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划文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企划文案 > 列表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案例分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31  分类: 企划文案 手机版

篇一: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案例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看电视》教学案例

西烟联校西邢小学 侯健萍

当今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造放飞灵性双翼的机会。

《新课标》引导学生做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下面这一教学片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想。

教学《看电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视频《看电视 范读》听课文范读,并标出课文自然段的序号,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布置了学习任务: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在三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强调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这次表现好的同学奖品是小红星哦,比比谁奖得多)一提到要奖励学生们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圈圈画画、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时,各小组的同学都争着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三组的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爸爸明明是个球迷,不知为啥把精彩的球赛关掉多’,这个‘关’字用得不对。”我一听,愣了一下,没想到一年级的学生敢向教材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提问题的同学,像在问: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临场应变,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名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自信地说:“既然是在看着球赛的过程中换成京剧的,就不应该用‘关’字而应该用‘换’字。”多好的想法啊,我便来个顺水推舟:“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到底是用‘关’字还用‘换’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议一议,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个同学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自学后的自由发言,学 生们积极踊跃。 有的说:“我同意应该用‘换’字,因为我平时不想看一个节目时,通常都是换频道选另外的节目看。”有的说:“我也同意,因为当时给奶奶看喜欢的频道,一转换就行了,根本不用先关掉。”有的说:“我认为用‘关’字比较好,因为在一节诗里同时出现两个‘换’字,读起来就没有这么好听。”

(一年级的学生能这样的看法真不容易。)有同学紧跟着说:“我反对,在这一小节之后的两个小节中都有‘换’字,所以我认为还是用‘换’字好”。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尤为可喜的是,有一名同学竟说道:“正是因为后两节有‘换’字了,所以我认为在前面才应该用‘关’字。”听完学生的汇报,我情不自禁地举起双手,拍手叫好同时把奖品依次送到刚才发言的同学手中。掌声之后教师课件出示“关”字书写笔顺接着让同学们书空“关”字并认识了“换”字。

一个“关”字问题的提出,击中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呈现出探讨的气氛。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向教材挑战,体现了探索精神。当然,学生的质疑,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认识。保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课堂上才能形成探究的气氛。

此片断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争辩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唤醒了个体创造的潜意识。增强了个体学习的兴趣。

篇二: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课例分析

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课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荷叶圆圆》第一课时,

我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是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

一年级下册语文案例分析

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第2~5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我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以及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课堂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1.单元导入,激发情趣;2.范读课文,整体感知;3.自读课文,自主识字;4.读通课文,初理内容;

5.指导书写,规范写字。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1、单元导入,激发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以单元知识树的形式导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直观的印象,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课件,教师配乐优美地范读课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读)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出示第一个自学指导,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把课文的字音读准。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带着问题完整自由地读一遍。

3、积累语言,理解内容(合作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附之配乐朗读,增强语感。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我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知识树和自学指导下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本课的亮点是单元知识树导入,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积分牌的竞赛方式调动积极性,不足的是在识字环节用时长了一些。

篇三:一年级语文上册案例分析

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去二三里》听课案例分析

日月中心学校铁启芳

(今天有幸听了一节一年级语文课,下面是蒲春香老师所执教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及我对蒲老师这节课的简单评析。)

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我会认”的12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童谣。

3.图文结合,大体了解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领略童谣的意境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现在是金秋时节,景色宜人,有两个小孩子在一个小山村游玩,你看,他们一边走一边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他们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评析: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通过利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

艺术的感染。美丽的插图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揭题:

有一位叔叔把这美丽的景色编成了一首童谣,叫《一去二三里》,(板题)

三、出示前置性作业

学生自由读童谣,把生字圈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来帮忙。

评析:这个设计,首先学生能整体感知全诗,再通过读准字音认读生字,就着将生字放回具体语境中,既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全诗,同时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四、认字:

1、逐个出示生字卡认读生字:

yí qù èr sānlǐ sì wǔ liùqī bājiú shí

一 去 二三里 四 五六七 八九十

2、指名读,你认真听,如果他读得对你就跟读,读错了就举手帮助他改正。

3、出示一三五七九的卡片,读后小结,这是单数。

出示二四六八十的卡片,读后小结,这是双数。

4、去掉拼音开火车读,找出整体认读音节的生字。

5、游戏:

出示课文图2,让学生辨认哪些是阿拉伯数字,哪些是汉字?

指名男同学拿单数的阿拉伯数字,女同学拿双数的阿拉伯数字,逐个找朋友。在下面的同学拿出与之相应的汉字互相对应。

评析:教学活动形式多样,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作用,如此合作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

四、朗读:

1、范读,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刚才学过的生字。

2、同桌互读课文,如果你的同桌读错了,就教一教他。

3、指名个别读,请同学们发挥想像,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美丽。

4、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指着相应的画面。

评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诵、同桌互读等,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强化了对古诗的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古诗的教学并不是一蹴就成的,诵读、理解诗意还需要多次的教学才能很好地落实下去,尤其是朗读,怎样读出韵味,还需要深究探讨。

五、拓展

1、比赛读绕口令:(看哪个同学读得又快又准)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要分清四和十,必须认真读一读。

2、仿创童谣:

例:一去二三里,飞鸟四五群。小树六七棵,八九十只鸭。

评析:新课标除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外,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是一种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形成结论,了解和发现规律。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旧中求新,常中求变,实中求活,是一个动态过程。此环节更能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做到学以致用,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

六、故事表演(根据古诗意思编故事)

教学反思:

听了蒲老师的这节示范课,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蒲老师整节课的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游戏的参与中学会知识。其次,新课标除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外,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蒲老师做到了。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新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