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调研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1  分类: 社会实践报告 手机版

篇一: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楚家村普法教育成效调研

院系:辽宁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

姓名:王荟 学号:4031430979

调研地点:山东省商河县楚家村

调研时间:2014年11月15至25日

调研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入户走访调查、开展法律座谈会、法律义务咨询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民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这是我们进行普法教育调研,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时代背景。我国已经实施了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经过25年的普法教育,农村法律知识极大普及,农民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有了进一步改变,法制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普法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难题。特别是部分农村普法教育的滞后,阻碍了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六五普法正在开展,借此机遇我在楚家村进行了调研,准确了解本地区普法教育的现状,了解我国当前农村的普法依法的现状,更好的完善农村的法制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找出我国农村普法依法的难处,找出有利于我国农村普法的方法,更好的作好普法依法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更好的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权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楚家村的基本情况以及历次普法教育活动取得的成就,

楚家村位于山东省商河县中部,该村共有村民110户,共560人;耕地637亩,现有党员8人,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6﹪,上年人均年纯收入4860元。该村地理位置稍偏,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村民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农闲时间青壮年外出打工,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教育水平处于中低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村委领导班子学历有限,视野与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管理相对薄弱。该村村民朴实厚重,民风纯朴,没有发生重大违法犯罪事件。经过五次普法教育活动,现在农村的法制氛围一年比一年浓,农民群众学法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法律意识一年比一年强,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正发生着巨大变化。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感受到了绝大多数的村民 对法律产生了高度的认可,权利义务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强烈,过去遇到问题就知道找政府,不是找当事人打就是骂,现在有纠纷找法院打官司,请律师帮助打的依法表达诉求的风尚已基本形成。农村干部也懂得了依法办事、依法管理村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的法律意识明显超过长者,尤其是大学生和青年工作者,这是是普法教育的成果,也是可喜的成就。

二、普法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座谈和走访调查,村干部和广大村民对普法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

颇有见解的意见和看法:

(一)其主要困难表现为:一是农村从业人员结构多元化,致使农村法制宣传难推进。大家认为,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单一的务农结构早已被打破,打工经济迅猛发展,我村广大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不是老人就是儿童,这种格局使得有接受能力的普法对象没有时间去参加集中的、系统的法制学习。二是认识上有偏差。有的认为,经过近25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已经掌握了不少法律知识,一些常用的法律法规知识都已学过,已经达到了普法的目的。因此,大规模、全民性的普法任务已经完成,普法工作该结束了。甚至有些村干部认为,普法是软任务,搞好搞坏无足轻重,对此项工作持轻视态度,产生组织领导上的“疲软性”,导致普法工作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被动局面。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普法工作摆不上位子,挂不上号,上级抓一抓就动一动,完全处于应付状态,在组织领导上不够得力。三是对法律知识需求不一致,使农村普法达不到效果。由于受个体之间年龄层次、文化层次和社会角色、从业岗位不同的影响,使普法教育的内容也呈现出明显的层次要求。如何防止一刀切,进行因地制宜的教育,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查中,有不少农民群众呼吁要加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变你讲什么我学什么为我需要什么你教什么,而农村基层干部对此表现出畏难情绪。四是从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力量极其薄弱。没有专业的人员和设备,大部分都是村干部兼职负责这方面的工作。长期效果难以保证。

(二)其主要问题表现为:(1)普法经费无法切实保障,一定程度上停滞了活动的开展。普法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设备等资源,这是保证普法活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没有专项资金作保障,普法的活动开展受到阻碍。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有很多好的活动由于没有经费的支持而无法开展,有的活动只是发个宣传单或者是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宣读一下,这样根本不会有实际的效果,涉及面不够广,仅仅设计某个很小的方面。没有体现出法律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有的活动因为无资金保障而无法开展。(2)普法流于形式,宣传力度欠佳。普法流于形式,致使少数农民法制观念淡漠。首先是很多地方法制教育没有把握住农村和农民的脉搏,教育内容与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现实思想不合拍。有的调子太高,把道理讲空了;有的口气太大,理不在点子上,话不在心坎上,农民不入耳、不入心、不入脑;有的“上下一般粗”,对干部和农民要求一个样,农民接受不了。其次是缺乏实在的内容,形式上走马观花,普法内容上呆板生硬。正如一段顺口溜所说:“市县作报告,乡镇听摘要,村里喊口号,群众不知道。”导致法律在传播过程中出现认识与理解上的断层。(3)部分人员教育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法教育的开展。部分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发生矛盾纠纷时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选择私了,这样很多时候无法彻底解决问题,造成社会安全隐患。有的村民选择上访,常年上访、非理性上访等信访问题突出;部分基层管理人员在解决问题时用情不用法,导致问题治标不治本,不久又引发新的矛盾;本村个体户,小作坊经营者由于涉及利益问题对普法工作不够重视,不愿投入,特别是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够,拒绝普法人员向其员工宣传法律,造成普法有一定的难度。对他们的普法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常年在外打工对法律的重要性不了解,遇到法律问题无从下手,无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部分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有的甚至不识字等等,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对于增强普法教育实效性的有关建议和对策

1.要保障好必要的普法经费,不断改善现有装备。拥有先进精良的普法装备和必须的经费保障,是加大普法力度保证普法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乡镇级财政要把普法依法治理经费纳入正常的保障范围,严格按照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镇村两级普法经费紧张的困难,以保障普法教育的顺利进行。

2.农村普法工作应该有侧重,以更贴近农村实际生活为重点。重点学习宣传《宪法》《刑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法》《保险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育、灌输、培养村民形成遵纪守法恪守规范的社会性格和行为习惯继续确保我村不发生违法犯罪事件。针对本村的实际情况适当翻印或编印普法教育讲义,可以是纸质的如《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计划生育法》等也可以是电子的如选录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剪辑合成,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些法律教育课件集中播放或者制作一些法律知识的讲座播放,力争使我们的教育手段多样化,提高普法教育的实效。

社会实践调研论文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普法工作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如:⑴定期在村委会的宣传画廊内办好法制教育宣传专栏。⑵每半年开展一次法制宣传周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法制宣传日活动使我们的普法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⑷每学期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教育主题会议及法制教育工作的评优活动。⑸年度举办或编排多次法制宣传的文艺节目。

4.坚持“两个结合”。一是学用结合,在普法过程中,要强调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学法环境。二是普法与服务相结合,从该村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普法工作与解决群众普遍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寓学法于用法之中,逐步使群众树立起“遇到问题想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观念。把普法教育推向高潮。依法完善和健全村委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村委会的管理和村务公开行为,切实维护辖区内社会治安环境秩序和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群众的合法权益。

总之,在这次实践中我培养了自己接近社会,感恩社会的心态,学到了知识同时锻炼了自己,我通过自己的亲身所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使我对农村普法教育活动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培养了自己维护法律与正义的责任感。认识到了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谢谢配合我调研的每位村民朋友,谢谢组织给我这样一个锻炼与学习的机会。

报告人:王荟

2014年11月22日

篇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论文

关于霞浦县畲族文化的调查报告

浙江海洋学院船舶建筑工程学院

A10港航

2012. 8

浙江海洋学院德育社会实践

摘要: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独具特色。福建是畲族主要聚居地,仅闽东地区畲族人口就有18万,约占畲族总人口的40%,霞浦县名列第二位。为了调查了解畲族的优秀文化,我走访了畲乡,白露坑。

霞浦县白露坑畲族民俗村是霞浦县畲族主要聚居村,西连葛洪山,东接东吾洋,距海3公里,距县城49公里,全村共345户、1420人,其中畲族人口占97%,由5个自然村组成,以钟、雷、蓝三姓为主。2004年宁德市政府命名霞浦县白露坑村为首批“畲族文化重点村”,2005年白露坑村半月里龙溪宫、雷世儒大厝及雷氏祠堂等三组古建筑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畲族畲族小说歌畲族服饰 畲族建筑

引言:能否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促进民族团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了解、尊重和发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是关键因素之一。畲族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为与畲族人民共筑精神家园,促进民族团结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了解、挖掘、学习、传承和发扬优秀的畲族文化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这也是本次调研的目的之一。

1. 关于本次德育社会实践

1.1 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党中央对大学“两课”教学提出的要求,李岚清副总理曾讲到:“其中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关键,进学生头脑是目标。”

响应党的号召,我们积极参加实践。在这个暑假,我多次前往霞浦县溪南镇白鹭坑,这里是霞浦县畲民的主要聚居村。通过走访畲族人家和调查问卷等形式进一步挖掘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吁畲族文化的传承,为保护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2 霞浦主要畲民聚居村—白鹭坑

霞浦县白露坑畲族民俗村是霞浦县畲族主要聚居村,西连葛洪山,东接东吾洋,距海3公里,距县城49公里,全村共345户、1420人,其中畲族人口占97%,由5个自然村组成,以钟、雷、蓝三姓为主。2004年宁德市政府命名霞浦县白露坑村为首批“畲族文化重点村”,2005年白露坑村半月里龙溪宫、雷世儒大厝及雷氏祠堂等三组古建筑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半月里是闽东地区现存畲族古迹最多的村庄,至今乃保存多座完好的古宅,占地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古宅雕梁画栋,气势非凡,且存文物颇丰。村内山青水秀,山石多姿,林壑幽深,名胜古迹贯若串珠,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丰富独特,建于宋朝的“永庆寺”,清代的古宅,三百多年的古井,乾隆年间栽种的五株大榕树,有形状酷似金鸡笼的奇石。白露坑村在六十二年中出了五位秀才,更是畲族歌王钟学吉的故里,村内现存有畲族民歌手抄本,雷世儒大厝、龙溪宫及雷氏祠堂等三组古建筑和大量畲族文物。白露坑村古代建筑共有3000平方米,修建于道光年间的雷世儒大厝,历时三年耗费银元80担,大小房间38间,柱子126根,占地1300平方米,还有清代古建筑雷氏祠堂及龙溪宫,青砖青瓦的畲族古民宅和嵌入畲族文化内涵的牌匾、楹联、雕梁画栋,把建筑、绘画、雕刻、诗文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宅、祠、宫内文物甚多,琴桌、橱柜、碗筷箸笼等生活用品,衣冠首饰,文书武具,清代字画牌匾,在闽东畲村也是唯一的。

白露坑的畲民是明万历年初(1580年)至康熙22年分别从外地迁徙而入的。农耕之余,雷氏子弟崇尚识字习武,好学之风代代相沿。清末,白露坑有私塾三所,在闽东畲村首屈一指。仅半月里一个自然村在道光三年(1823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62年间,就出了五个文武秀才。在畲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歌王钟学吉就是白露坑人。清末出生的他,一生编写了大量诗歌,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被视作畲族“祖公歌”,小说歌《钟良弼》在畲民族民间文学史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民间传言:“凡有山哈人的地方,必有钟学吉的歌”。至今,白露坑还保存大量钟学吉创作的民歌手抄本。《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里还收入了他的传记。[百度百科]

2.畲乡文化

畲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畲民通用的畲族语言、别具一格的畲族服饰、畲族歌谣、故事、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是畲歌尤为美妙。

2. 1畲族服装

畲族传统服装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缝制,男装式样和汉装差异不大,女装与汉族有较大区别,其款式又因居住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福鼎式(福宁东路装)、霞浦式(福宁西路装),福安、宁德式和罗源式之分。霞浦畲族妇女的传统服装独具特色,又称福宁西路装。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以及福安东部地区。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其特点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带,可两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穿反面。此外,衣裙、花带均点缀绣花图案,色彩艳丽。

畲族已婚妇女发式,霞浦为“盘龙髻”,又称凤凰髻;现在霞浦偏僻畲族村60岁以上的畲族女性还部分保持穿民族服装,大部分畲民只在节日和特定的婚庆等日子里才穿民族服装。

2. 2畲族文艺

畲族人民可谓是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畲族歌谣、故事、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都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尤其是畲族的小说歌,别具特色。

畲族小说歌的发源地在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诞生于清朝,最初由畲族歌手中一些能识字、懂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的人,将其改编成畲族山歌口头 唱本和手抄唱本并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进行再创作的民间文学。小说歌是畲族文化最丰富最完美的载体。

小说歌是一种长篇故事歌。题材内容大都取材于我国民间流传的戏曲、曲艺中的故事。白露坑小说歌有别于畲族日常杂歌,其基本特点:一是它的叙事性强,有故事情节;二是有严谨的结构章法;三是对正面或反面人物的形象刻划运用了多种技法进行艺术加工;四是每篇由众多的单首组成,单首的结构为四行,每行

七字,类似汉语格律诗的“七绝”,最短小说歌也有几十首;五是白露坑小说歌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即作者的署名被巧妙地隐藏在歌尾。

2. 3畲族工艺

主要表现在刺绣、织花带、竹编、剪纸上。畲族女性衣裳、蚊帐眉、被单、肚兜、鞋面、烟袋等通常有绣花的传统习惯。从事刺绣者以男性居多,各畲村都有一、二位刺绣能人,刺绣以动植物和几何图案为主,也有刺绣人物的;刺绣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畲族花带是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手工编织而成。长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宽1至6厘米,花带色彩多样,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字纹饰多种,“七根花”至“十九根花”多种规格。最有特色的是竹编斗笠。尤以霞浦崇儒上水编织的花斗笠著名。上水村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畲族村,是兰氏大家族聚集地。历史上,这里曾经是畲族手工艺制作的集中地,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闽东一带畲族人的需求,花斗笠就是其中之一。

花斗笠是畲族特有的一种斗笠,工艺精细,造型美观,曾是畲族姑娘出嫁时必备的嫁妆,寓意着勤劳与美好。花斗笠直径40厘米,用材都来自山里非常考究的竹、叶、藤、清漆等,工艺也很复杂,10天时间、30道工序才能编织出一顶。过去,畲族妇女要靠花斗笠遮阳避雨,后来渐渐演变成一种饰物。

2. 4畲族建筑

畲族传统标志性建筑有祖祠、寺院宫观和规模较大的私人宅第等。其中霞浦县半月里三座秀才第,修建于道光年间的雷世儒大厝,历时三年耗费银元80担,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高十多米,有柱子126根,大小房间38间,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是畲族文化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畲族豪宅。还有清代古建筑雷氏祠堂及龙溪宫,青砖青瓦的畲族古民宅和嵌入畲族文化内涵的牌匾、楹联、雕梁画栋,把建筑、绘画、雕刻、诗文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宅、祠、宫内文物甚多,琴桌、橱柜、碗筷箸笼等生活用品,衣冠首饰,文书武具,清代字画牌匾,在闽东畲村也是唯一的。霞浦县崇儒樟坑村蓝氏大厝。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同治年间又在母厝前后扩建两座子厝,形成3座整体合一的大厝,整个建筑面积占地4.9亩,整座大厝有9个厅,6个

篇三: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1)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 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笔者对所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

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笔者所处的滨城区堡集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最优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笔者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600多万元的不

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掌上明珠的儿女和捉襟见肘的家庭境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处于两难境地。那就是,如果读免费的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由于本乡镇最优质的师资被强行抽调到“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孩子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但家长要却付出具大的牺牲。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象笔者家乡这样的“民办” 学校面临的冲击和生存的风险与日俱增。

现状七: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

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主要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意识淡薄,追逐个人名利、动辄跳槽厌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厌教的表现不仅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建立,同时也是导致学生厌学之风的重要诱因之

一。家长们认为孩子升学无望,纷纷通过各种关系把孩子转到区直学校就读,家庭条件较差的便索性让孩子辍学。

五、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根据调查的情况,笔者建议,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对策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对策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尤其师资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对策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推行所谓的“末位淘汰”机制,广大农村教师因担心自己本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不惜起早贪黑长时间同学生泡在一起,致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学生由此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有的教师生怕下岗,便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长期自主加压,延长工作时间,更有甚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据调查,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由于担心教学质量而整日吃不好睡不香者大有人在,尤以45岁左右中年教师最为突出。此外,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边户”(夫妻只有一人有固定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个人收入有限,他们往往身心俱疲。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对策四: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抓紧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正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致使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时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机结合传统美德,把握新时代特点,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教育的全过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策五:深化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国家要着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对策六:针对我镇“国有民办”实验学校举债办学、举步维艰,而且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冲击较大,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状况,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依法进行收购,恢复公办学校的名分,并且将优质的师资资源与另外几所义务教育中小学进行平衡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分期偿还建校债务,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促进我镇义务教育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进程。

对策七:针对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死灰复燃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要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从而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一盘棋工程,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六、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受益匪浅。在此,真诚感谢学院团委给予我这次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配合支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书声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院党委和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恩师谆谆教诲和学友的相互勉励下,发奋苦学,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农村小学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 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笔者对所在的潼关县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