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其他论文 > 列表页

中国芬兰文化差异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24  分类: 其他论文 手机版

篇一:浅谈中西文化商务礼仪差异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学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中西商务礼仪差异对外交的影响

学 生 姓 名 郑钺

学 号 120301091017

专 业 会计学

学院 会计与金融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祝铭

2015年 11 月 03日

浅谈中西商务礼仪差异对外交的影响

摘 要

商务礼仪是在长期商务活动中人们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惯用形式和行为准则。它在商务合作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商务礼仪文化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不同的文化传统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商务礼仪,商务活动中,要实现更加有效的交际,就必须了解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

本论文本文将从文化层面上,着重从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语言习惯及非语言习惯等方面对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做出系统的分析。分析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商务文化上存在的差异,研究产生中西商务文化礼仪差异的原因以及在中西在商务文化交流的异同。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减少或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摩擦和冲突,对有效地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提高国家外交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商务文化、礼仪,差异 、外交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研究的背景材料 ..................................................................................... 1

1.2提出的问题 ............................................................................................. 2

1.3写作的目的与意义 ................................................................................. 2

第二章 文献研究与评述 ................................................................................... 3

2.1国外的相关理论 ..................................................................................... 3

2.2国内的相关理论 ..................................................................................... 3

2.3评述 ......................................................................................................... 4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5

3.1研究方法 ................................................................................................. 5

3.1.1文献研究法 .................................................................................. 5

3.1.2调查问卷法。 .............................................................................. 5

3.1.3设计问题 ...................................................................................... 6

调查问卷................................................................................................................ 7

文献综述.............................................................................................................. 12

第一章 绪论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有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

1.1研究的背景材料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几千年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就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而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就是西方的魅力。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一个社会集体的文化接触到另一十社会集体的文化,必然会出现内在的传统文化与外来的异质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文化冲突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文化主张十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而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等。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人们在交往中都需要一定的准则,而这些准则又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及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各国商人走到了一起。他们有的成了谈判高手,有的却败走他乡。有时候导致失败的原因并不是一些大的因素,而往往是由于某些细微的疏忽。礼仪就是这种常常被忽视而恰恰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之一。

1.2提出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商务礼仪活动在中西商务文化中产生的差异原因;中西文化商务礼仪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哪方面;探讨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活动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商务礼仪活动在中西商务文化中产生的差异,问卷调查结果,进而局部调查大学生对商务礼仪的了解有多深。

1.3写作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给中华民族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力量无处不在,在外交政策及国防政策中也得到了丰富的体现。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的思想一直主导着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国防政策。而这种“和”的思想又不局限于一国的立场,是“全球治理”的一种理念,这种思想也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中国也愿意继续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既要保持应有的自尊,又要保持必要的自省,两者同样重要,秉持开放的心态不可或缺,但必须以坚守自主的立场为前提。

伴随着我国是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起来,商务活动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商务礼仪活动的价值,帮助人们适应现代生活中的社交活动,是广大民众热切关注的问题。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对外交往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空际效果。

了解商务礼仪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对我们理解和认识商务活动提供了参考,从跨文化的高度认识商务礼仪活动,为人们认识商务礼仪在中西方中的差异提供启示意义。进而探讨中西商务礼仪差异对外交的影响。

篇二:中西军事思想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国家战略的影响

中西军事思想的文化差异及其 对国家战略的影响

军事思想是“ 对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 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的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其来源于军事实践, 以理论的方式指导军事实践, 并随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他产生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的基础之上, 同时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军事思想的性质又由一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政治观念决定, 同时, 文化、道德伦理、法律、宗教、民族、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军事思想的发展, 所以考察军事思想的意义及特征, 要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切入。其中文化差异是军事思想差异的本质原因, 军事思想是人们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它是人类社会和战争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并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战争的日益频繁和规模逐渐扩大,作战样式的改变以及人们思维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由一个从朦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 自低级向高级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不同的社会文明以及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特质, 深刻影响着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 使中西军事思想各自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面貌。而二者的交流与互补, 则成为军事思想发展史上颇令人注目的重要问题。下面就中西方军事思想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国家战略的影响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于“西方” 及“ 西方军事思想” 的界定与认识 自古以来, 中国对于“西方” 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认识: 有的将“西方” 界定为古代华夏文明之外的其他早期文明地区, 认为这一些文明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起源; 另一种看法认为只有早期爱琴文明、迈锡尼文明才是现代西方文明的真正源头; 发展到现代,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人进行以及世界中心的转移, 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意义上的非欧洲西方国家由于其在历史渊源上与欧

洲文明的联系, 尽管存在着地理上对于古代西方文明中心的偏离, 但仍被纳人“ 西方” 或“西方文明”等话语的意义涵盖范围; 这一种情况也体现在地处亚洲的日本身上, 在西方八国集团中便有日本的席位, 其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军事思想都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苏经历了几十年的争霸时期, 并分别是东西方两大阵营的领军国度,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西方指的便是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及其成员国。二次大战中巨大的利益获得与对当代先进科技的掌握及其在军事领域的运用, 特别是前苏联的解体造成的世界体系的失衡, 使美国成为西方乃至世界的第一军事大国, 其军事思想成为当代西方军事思想的最重要来源, 如美国历届政府的核威慑政策、现阶段布什政府的NMD 战略、对待敌对国家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等等都对其盟国甚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美国的西方盟国在某些具体战争问题上与美国的态度有时也会南辕北辙. 但总体来讲, 其利益关切与价值观念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共同的世界观基础上, 解决具体问题时的方法论中产生了些许偏差。对当前西方军事思想的考察离不开历史的关照。在思想层面 , 以美国为首的当代西方军事战略仍然是对古代西方军事思想本质的继承, 仍然是产生于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及以后近半个世纪逐渐形成的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理论体系的延续, 在现阶段, 其军事思想是为其推行掠夺扩张政策服务的, 在政治上具有侵略性和反动性。

二、中西方军事思想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战争态度

军事是带有强烈对抗性质的社会现象, 在如何对待引起对抗的矛盾的问题之一, 中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总体原则是亲仁善邻、顺俗施化、以德怀远, 而西方的总体原则为以武力征服天下。中西方战争态度的不同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 其军事思想形成于中国古代封闭稳定的农业社会。在漫长的历史中,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开始占统治地位, “儒释道并举’, 也不能动摇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形成了内“ 仁” 外“ 礼” 的儒家伦理秩序, 这是形成中国军事思想的文化基础。而且在“ 儒释道”对待战争的态度上, 儒家不主张通过战争解决问题. 而强调道德修养;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 讲求社会和谐; 佛教更是连杀生都视为异端行径, 更何况人类战争。中国军事思想的形成还与中国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及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关,比较讲求安逸。在中国历史上, 除

了春秋战国时期霸主地位之争(那一时期也还没有形成儒家的伦理秩序), 总体上相对于西方国家战乱不太频繁。在封建社会后期, 统治者大多力避战争而追求安逸, 除镇压叛乱及农民起义外, 较少主动向外用兵, 特别是近代以来, 更是以割地赔款逃避军事冲突。“ 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 看到了明朝军队的强大与精良, 却是完全防御性的, 中国并没想用这支军队去进行侵略’然而,中国并不是不重视军事, 只是其战争态度与西方有很大不同; 首先, 在如何对待战争态度上, 中国承认军事在维护国家稳定与社被安全过程中的重要性, “ 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 其次, 在战争的运用方法与原则中国讲究“ 势” 的作用, 将‘不战而屈人之兵” 作为战争的最高境界, 同时以“德”顺化外邦; 再次, 在不得已而用兵或是为统治阶级利益而征伐时, 也会讲究“ 师出有名” , 将战争的正义性或是自身解释的合理性作为用兵的理由; 最后, 在战争目的的终极追求卜,还是希望通过“ 势” 的合理运用, 达到对立双方的和谐与平衡. 以期亲一几善邻、以德怀远。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坚持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便是文化观念以及战争态度所决定的外交策略而在地中海沿岸与欧洲大陆成长起来的西方文化则是投机贸易交流文化. 主张胃险与扩张。在西方历史卜. 战争连年不断, 除西欧各民族自己的相互征战, 还经常联合或独立对外用兵, 所到之处近至地中海沿岸, 远至亚非拉, 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众多原因掺杂其中, 处处体现了西方人崇尚武力、喜欢扩张与冒险的文化特征。二战之后, 西方的许多殖民地脱离殖民统治, 建立起拥有独立主权的发展中国家, 西方国家对其以军事手段直接占领已不可行, 所以其侵略的方式转换为经济控制, 而发展中国在逐步掌握或部分掌握了自身的经济命脉后,西方国家则又采取了文化侵略的路径; 无论军事占领、经济控制还是文化侵略, 仅仅是手段的不同, 其扩张与占有的欲望和本质没有什么改变, 而且, 在其他非军事手段不能达到目的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是会动用武力来力图解决问题。911之后, 美国不顾联合国宪章以及其他国家甚至部分盟国的反对, 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并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现在却陷人了战争的泥潭; 无论战争最终结果如何, 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其中之一便是美国欲在中东地区通过推行其文化价值观念改造阿拉伯世界的想法缕缕受挫, 于是采取了战争这一极端的方式; 从文化背景上看, 以美国为伦表的西方国家是不会采取和

谐万邦、和平共处的政治策略, 而会使用某一种自认为有效的手段对他国实施改造甚至侵略, 于是战争便成为当前“ 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主题下的极端行径。

三、中西方军事思想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思维方式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双方军事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在思维方式上, 而“ 思维方式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理性认识方式, 它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思维方式作为客体主体化的结果, 反过来又成为主体客体化的精神准备和观念开端, 成为人们进一步从事各种具体认识活动的内在起点, 成为主体认识客体、评价客体的观念模型, 进而成为主体改造客体的‘ 实践意识’和行为观念。’ ,泛针对中西文化背景, 总体来讲,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于: 东方强调主客体的统一而重综合, 西方强调主客体的对立而重分析。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对于军事问题的思维方式上, 东方重视战争的谋略艺术, 西方则强调科技的强力作用。中国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善于思辨, 长于综合思维,比如中国的语言, 话语不多却往往寓意深刻, 是典型的“高语境”语义系统。在中国的军事思想中谋略思辨的内容较为突出, 对于战争能以综合辩证的语言提出高度概括性的思想, 并在长时间大范围内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在具体的军事运用中, 强调了战略的‘ 意’, 与战术的“ 形” 。当西方人还在以马其顿方阵进行简单对决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就已提出了敌我、攻守、虚实、劳逸等战斗矛盾概念, 并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孙子兵法》、《司马法》等军事著作主要提出了形而上层面的战争原则,而不是具体的作战方法和建军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战术上, 中国人用兵讲究策略, 研习阵法,甚至于为了保证部队的灵活机动以求得阵法的变化, 中国量应用了轻装步兵与骑兵, 虽然其与重装战斗人员相比, 防护性大大降低, 但得到的是部队的机动性。应当说, 在战术运用于阵法变换上, 中国较西方丰富许多。而西方军事思想则强调实证主义精神, 长于逻辑分析, 这不仅体现在古代西方用兵的策略、战术布阵的安排上, 更体现在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中。近几十年来, 西方人在注重理性实证思维的影响下,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积极引进自然科学方法及量化分析, 对国家战争思想、战略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将战略明确界定为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马汉在《海权论》中就明确提出要控制海洋必须建立起一支由装备着大口

径火炮的重刑战列舰组成的强大海军。这些军事理论从一个侧面推动了西方军事思想的发展, 它的产生也与西方注重实证与逻辑的文化背景有关。所以“ 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 由于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极为重视技术的作用; 美国人更是普遍推崇‘ 技术是美国的天定宿命’的观点。受此影响, 西方军队总是企望在技术的庇护下寻找解决在战略和策略难题的办法。’, ?自明代晚期以后, 中国在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军事变革中, 军事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直至1840 年被迫打开国门,进而想通过洋务运动“ 师夷之技” , 然而随着甲午海战的失败,也葬送了买办技术与设备以图救国的虚无理想。究其原因, 可以说文化的差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长时间注重人文精神的确立与发扬、忽视科学理念的建构与培养的文化传统终于结出了恶果, 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培养了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缺乏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五四时期, 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便是“ 民主与科学” , 其中“ 民主” 的提出是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控诉与抗争, 而“科学” 的口号则是对民族自身理性主义精神不足的反思与呼唤。有人讲, 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无科学是有一定道理的。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点, 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著名论断, 这是对自古以来文化观念的拨乱反正, 也使全民中兴起了崇尚科学的风潮, 至少可以部分地改造中国人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

结语

中西军事思想差异的原因很复杂, 从文化角度对其分析,其主要表现为: 中国讲求和谐与顺化, 既要“维护自己的民族独立,又要不向外扩张, 对于外来侵犯, 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同时利用道德教化去“协和万邦”而西方军事思想讲求对立和斗争, 强调理性的逻辑分析, 且许多思想家主张利用科技的先进与武力的强大来解决冲突, 甚至实现统治世界的目标, 而且这种主张常常被当权的统治者采纳并付诸行动。文化差异是中西方军事思想差异的本质原因 . 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对于理解西方政治策略与战争态度以及构建我国的国家战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中西军事思想的交流已不仅局限于某些具体原则和观点, 而是深入到中西军事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这一更深的层次上。例如中国古代兵法注重从战争总体上进行宏观思考, 而西方军事思想

篇三: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正趋于一体化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 国际贸易要求各国的商人们在讲究礼仪的同时将文化因素考虑进来。本文首先从文化理论入手浅析文化因素对各国商人洽谈的约定方式,问候寒暄方式,洽谈的人员选择,切入正题时机的影响,其次以中西方文化差异来进一步阐述其对商务礼仪

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务礼仪影响

商务礼仪,即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用以维护企业形象或个人形象,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例、交往艺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人们在交往中都需要一定的准则,而这些准则又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同。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及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各国商人走到了一起。他们有的成了谈判高手,有的却败走他乡。有时导致失败的原因并不是一些大的因素,而往往是由于某些细微的疏忽。礼仪就是这种常常被忽视而恰恰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之

一。下面我们就初次商务洽谈的约定方式、问候寒喧方式、洽谈的人员选派、切入正题的时机选择四个方面来看一下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商人对商务礼仪是如何理解的。

一、 商务洽谈的约定方式

根据荷兰马斯特理赫特林堡大学的组织人类学和国际管理学教授霍夫施泰德价值纬度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各民族文化对“不确定性回避”的差异,使得初次商务接触和约定的选择呈现三种方式:电话、信函和中间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人对这

几种方式的理解和做法也有很大的差异。

瑞典、丹麦、挪威、美国、芬兰和荷兰等国家的文化是一种承认并乐于接受未来不确定性存在的文化,所以这些国家的商人们愿意冒险,倾向弹性制度,认为商务洽谈的约定方式条条框框越少越好。在这些国家,初次商务洽谈的预定可以通过电话进而对于万事求稳、不喜欢冒险的中国、日本、葡萄牙、智利、希腊等努力回避不确定性因素的国家, 商人们认为电话约定不甚稳妥。通过信函方式进行第一次商务接触、洽谈的预定是各国商人们都能接 受的习惯做法,但要注意,信一定要发给对方公司 某个具体的人员。第一封信最好用商务伙伴的本国 语言来写。西方的商人们还总结出了一条经验:在 中国的香港最好使用英文。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要想证明你的信

用情况,引见信是必不可少的,在韩国、泰国,当地代理的联络作用非常重要,外国人必须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才能建立起自己公司的信誉。西方商人对于许多亚洲人喜欢利用可靠的第三者承担中间人的作法已很了解,中国商人在他们看来十分保守,为安

全起见最喜欢与自己关系网中的人做生意。

二、 问候、寒喧方式

根据人类学家研究的文化模式来看文化还有正式文化和非正式文化之分。美国就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文化,其特点就表现在美国人尽量避免一切正式的东西,象行为方式、头衔、敬语、以及与他人交往时繁琐的礼仪;而中国、韩国、马来西亚和阿拉伯,则正相反,这些国家的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称谓、如敬语和应有的礼仪极其重视,同时也要注意问候方式对于不同国家的女士应区别对待,特别是印度等一些较为保守的国家,还有就是“不同国家的名片文化”这些对商务礼仪都有一定的影

响。

在以非正式文化模式著称的美国,商人们对于初次会晤的问候、寒喧方式不太在意,花的时间也不多。他们见面问声好,向对方热情地伸出手,另一只手或许用力拍在对方的肩膀上,报一下家门, 接着切入主题。美国商人信奉时间就是金钱,成功就在效率,把日程安排得很紧,往往刚结束同这个国家的谈判,又马上飞去参加另一个国家的谈判。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是时间的主人,早已打印好的合同揣在兜里,就等谈判后签署。签署谈判合同是他们唯一的目的。他们认为生意就是生意,商人见面东拉西扯那是不务正业,与其把时间花在长时间的闲谈上,不如速战速决,把节省的时

间花在陪家人旅游度假上。

但在以正式文化模式著称的中国、韩国、马来西亚和阿拉伯,商人们则认为初次见面的寒喧十分重要。他们最忌讳和不熟悉的人做买卖, 如果必须要做的话,也要先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大军事家孙子的这句名言,是他们共同的信条。他们恭恭敬敬把客人迎接进会议室之后, 马上会热情地为客人奉上茶和咖啡、象遇到老朋一样问长问短。一来是为了尽地主之仪,二是希望问候尽可能多的从各个方面了解对方的情况:来人的背景、经历、家庭、喜好等,这些材料有助于了解对方大约是什么样的人。作为谈荆的一方,也做到了心中有数,知道下一步谈判时该用什么样的策略。在这种氛围下,急于谈判正题的美国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会被误认为无诚意。至于美国人早已备好的合同,在东道国商人看来,这不代表美国人的高效率而是美国人的狂妄自大,而阿拉伯人则认为这是对他们所表示友谊的侮辱.埃塞俄比亚商人也喜欢花长时间问候、寒喧,他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概念花时间越长,对客人的重视程度也越高。在印度,只有受西方影响较大的人使用握手方式,通常的礼节是双手合十,点头问候,而在印度与妇女的身体接触被认为十分无礼,因此不要主动伸手。日本人见面时有相互鞠躬的传统,但随着与西方生意的频繁,又加上了握手这一程序。德国人也习惯握手,他们还会通过手上下动作中的一个停顿暗示对方可以开始交换名片了.在西方文化中,向对方索要名片会被认为有冒失之嫌,一般都是等对方主动提供,不象中国名片备受重视,主动的索要表示自己对对方的敬意和重视。随着商务交流的发展,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西方人也非常熟悉了,国外大学中国文化课和大

公司的文化培训课上,老师要花一定的时间专门讲名片的设计和交换常识。学生们被告知名片最好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因为英文在中国很受欢迎,而且递名片时要用双手将名片递上,把中文一而朝上方、并注意字的方向,要便于对方阅读,在接受名片时,作为外国人一定要留意中国商务伙伴的头衔, 最好大声读出名字和头衔以表示自己

的敬意,千万不要把手中的名片看都不看装进口袋。

三、 商务洽谈人员的选派

霍夫施泰德(Geert. H oftede )价值纬度中对待“权利差距”指数的分析反映了

不同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不平等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态度。

权利差距指数小的国家里,上下级认为彼此天生平等,等级制度不呈现金字塔形,下属对上司的依赖是有限的, 在工作中下属的决策权利是相对独立的;而权利差距指数大的国家,上下级都承认彼此不平等的关系, 等级制度是金字塔形的,下级依赖上级作决定。在这种情形下,就谈判人员的选择问题上,来自不同文化的商人们便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重视权利差距的商人在挑选谈荆人选时会以对方派出人员的级别和地位为依据,认为己方的人员与对方地位对等才不会失礼或掉价,象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而不考虑头一轮谈判的人能否独立做出决定而美国、加拿大、奥地利、丹麦和德国等国家则更重视谈判人员的专业和分工,不会认为只考虑级别相当而让一个外行领导充数,来自这种文化背景的谈判人员可能级别不是很高,但有独立决策的权利。

中国芬兰文化差异论文

在与中国人的谈判中,许多欧美人抱怨中国人常常在谈判中换人员, 理由是被替换下的人无权做决定,随着谈判的进展,替换上的人员级别会越来越高,当总经理亲自出马时,说明谈判已经要接近尾声了。这让欧美人很不理解:让一个不能做决定的人出面谈判不是浪费谈判双方的宝贵时间吗?而中国人的理由是让级别低的人员先探听一下虚实,了解对方的要求,然后再让已经胸有成竹的领导出面决定,这样做在中国人看来很合礼仪,即节省了领导的时间又照顾了领

导的面子。

四、 谈判切入正题的时机

人类学家把时间观念也作为定义不同文化模式的标准。按照此标准,中国、阿拉伯国家、印度等都属于前喻性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注重历史的寄予,认为时间是循环往复的,连续的,更看重过去,所以对手的历史背景是此种文化中商人们最想先了解的,他们对双方见面后立即谈判不感兴趣; 而以美国、德国、荷兰、加拿大为代表的文化则是认为时间是割裂式的、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事件与今天关系不大,这种文化的商人们注重现在,计划末来,他们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所以,为争取时间应及早地进入谈判正题阿拉伯人是对时间的漠视最具有代表性的了。他们认为在开始谈论买卖这么严肃的事情之前,必须与对方建立起一种信任。他们备有咖啡和茶以保证客人有充足时间养精畜锐。作为客人,这份情决不能拒绝。与阿拉伯人进行洽谈的时间会比预计的要长,他们看上去很忙,常常同时要处理几件事情, 谈判时因为亲戚或朋友来找而随意中断会议的情况并不会令他们难堪。被人戏称为“天上飞的一群生意机器”的美国商人,谈判中的没耐心和急脾气是世人皆知的。从谈判人员的衣着到谈吐举止,美国人都给人一种“人在旅途”的感觉。他们也有一套“自来熟”的把戏,那就是利用特有的美国式的幽默来活跃气氛。这在美国司空见惯,连总统本人也在正

式的演讲中以幽默开场。但在同异国商人的谈判中,美国幽默常常适得其反。有些笑

话不但引不起共鸣,反而被认为粗俗。

以上内容是叙述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商人对于商务礼仪的不同理解,譬如:洽谈的约定方式、问候寒喧方式、洽谈的人员选派、切入正题。那么下面就从中西方

文化差异来进一步阐述其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背景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西方来说,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有梦想,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是西方的魅力。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一、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就会被质疑。 而在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青年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早独立,摆脱父母的管束,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倚赖家庭,倚赖父母。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则有所不同。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生活集体。父母对孩子倍加珍惜,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又过分的照顾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中西方观念很大的差异,以至于中西方礼仪从根本上有很大的差异。

商务谈判中的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在进行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多考虑对方的本土文化及宗教信仰,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谈判方式,确保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中西方见面的礼仪的差异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三、中西方对隐私的看法

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在商务谈判中,见面礼是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只有在自己了解了不同国家的不同习俗才能给对方带来亲切、重视的感觉。让对方认为你很重视这次谈判,也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所在。尊重他人的文化,是我们在商务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们只有了解了对方的文化习惯,才能顺利的完成谈判过程,并且愉快且轻松。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