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列表页

著名教育论文作家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4  分类: 教育论文 手机版

篇一:2014年高考前值得一看的十五篇优秀议论文

2014年高考临考前值得一看的十五篇优秀议论文

1、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2、眼光

同样的景物,有人觉得美丽,有人却觉得平淡;同样的事物,有人看到了机遇,有人却熟视无睹;同样的生活,有人活得坦然,有人却活得凄然??面对同一世界,为什么每个人的收获与感受如此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眼光不同。你用什么样的眼光打量世界,世界就回馈什么样的东西给你。你想世界给你精彩的生活,你就得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发现美丽。罗丹曾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我们身旁有多少美丽的风景,有多少动人的画面啊!可是,我们忙于世务,匆忙地赶路,匆忙的眼光无法看到这些美景。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花就应该那样鲜艳,草就应该那样嫩绿,人性就应该那样善良,于是,心中的那份触动和敏感随着匆忙的眼光悄悄丢失了。于是,便有了生活枯燥乏味的感叹。海伦?凯勒尽管双目失明,但她并不缺少欣赏的眼光,发现四季的盛景如一场极其动人而且演不完的戏剧。这是因为她内心深爱着这个世界。可见,欣赏的眼光需要有爱心做基础。让我们用欣赏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为发现一朵花开放而欣喜,看到清晨第一缕阳光而欢乐,望着湛蓝的天空而陶醉,目睹一个小小的善举而感动,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世界多么美丽,心里就会充满阳光。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抓住机遇。冷战结束后,东德和西德之间的那道柏林墙也随即被推倒。那些被推倒后剩下的断壁残垣、碎石瓦砾,在旁人看来就是一堆废物,毫无用途。可是有一个年轻人却看到了它的价值,因为这些遗迹遗物是历史的见证,将来的价值不同寻常。于是,年轻人买下了它们,经过加工,这些废料摇身一变,变成了柏林墙推倒后的纪念品。人们为了记住这段历史,纷纷购买纪念品。那些原本无用的东西却使那个年轻人获得了财富。正是因为那个青年有着敏锐独特的发展眼光,才发现并抓住了这个别人都抓不住的机遇。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周围的生活,关心生活的世界,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事物的价值,抓住人生的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

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坦然的眼光对待生活。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碰到困难,遭受挫折。有些人常常抱怨命运不公,有些人则容易绝望轻生,更有甚者想报复社会,就是因为这些人缺乏坦然的眼光,看不到生活的光明和精彩。邓小平遭遇三起三落,他没有气馁,没有轻生。正因为他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所以才有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冯骥才被下放,生活贫苦,他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还在自家院中种上扁豆花,每日作画。正因为他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所以才没有迷失方向。体操运动员桑兰,祸从天降,一夜之间由一个灵活好动的女孩变成无法动弹的病人。面对灾难她没有退却,反而活得更加精彩,这也是因为她能用坦然的眼光看待生活。可见,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困难挫折时,一定要用坦然的眼光去看待,这样才能让我们释怀,才能生活得更加精彩。 总之,当你用什么眼光看世界时,世界也会还给你什么。如果你想拥有欢乐、健康和成功,拥有丰富精彩的生活,那么就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吧。

3、要学会关心自己

①初看这个题目你也许会觉得奇怪:关心自己?谁不关心自己呢?其实你错了。也许正如你所说,每个人都关心自己,但不一定人人都会关心自己,其间难免有人走入误区,所以今天我强调:要学会关心自己。

②关心自己的道理其实是浅显易懂,但如果仅仅是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未免肤浅。的确,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很必要的,“身体

是革命的本钱”嘛。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学识、文化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这些难道不值得关心吗?如果对这些问题都不关心,而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一个人又怎么能全面成长呢?可见,学会关心自己的确非常十分必要。

③要学会关心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除了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欠缺”什么。这里的欠缺不仅是指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匮乏,还有精神生活、道德品质、为人处世、学识文化等等各方面的欠缺。一个人欠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欠缺的也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了解自己真正需要和欠缺的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完善自己。要知道“药到病除”的前提是“对症下药”。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说的上是关心自己,你才自己的关心才会有效果。

④要学会关心自己还要注意客观地评价自己,有褒有贬。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高地估价自己,盲目自满,丧失进取的动力。反之,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低地估价自己,妄自菲薄,动摇进取的信心。关心自己的目的是要使自己在不断地自我发现和反省中驱恶扬善,不断进步,而不是在孤芳自赏中不断后退。

⑤同时,我们必须懂得学会关心自己和学会关心别人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关心自己决不是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社会是个大家庭,是由许许多多的人组成的。我们要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风气,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温暖、可亲的大家庭。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人际关系似乎比以前“冷”了,这就更应提倡多关心别人,而我以为要关心自己都不懂得人会很好地关心别人。因此,我们要学会关心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会关心别人。

⑥现在你明白关心自己并不是每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了吧。当然要学会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不断改正缺点,完善自己,使自己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你的人生道路一定会变得更加宽广,更加有意义。

4、做最好的自己

有位哲人说: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你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能成为伟大的人,那就当好一个平凡的人。我却要说,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岗位,从事怎样的事业,肩负怎样的使命,都要有执着的精神,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始终如一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王顺友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邮递员,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他担负的马班邮路,山高路险,气候恶劣;他一年中有330天左右的时间在大山中度过。但是,他一个人,一匹马,在这漫漫邮路上一跑就是20年,20 年来步行26万公里,足可以重走长征路21回,环绕地球六圈半。20年

来,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搞好本职工作是我的责任,再大的苦也要忍了,不能给党丢脸。”王顺友那朴实的话让我们明白了一个生活真谛:不管你处在怎样的条件下,只要你执着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责做好它,你就是一个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不管遇到怎样的命运挫折,都要全力以赴从事自己的事业。我们都知道霍金的名字,命运带给霍金的是残酷和不幸:正在读研究生的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接着,中枢神经残废,肌肉严重衰退,失去了行动能力,手不能写字,嘴说不清话语,终身要靠轮椅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生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全身心扑进他的研究事业,靠唯一能够活动的手指,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在天文学的尖端领域——黑洞爆炸理论的研究中,获得了震动天文界的重大成就。“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霍金的话告诉我们:不管你遇到怎样的挫折与不幸,只要你坦然面对,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你就是一个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不管面对怎样复杂的形势,都要坚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们都曾经被中原大地上的女英雄任长霞的事迹感动过。任长霞一踏上登封的土地任公安局局长,面对的是治安极差的登封:斜黑势力横行霸道,百姓群众敢怒不敢言。但任长霞明白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明白自己是百姓的保护神,因此,她坚定不移,擒大要犯,抓小毛贼,破丢失耕牛案,铲除“砍刀帮”??雷鸣电闪、手脚生风地连破了一堆大案后,登封的社会治安立竿见影地好转,老百姓的摩托车不锁就敢放在街上过夜,任长霞在登封人心里变成了雷震嵩岳的女神警和“任青天”。与她扫恶打黑的如雷、如火不同,她对百姓如水、如霞,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赢得百姓的爱戴。专为任长霞刻的石碑上写着:“有为而威邪恶畏,为民得民万民颂”。石碑上话诠释了一条真理:不管面对怎样复杂的形势,只要你爱憎分明,执着于自己的使命,你就是一个最好的自己。

当然,执着不等于固执。固执是不管自身能力,不问是否可行,埋头蛮干。执着是对自己岗位、事业和使命的热爱和责任感,是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用毅力、勇气和才智来创造奇迹。

总之,执着的精神,让一个身处平凡的岗位的朴实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创造出邮政史上的奇迹;让一个热爱事业的残缺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创造出科学史上的奇迹;让一个不辱使命的柔弱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立起公安线上的一座丰碑。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最好的自己,也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只要你认准自己的目标与信念,执着地追求和奋斗。让我们为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努力吧!

5、支 撑

一幢楼的高度需要一块坚实的地基的支撑,鸟儿的翱翔需要风的支撑,跳水运动员能表演出华丽的动作需要跳水板的支撑。同样,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也需要有所支撑。

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从小便对学医痴迷。年轻的他,翻遍了家中的医学典籍,他毅然决定出去游历,回来后也能写一本医学巨著。于是他便踏上了求医的路途。李时珍一路历经千辛万苦,艰难险阻,有好几次为了找寻草药而与死亡擦肩而过,但是他仍然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终于找到自己所寻求的草药。去时满脸豪情,归时已两鬓斑白。李时珍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完成了著名的《本草纲目》,成为一代经典。

支撑李时珍成功的是不懈的努力与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像,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并且完成了一般人都难以完成的经典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正因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残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残疾人的骄傲。

支撑海伦成功的是她敢于正视人生磨难的勇气以及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面对着自己正饱受摧残的祖国,一位将军握紧拳头,他决定要反抗。他便是2战时期自由法国的领袖——戴高乐。他没有向强大的德国人妥协,而是带领自己的国人作殊死抵抗。打游击,炸铁路,但凡一切能阻碍敌人的行动,无论大小,他都会亲自指挥作战。正是由于自由法国的顽强抵抗,才使得盟军有了足够的时间准备,而且戴高乐本人也赢得了国人的尊重。 支撑戴高乐成功的是自己的拳拳爱国之情。

当然,有成功,必有失败。2008年的奥运会,刘翔失败了。但是虽然支撑刘翔脚踝的韧带断了,但是还有我们中国13亿人在支撑着他。我们都希望能够在赛场上重新找到那充满自信的中国笑容。

支撑是一种力量,支撑更是一种信念。朋友,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支点去支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吧!

6、生命维他命

近日看到一篇报道:一个到中国旅游的美国小伙子,奋不顾身地为一名中国老人夺回被抢的包,而在场的中国人却个个无动于衷。我看后不禁感到心寒和疑惑:为什么素不相识的美国青年会挺身而出,而身为同胞的中国人却无动于衷呢?听说美国人好吃维他命,是不是他们的维他命中含有什么特殊成分,能教人见义勇为?如果有的话,我想这种维他命应该叫“勇气”。而国人恰恰缺少这种生命维他命。

篇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论文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业余)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论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办 学 学 院 网络教育学院

校外学习中心佛山广播电视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0809

指 导 教 师 王炎龙

学 生 姓 名 邝超雄

学 号 aDN2082j6001

2010年9月12日

论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学生:邝超雄 指导教师:王炎龙

摘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其生命意识的强烈主要缘起于悠久深厚的楚文化熏陶,湘西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的滋养,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陶冶。沈从文对生命现象的思考和探索极其广泛和深刻,其生命意识的内涵也具有丰富性、广阔性和深刻性等显著特点。沈从文主要是通过生命与自然性和社会性,生命与“情感”和“偶然”,生命与“理性”和“意志”,生命与“美”和“爱等关系的认识和剖析,来努力探寻生命的超越性意义和终极性意义。沈从文对现代都市颓废灵魂的疗救,对乡村生命形态停滞的隐忧,对现代性后果的救赎以及其在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的艰苦探索,都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生命意识的丰富而深刻的意义,这必将给现代以及将来的人们以广阔而悠远的生命启迪。

关键词:沈从文;生命;美学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和博大人道主义情怀的著名作家。他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对政治无信仰而对生命极关心”川的乡下人,可以说生命意识是沈从文创作意识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其文学思想与创作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层面,从这一意识层面可以透视沈从文作品中的许多重要现象,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内涵。沈从文又是一位对生命具有独到思考的作家。他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深伏于文学的“真”与“梦”中,在对人物品格的迷醉描写中熔铸了他那旺盛执着的生命意识,并以经世致用的坚韧生命意识为旨归,以期唤醒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人类远景凝眸”。沈从文以浓烈的生命意识在创作中展示了多种多样的生命形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并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通过艺术方式表达出来。在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和与之对立的都市世界中,他为我们描绘出两个呈现出对立形态的生命世界:前者表现出一种理想状态中的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生命形态,是沈从文视之为生命寄托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民族旺盛生命精神的象征;后者则揭示出一种虚伪堕落、枯萎衰颓的生命形态,它妨碍着个体生存和民族精神的向上发展,显现出作者隐藏于心底的浓浓的生命焦虑。沈从文通过鲜明的生命意识,以深层的生命忧患目光关注着民族生命的生衍与发展,用饱蘸生命激情的笔墨抒写了文学生命中光辉灿烂的诗篇与华章,他的笔下奔涌着滚滚的生命意识,浸透着自身的血肉灵魂与终极关怀。可以说生命意识是

贯穿沈从文创作的主线和血脉,是沈从文创作的终极精神与旨归,是我们研究沈从文绕不了、拐不过的关节与枢纽。探讨沈从文创作的生命意识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梳理沈从文全部创作的基本构架,挖掘其作品的深刻内涵,揭示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1 沈从文生命意识缘起探析

沈从文的生命意识首先受到我国儒家学派文化精神的强烈影响。沈从文的生命意识强调生命价值的实现与超越,他曾说,很愿意尽一份时间来把世界同世界上的人改造一下看看,他试图寻找一种“生命品格”,它能吸附和有助于民族向上、向前的努力,以实现民族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沈从文的这种生命意识特点特点显然是受到我国古代儒家重视个体生命与群体、社会、历史、伦理、道德密切相连,一言蔽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沈从文的这种改造生命品格以期达到再造民族性格的思想家与儒家“修身养性安天下”的精神可谓一脉相承。

1.1 悠久深厚的楚文化熏陶

沈从文之所以能写出极具生命意识而又富含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来,是与湘西悠久深厚楚地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的。所谓楚文化,是指中国先秦时期以江南少数民族的巫鬼文化为主体,融合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与北方中原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发源地。湘西作为楚地的一部分,它的远离都市、极其偏远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它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活生生的巫楚文化的原生形态。世世代代居住在当地的苗民们,不仅和南迁的楚祖先们的后裔共同生活在一起,而且以他们特有的本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楚文化。关于湘楚文化,凌宇教授曾这样概括:“厚积着民族忧患意识、炽热的幻想情绪、对宇宙永恒感和神秘感的把握。”刘一友教授也说它是具有“旺盛的生命意识,泛神思想”。沈从文在去京之前就生活在这种弥漫着楚地巫鬼文化的生活习俗之中,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这就为他后来创作中呈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例如,湘西女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她们充满活力的健康生命所遭受的折磨和摧残,就给沈从文留下了深刻而又惊心的印象。她们的放蛊、作巫、落洞“都源于人神错综,一种情绪被压抑后变态的发展”,沈从文对她们生命痛苦的描写显现出她们对生命留恋的强烈渴望和对生命幸福的强烈企盼。如写女子“落洞”自尽前的幻觉:耳闻萧鼓,眼睛放光,脸色发红,心态恐慌,周身散发着奇异的香味。这就计,人在幽明不分,人神错乱的恐惧震惊的氛围中去体会生命的痛苦和生存的意志。楚地优秀文化的代表和奠基者,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给沈从文的生命意识萌

生以极大影响。他那关注民生、体恤生命、爱国爱民、痛斥腐朽,和不懈探索富国强民的宝贵精神;他那丰富奇诡的想像,充沛炽热的激情,以及对理想生命人格的孜孜追求,无不深刻影响着沈从文创作的生命意识。沈从文也非常明确自己创作所植根于其中的文化传统与屈原是同出一源。他说:“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沈从文的“自然生命”、“率真尚情”、“粗犷强力”、“生命人格”等观念和浪漫想像的抒情文风,无不打上了屈原湘楚文化的深刻烙印。

1.2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所激

湘西地处偏远,贫穷落后,充满着原始的神秘和恐怖,交织着奇异的野蛮和困苦。那里崇山峻岭,江流湍急,公路不通,火车不行,一道道天然屏障将其与外界隔绝,形成一片片犬牙交错的一漠山地,是一处非常封闭的地理环境。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面对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了能裹腹蔽体,终年辛苦(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著名教育论文作家)劳作,四处奔波。他们翻山越岭,撑船潜水,为求生存而顽强挣扎,自强不息,磨练出敢于与困难和痛苦相斗争的铁骨铮铮的生命强力。湘西的农民、矿工、水手、士兵等,在严酷悲凉的人生现实面前不悲观沉沦,不怨天尤人。他们不仅能坚强地面对和忍受残酷的现实和命运,而且还能够勇敢地抵抗着命运的摧残和折磨,并执着于人生的悲喜哀乐:农妇们象男人一样辛苦劳作,但衣饰上却依然“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一面”;游侠似的人物田只怒和龙云飞,蛮悍中不乏古侠士遗风;水手和妓女们在艰辛的生存环境里演绛着生命的活力??在艰辛困苦的环境中挣扎拼搏的湘西百姓给沈从文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生一于此而长于此的沈从文,耳闻湘楚人民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事迹,目睹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雄强生命力,不能不为之感动和慨叹:“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因此,他满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极力描写湘西芸芸众生在艰辛生存环境中所显示的令人惊叹的顽强生命力—不仅繁衍生息,生生不己,而且能够从容面对,自得其乐!因而作者笔下的众多湘西男一子无不表现出粗犷剽悍,吃苦耐劳,充满雄壮生命力的形象,即使是柔弱女子也表现出无比坚强和执着的生命庄严和自由。

1.3 生机盎然的自然界陶冶

湘西地处我国美丽的大西南,那里崇山环绕,河流潺潺,寿山绿水,风光旖旎。丰

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陶冶出沈从文热爱山水一草木、钟情青春生命、关注民生民度和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品格。沈从文对大自然不但是异常钟情和痴迷的,而且还有一种异乎一寻常的观察和辨别能力。他在《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写到:“??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语言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酬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睦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刺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自然万物的形色声味不但有力地吸引着沈从文的心智神思,而且激发出他对万物生灵充满无比关爱的生命意识。他在作品中经常强调的生命要与“自然契合”,赞美生命的朴素、原始和朝气,无不与他深受大自然生气的陶冶有极大的关系。

2 沈从文生命观的内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可谓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精心构筑了一个异彩纷呈、丰富如画的艺术世界,尤其是他终生眷恋的湘西世界,更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在这个世界里,他以“乡下人”的那份偏执,用自己那支沉郁的笔,饱蘸故乡湘西的自然丹青,用画笔书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生命。信仰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挖掘生命,是贯穿整个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

2.1 生命超越性意义的探求

2.1.1生命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沈从文的生命意识观念中最基本的是他把生命看作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的有机统一体,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有机融合。他认为生命既有其自然性的一面,又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两者是高度融合、有机统一的。在沈从文看来,“自然”总是与活力、生机、朴实、人真、不扭曲、不做作、不矫饰相联系,代表一种自由和率真的天然品格;而生命的“社会性”则表现为彼此理解、和谐相处、团结互助、努力自为、积极向上等,它更多地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决定性,但自然性与社会性又不是单独分离的,而是紧密联系,互为一体的。

2.1.2生命与“情感”和“偶然”

在沈从文的生命意识观里,他总是把生命与“情感”和“偶然”密切联系在一起。他在《水云》一文中反复提及生命中的“情感”和“偶然”,“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实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

篇三:文学名著论文

解读《简爱》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简爱没有姣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他著作中的主人公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关键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生动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独立;自尊;平等;反抗

1.关于作品的介绍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10月发表了她的长篇小说《简爱》,顿时轰动了英国文坛。在英国文学史上,它被称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驱使人拿起这本书,随之深深感动,心灵也为之震颤。

这本小说通过对孤女简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反响巨大。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评论季刊》上提到“《简爱》与《名利场》受到同样广泛的欢迎”。乔治·艾略特则深深地被《简爱》陶醉了”。它一经发表就以其塑造的鲜明的人物性格著称。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然而,在不同的时代, 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按照维多利亚时代妇女的行为规范, 简爱犯了两大过失: 一是主动向一个男人表达爱情;二是她拒绝了另一个男人的求婚。随着20世纪女性主义的发展, 女性主义者们认为简爱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时代, 真正在文学中确立起妇女的独立意识.它不仅控诉了男性的压迫, 歌颂了女性的优越, 还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天然情感。著名的女性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称赞它“勇敢、真诚、紧紧扣住女人的感受”[1]。论褒贬,女主人翁简爱的性格促成了作品的价值。从她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中, 她的独立、倔强、自尊、平等以及与命运抗争的性格充分地体现出来。

2.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任何一部小说的诞生都与其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世纪上半叶,即维多利亚的早期,这一时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 英国社会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一方面是贵族、资产阶级更加富裕;另一方面是下层社会人民的生活日益穷困。这一分化给社会带来波动和不安,整个社会处在持续不断的动荡不安中。这些动荡惊醒了把自由竞争作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最完美的人们,使他们不再相信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所宣扬的“理性社会”,也厌恶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理想进行的空泛追求和朦胧的描述,从而对当时社会重新做一个考察和审视,揭露与批判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罪恶和弊端。于是,英国文学史上出现“光辉的一派”现实主义作家。他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分析

当时的社会,宣扬自己的理想和思想。

在此期间,诸多的社会问题之中,妇女仍被视为第二类层次结构,此时,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被迫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们没有得到相应的对待,因此,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女权主义运动开始为妇女的平等和自由而斗争,并为他们的教育和就业机会[2]。其中一些优秀的女性,如著名的女性作家勃朗特姐妹,他们就是这些伟大的英国现实主义者。虽然资本主义已经出现,但是旧的惯例和偏见依然占主导地位。他们既创造了资产阶级文明的照片,又显示了百姓的苦难。

3.作者对小说的影响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一生多半在苦难和不幸中度过,没有欢乐和幸福,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流行的瘟疫夺去了两个妹妹的生命。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尽管工作努力,但所受的是非人的待遇,终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生活上的多灾多难构成了她悲剧的一生,形成她孤独、抑郁而又嫉恶如仇的性格,这种性格使她作品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凝滞抑郁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突出表现在代表作《简爱》当中,而人们也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受人们歧视,地位低下。她们没有权利,没有资产,只是男人的附庸和奴婢,依靠着男人的恩宠和施舍来生活。面对这种现实,作者通过简爱这个人物形象,宣泄自己对社会的怨愤和不平,展示自己对妇女平等地位的追求。小说女主人公那反抗、倔强、独立、自主和追求平等自由的性格就不仅仅是对压迫,歧视妇女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不平等买卖婚姻的揭发抗议,同时也是对争取独立自主和妇女解放的热情高喊[3]。

4.简爱的性格特征

4.1叛逆反抗,自尊自主

简爱的内心是叛逆反抗的,从来没有放弃自尊和自主。简爱是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伤寒而相继去世。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境况, 简爱并没有忍气吞声, 而是萌生了反抗情绪。当表兄不分青红皂白地狂打她时, 被积压已久的愤怒终于暴发出来,演变为激烈的动作和语言, 怒斥他的表兄:“你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你像个杀人犯,像个奴隶监工?你像个罗马皇帝!”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在简被送到洛伍德学校之前, 里德太太造谣说简品格坏, 爱说谎, 面对这种无端的指控, 她勇于捍卫自己的尊严, 敢于与舅妈代表的强权作斗争, 奋力反驳到:“别人以为你是个好女人, 可是你坏, 你狠心。你才会骗人呢!”寄人篱下的生活境况, 长期受到欺负和责骂, 使简幼小的心灵中充满了爱与恨的激情, 养成了“大胆, 激越, 坚强的个性 ”。这样的童年的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一对恋人的结婚计划被粉碎时,罗彻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方案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具有无可争辩的诱惑力,但是她拒绝了——“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

她从此逃离了。

4.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

自由、平等是简爱的性格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深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万奢望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惟其如此,它也就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只有像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去坦荡荡的去爱。不论贫困还是富有,更不会因为罗彻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平等观念是简爱性格构成的一个关键因素,更是她为之抗争的原始动力。平等观念的接受和确立,令简爱轻而易举地和其他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驱逐自卑的阴影,她因而变得自尊、自信而振奋。

简爱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是简爱发内心的为精神平等观念的辩护。正是如此她使罗彻斯特明白了她的感情, 确定了对她的爱恋与尊重。

4.3. 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

4.3.1勇于追求真爱, 表现果断、独立、有主见

为了过独立的生活,离开学校后, 简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在这里, 简赢得了男主人公的等级制度和世俗观念挑战。在罗彻斯特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卑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是因为她的纯洁、高尚、正直和没有受到世俗污染的心灵,使罗彻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地爱上她。

可是在得知罗彻斯特还有疯了的合法妻子,她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 她的精神、灵魂希望与罗彻斯特在一起, 可是理智告诉她必须离开。留下意味着成为罗彻斯特的情妇, 意味着失去自尊、自爱与独立, 于是, 简爱选择了离开。她要的还是一份真正意义的完整爱情。然而,当简爱离开了罗彻斯特后,并没有在感情上抛弃他;相反,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到打算为其作永远的牺牲,贫困时是这样,富有后仍是这样,更不会因为罗彻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4.3.2拒绝没有爱的婚姻, 坚持对真爱的追求

暂别桑园, 简遇到了圣约翰。在与简相处的过程中, 圣约翰发现她“温顺、勤奋、无私、忠实、坚贞、勇敢, 非常文雅, 又非常英勇”, 于是向她求婚。按理说, 简爱也是基督教徒, 面对救命恩人为了传播福音而求婚理应是点头答应的, 然而她却拒绝了。她头脑清醒, 富有理性, 看穿了事情的本质。简说, 如果作为助手去印度协助圣约翰的工作是可以的, 但是作为妻子则不行。因为在她看来, 圣约翰爱的是上帝, 并不是自己, 求婚只是为了方便日后在印度的工作, 妻子只是个称号, 里面没有蕴含着爱, 没有爱情作基础的婚姻是不完整的。如

果她答应, 就成为了男性的附属, 失去自己所忠于的理想, 这是她最不愿意干的事。她不能放弃做为女人的权利——对真爱的追求, 她要的是一份真正的爱情。同时, 她不愿意嫁给圣约翰, 是因为她认为上帝不能给她带来幸福, 作为一个基督教徒, 这是有背于教义有背于自己信仰的。当圣约翰责备她不爱上帝时, 她很干脆地说, 她只相信能为人间带来幸福的上帝, 这种对传统教育以及宗教信仰的怀疑和抗拒态度充分反映了简勇敢无畏的反抗精神。

4.3.3重回桑园, 为爱付出

简听到罗彻斯特神秘的召唤, 就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他身边,而此时的桑园已是废墟, 罗彻斯特也双目失明, 左手残废。此时简并没有抛弃罗彻斯特, 而是毅然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 为他付出。为了守住真爱, 简并没有嫌弃失去财产和健全身体的罗彻斯特, 而是勇敢地与他结合, 携手共度余生。

简爱所追求的爱情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洁爱情,不含半点虚假造作。

4.4 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在盖茨海德府,简爱是童话里的“灰姑娘”,弱小,丑陋,怪僻,胆小,任人摆布,是个没有明确地位和身份的“小家伙”,是个“外来人”,是个“异种人”,是个“比不上佣人”的小姐。一切力量都压迫她,残害她的天性,扼杀她的成长,但简爱的心却并没有被丑恶的现实所摧毁,她的精神却因粗砺的生活而锤炼得顽强,她的意志被磨砺得坚决,非凡的处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十岁的孩子似乎具备了成人的智力,而这种超绝的智力促使她无所谓惧地去反抗压迫者。

“你没有权利拿我的书,妈妈说你是个靠别人养活的人,你没有钱。”

“我的里德舅舅在天上,你做的一切和和想的一切,他都看得见,我爸爸妈妈也都看得见;他们知道你整天把我关起来,还巴不得我死掉。”

在劳渥学校的悲惨体验,更表现了简爱的坚强和惊人的意志力。简爱刚刚摆脱舅妈的虐待,就被送到寄宿学校读书,和其他孩子们一起,经常挨饿受冻,挨打罚站。学校里传染病夺取了好多孤儿的生命,简爱却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呆了10年。

“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在这样打人。”这是简爱在言语上对打他的人有力回击,也是在精神上维护自己受伤的心灵。

5.总结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而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了感情。《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白开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的共鸣。

《简爱》是我最喜爱的一本小说,也是我读的第一本名著。它给了我启蒙,教会我要独立,自尊,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虽然是一本100多年前的著作,但仍有其现实意义。《简爱》的价值无需赘述,我想说的是,它对我亦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公昭主编,新编英国文学选读[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杨静远译,勃朗特姐妹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