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礼仪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其他礼仪 > 列表页

民族习俗与礼仪的资料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24  分类: 其他礼仪 手机版

篇一: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聚居地域广,各有风俗和习惯。

嫁娶婚丧讲礼仪,衣食住行有特点。

民族风情要了解,禁忌避讳别违犯。

避免误解和误会,往来交谊重情感。

在穿着服饰上,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分居各地的少数民族,有的靠江河湖海而居;有的居住在深山密林;有的游牧在草原牧场;有的聚居在山脚坪坝;还有的住在高原屋脊;有的居住在寒冷的北国;有的居住在干旱的西北;有的居住在气候炎热的海南……为了适应所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各族人民结合各自的审美习惯,创造发明出不同的服饰。比如,西藏高原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藏族人就喜欢穿宽大的藏袍,中午天热,就脱去一只或两只袖子,围在腰间,非常方便使用。鄂伦春族人擅长打猎,他们就用狍子皮制作冬装,狍子皮有厚厚的绒毛,穿上十分暖和……缤纷多彩的民族服饰,就像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饮食习惯上,满族人喜欢吃黄米饽饽,吃萨其马;朝鲜族人喜欢吃冷面、泡菜和(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民族习俗与礼仪的资料)打糕;蒙古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喜欢吃手扒羊肉喝奶茶;维吾尔族人还喜欢吃手抓饭和考馕;藏族人喜欢吃糌粑、喝酥油茶和青稞酒;生活在南方的独龙族、土家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人民都喜欢吃糍粑,喝糯米酒

在居住方面,各个民族人民由于居住地域不同,居住习惯也有不同。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满族人喜欢睡火炕;草原需要游牧,蒙古族人喜欢住蒙古包,哈萨克人喜欢住毡房;云南西双版纳气候炎热,傣族人喜欢住通风凉爽的竹楼;青藏高原寒冷,藏族人喜欢住牛皮帐篷和碉房;苗族、土家族民居常常依山面水,所以他们喜欢住吊脚楼……

少数民族的节日也很多,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新年,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还有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过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在民族节日里,各族人民都要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各个民族饮食起居、礼仪交往的风俗习惯中,也有一些禁忌. 达斡尔族人和鄂温克族人忌讳用刀、剪等带利刃的东西指人;满族人、瑶族人、畲族人禁食狗肉;高山族人在祭祀、出猎、丧葬的时候忌吃鱼……特别提到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十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在饮食起居上也有忌食猪肉,不吃自死的动物和动物的血等禁忌。

篇二:少数民族礼仪

第九章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及港澳台地区礼仪

本章学习目标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及港澳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饮食、起居、节庆、婚姻、礼仪、禁忌等方面形成了各具本民族特点的习惯。接待好各民族客人和港澳台地区的同胞,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旅游接待与交际中,应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礼俗和各种禁忌。

第一节蒙古族

一、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人口约480万。使用蒙古语,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蒙古族人多信仰喇嘛教。蒙古族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也从事半农半牧业和农业。内蒙古自治区于1947年成立。

二、蒙古族礼俗

(一)传统节日

蒙古族以春节为上节。节日前,家家户户要打扫房屋,贴门联、年画,缝制新衣,买糖,打酒,制作各种奶食,许多人家还杀牛宰羊。大年三十,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全家围坐一起,吃“手抓肉”。晚上“守岁”时,全家老小围坐短桌旁,桌上摆满香喷喷的肉、奶食品及糖果、美酒。饭后有各种娱乐活动。有的去亲友家拜年做客,互赠哈达、礼品。

麦德尔节又称麦德尔经会,是蒙古族人民的宗教节日,大都于农历正月或六月举行。麦德尔是佛教菩萨的名称。麦德尔经会是蒙古族地区喇嘛庙中的重要宗教活动。每逢节日,喇嘛们除在麦德尔像前焚香燃灯、诵经祈祷外,还要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届时,各地农牧民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赴会。如今,麦德尔节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烧香敬神的农牧民已不多,而是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彼此互祝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意思是“娱乐、游玩”,主要项目是摔跤、射箭和赛马。会期三五天、六七天不等。每到节日那一天,从清晨开始,蒙古族男女老少,穿着色彩缤纷的新装,乘车、骑马,一同向会场奔去。如今,那达慕大会已成为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踊跃参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娱乐、物资交流的隆重集会。

马奶节是锡林郭勒地区蒙古族牧民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和吉祥,以洁白神圣的马奶命名这个收获的节日。大会开始时,先由主持人向客人及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祝大家节日愉快,然后在人们轻声哼出的歌声中,朗诵马奶节的献词,接着琴师们便拉起扎有彩绸的马头琴,歌手则纵情唱起节日的献歌,随后举行赛马活动。参加比赛的骏马,全是两岁的小马,它象征着草原的兴旺和蓬勃,也唤起了人们对马奶哺育的情感。

(二)礼貌礼节

蒙古民族很讲究礼貌。他们热情好客,有客人到来总是出帐篷迎接。客人进帐,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定,用“艾拉克”(酸马奶)招待客人。客人必须一饮而尽,已表示对主人的尊重。之后主人还会请客人品尝香甜的黄油、奶皮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羊肉”。尽管有些食品客人吃不惯,但也不要拒绝,应尝一尝,并点头称好以表谢意。蒙古族人民把酒看作

是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谊的歌曲来劝酒。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祝客人一路平安。

向到蒙古包做客的人递鼻烟壶闻嗅,是蒙古族很普遍的相见礼,同汉族人的握手、西方人的拥抱一样。牧民们若能得到一个漂亮的鼻烟壶,会视为珍品保存。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处,品闻烟味,品毕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下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跪一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在节日或喜庆日子也有献哈达的礼节。

蒙古族人很尊重长者,接受长者赠予的东西,必须屈身去接或跪下一条腿伸右手接。问候请安是蒙古族必不可少的见面礼。同辈相遇都要问好,遇到长辈则首先请安,如果骑在马上要先下马,坐在车上要先下车,以示尊敬。男子请安,单屈右膝。无论何人,对比自己年龄大的都称“您”。无论是走路、入座,还是吃饭、喝茶,一定让老人或长辈在先。在老人或长辈面前,年轻人说话十分客气,恭恭敬敬。蒙古族人很重视命名,名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常常表达人民对人生的美好企盼和祝福。蒙古尚白,白色代表纯洁、吉祥,具有丰富、平安之意。所以,用察罕(白)为人名的很多,如察罕不哈、察罕巴拜等。蒙古族人也喜用“结实”来命名,如巴图、拔都等。

(三)饮食习惯

蒙古族饮食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茶食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在夏、秋两季,很多人习惯多饮茶、少吃饭。茶食分为淡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炒米,也叫蒙古米,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之一,系用糜子米经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蒙古族的奶食分食品和饮料。食品主要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饮料除奶茶外,还有酸奶和奶酒。

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最爱吃的食品。最负盛名的有手扒羊肉、全羊大席等。除羊肉外,牛肉、鹿肉、兔肉、野羊肉等很受喜爱。蒙古族同胞热情而好客,尤其是接待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时,都要以全羊大席或八珍肴宴请。

(四)主要禁忌

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忌骑着快马到别人家门口,认为是报丧或带来其他不吉利的消息。所以一般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忌手持马鞭进入毡房,认为这是前来挑衅,所以鞭子应放在门外。进门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时也要走原来的路线。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主人躬身端来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朝着接到者。忌用碗在水缸、锅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井台上跨过。忌乱摸乱动有宗教意义的法器、经典、佛像等,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下。

蒙古族喜爱犬,认为它是忠诚、信义的象征。客人来,狗叫叫,但客人不能打狗,否则会遭到主人冷眼相待。蒙古族人,特别是牧区的蒙民,一般不食鱼类、鸡鸭、虾蟹和动物的内脏等,他们认为“水族鸟类”的内脏和血液不洁净,会招致灾难和病患。蒙古族人忌讳别人当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和牲畜,认为这会给孩子和牲畜带来不幸;忌讳用手或棍棒指着清点人数,因为这意味着清点牲畜。

第二节 回族

一、回族简介

回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回族人口约981万。主要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陕西、新疆、河南、山东、云南、辽宁、安徽,北京等11个省市也有较多回族杂居,其他各省都有回族散居,呈大分散,小杂居。主要与汉族杂居。回族是古代东西亚文明的中

介民族之一,通用汉语和汉文,但在日常用语和宗教活动用语中保留有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在口语中称伊斯兰教为“伊斯俩目的教门”或简称“教门”。

二、回族礼俗

(一)传统节日

回族的传统节日以圣纪日、开斋节和宰牲节三大节日最为隆重,均源于伊斯兰教。圣纪日是在每年回历三月十二日,相传这一天是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日。

开斋节是回族穆斯林最为崇高的节日,在新疆地区也称肉孜节。每年回历九月为穆斯林斋月,凡成年穆斯林,从每日破晓到日落,整个白天不吃不喝,但照常工作、学习,直到晚霞消失、开斋的钟声响起时,人们才能自由吃喝。待斋月期满后,即回历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宣告斋月结束。清晨,清真寺的钟声响过之后,回民男子要穿上新衣服、带上洁白的小帽,妇女要换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参加礼拜,开茶话会、联欢会,进行扫墓、赛马、刁羊等活动,一般要持续三天,之后,还要互相祝贺、互赠油香,气氛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

宰牲节,即古尔邦节,也称忠孝节。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十二月上旬,是教徒履行宗教功课、前往麦加朝觐的时期。在朝觐的最后一天(十二月十日),要宰杀牛羊共餐庆祝,这就是古尔邦节。这一习俗来源于阿拉伯的一个民间传说。传说先知伊卜拉欣梦见真主安拉要他的儿子伊斯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其子遵命俯首时,安拉为其虔诚感动,特遣使送来一只黑头绵羊代替。从此,阿拉伯人便有了宰牲献祭的习俗。后来,伊斯兰教仍尊称伊卜拉欣为“圣祖”之一,并继承了这一礼仪,把古尔邦节定为宗教节日。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十分重视这一节日,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宗教祈祷,宰杀牛羊献祭,表示对安拉的顺从。在中国,节日这一天,穆斯林群众身着新衣相互拜节,互致节日祝贺。

(二)礼貌礼节

回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伊斯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阿訇是清真寺主持教务的人,极受穆斯林及回族人的尊敬。当他们在祈祷时,千万不要打扰他们。

回族人之间彼此相遇,十分友善,深受《古兰经》中“穆斯林皆兄弟”的教义影响。回族人讲究卫生,室内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

(三)饮食习惯

回族有严格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清真饮食文化。“清真”一词在宗教意义上是指回族成员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及其相关的宗教行为;在个人生活行为意义上是指讲求心净、身净、居处净和饮食净。回族讲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洁性及节制性,民间概括为“饮食净”。在动物的可食性方面,受伊斯兰传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食可养性”观念影响,通过“审物之形象、察物之义理”,一般选择“禽食谷、兽食草”,且貌不丑陋、性不贪婪懒惰、蹄分两瓣能反刍的牛、羊、驼、兔、鹿、獐、鸡、鸭、鹅、雁、雀、鱼、虾等为食,并且除水产物外须念“台思米”,断喉宰之方可食用。狼虫虎豹熊、驴马骡猪狗、狐猫鼠蟒蛇、鹰鹞鸷鲨鲸等与酒、动物之血属禁食之物。回族喜欢饮茶。早期回回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甜味为特色的饮茶习惯(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三炮台”“八宝盖碗茶”)。

回族的主食为蒸馍、包子、饺子、馄饨、汤面、拌面、牛羊肉泡馍和油炸馓子。回族人正宗宴席十分考究。宴席名“九碗三行”,指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要把碗摆成每边三只的正方形。宴席不仅讲究摆法,上菜程序、菜肴配置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且烹饪方法只用蒸、煮、拌三种形式。由于所有菜肴都不用油炸,所以十分清淡、爽口,别有风味。

(四)主要禁忌

回族人在饮食方民的禁忌,是不吃猪肉、狗肉以及凶猛禽兽的肉和无鳞鱼类,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谈话时也忌讳“猪”字或同音字。那些可食用的畜禽,也不能随便拿来即食,必须经过阿訇诵经后宰杀,然后方可进食。否则就是对真主的不恭,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回族人忌讳使用禁忌的食品开玩笑,不能用忌讳的东西作比喻,如不能说某某东西向血一样红。一些地方的回族人还禁酒。忌别人在背后议论其民族风俗。回族人外出必须戴帽子,严禁露顶。回族人在家宴客,还忌主人单独陪客,通常请族中男性长者或亲朋好友作陪。忌用左手递送物品。

第三节维吾尔族

一、维吾尔族简介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遍布全疆,大部分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州,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和其他各地州也都分布有维吾尔族人。维吾尔族人口约720万。 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是维吾族的自称,是“团结”或“联合”的意思。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文共有36个字母,是从右向左写的。由于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和学习,新疆许多维吾尔族人兼通汉语和哈萨克语。维吾尔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二、维吾尔族礼俗

(一)传统节日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与回族相似。主要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其中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最为隆重。

(二)礼貌礼节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和住走宿时,只要说明来意,主人虽不相识,也会殷勤招待;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坐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吸烟、老人无论到哪里去做客,他骑的马不论是卸鞍子,还是饮马、喂马,都由年轻人去做,走时,年轻人给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女主人以十分真诚的态度,用盘子端来茶水;老人吃饭时或到别人家里去,常常双手摸脸做“都瓦”(祝福仪式),有时互相见面握手后也做“都瓦”。

维吾尔族人热情好客。在家中请客时,总是请客人坐在靠大墙的一遍,以表示尊敬。会先给客人敬献一碗热茶,是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茯砖茶斟在小瓷碗里,用托盘双手敬献给客人。把馕饼、干果、冰糖、新鲜瓜果等食品装盘,端出来摆在客人面前。吃饭时,要请客人动手先吃。出于礼貌,客人应跪坐,并请主人先吃。在外面请客时,喜欢送一些吃食给服务员。如果服务员坚决拒绝,他们会不高兴。因此服务员可以道谢后用双手接受。维吾尔族人在欢迎宾客时,“给洗手水”是必不可少的礼仪。在宾主寒暄之后进食之前,主人亲自或特意安排专人向应邀而来的客人的手掌里倒水,服侍客人洗手。这种礼仪与以手进食的习惯及缺水环境有关。

维吾尔族人和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把食盐看得很神圣,认为盐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左右人的吉凶、祸福和顺逆,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婚礼中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就是让新人各吃一块在盐水中蘸过的馕,以祝福他们婚姻甜蜜,白头偕老。在民间纠纷或其他激烈争执中,经常借食盐来赌咒发誓。踩着食盐赌咒发誓,是最郑重的一种形式。

在民间,人们还在婚嫁等喜庆仪式中把食盐作为表示美好祝愿的佳品相赠。

(三)饮食习惯

维吾尔族的饮食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的特色,最喜爱的主食是抓饭,其次是拉面、包子。维吾尔族农民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待客、节日和喜庆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饭。集市上出卖的烤肉、烤馕、薄皮包子、小水饺等,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瓜果是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维吾尔族喜爱的饮料为各种奶类和奶茶或清茶,茶主要是茯茶,也有喝砖茶的。条件稍好得多喝奶茶,即在茶水中加入牛、羊奶煮成。维吾尔族人多爱喝葡萄酒,且酒量都很大。

(四)主要禁忌

维吾尔族人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骆驼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在南疆还禁食马肉、鸽子肉;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切忌坐床,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青壮年妇女一人在家时忌外人进去;新婚夫妇的洞房忌随便闯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不要和妇女开玩笑;在公共场合忌光着上身,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到别人家里去;忌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猪圈、厕所,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内;北疆地区,禁止在长辈面前讲诙谐或揶揄的语言。

第四节 藏族

一、藏族简介

藏族历史悠久,人口超过480万,主要聚居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青海省的玉树、海南、黄南、海北、果洛藏族自治州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等。藏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卫藏和康方言有声调,安多没有声调。藏文属拼音文字,公元7世纪前期参照梵文创制而成。藏文共有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字母,从左向右横行书写,字体分楷体和草体,通行于整个藏族地区。藏族普遍信奉喇嘛教。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是公元十世纪左右在佛教教义的基础上,糅入了苯教的某些形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佛教宗派。藏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建立。

二、藏族礼俗

(一) 传统节日

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藏历年、酥油花灯节、雪顿节、旺果节等。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拉萨把藏历一月一日作为新年,也有的地方以十二月一日,十一月一日为新年。从藏历十二月起人们便着手准备供过年吃、穿、玩、用的东西。除夕之夜,全家围坐欢聚,共吃糌粑。新年初一,各家一般都闭门自家欢聚,互不访问,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互相拜年。

酥油花灯节是西藏、青海、甘肃等地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于每年藏历元月十五日举行。酥油花市用白色酥油配以彩色颜料而塑成的各种彩像。拉萨的酥油花灯节非常热闹,藏族人民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云集拉萨,晚上汇集于大昭寺周围的八角街,共度佳节良

篇三:民族习俗

民族习俗

有个酒店住入了一少数民族团体,团体中美丽的少女们都各戴着一个很漂亮的鸡冠帽。有个酒店男员工与之混熟了一点后,出于好奇,用手摸了一下一位少女的帽子,结果弄到族长那里去,族长以为男员工爱上了那位少女,向她求婚。后经酒店领导出面调解,二者以兄妹相称。

资料来源:张文:《酒店礼仪》,I版,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分析提示】在历史上这个少数民族曾在一夜里受到外族的入侵,恰巧一公鸡鸣叫,唤醒了人们,才免去了一次灭族之灾。以后,为了纪念这只公鸡,村里美丽的少女都戴上鸡冠帽,男子一触摸就表示求婚。因此在与少数民族的交际中,应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做他们忌讳的事,这样才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平等友好的交往。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