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列表页

家庭教育论文初一作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28  分类: 教育论文 手机版

篇一: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

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小儿童,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只要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孩子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这过程也的确是凝聚着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血。这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来谈谈我们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

一、“严”字当头,抓住小学关键期

大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请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

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对孩子 “错爱”、“溺爱”、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如对人没礼貌,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办,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做事磨磨蹭蹭等。例如,在我所认识的大学生、高中生中均出现过要父母给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

我家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一切时,一切事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多为公着想,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必须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

我家培养孩子的习惯采取“小时严、大时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我对儿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格。这也就是关键期,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 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二、培养独立意识,使孩子不产生依赖思想。

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怎样长他们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

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处处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经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好像一夜之间孩子就会做些我们从没特意叫过他的事情,我们会惊讶:他怎么学会的?这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肯放手让他迈出第一步,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让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会有两次、三次,总有一天会做好!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将永远做不好。我们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大人盛饭、倒茶水、扫地等,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视培养。我们一是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三、关注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沟通,当好慈祥父母亲,及时解疑答难,正确引导孩子。

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大于大人,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同时,我家非常重视德育,会做人才会做事。德育我们主要从要求儿子不说谎、不要别人的东西、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德育内容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当然,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还有,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不能居高临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另外孩子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般每天都抽出一

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同时,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我们从不用过多的课外培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

四、经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表现。

家庭和学校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保持一致,家长应当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态度,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态度,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等情况,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回家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们一直做得不太好,有些事情幸亏老师及时与我们联系,才避免了在教育孩子方面走弯路及孩子一些不好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家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我们将不断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为人父母者,欲子孙贤者,不染恶习。要教育孩子做到勤奋刻苦努力的学习,将来能成为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为民造福;首先要做到对孩子进行道德的教育,知道理,明德行,教育孩子能成为一个正心、诚

意的人。

贪婪痴慢,人心堕落要因。一切时,一切事要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一切为公着想,要使其作到断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要做到爱一切的人事物,更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将来踏进社会,不为自己,为民造福。 教育孩子要立大志。人无志向就不能成大器。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家庭是经常督促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求孩子要立大志。明确方向,努力学习。精进不退,在家中,要求孩子作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在学校要求孩子做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上课时要做到认真听课,要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一切作业,团结同学,要做到取长补短;在学校要争取多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严格遵守校规,教育孩子力争做到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这就是我们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的纲领。

篇二:家庭教育范文

周测范文(2012.11.13)

别让爱成为负担

高三25班 梁曦予

“虎妈”战歌已经奏响,“狼爸”理论日渐深入各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的心,于是孩子们小小的肩膀背上大大的书包,在家长们的斥责声中走向学校。

突然想起南唐后主李煜,他虽负亡国之名,在政治上完败,可就个人来说,他却将他自己的才智融入到一首首佳词中,为宋代文学添上了特殊的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反观如今的孩子,虽然没有山河将失危机,却在家长的过度逼迫下追赶着一个个神童神话,失了自己的兴趣,没了自己的理想,稍有不对就遭到心急焦躁的父母的数落。

不堪重负的孩子们在网上写下这样一段话:“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的手指甲都是双眼皮的??这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别人家的孩子!”这些让让人啼笑皆非的话语,让人不禁感叹孩子们已被父母太过功利的爱压得透不过气了。

父母将子女看成私有,把对其培养当做对未来的“投资”,这种出于自私和感情的行为,往往缺乏理智和科学的态度,而造成“拔苗助长”的后果。最终导致子女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难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么?

一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新生代的大学生做了这样一番评价:有理想没方向,有个性没主见,有学历没学问,有知识没文化,成年人未成人。父母变相的爱只能导致这样两败俱伤的结果。可是,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成为名人,相反,教育教会人们的恰恰是如何在小处发现幸福,在快乐中找到人生意义,在品格培养中明确人生定位。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心灵和品格的养成往往不及物质的丰富那样显而易见,再加上“光宗耀祖”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让最本该纯净的亲情也染上了功利的色彩。曾有媒体报道,南京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考了44种证书。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学生的推荐材料厚达100多页,各种获奖证书、证明琳琅满目。我在其中看到的,并不是这个女孩有多么优秀,而是她每晚在父母的监督下去上补习班的身影。金钱名利的力量是那么强大,可以将慈祥的母亲和蔼的父亲变成手拿棍棒,空出厉言的魔鬼,可以将暖融融的亲情变成禁锢孩子自由的冷冰冰的锁链,以爱之名。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心中装满了分数竞争、名校崇拜的父母们的苦心,却成了孩子们最承重的负担。如此父母心,在孩子们眼里,不是可怜,而是可憎了。

也许成为李嘉诚或是牛顿并不是那么重要。跑道上需要领跑的人,也需要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人不一定要成为站在塔尖上的王者才算成功,爱也不一定要把子女逼成某人才算真诚。

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多理解孩子们的感受吧。别让爱成为负担。但愿“虎妈”硝烟不再起,“狼爸狼妈”不再出现。

“变味”的教育

高三25 曹文晴

有一则讽刺性漫画:一位父亲用苹果砸向自己儿子的脑袋,儿子痛苦呻吟,欲哭无泪,父亲却不以为意,狠狠地说:“不信把儿子砸不成牛顿第二!”不同的人思想各异。苹果砸在牛顿的头上,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源不仅在于苹果,更在于他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思考能力。当然,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更不应一心只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牛顿”的潜力,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去探寻能开启自己子女们智慧与特长大门的钥匙。

当今的教育制度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不少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2011年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昭示天下,“望子成龙是当前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正因如此,许多类似“虎妈”、“狼爸”式的家庭教育破土而出。被称为“狼爸”的萧百佑秉持“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理念,将他的儿子成功送进了高等院校。记得一位清华大学学子在接受采访时也坦称自己是“被铁棍打出来的”。事实上,这种铁棍下打出来的才子只是特例。难道非得让孩子们忍受肉体与精神摧残的痛苦,才能锻造出“牛顿”这样的人才吗?时下一些父母恨铁不成钢,把孩子们天真烂漫想要到游乐园骑木马、想要与同龄孩子在草坪上蹦蹦跳跳放风筝的时光都给扼杀了,代之以枯燥无味的奥数班、令人厌倦的舞蹈班.......或许孩子们从本能上就对这些方面毫不擅长,或者根本提不起兴趣。可是中国的父母总相信他们知道“什么对孩子是最好的”,他们会用自己的决定盖过孩子自身的需求与想法,孩子们也只能被逼无奈、心不甘情不愿地去顺从父母的要求。难道教育不应该是“因材施教”,去激发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起引导和教化的作用,而是应该不顾孩子们的兴趣需求与成长规律去施予他们精神上的压力的吗?如此“变味”的教育,引人深思。

韩寒高一时因七门功课不及格而主动休学,但他在写作上能针砭时弊,最终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钱钟书高考时数学只考15分,但他在国文和英文上成绩优异,最终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学者。可见,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力,在这一方面表现平平,在另一方面却能一鸣惊人。那么,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或许不能强求自己的儿女成为向牛顿一样睿智的科学家,也许就能让他成为一名拔尖的音乐家、作者、或是体育健将。美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就特别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教育方式较为宽松;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却特别注重孩子的学科成绩,读名校、高学历成了他们的教育目标。就诺贝尔奖得主人数来看,美国籍获奖人数在世界遥遥领先,中国籍的迄今只有莫言一人。国人难道就不该反省一下吗?像“狼爸”一样“棒打出牛顿”的中国式传统教育从另一方面讲是对家庭教育的扭曲,“原汁原味”的家庭教育,应当是父母从子女们的潜能、兴趣出发,进行正确的批评、鼓励与引导,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让教育成为我们人生航海旅途中的一座灯塔,为我们的未来指明正确的方向。

摒弃功利教育

高三25 邱文斌

“每天挨顿骂,儿子上北大,”这是“狼爸”萧百佑的“棍棒宣言”。而英国哲学家洛克却说;“教育的事业并非使年轻人完美地从事科学研究,而是要开阔年轻人的心胸,使其尽可能发挥自己所见。”教育应摈弃功利,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

随着人们思想渐趋多元化,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日渐成为社会的一种通病,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功利化趋向已经蔓延渗透到教育这片净土。生活在功利主义强烈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们的梦想已被功利的潮汐所淹没,任凭心灵如何呼唤,迎接他们的仿佛只有家长铁蹄般的思想灌输。越来越多的家长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肆意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涉世未深的孩子,孩子们沦为一个容器,课余生活被补习班,奥赛班所充斥,他们整天只顾着机械地应付数不清的学习任务,仿佛一具躯壳,丢失了灵魂。在功利主义肆虐的阴霾下,社会学校对学生们的德性教育和责任感的培育,便无从说起,更被堂而皇之地束之高阁,更令人扼腕的是,人们在这条错误的轨道上亦步亦趋,越陷越深。

今年高考结束后,各地高考状元像明星一样狂热,不仅出现了拜状元的现象,各地出了状元的学校须举行隆重的庆典,状元经验广为布道,殊不知这些宣传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传教士,成为学校赚取名望的工具,更成为家长对功利教育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功利教育风气越蔓延,人们就越忽视对孩子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近来竟传出北京高校体检九成不及格的报道,国民体质在功利教育的阴霾下变得孱弱,精神根基更无法茁壮成长。在狼爸棍棒教育的阴影下,孩子得到的只是严厉家暴下的一纸证书,失去的却是选择人生方向的权利。试问:教育难道只是获取高校证书,通向致富之路的敲门砖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的一种错误倾向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自身特点的方法,这种倾向必然导致学生被灌输成烧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我们不禁反问,功利教育是否已经偏离了教育培育健全人格的初衷呢?我们是否应该审慎思考,功利教育是否可取,是否更应该更注重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呢?

孔子有言曰;“因材施教。”教育不应该只管表面分数而忽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现今家长应该摒弃“唯成绩论”,还孩子一片独自思考人生方向的净土及探索理想的青空。只有真正重视学生内心品德,健全人格的根基建设,孩子们自身的禀赋与才能才不会被埋没进而显现,社会才能摒弃功利主义的的流俗观念进而形成开放尊重的教育氛围,国家才能实现“科教兴国”,插上腾飞的翅膀进而和谐大同。况且,在功利教育的背后,隐匿的是人性的贪婪与自私,无论对教育的本末纠偏,还是对匡扶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文化软实力都造成严重危机。

功利教育不仅影响着个人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发展,经济上因追求功利而出现的如阳明滩大桥之类的“短命建筑”令无辜丧生,令世界震惊, 漫溯历史长河,政治上因急功近利而开展的“大跃进”,文化上因急于求成而的“全盘西化”,均是由功利观念诱发,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

遏制功利教育,关注孩子人格建设,为了孩子,为了明天,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少一分浮躁,多一份务实,少一分功利。

是“爱”还是“害”

林悦微 高三(25)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以来都是天下父母的心愿,也是父母爱孩子的表现。父母爱孩子,人之常情,这一点我们从来没怀疑过,但是有些爱到底真的是“爱”还是’害”呢?值得大家认真反思。

为了把儿子塑造成“第二个牛顿”,那对父母可谓是“费尽心思,用心良苦”。认为只要用“苹果”不断地砸儿子,他儿子就能脑子开窍,灵光一现,发现“牛顿第四大定律”。看着被砸得嚎啕大哭却无力反抗的孩子,实在令人心寒。也许受近来风靡的“虎爸”“虎妈”的影响,认为只要一个劲把知识灌进去,

让孩子按着自己规划得道路走,就一定把孩子雕刻成他们“心中的天使”。可他们殊不知这种不顾实际,不顾孩子成长的需要的盲目的爱,不是爱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

近年来,每到寒暑假,家长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不是忙着陪孩子旅游踏青,也不是让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夏令营,而是紧锣密鼓地给孩子安排各种速成班,培训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低人一等。不问孩子是否喜欢,更不顾孩子是否有天赋,父母们整天拉着孩子往“钢琴,书法,舞蹈?.”各种培训班跑。孩子们就像笼子里的小鸟,终日被关在地狱般的培训班,没有自由,没有快乐。长期牺牲孩子放松成长的时间来换取所谓的特长,磨灭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未能在童年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长大后拿什么去面对这人生的挫折,社会的复杂?是那些委屈自己而学来的特长吗?特长不是武器,这种孩子是不堪一击的。当“爱变成”害“,这就是莫大的悲哀。

不仅是培训班,当下尘嚣世上的“衡水模式“更是令人悲哀。军事式的管理和高压般的灌输,学生无时无刻都在紧张的氛围下,就连走路看到的都是烦闷的名言诗词。是的,为了让学生在激烈地竞争中考上好大学,这也是学校的用心良苦。但是这种高压会是学生性格扭曲,后果不堪设想。近端学生频频跳楼,学生叛逆更严重,学生犯罪事件屡禁不止,难道跟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没有关联吗?

设想一下,当整个社会都是一批空有一身特长却不堪一击,满腹锦纶却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我们国家还能以“中国速度“大步向前吗?我们总是慨叹为什么泱泱大国却没有在科技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放眼世界,看看西方人对待孩子的方式便可知道答案。因为父母,因为社会错误的“爱”,磨灭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让中国真正输在起跑线上。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可如今,我们孩子在被错误的“爱”毒害,中国如何强!从现在起,当“爱”还未变成“害”之前,父母们和社会都要反思,更要做出改变,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迎接更光明的未来。

灿烂和煦的阳光下

高三25 吴运时

灿烂和煦的阳光下,绿茵茵的草坪上,风儿在轻轻地唱着醉人的歌儿,蝶儿在踏着轻盈的舞步。草丛间,朵朵小野花向着太阳傲然开放。有两个活泼的小身影在无拘地跳跃着,那是两个调皮的小男孩——我和我的邻居,也是我的小伙伴成才。阳光下,是两张如花般灿烂的笑脸。空气中,是我们清脆的笑声在荡漾。

然而,一天中午,正当我们在草坪上嬉戏打闹时,成才的父亲踏着急促的脚步朝我们走来了。我们转过身来,微笑地看着他,可他的表情却是那么的凝重。父亲对成才说:“阿才,你以后不可以再这样疯玩了!你们都三年级了,你看同班的同学数学成绩多么厉害,人家竞赛拿了多少奖杯!你要用功学学奥数了。”说完,便转身回车里提出了一大沓所谓的辅导书。看着父亲,成才一时间竟不知所措,红扑扑的脸上顿增了几丝迷惘。

成才被他的爸爸带走了。我们以后还会在一起玩吗?我爸爸会不会也像他爸爸那样带我去补奥数?想到这里,我小小的心里竟不由自主的生出了一丝惊恐。我忐忑地回到家里将不安告诉了母亲。母亲笑了笑,抚了抚我的后脑勺,说道:“傻孩子,你是一只小鸟,爸爸妈妈想让你在蓝天中长大,怎么会把你困在小笼子里呢?”

于是,从此后,那片草坪上,仍有一个活泼的身影在跳跃,仍有一个小男孩在和风儿赛跑,和蜻蜓捉迷藏。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一天,成才的爸爸来我家转悠,和我爸爸谈起了我们的学习。我仰起头,看到成才的父亲眼里焕发着一片傲人的光彩。他无比骄傲地说着:“这阵子我们家阿才可用功啦!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奥数书呀,呵呵呵。”看着眉飞色舞的成才父亲,我父亲只是莞尔一笑,说道:“我们家小孩也不赖嘛。”我父亲总是这么的祥和。

一天,我路过成才的窗台。透过那扇冰冷的铁网窗,我看到一个孱弱的小身影正趴在一张巨大的桌子前。成才?不是,不是的!那已经不是我的好兄弟成才了!我不敢去叫他。他的桌上是一堆厚厚的教辅书在高高叠着,俨然一个盛气凌人的敌人在趾高气扬地看守着他可怜的俘虏。我愣住了,我呼吸到了屋子里凝重压抑的空气,看到了成才那张苍白的面孔写满了忧郁和迷茫。我想到了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小鸟,被残酷地困在了金丝笼子里,它淌着泪水,孤独无援地望着蓝天??

终于有一天,被成才爸爸称作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了——我们县里的小学生数学竞赛举行了。考完后,在成才爸爸的日夜等待中,结果出来了。令我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成才竟然名落孙山,而我这个比他“懒”几千倍的“逍遥之徒”竟破天荒地拿了一等奖。

成才的父亲又来我们家转悠了。不过,这次他神形黯然,往日的自豪不知道哪里去了。叹了口气,他对我爸爸说道:“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们家成才就那么差劲呢?”我爸爸还是莞尔一笑,说道:

“老兄,田里的禾苗施太多肥了,是长不好的啊。望子成龙,天下父母之心切,可也要顺其自然才是嘛。”

听完我父亲的话,成才的爸爸皱起了眉头,若有所思??

牛顿不是这样炼成的

高三(34)班 李土金

初看漫画,心中顿然生出一种滑稽之感:难道伟大的牛顿是通过这种方式炼就的吗?然而接下来一想,却又只能无奈地承认,这幅漫画真实地折射出当前社会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以及孩子在这种期望中不堪重压的现实。更为残酷的现实是,“牛顿第二”没见砸成,反把孩子给砸伤了的事实,倒是数见不鲜。 其实,给孩子营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孩子真正的学习兴趣才是可行之道。

爱因斯坦说过:“一般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的确,缺乏兴趣,就缺乏学习的热情。而这种忽略孩子的兴趣的填鸭式家庭教育,效果必会适得其反,使孩子难以真正成才。纵观古今中外,无数英才由兴趣造就:李清照钟情金石学,才有流传后世的《集石录》;王羲之热爱书法,才有了令后世神往的《兰亭集序》;牛顿喜欢科学,才成就经典力学;达芬奇迷恋创造,才成为科学奇才??无数成功的例子证明了,兴趣才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没有兴趣,就难以承受学习压力、困难。这这是不是给我们家长一些提示呢?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才是持久的办法。

营造出更加宽广的自由空间,还给孩子轻松自主学习的环境,孩子才能自由茁壮成长,日本池田大作说,让孩子在自由奔放中培养起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才是贤明的做法。长沙一中大17岁女生,在父母“重引导而轻分数”的培养下,不仅英语好,钢琴弹得好,而且社团活动也是风生水起。2011年,她婉拒了被推荐上北大的机会,被全美十所名校争录。中南大学学生刘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心随对数学的兴趣,自由奔放遨游在西塔潘猜想中,没有外界强迫的压力,轻松自主学习,终于彻底地破解了西塔潘猜想。不难看出轻松的环境、个人兴趣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是多么的重要。

中国家庭教育素以严格著称。这与父母的望子成龙心态有关系。孩子从小就不得不接受各种强迫性“教育”。“虎妈”“狼爸”更是令人震惊。在“狼爸”萧百佑近乎残暴的“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教育方式下,他的四个孩子三个考上了北大。《所以,北大兄妹》还记录了“科学打法”和“棍棒艺术”。难以想象,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难道他们以后的心理不会有阴影?这样的成功是不是代价太大?相反,南师大附中清华北大推荐生时创羽的父亲则截然不同,他被称为“羊爸”,他能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培养良好的兴趣和自觉性,父子关系融洽,像是亲密的朋友,这无疑值得很多家长学习。我相信在这种轻松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心理和人格更加健全。

不要让孩子一出生下来就累在起跑线上,孩子需要的是快乐和爱,这样才有学习主动性。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但牛顿可不是这样炼成的。

别让爱成为伤害

高三(40)班 易志江

“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皆有的想法。我们都知道这是爱,但如果方法不当,这种爱或许只会成为对孩子的伤害。

“赢在起跑线上,却在终点前累倒”。放眼中国社会,那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和孩子们那重若千斤的书包随处可见,在当我看着那厚重的眼镜下早已失去焦点的双眸时,我有的只是无奈。家长们打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便开始着为那毫无发言权的孩子拼装人生。我懂那是父母的爱子心切,但殊不知“爱子之切”“害子之切”往往只是一个度的问题。

童话大王郑渊洁评价现在家长的望子成龙现象时说道:“现在的家长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使得孩子过早用尽全力,在马拉松的中途就累倒了。”这番话一针见血。现在的家长就是为了赢得开头,便不计长远,生搬硬套别人成功的经验,在错误的时间做了些自以为正确的事情,结果抹杀了孩子本该有的天赋和能力,让孩子在迷茫中成为了一条人格不健全的“龙”。这样的爱,便是对孩子的“害”。

“被迫奔跑,让我们憎恨这双被动的双脚。”曾经有一条有意思的微博,上面写道:“在香港,多数孩子学习乐器只为进入好学校,并表示自己以后不会再接触它而且对它怀有憎(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家庭教育论文初一作文)恨。”当我们在为朗朗和李云迪的成功羡慕不已时,我们何不想想,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对钢琴的热爱和非凡的音乐天赋,而不是这些家长的穷追猛打。家长们希望孩子成为朗朗第二,李云迪第二或者是牛顿第二,但为何不希望孩子就是他自己呢?电脑上有复制、粘贴,但每个人的人生却只有新建和保存。人生只能原创,家长们渴望的复制,所做的强迫行为,只会物极必反,这不能称之为爱,只是对孩子兴趣的抹杀和残害。

“保存体力,既能享受过程,又能冲刺冠军”。郑渊洁对儿子的培养便是对现实的反抗,他让儿子中途辍学回家,自己编写教材,教会儿子人生的真理,让他自由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郑亚旗成功了,他的成功不是因为父亲有能力编写教材,而是因为父亲运用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当那些在中途已经因无力而倒下时,落后的人便追赶上来并且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才是爱,真正的爱不应该是伤害。

强求之心不可取

高三42班 梁榆

在一幅漫画上,一位孩子的母亲手捧水果篮为其父亲递苹果,而那位父亲则将苹果往孩子头上砸,誓要砸出“牛顿第二”,其嘲讽可谓意味深长。这便让人不禁联想到当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他们给予了孩子们太多的负荷以至于弄巧成拙。因此,我认为这种强求之心是不可取的,只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与适度的鼓励、尊重和理解,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纵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母们的急切之心自然不言而喻,然而给予孩子过大压力又往往适得其反。近几年来关于学生不堪父母过高期望而选择轻生的报道频频见诸各大新闻网页,让旁观者在惋惜之余又相当痛心。而这些悲剧又从何而来?只因一群急切的、想把孩子培养成“牛顿第二”的父母们。压力固然可以适度施与,但一味强求孩子却不行。倘若父母对孩子多些尊重与理解,恐怕这些报道也不会层出不穷吧?由此可见,强求之心是不可取的,唯有在施压的同时不忘挥洒理解与尊重的甘霖,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而与上述盲目求取的父母相反,陈省身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懂得教育之道的父亲形象。他从未暗示过孩子一定要成为他理想中的样子,而是让孩子有足够的选择权利去走一条合适自己的人生道路。他身为著名的数学家,而他的儿子陈伯龙却作为一名精算师驰骋商业界,并没有继承父业。陈伯龙在谈起父亲时,也常感激陈省身给予了他选择的权利,使他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陈省身没有施与强迫,而是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理解与尊重,最终陈伯龙才能在合适自己的职业上有一番作为。那些强求孩子的父母与他相比,他们的不明智便被充分暴露出来了。与其强求孩子,不如给孩子多点关爱,多点尊重,多点理解,让教育道路上尖锐冰冷的荆棘都化作柔和的亲情之花。

有这样一句话,儿女是父母的影子。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巨大,而急于求成的心里必然会使孩子的心里遭受创伤。在这种创伤之下,学生为了躲避父母指责而离家出走,没考到高分就不敢回家??许多诸如此类的匪夷所思的事情便时常进入我们的视线焦距里。持有强求之心的父母们,真的需要深切反思。

父母是引导孩子人生的烛火,是温暖孩子的阳光,是绝对不能因强求之心而埋没了这种应有的职责的。抛弃强求之心,给孩子多点理解与尊重,才是使孩子成才的正确方法。

以正确的方式爱

高三(43)班 林斯婷

牛顿被苹果砸中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但成功是无法复制的。每个的孩子都是独特的,而不是牛顿第二,一味的模仿,受伤的只能是孩子,父母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

以正确的方式爱,应给予他们自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多少中国父母坚信的道理,于是许多孩子的人生从出生便走在父母为他们安排的道路上。舞蹈班,钢琴班,美术班,国学班,有些孩子失去了周末而被禁锢在各是各样的补习班里。可是这些补习班真的能带给孩子们快乐吗、这并不是他们这整的乐趣,只能造成精神上体力上的透支,被禁锢在笼子里的小鸟又怎能学会成长学会飞翔。父母应以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给予他们自由。

以正确的方式爱,应给予他们尊重。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永远只是孩子,只有听他们的话才是好孩子。但每个孩子都会长大,他们也有尊严,并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狼爸、虎妈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成功,“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孩子也许有了小成就,但父母又是否顾及到他们当年的尊严。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只能引起他们的反抗,就像两位四年级的小女生就在网上发表了几篇名为斗妈日记的漫画,孩子与父母之间该是互相尊重的亲密关系,而如今却成了敌对关系,就是孩子成了“清华”、“北大”,又有什么意意思呢?面对这种现象,父母是否苦笑不得呢?爱孩子,请给予他尊重。

以正确的方式爱,应交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一个好未来,于是有的孩子便扎进书海中却学不会做人。张晰炀,一个年纪轻轻便考上大学的天才少年,人们对他寄予了厚望,但他却扬言要父母在北京全额买房,这对一个普通的公薪家庭是多么巨大的压力,他提出这么无礼的要求,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味追求成绩而忽视对其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又真的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以正确的方式爱孩子,要教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还并希望给他们美好的未来,但父母应以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

放出自己的光彩

高三(43)班 张书铨

牛顿虽好,不可多得!天才众多,岂独牛顿?作为父母,看到伟人的光芒怎么也不过分,望子成“牛”怎么也不稀奇。然而,过度的惊羡与崇拜会使他们看花了眼,迷醉了心,不能自拔??遥遥望过去,哎哟,我的天,咱儿子就算不是个牛顿也应该是一个牛小顿了。于是乎,连忙粉饰起来,高鼻子,蓝眼睛??亦

篇三:浅谈小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摘 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但是,在目前众多学生家庭中,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小学生的发展起表率作用、和谐的家庭文化对小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作用。作为家长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重要性;现存问题;基本方法;

前言: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我想把我们开始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几个雕塑家带着自己的刀子同时来到它身边,要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灵性,体现出人的理想。这些雕塑家是谁呢?其中,第一是家庭,而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是母亲;第二是教师个人,他有精神财富、智慧、知识、能力、爱好和生活经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多种价值观念多变的复杂社会背景中,“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教育,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可见,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教育工作的整体效应,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世人公认的永恒真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一位教育权威人士说得好:素质教育三分天下,家庭教育是头件大事。它“起于母胎,终于坟墓” 。既是各种教育的起点,又是各种教育的归宿。谁忽视家庭教育,或者想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替代家庭教育 ,从而达到培育优秀儿女的目的,那是天真的幻想。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活的基本场所,人在那里接受了最初的和最长时期的教育与影响。家庭教育给予人初始的感染和上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而它具有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特别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可以对学校教育效果较弱的方面,如对子女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进行弥补。如果说现代人必须在教育中生存的话,那么家庭教育便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重大作用。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 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 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项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网络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特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网络几乎步入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家长要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

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可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有多么重要,但现在的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过分显权威,缺少对孩子的尊重

身为家长,肩负教育子女的重任,具有一定的权威是很有必要的。家长的权威是家庭教育的保障和前提,家长越有权威,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越有可接受性,教育结果越有深刻性和持久性。试想一下,家长在孩子面前唯唯诺诺,还有什么教育可言?但是,家长的权威是有限度的,绝不能表现为不切实际的高高在上和刚愎自用。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过分的显示权威,唯我独尊,要求孩子唯命是从,若有违背,轻者责骂,重者体罚。它表现为:粗暴对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随意吆喝,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个人活动,左右孩子的发展(如升学、就业等)。这些做法不仅导致教育失效,还极大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进取的积极性。

(二)“松”、“严”失度,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工作同样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多数家长都是从严治教,但往往“严”过了头,限制了孩子的自主发展,其结果得不偿失。也有家长因对孩子的溺爱或自身懒散的原因,对孩子管教不严,松松垮垮,任由孩子自我膨胀甚至胡作非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有的家长平日里对孩子的言行熟视无睹,一旦心血来潮又严加管教,随意性极强,弄得孩子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察言观色,练就了一套当面一个样背后一个样的“本领”。等到“伪装”被揭穿时,不良行为已养成,教育的难度又增加了。

(三)“言传”多于“身教”,缺乏教育的示范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言传”来完成,还通过“身教”在受教育者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教育的示范功能。据了解,多数家长手中的“尺子”只对人不对己,是用来约束和衡量子女的,在自己身上没有作用。因为在社会上跌爬滚打,不少家长已养成了这样那样的陋习。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就会明确的规定不许如何如何!子女们开始时自然是照样执行,但不久就发现父母却在犯着类似的错误(比如:粗暴的对待他人、说脏话谎话、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他们心中原本已架起的衡量是非的天平便会发生倾斜!并且,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其子女会“斗胆地去实践”一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极易模仿的对象,是孩子评判是非的活标本。父母言行不一致的作法不仅有损自身形象,往往还会事与愿违的推动孩子向错误的边缘迈进。

(四)溺爱与盲目乐观,导致发展动力的缩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设计奋斗目标并不断地实现,不但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教育目的,也培养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的信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激励机制。激励的目的得以实现,是因为它调动了孩子内心深处的

发展动力。这种源于孩子内心的动力,是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遗憾的是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力量的开发与利用。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对孩子现状的盲目乐观,导致了发展动力的严重“缩水”。一些家长对子女宠爱过渡,对孩子无限度的娇惯,无限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霸道暴躁的性格。这些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父母怕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凡事都替孩子动手完成。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怪习性、怪性格。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则无所适从,在集体中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显现出其与众不同的弱点。与此异曲同工的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当前状况盲目乐观,看到孩子某些方面的成绩就沾沾自喜,捡了芝麻当西瓜,认为自己的孩子了不起,常为此夸耀孩子。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在虚荣心日渐增强的同时,还失去了攀登另一高峰的勇气和力量,并且缺乏面对失败的承受力。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即使没有遭遇到失败,也会如方仲永一般,最终只落个“泯然众人焉”的下场。

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家庭中的父母都必须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家庭教育常用的方法:

(一)正确维护家校关系,共同教育孩子

孩子走入学校,并不是说,教育孩子的责任交给了学校,而是家长成为了该学校的一个教育者,与老师一起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责任,所以,家长和老师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家长要尊重、配合、服从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加强沟通,常问问孩子的情况。

(二)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让孩子养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先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一个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接孩子时,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问:“是小朋友抓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星期一去了狠狠地抓他。” 一位小学生做错事,遭到同学的嘲笑,其父听说后,气冲冲地赶到学校:“打他,打伤了我出医药费!”真是可悲啊!在这种近乎病态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这两位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他们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样的家庭教育是绝对不行的!作为家长还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重要的教育因素。

(三)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做父母的总是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这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父母是否想过,也要尊重孩子呢?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需要有自己的倾诉对象。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适时的加以引导。对于工作繁忙的父母也要应尽量做到,哪怕睡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也可以。如,问问孩子在校一天的学习情况;

一天都做了什么?有哪些进步?短短的几句,足以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从而增进大人与孩子的沟通。其实,沟通是无处不在的。如,有个家长买一个地球仪放在家里,孩子对新闻报道到哪件事感兴趣时,就和孩子把那个地方找出来,聊一聊,既增长了知识,又增进了亲情。每个周末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把一周来遇到的事情以及孩子在本周的表现情况做次交流。交流中,孩子提到家长的缺点不足,家长要敢于承认,并及时改正。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作为父母或者其他亲人,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案。还要防止隔代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一生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习惯,即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中国家长下班回家,见到孩子会问“考了多少分”,而美国家长则会说“今天有什么发现”。从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扼杀,而是得到了顺利成长的结果。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

(六)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代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见解,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书房的,哪怕是客厅或者卧室的一角也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第三、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并不断充实、更新。家长要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第四、家长要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日夜打麻将的家长,他不停地叫孩子学习、学习,孩子能学习吗?父母都在看书、看报,孩子也会跟着看书的,和孩子一起看书,和孩子交流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哪些人物该学习,哪些人物让人讨厌,孩子的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他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并能得到家长的认可,那么他渐渐地就会喜欢阅读了。

结束语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