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列表页

历史教育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04  分类: 教育论文 手机版

篇一:历史教育论文

论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师素质初探

作者:许鹏

论文摘要: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蓬勃开展,中学历史教师应刻不容缓地实现自我发展与自身素质提高。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以明确的价值取向,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念,较高的政治品格与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知识与教学功底,为执教的根本,并据此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不断地发展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历史教师素质

引 言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而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学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前提是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来。而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形成与培养,尤为重要。

近期,新一轮有效课堂教学模式①暨新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课程改革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新课程改革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新世纪我国基础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发展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以及课程改革的研究者与教学的探索者。而此时,迅速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同样,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应刻不容缓

地实现自我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势在必行。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简单说,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条件及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实践活动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素养和品质,是人们的综合素质和品质结构的整合。从定义角度出发,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怎样的综合素质和品质结构呢?江泽民同志曾就教师的素质提出过这样的要求:“首先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结合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和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个人认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以下素质。

1.1 中学历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史德

作为历史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更要有良好的史德,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说真话,讲真史。讲课中投入真情实感,评述时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样易使师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1.2 中学历史教师要寓德育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之中

在高考大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很难形成真正的共识。而时下,中学历史教师更应正确理解“高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挖掘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探索“高考”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试能力可以是道德品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由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着能力培养和“德”的教育,必不可少的。

1.3 中学历史教师要具有系统化的历史专业知识技能

历史学科贯穿于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衍射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化的历史知识技能。一方面要站在历史学科和历史研究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方面要深挖教学内容,深化对高考目标的研究,准确地把握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只有在教学中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及深入浅出,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常言道:欲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深含哲理的事实依据。

1.4 中学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

历史学科的功能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作为历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认识和实践等矛盾的对立和辩证统一关系,以及国家与政党,阶级和阶级斗争,民族与宗教,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的能力。

1.5 中学历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功底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日常教学中,言辞平平,“壶里有倒不出”,使课堂无生气,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就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规范专业语言,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有趣。

1.6 中学历史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新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知识日新月异的更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种更为先进的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学会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能够熟练地制作教学课件,充分运用一切媒体资源,制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②,生动、形象的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好奇心的同时,更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及爱国情操。

二、为何要培养与提升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

2.1 以史为鉴,以史树德——是期望

作为新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师,站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讲学与研究要以史为鉴,不断研史的同时,以客观公正的姿态讲史,不管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也不管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要做到史以实为据,今以史为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言行举止还应有颗史德之心,不偏不邪,培养学生良好学史能力,力求学生德才兼备。

2.2 寓德于教,德育为先——是主导

历史学科是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摇篮,教师教学时候应注重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以及传统文化内涵的渗透教育,让学生感知人类社会衍生的过程的同时,遐想未来的不断发展。例如:中国古代史——灿烂而辉煌的古老文明(文化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从屈辱、软弱到自强的民族崛起(爱国主义教育),世界史——踏行人类文明发展的艰途(人文主义教育)。

2.3 与时俱进,博学广求——是要求

“三人行,必有吾师。”“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作为当代中学的历史教师,刻苦钻研,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及理论水平,扩大视野,广征博引,增加历史教学的信息量,已迫在眉睫。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形象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通过无限的网络技术,我们可以饱览海量的史学资源??通过这些,可以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内容常讲常新,使课本知识系统完整又富有时代感及丰富内涵,更好地推进历史课改。现今,比较流行的再教育形式主要有自学考试和函授教育两类,而我们的教师更应该把握机会,好好补充。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学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总之,面对教改新潮流,中学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及时优化与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期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2.4 以身立教,以德言教——是目标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教师所应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我想这里的“道”,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和准则,而且他把“传道”放在了教师教授学生的第一位。作为历史教师的我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培养新时期建设人才的神圣使命,因此必须真心实意地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教育事业。还有应具备为人师表的人格素质,这既包括良好的教养和性格,也包括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生活经验、远大的追求等。在这里,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品格完美,而且有着强烈的为人师表的示范性,起到以身立教的作用。

2.5 言之有形,言之有味——是艺术

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教师要争取成为语言艺术家,思维敏捷,表述如行云流水,要有“一凤入林,百鸟压声”的本领③。教师丰富的思想、

广博的学识、生动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准确、形象的语言传达给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世界是敏感的、向善的、爱美的,他们往往在老师优美动听的语言中受到感动,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开始了对老师的悦纳。 由此可见,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作用非凡。大凡名师如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等都是语言大师,他们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号召时,学生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抒情时,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点拨时,学生低头沉思。同样是课堂,内容、时间一样,但老师的口才不一样,课堂效果肯定是不同的。众所周知,一个语言丰富又且幽默的教师,注定很受学生的欢迎,而语言枯燥乏味的教师的课往往让人煎熬难耐。历史这东西,如果一板一眼地讲解,的确无味,但如果你听听易中天的《品三国》,也许感觉就不一般了,尚且不谈其说法是否符合史实,但究其讲课语言艺术性可能是为我们大众所吸引的独到之处所在,一本纯粹的史书,到了易中天的口里却显得十分生动,可见语言的感召力量之巨大。同样,还有于丹、纪连海等等。

2.6 深挖资源,媒体为用——是辅助

正确、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如今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技术,正日益影响着教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长足发展,对于教学起到了立竿见影的辅助作用,以前抽象与繁琐的内容,现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简单化形象化趣味化,无须教师再口干舌燥、苦口婆心地言教。因而,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至关重要。例如:历史教材中很多关于战争的史实,可以用影像资料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战争,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氛围。二战的教(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历史教育论文)学中,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我们可以看《兵临城下》;像诺曼底登陆战,我们可以看《拯救大兵瑞恩》;像太平洋战争,我们可以看《偷袭珍珠港》??等等。

三、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途径

3.1 更新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践。新《课标》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

篇二:历史论文

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山东省昌乐县红河中学 韩文忠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英语、数学等学科不同的难题是:轻视历史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方方面面,如教材和课时安排的频繁改动,选修课的如同虚设,历史学而无用等等。如果不在认识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很难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远在几千年前,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上镌下了“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的名言,人类的先辈站在哲人的高度警示后人不要忘记历史。作为探索与总结人类已往活动的一门学科──历史,具有强烈的鉴古知今的作用,谁藐视它,谁就将受到它的惩罚。19世纪的欧洲,在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对自然科学和人类自身力量的盲目崇拜,出现了对历史的轻薄。结果欧洲人为自己当年的理念和思想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方面是物质的富裕,另一方面是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异化,正是对历史充满着这般的敬畏与热爱,使我对这一门学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将它融入到我的教学生涯之中。

一、对教学思想的若干思考

1. 教学思想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指导思想,是登高远望的山石。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还应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个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的培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怀,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要关注的内容。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它既包括对教材的阐释要正视历史人物,也包括要尊重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来教学。 因此,关注历史人物的教学,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只有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鲜活再现,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伟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借鉴。当然,我们也要正确处理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中的关系。一方面人民群众为个人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是历史的主人;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是一个虚化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历史教学应突破这一难点,要能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正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2.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必备素质之

一。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正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

3.对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进行思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潮流把广大第一线教师推到了潮头。对此,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改革,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同时也要冷静思辨,保留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二、课堂教学的点滴实践

1.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素质是人的思想、学识、情操、性格等因素的综合。在综合素质的修养方面,历史教师应该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

道德修养水平;二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群;三是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品质。课堂教学是我们与学生接触的主要时段、主要地点,一个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和引导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足够长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时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2.努力创造课堂教学美。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历史课堂教学应追求德、智、美三大目标功能,创造课堂教学美。首先,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情绪,进入教学状态。由于每个教师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难免有各种喜怒哀乐的事情,但我们应按职业的要求,抛弃各种杂念,以一种健康、饱满的工作热情走进教室,开好一节课的头。其次,应仪态端正,服饰得体,语言亲切随和,并具有一定的张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创造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增强教师的影响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还要以娴熟的专业知识和职能技巧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后要及时总结,对已完成的一堂课进行反思,教师要牢记,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砺,才有闪光的时刻。

3.努力搞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已被国家列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设计教材中的有关问题,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外,还可以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专题。如收集关于昆明古建筑或历史遗迹的资料,提出保护措施等等,把课题研究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戏剧界有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它同样适合教育界。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就必须在台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源头活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水平。

1.系统学习史学名著,提高专业素养。从事中学历史教育,仅靠大学时代的专业修养远远不够,还必须系统地学习史学名著。涉及历史学科中的史学理论,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史、文明史、宗教史等类的名著很多,如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司马迁的《史记》,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伯恩斯和拉尔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等,都是价值很高的史学名著。通过研读史学名著,领略史家的研究态度,既能受到严谨学术规范的熏陶,又能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把自己努力塑造成学者型的历史教师。

2.向优秀历史老师学习。历史学界的前辈们,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毕生的心血结集成收。这是他们赋予我们这些后来者的恩惠,让我们年轻教师站在他们的肩头,有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前辈的教学经验,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对于指导历史教学实践意义重大。 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探索一条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道路。

3.拓展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由于历史贯穿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再加上当前学科之间的渗透日益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大整合和高考“3+X,”模式的推行,都要求历史教师除了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更广博的知识。广泛涉猎经济学、法学、地理学、社会学、美学、宗教、建筑等各个领域,教学中运用多学科知识去丰富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从而使我们的授课具有开放性特点。

4.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科研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同时具备教研水平和科研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从事一些教育科研活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史学修养的标准是才、学、识三长,清代章学诚又加之以德。才、学、识、德也是今天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品质,并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生。

篇三: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创设历史情境

培养学习兴趣 丹东二中 历史组 王冰 2008年6月

创设历史情境 培养学习兴趣

【作者:丹东二中历史组 王冰】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

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其条件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无疑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本文试从多媒体教学、问题设置、热点挖掘、活动开设等几个方面浅谈历史情境创设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主动性 历史情境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对于

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大量的观察事实及心理学研究发现,凡是对某一学科有浓厚兴趣和满怀热情的学生,该门功课的成绩较好,反之则相对较差。而新课改的主题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兴趣的诱导又何谈学习的主动性呢?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当务之急应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尽全力发掘历史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运用新颖多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摆脱传统教学中学生厌恶历史学科的状态。

“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这往往是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因。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能够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 所谓历史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历史情境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情境”作为历史课程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亲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亲历那一场场清晰诱人,风光高远的思想智慧之旅。只有经历了,才能有切身的体验与判断,才能深谙历史的价值

与内涵。因此,让学生借助特定的情境“经历历史”,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笔者将结合一年来对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实践,以岳麓版历史教材为例浅谈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新版历史教材增加的精美的图片、形象的

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等,而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将这些形象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

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如课例《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在讲到“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时候,

即使教师用再生动的语言也无法替代《大国崛起》中对“17世纪中叶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一段描述,因为它不仅仅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充满激情的解说,同时还配合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和电脑制作的动画效果,将荷兰的“触角”伸向全世界,即刻便让学生深深体会到17世纪中叶的荷兰当之无愧的获得“海上马车夫”的殊荣,学生不禁议论纷纷,自己便主动提问:曾经的荷兰为什么如此强大?后来为什么又被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赶超呢?

如课例《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笔者收集了一段《国宝档案》中对于龙虎纹

铜尊的介绍,配合电脑动画效果,学生们感叹不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艺如

此精湛、水平如此高超,在世界上占有绝对领先地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再如课例《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在讲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萧条时代的照片资料,并扮演照片中的人物,再现当时的情境。然后,借助于一个特殊调焦的镜头,在大屏幕上放映了一幕关于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场景。几个学生指出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势、穿着打扮、街道店铺的标牌、建筑物??然后,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2)人们在干什么?(3)他们为什么这样?(4)你认为这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5)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倒闭可能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之后讨论开始,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历

史信息,并在投影片上列出纲要。学生们则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试想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教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再现经济危机时大萧条的场景,因而难与学生达成共识,进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因此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笔者认为多媒体创设情境在再现历史的真实性方面是其他手段难以企及的。

二、设置问题创设有效情境

在多媒体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也存在某些误区,例如:并非五花八门的图片和振奋人心的视频资料就一定有利于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短时间内虽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但从长远看作用恰恰相反。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们往往只顾及于图片或视频的乐趣,看个热闹,当看完之后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不仅提不出问题,连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回答不出。而在下次学习中学生习惯于寻找他们认为有趣的内容看,而对于历史学科真谛的探索却变得越来越肤浅。

因此说多媒体只是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它可以在同样的情境资料下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真正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寻找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切合点,创设一个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真正有效的历史情境即便是简单的文字依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课例《近代前夜的发展和迟滞》,在导入本课时只用了一张黑白图片和对图片的文字解释: 1793年,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乾隆帝十分高兴地接见了马戛尔尼,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

帝的回答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看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乾隆帝如此傲慢?统治者的傲慢态度给中国的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同学们争抢着回答问题,看得出他们很感兴趣,自然而然便导入本课第一个框题:“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的表现”。

另如课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引入一段文字:富人说,我把“全球化”穿在身上,吃在口中,坐在身下,听在耳中,敲在指上,咱就是“全球化”的主人;穷人说“全球化”把我挂在空中,踩在脚下??,鄙人成了“全球化”的奴隶。看罢学生自然会思考这段话有没有道理,其判断依据又是什么呢?由此顺畅的导入“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与展望”一目。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可忽略思维本质。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是教师能够紧密结合教材提出新颖的、需要积极思考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思维活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在思考中不断擦出火花。

三、挖掘热点创设实用情境

距现实太远往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的劣势,然而历史学本身就具有鉴古知今的本质功能,历史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连的客观规律,赋予了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这些“热点”,创设实用的历史情境无疑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如课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导入本课时引入资料:当前在美国次贷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减缓背景下,实力较弱的小国家受到较多的负面影响,这好比是当经济衰退时首先倒闭的就是小型企业一样,越南金融危机其实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余震”。看后,学生兴致勃勃,即刻要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可以帮助理解当今世界发生的某些重大问题,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感的认同。

四、开设活动创设参与情境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