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上一句 > 列表页

师不必贤于弟子上一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30  分类: 上一句 手机版

篇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教育叙事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元通中学 周姚飞

给学生上课,在学到思想政治第八课《依法制裁违法犯罪》的时候,引言部分出现了三个案例,在简单地了解了每个案例之后,我照例对其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几个问题,希望借此能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但是,还没等我把问题出示给大家,学生倩站了起来。

“老师,我觉得第三个案例有问题。这个事件的描述好象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司法保护。”她很小心地说。

“是吗?”我一惊。

“对,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司法保护的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等是不能透露的,而这个材料中却披露了该未成年人的姓名。”她说得振振有辞。

“恩,真的。”讲台下面

师不必贤于弟子上一句

开始有学生附和她的观点。

我为之一惊,我为自己备课的粗心而自责,事实上我的备课已不止一次出现类似的疏漏了。作为老师,一个学生学习征途中的引路人,我居然没有发现。但我没有惊慌,我随即追问:

“那你们认为怎么修改这则材料才比较合理呢?”

“我觉得可以把刘辉这个名字改为刘某。”倩说。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在刘辉的名字后面加一个括号,写上‘化名’。”另一个学生说。

“对的,对的。”有更多的学生表示赞同。

??

这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始终都很积极,而我的神经也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不可否认,学生的这个发现是我在课前所没有想到的。我感到有点惭愧,但同时,我又自己的学生有这样的质疑能力和质疑水平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也深深地领悟到了唐朝大诗人韩愈曾经对教育所发表的精辟见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没错的,在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已经越来越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主战场,学生的角色也正慢慢地在从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身份向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转化。这节课中学生的表现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篇三:师说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2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

4、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

是: , , 。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

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 。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9、《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0、《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______,。”

1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1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3、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 ,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

14、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

1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16、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

17、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8、“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一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