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三个代表 > 列表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6  分类: 三个代表 手机版

篇一: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理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时宜一步回怎么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选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几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要本性,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想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和产力和先进文化节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苏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

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2“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是在即将进放21世纪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特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三个代表”重要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我们在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征程中,将长期面对着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 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使命等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新的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样,党就能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因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领导核心。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务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篇二: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一.时代背景

首先,从国际上看,有两个方面的重要背景:一是国际“风云变幻”出现了新的特点;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处于低潮之中。江泽民同志主持党中央工作以来,国际形势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尤其在世纪之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崛起、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形势。

从国内背景看,有三种情况引起了党中央的极大关注:一是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振兴的新起点;二是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三是新世纪前期我党正处在整体交接班的关键时刻。

在国内外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中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这是党面临的严峻考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的积极回应和深刻思考。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三个代表”的基本精神是关于新世纪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的总目标问题,重点是回答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1

性质中的先进性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三个代表”的基本精神,必须科学地了解它的深刻内涵。

“三个代表”的关键在于能否“忠实代表”。就是说,要看我们党能否把握住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制定出一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在实践中通过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这里讲的“忠实代表”,要求我们在实现“代表”时,一定要做到“始终如一”、“全心全意”、“认真负责”。做不到这一切,就谈不上“忠实代表”。

“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先进社会生产力,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物质条件,又是实现人民利益的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和人们崇高精神的培育。建设先进文化,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能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离开这个根本目的,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就失去了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因而就无法推动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持续发展。

三个代表的具体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马克思主义认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它能最终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社会主义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它能最终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也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是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因而工人阶级代表着当代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就必然忠实地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曾经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又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因为我们党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二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和作用。历史证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指导地位的;是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首先为内核,大力弘扬这个主旋律的;是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文化发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是坚持借鉴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使文化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是坚持文化的大众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

三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党都以一定的阶级为基础,在政治上代表着这个阶级的利益,是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代表一个阶级利益的政党,大抵都是由本阶级中政治上最积极的中坚分子所级成,都有一个反映本阶级利益和意志、为本阶级的人们所拥护的政治纲领,并由此成为这个阶级的核心力量、组织者和领导者。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不仅代表全体无产阶级利益,而且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共产党不同于历史上一切其 4

他阶级政党的最根本的特点。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衡量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最高标准。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当前,就是要切实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一切以人民群众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制定政策和判断政策得失的标准。

三.三个代表提出的重大意义

“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对其现实意义的高度理论概括。

立党之本,指“三个代表”是我们立党的根本目的和本质体现。在旧社会,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人民群众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我们立党的根本目的,一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要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文化,建立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三是要通过革命手段改变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使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实践证明,正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共产党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党才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忠心拥护,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国以后,我们党始终牢记立党的这三大根本目的,不断纠正违背立党之本的种种错误,从而保 5

篇三: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的深入思考

【 作 者】王同起

【作者简介】王同起 天津师范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教授(天津 300073)

【内容提要】“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核心内容。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它是中国文化发展两次重大质变中后一质变的继续和新的里程碑;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看,是继武装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经济文化革命之后,开创了经济革命并举的新时期;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看,则清楚地表现为第三次轮进式发展的重要开端。

【摘 要 题】学习园地•历史地位

【关 键 词】“三个代表”/意义/新思考

【 正 文】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对于解读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加强新世纪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大有裨益。

从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看,“三个代表”具有鲜明的新时代文化建设导向作用。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文化生命力极强。当古印度文明遇到雅利安人入侵哈拉巴文化泯灭,巴比伦文明遭受亚述人洗劫而夭折,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只剩下残存的遗迹和少量书卷时,中国文化却不断兼容其他异域文化,呈现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直到近代,中国文化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才风光不再独享。经历数千年发展与变迁,华夏文明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质变: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推动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形成维护皇权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伦理纲常思想;另一次是近代的文化探索,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旨在寻找适合新时期发展的中国文化建设道路。前一次质变,确立了儒家学说的领导地位,并与封建制度紧密结合,统治人们思想达两千年之久,迄今仍在社会各层面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后一次质变,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文化体系,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兼容周边异域文化而不被同化,根基于自身的先进性。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社会形态比较发达,既有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完备的国家机器,还有深入社会各阶层适合封建社会结构运行的伦理道德观。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经过长期演变,远远超过周边异邦蕞尔小国或社会形态尚欠完善的少数民族。因此,蒙古族和满族入主中原后,也被儒家文化所同化,并形成更具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文化体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所面对的是社会形态相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不能像以往那样将其兼容。于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就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中西体用之争。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彻底否定封建社会的旧道德、旧习俗、旧传统,为中国人民展现出一条寻求光明的通道。其直接影响便是造成中国文化向“世界化”发展,即完全抛弃原有的文化传统,全盘接受西方文明。“五四”以后,我国文化界几度出现中西之争,复古思想亦曾喧嚣一时,但总趋势仍是西方文化的传播居于主导地位。中国文化大规模向民族化复归凸显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全民族抗战,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文化也随之得到张扬。如这一时期文艺领域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最终导致“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同样,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构思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伟大设想,为抗战时期的文化乃至以后文化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文化出现三条不同的发展道路:第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第二条是国民党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名,固守旧传统、旧道德与

旧习惯;第三条是一批曾接受西学影响又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知识分子试图改造传统文化,建设新儒学。由于近代国情和特殊的政党政治的影响,战后国共两条不同的道路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向,而新儒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展露出锋芒。[1]

国民党固守旧文化的道路显然不合时宜。在世界文明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现代,重新祭起五四时期被打倒的诸如“忠孝节义”等封建礼仪,无非是对历史的嘲弄或文明的倒退。中国共产党则坚持民族化、科学化和大众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文化,付出了艰辛努力,并在建国后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人民打破了对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憧憬,重新陷入求索新文化的迷茫。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为新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他们甚至提出21世纪将是中国文明向世界急剧传播的时代。同样,这一结论被现实粉碎,20世纪末的经济大衰退很快打破了新儒学孤芳自赏的“繁荣”。

中国文化需要发展。发端于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第二次革命经过近百年的探索,需要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跨入新世纪,江泽民同志及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党员要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无疑把握住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搏,适时提出了新世纪应该加强文化建设的任务,是颇具远见的划时代之举,必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发挥承上启下的导向作用。

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看,“三个代表”具有全面开创党的建设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它自诞生伊始,便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的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巨大的牺牲。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党的建设迄今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1921-1949年,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解放人民,夺取政权,党的建设带有鲜明的武装斗争的特色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各革命阶级和阶层的有志之士为谋求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因敌人强大而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种状况长期没有改变。因此,中国革命是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进行的。

在旧中国,反动阶级掌握政权和武装。广大人民享受不到丝毫民主权利,任何不满或反抗只能遭到更残暴的镇压。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自国民革命失败后独立自主地开展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武装反抗国民党新军阀的斗争。以后,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党始终掌握武装斗争的领导权,特别注意加强了军队中党的各项建设。

中国共产党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

谋求全民族解放为目标,在政治上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相继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大资产阶级部分派别结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仅注意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还逐渐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策略,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战争的开展。

为加强对革命战争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思想和组织建设。1940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堪称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它解决了在一个农民为主的国度里,如何建设具有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革命政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的贡献。正是这场整风运动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很快赢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所以,毛泽东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这一时期,党的一切工作都服从于革命战争的需要,最后夺取政权。

2.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一化三改,党的建

设主要是推动社会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诞生,党的建设面临新的调整与转折。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段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经济上五种经济并存,个体私有制约占2/3,与过去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差距。

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群众,开展五大运动,将政治斗争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荡涤旧社会的污毒,使社会风貌焕然一新。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党又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个体私有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根基于落后的生产力。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胜利以后,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基本结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借鉴苏联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阐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论述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等。但是,由于传统社会主义的影响,片面追求理想化的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渐渐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3.1956-1976年,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初步探索,追求理想化的社会主义,及至发动“文化大革命”,党的建设的重点是开展政治革命

1957年的整风反右带有明显的政治革命的烙印。不久,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修改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重新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这就为片面强调政治革命,扩大党内政治斗争提供了依据。以后,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发动对彭德怀错误的批判,60年代提出党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在部分城乡开展“四清”运动揪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全国广泛开展思想领域内的过火斗争等,使党内政治斗争不断扩大。“文化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场严重的浩劫,也使党内政治斗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