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其他论文 > 列表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04  分类: 其他论文 手机版

篇一: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

陶研论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其基本主张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社会生活课程论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法两大部分。“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关键词] 生活即教育 社会及学校 教学做合一 教育思想特点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语录中提到“生活即教育,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是说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便不是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生活和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曾读过题为《一个小女孩的智慧》的一篇小短文: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

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一愣,接着跑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边,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玩了起来。文中的小女孩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别人,没有刻意的雕琢,行为自然,充满灵性,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该如此。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往往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状态,在教学中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始终保持习以为常的高高在上者角色,殊不知学生有自己天然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我们要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走进学生们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学习,去解决生活问题。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2]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

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3]因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4]“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学校在教授学生基本知识以外,更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从学生未来发展角度出发,学校给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不同的实际操作课程,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课程中就可以走入超市,进行实际的市场调研,写出调查报告,以备进一步分析总结;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某公司实际情况做帐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这样便把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生活化、社会化了。学生也对开设这样的课程普遍欢迎,因为这种学知识的

方式更加灵活,同时对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都大有好处。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3]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6]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陶行知形象地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7]

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必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

知认为,传统教育下容易造成“劳力者”和“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应该教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使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学,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自学能力。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这样学生就会“乐学”而“自动”、“自得”;“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就是说“做”是教学的中心,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们是统一的”:而教学的中心是“做”,是在“劳力上的劳心”,也是在“劳心”指导下的“劳力”,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这样即可把传统教育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做为中心,使学生从“手脑并用”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获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能力、创造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它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

篇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践行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的践行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有效的生活教育环境的创设,伴随着学生的活动,并在达成一致中,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断地走向真、善、美,真正实践着陶老所言的“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过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因此,我们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让学生的作文表达生活,提炼生活中的乐趣,从而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走向生活,是新课程背景下落实作文教学目标的必然诉求,笔者引导学生走向生活,通过观察、实践,写生活作文,从此,学生的作文不再有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而有的是鲜活的生活故事、真切的个性感悟,一路走来,且吟且思,收获着作文之“真”的硕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走进生活;练慧眼;诉真情

1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理念的重新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同时,语文新课标还指出:低年级学生对写话要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中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

篇三: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1

2013213040130 信管1301班余芬芬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摘要】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众多教育思想的基础,贯穿了他一生的教育活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形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本文即是对陶行知生活理论思想的简要探讨,以及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解说。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造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从定义上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陶行知给友人信中谈到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与生活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论文)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过有组织的生活,便是受有组织的教育;过一盘散沙的生活,便是受一盘散沙的教育;过有计划的生活,便是受有计划的教育;过乱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乱七八糟的教育。”

总之,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

“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况且一个人有整个的生活,才可得整个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真正的生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即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一直存在下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的。“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做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要先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

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

“创造的教育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彼此之间,很难识别的。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我们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那么才可与社会沟通。” “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

从陶行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知其“社会即学校”的基本主张是: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同时,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要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这种主张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办,使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学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必需。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陶行知关于创办乡村教育时重点融到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学做合一,即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就他的观点看,“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都得朝“做”来看。强调了做的重要性,而这个做是指“在劳力上劳心”,也是指“行是知之始”的“行”,也就是行的重要性。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

最初,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应用在培养师资上面的。培养小学教师应该在小学里面做,小学里学,小学里教。而现今师范教育之传统观念是先理论而后实习。这分段式的学习使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并不能真正将自己融进学校和学生中间。针对此,现今的师范学校培养教师也应该采纳陶行知先生的理念,而不是培养一批先知后行,只管教课的老师。

老师的教,应该做到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不应该分离。在谈到教学要合一的理由时,陶行知讲到:“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第三,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生卖不尽的”。做到教学合一,先生和学生可以一起探讨新理了。

“创造的教育也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有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陶行知反对“死的教育”。反对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育。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认为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解放孩子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行动即是“做”。

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行为之知始”,“重知必先重行”,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 “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做”是包涵广泛的生活实践的意思。而学习或教学,不是片段而是一个整体,要教学必须先有手和脑的结合与思想和生活的合一,换句话说不单是要“劳力”,同时要“劳心”。

从“生活即教育”到“教学做合一”,发展到“社会即学校”,再到“创造的教育”。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从其教育理论,我们认识教育只是民族大众人类解放之工具;我们认识生活之变化才是教育之变化;我们认识社会即学校;我们认识教学做合一及在劳力上劳心为最有效之生活法亦即最有效之教育法,便自然以行动为中心;我们认识到处可以生活即到处可以办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深远影响,对现今社会中国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照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自述》/陶行知著;文明国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1

(二十世纪名人自述系列)

ISBN978-7-5396-4366-3

《这一年》 《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教育生活慢忆》 《教学合一》 《教学做合一》《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答朱端琰之问》 《生活即教育》 《创造的教育》 《生活教育》《谈生活教育》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