面,传媒出版是借助信息技术将学术知识共享在网络上,以供读者查看,不再需要大量的纸质出版,节省载体材料,也省略了繁杂的出版流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降低了成本,为出版商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传媒出版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纸质出版物的消失,纸质出版物才是出版的主要产品。另一方面,传媒出版有利于全球互通,借助网络相互传播,外国读者也可以共享学习,引发更大范围的思考,促进学术上的交流。使学术思想、观点得到全球各界的争鸣,完善学术理论,增强社会效益。

2传媒出版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传媒出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传媒出版发展的不完善,仍有一些阻碍因素。网络作为传媒出版的主要平台,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媒出版技术的发展。由于传媒出版发展的不足,一些相应的规范制度尚未成型。投稿作者的观念意识和知识产权问题也对传媒出版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传媒出版的研究迫在眉睫。

2.1传媒出版现状。现在的传媒出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其中手机移动阅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智能机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共享阅读一些书籍报刊,方便了读者的浏览与阅读。出版社在得到作者的同意后将其作品共享在网络上,让读者进行阅读,进行文化传播。出版社与网络运营商进行合作,进行手机报订阅阅读。如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与移动和电信开展了合作,每月或每周发行特色杂志内容,效果显著,订阅量达到50万之多,让学术作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传媒出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旧有一些问题让我们担忧,作品作者对传媒出版的不认同,网络安全问题等。传媒出版的范围较小,一些权威性的书籍报纸还未做到完全传媒出版,不完全信任网络,以至于不能全面传媒出版。

2.2网络的不安全性与网络编排的不规范。身处网络时代,时刻被网络信息所包围,网络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信息丢失、泄露情况时有发生。网络信息范围广,传播渠道多,不便于控制管理,而且网络信息容易被修改,不像传统出版物那样便于控制管理,总之,在网络安全方面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另外,网络编排上也有一些问题,目前还没有规范的传媒出版格式,不能大范围内的统一管理,不利于检索查阅。国家对传媒出版认识还不够深入,得不到重视,许多格式无法与国际接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媒出版的发展。

2.3知识产权的不完善。在学术著作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知识产权问题,也就是学术作品作者问题,国家有明确的法律对知识产权进行了规范,但知识产权问题仍旧存在。在网络社会里,我国的网络规范制度还不够完善,信息窃取,作品抄袭现象层出不穷,信息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损害了原作者的权利,导致许多作者对传媒出版望而却步。

2.4作者的观念意识。传媒出版的宣传力度不足,许多人缺乏对传媒出版的深刻认识,对传媒出版不够信任。许多作者害怕自己的作品共享到网络后会被窃取,损失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出版社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被动的等待投稿,很少主动向一些学者进行约稿,来提高书籍期刊的质量,也不能带动更多的学者认同传媒出版的方式。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不接触传媒出版的有关知识,对传媒出版有所抵触,不信任传媒出版这种出版方式,原有观念没有及时更新。

3传媒出版的有效途径

传媒出版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加强网络的建设,增强网络的安全性,进一步规范网络出版的基本排版情况,促使传媒出版的合理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传媒出版的发展之中。

3.1加强网络建设,规范网络编排。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对于传媒出版来说,网络安全问题更需要注意,保护作者的权益,保护学术著作的原始准确性。在这个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向国际靠拢,与国际学术出版相接轨。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做到了出版的全面信息化,从信息采集、编纂到出版等一系列流程的网络化,大部分期刊已经实现了在线出版。而我国现在的网络期刊书籍较少,缺乏统一管理的出版网站,出版方式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传媒出版并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照搬到书上,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排版制度进行排版。网络排版也要规定一些相应的制度来统一规范书籍报刊的排版形式,争取美观合理,促进传媒出版的发展。

3.2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传媒出版的发展。知识产权问题是令许多作者对传媒出版望而却步的主要因素,知识产权问题影响着作者的权益,要完善知识产权法,适应这个信息社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媒出版中去。传统出版的一系列步骤都要作出相应的改变来服务于传媒出版,保证传媒出版物的质量。明确自己出版社的定位,找到主要方向,向一些权威的学者主动约稿,创作核心期刊,集中出版有关的学术著作。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要求,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筛选,降低重复率。如许多出版社会有查重率这一要求,保证了学术作品的质量。在信息繁杂的形势下,对作品的严格筛选很有必要。

3.3加大传媒出版的宣传教育。许多人对传媒出版的了解不够充分,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对传媒出版进行宣传。网络作为传媒出版的主要平台,为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可以提高出版社的影响力。传媒出版在线共享,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内容定制,大大方便了作者的阅读,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浏览时间,可以及时了解最核心的内容。也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宣传出版,音频与视频有更强大的冲击力,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4结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传媒出版的发展越来越迫切,传媒出版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更好的进行文化传播。传媒出版还可以降低出版的成本,提高出版的效率。在信息化的社会下,信息广泛传播,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传媒出版适应了读者的要求。对传媒出版进行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解决发展过程的问题,规范出版步骤,逐步完善传媒出版,增强我国学术作品的影响力,促进中外的进一步交流。

参考文献

[1]文心,郭易.对话童健:出版传媒集团的发展需要返璞归真.《出版发行研究》 .2013年5期

[2]吴宝安.改革,成就精品出版 .《科技与出版》.2013年1期

[3]张云峰.出版传媒集团发展的路径选择.《传媒》 .2012年11期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