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生活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心得体会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6  分类: 社会实践报告 手机版

篇一:寒假社会实践访谈报告-外来务工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为何不回家过年”调研访谈报告

采访人:

学号:

采访时间:

采访地点:

访谈目的:通过进行此次访谈,来提高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度,以助于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在远离家乡的异地生活状况。

第一部分,访谈计划

一、访谈纲要

研究现象: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在春节不回家过年,此次访谈主要是对于服务型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的。

研究目的: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在过年期间选择老家或继续工作的看法,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经济情况,了解他们在异地生活的如何,对于自己的现状是否满意,对今后的生活又有些什么希望。

研究对象:服务型外来务工人员。

研究方式:访谈

二、访谈问题

1、您的性别:

2、您的年龄:

3、是否婚配?您的亲人和孩子是否在您的身边?:

4、您来上海打工几年了?您在家乡原来是从事什么行业的?:

5、当初来上海的原因是什么?:

6、您现在是从事什么行业的?:

7、您比较适应城市中的工作生活方式还是老家的工作生活方式?

8、您目前的居住状况:

9、这几年在上海的生活,上海有哪些吸引您的地方?上海又有哪些让你难以适应的地方?

10、您是否多年没有回过家过年?您以前有在上海过过年吗?

11、您在家乡有哪些亲人?想他们吗?

12、您是主动留在上海过年还是被动的?您对于选择不回家过年有什么感受?

13、家乡的过年习俗与上海有哪些区别?

14、比起家乡,您觉得上海好还是家乡好?您是否为能够在上海过年感到自豪?

15、您觉得在上海能过一个好年么?为什么呢?您今年准备如何在上海过年?

第二部分,总结报告

又是一年春节将至,随着来沪务工人员返乡潮的开始,整个社会对服务型行业人员的需求也就日益加剧,从日前的各种新闻报道上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至今为止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与那

些辛劳的外来务工人员是分不开的。过年期间,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了回老家,但也有不少的人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选择了留守工作岗位,保证城市生产不中断。就此,我就其中的一个个案进行了调查

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生活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心得体会

访谈。

通过对此次访谈的整理,不难发现,“过年回家”是每一个在他乡生活的人的最终归宿,不到万不得已都是一定要回家过年的。虽说外来务工人员是用自己是双手在打拼,在大城市生活节奏快,有家庭孩子需要照顾抚养压力也很大,工资收入也不是很富裕,但是“回家”这个词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温暖”的代名词。

而且近年来,每到“节日用工荒”的时候,许多行业的管理层就会想方设法的通过各种方式来留住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工资水平,发放慰问用品等,虽说利益客观,但是大多数的人还是会选择放弃,少部分没有家庭等因素牵绊的人们就选择留在当地过节,不过心中也是有些许的遗憾的,没有能回家过年,总觉得这一年不是那么的圆满,家是心灵的港湾,在异乡辛苦忙碌了一年,回家,是对父母亲情的依恋,也是为了重拾勇气新年再出发。

而且随着教育的普遍实施,人们的思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思考和想法,有长远的眼光和目标,也不再一味的追寻物质上的满足,更注重于心灵上的慰藉,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回家过年的原因。

每个人都期待过一个开心快乐的新年,但现实总是多变,我们所想的往往并不一定就能实现。我们每个人都在奋斗着,每个人也都有各

式各样的理想信念,有的简单,有的复杂,都是为了心中那小小的,甚至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进步,我们的选择也变得多元化,纵使过年不回家会让人有点遗憾,但过年不回家也有好处,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去接触这个这个社会,去抓住成功的机会。

这次调查让我感慨颇多,每个人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希望周围的人能过的开心幸福。其中也不但包括了已经是社会人的他们,对于每一个还在象牙塔里的我们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一堂生动的课,这些是在课堂里所学不到的,也是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

同样,这次调查时间也十分的急促,其中还有许多的地方的设置还不够完善,也没有考虑周全,因此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会要求自己不断去改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入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会更加的明白自己在大学期间应该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去规划人生。

我相信城市的明天,会因为每个人的点滴努力而变的更美好。

篇二:外来务工人员情况调查

题目:外来务工人员情况调查

时间: 2011-2-1至2011-2-5

地点:XXX XXX

参与人:XXX XXX

本次社会实践报告内容如下:

近年来XXX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他们给XXX经济带来活力,也带来社会问题。他们承担大量城市建设,但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活、教育、医疗、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边缘化倾向严重。

8月上旬,我就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及其子女的教育情况这个课题对XXX XXX 50户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抽样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共走访外来务工人员家庭50户,共发放外来务工人员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调查总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69份。

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分布涵盖建筑工人、街头摊贩、生产一线工人、服务员、走街穿巷收废品者、家庭主妇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从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调查情况来看:

1.50户受访外来务工家庭中,夫妻双方都有固定工作的39对,占总数的78%,夫妻一方有固定工作的8户,占总数的16%,夫妻双方都无固定工作靠打短工生活的1户,占总数的2%,夫妻双方只有一方在梧州务工的2户,占总数的4%。

2.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平均年收入(以每户2人计)22248元,平均每人每月927元,从这个数字表面来看好像高于梧州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每月670元,每小时5.7元)。其实不然,我们的工资标准是按每月工作20.9天,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的。而现实生活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平均日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而且经常加班加点,并极少有休息日。如果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每小时

5.7元来算,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是明显低于梧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在调查中发现,有11人反映有拖欠工资的现象,占调查人员总数的11%,2人反映工资拖欠已达半年。在幸福感指数一栏调查时发现,与老家的生活状况相比,约64%的外来务工人员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30%的人认为生活

状况提高了很多,6%的人认为生活状况和以前差不多,认为生活状况下降的几乎没有。

3.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人平均年支出是6757元。分别是:吃穿(37.7%),这是外来务工人员支出最大的一项。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只是穿那么几件衣服,很少为自己添置新衣。这部分支出全家人员的吃占了绝对的比例。子女教育(16.7%)。子女教育了是他们花得比较多的一块.,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意识到文化程度影响就业。居住(10%),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环境一般比较差,通常是全家几口人挤在一个小平房里,各方面环境都比较差。只有约25%的家庭住在楼房的底楼。家庭用品及水电费(16%)。交通通讯(13%)。人情来往(4.8%)。医疗保健(1.8%左右),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不敢生病,也没有能力去享受保健。

每年他们能带回老家或积攒下来的钱约是4367元,占他们总收入的39.3%,可见他们大多有着勤俭节约的良好传统。

4.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保险率极低。除了用工单位不重视外,他们自身的投保意识也很薄弱。50户家庭中,工伤保险率(由单位出资)为36%左右,养老保险率仅为2%左右,而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几乎为零。(孩子的意外保险、住院保险较好,占总数85%左右)。 因为没有失业保险,所以他们在被单位辞退后只得换单位或是去新的地方寻找新的工作,70%左右的人都有二次工作的经历;因为没有医疗保险,93%以上被调查人说,得了病能忍就忍一忍,睡上一觉或是吃几片药片。只有实在忍不住或是大病才会上医院看病。

5.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觉得在生活状况变好的情况下,也觉得工作、家庭、子女带给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约87%的人认为自己精神压力比较大,约36%的人感到精神压力特别大。调查中得知,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都希望最终能回到家乡生活。他们希望家乡的经济也能快速发展,希望在家乡的生活状况也越来越好。

(二)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情况来看:

1.50户受访家庭共有孩子92个,其中独生子女11人,平均每户1.84个。92个孩子中,有9个孩子在老家接受教育或生活,占总数的10%左右;56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地公办小学就读,占总数的61%左右;11个外来务工人员子

女在本地公办中学就读,占总数的12%左右;2个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占总数的2%;还有14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未到入学年龄。100%的父母都希望让孩子在自己身边生活学习,但是受客观条件限制不得不让孩子留在老家。那些留在老家的孩子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

2.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全国各地来梧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从事的工作都是比较机械简单化的,如建筑工、技工等。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作为外出务工人员所受的教育程度有限,大多只是初中毕业,相当一部分连小学都没毕业,甚至还有几个从未接受过教育。于是,父母有限的文凭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制约了子女正常的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约35%左右的外来务工人员会经常关心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孩子的学习成绩。65%的人表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给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50%的表示由于受到工作时间地点的限制,无法给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10%的外来务工人员称从来不过问孩子的成绩。

3.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性,导致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流动性,每年孩子都有可能要转学。频繁地变换教学环境造成了孩子不能安定地学习。32%的孩子认为能比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68%的孩子认为变换教学环境让他们不能安心学习。在交谈中,孩子们对我说;“刚刚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老师、同学,爸爸妈妈就因为工作关系要带着我去别的地方,这对我们来说很不习惯,而且也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成绩。”

4.从笔者调查情况来看,外来务工人员的月收入在千元以上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却要负担好几个孩子的生活、教育支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子女的教育发展。90%左右的受访家庭给孩子配齐了必要的学习用品,30%左右的家庭会偶尔给孩子买一些课外书补充知识,不到5%的家庭会经常给购买课外书籍。本次调查对象中,外来务工人员急切

希望公办学校能取消借读费,因为每学期300元(实收200元,退还100元杂费)的借读费,这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5.从调查中笔者不难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精神生活缺乏。由于本次调查恰逢暑假,一部分孩子被送到老家与[祖辈同住,还有绝大部分与父母一起生活,只有一位来自重庆的孩子参加了青少年宫的写作特长班培训。近两个月,

陪伴孩子们的只有电视机。想要参加暑期假日活动或特长班培训,却因收费问题和交通问题望而兴叹。

一、初步结论

1、绝大多数务工人员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幸福感指数有所上升,但精神压力增加,他们希望生活、医疗、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在家乡的时候,生活水平仅达温饱,除了基本生活开支外很难再有余钱。出来务工以后,年收入增加,除去吃饭租房外

还能有一定的节余。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当地人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外来务工人员较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工作中容易受到歧视。

2.绝大多数人认为文化程度影响就业,所以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公办学校以学生人满为患不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身工作忙、时间长等原因,无法照顾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教育。

3.从总体上来说,和本地孩子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需要更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二、措施与建议

1.外来务工人员同样具有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居民一样具有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他们同样是生命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他们都希望子女入学接受教育,都希望将来老有所依,都需要医疗服务,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使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虽然这样会给当地的利益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对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验证,定性定量地考虑各种影响,设计出周全的政策。

2.社会关爱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

提高认识、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机制,打破地域界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比如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在当地进入公办学校入学,并给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进行经济补贴;适度发展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民办学校;增加政府投入,切实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免去义务教育阶

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杂费并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减免课本费、作用本费;提供社会力量办学,倡导政府机关、企事业、公民个人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捐资捐物。

本次调查由于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能相对客观地反映文圩镇上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及其子女的教育情况。

我真心希望他们也包括所有外来务工人员能融入到当地,能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能在工作生活中提升幸福感;也真心希望他们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用知识来改变他们的家乡!

篇三: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状况调研 团队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大量农民从土地耕作中解放出来,并以每年千万计的规模迁向各级城市就业谋生,形成巨大的“民工潮”。据最新统计,目前农民工总人数已接近3亿,正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崛起。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未来二、三十年仍将有数亿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继续新世纪的乡城人口迁移大潮。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是中国城镇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中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却缺乏平等的城市社会权利,无法融入城市,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转移就业、农民的增收、农业农村的发展 ,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因此农民工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上海是中国的首位城市、经济中心,也是拥有移民传统的城市,更是全国农村人口的主要流入中心地之一,截止到 2015年外来人口已接近1000万之众。这群人是城市的建设者,上海的繁荣离不开他们的汗水,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住在本地人不愿住的城中村,干着本地人不愿干的体力活,面临着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一系列问题,还要遭受本地人的歧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组织一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研,以期亲身感受社会实情,引导我们加深对于社会现状的认识。

1.2项目简介

本次实践我们选择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城中村作为研究区域,以在此居住满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以期从多方面,各角度透视该群体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调研的具体方式则是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提纲访谈,以聊天的形式提出设计好的问卷提纲中的问题,再行记录。

2.项目实施

2.1 事前准备

实践正式开始前,我们考虑到受访对象的文化程度较低,我们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经讨论决定决定采取提纲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地点的选择是在咨询过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长后,决定定为交通方便,位于地铁五号线终点站附近的吴会村。调研提纲则是在此前在其他工人调研活动中所用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炼后撰写而成。准备妥当后,我们于7月16日出发开始调研。

2.2 实施过程

我们刚到村口,就有热情的居民前来打招呼,我们随即上前打招呼展开调查。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吴会村被征用做建设用地,即将实施拆迁。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都是在这里租住本地人的房子,拆迁之后他们拿不到一分钱的补贴,而且还不得不搬进租金高昂的小区。这里的居民普遍认为外地打工者在上海的生存压力是越来越大了。

随后,我们调研团队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头进行调研。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务工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拆迁问题。吴会村的租金只有每月500元以内,而搬到小区里每月的租金会超过2000元,大大增加了开销,绝大多数人被迫选择了群租,还有人不得不在奉贤租房。他们对于上海的这一行为颇有怨言,认为这是上海在驱赶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种表现。另外由于经济形势不好和上海经济转型的影响,闵行开发区许多工厂面临倒闭或裁员,许多高污染企业迁离上海,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也面临失业。据村民说,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就很难找到工作,甚至建筑工地的岗位也很难找到。一位阿姨已经来上海在公司工作10年了。在下班路上摔断了胳膊,可是公司没有算她工伤。而且由于过年回家从三月份才开始上班,所以导

致公司医疗保险连续缴纳不足三个月,于是没有得到应得的赔偿。又加上最近经济形势不好,公司订单少,每天只能工作几个小时,又没有底薪,每月只能收入几百元。而且她的儿子在上海读书,没法回老家,现在又面临拆迁,几乎无法生存。

午饭后我们去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准备搬去的小区调查,了解到一两年前小区房子的租金不过7-800元每月,但现在暴涨到2000元,可见小区的业主也存在坐地起价的情况,更加剧了外地打工者恶劣的生存状况。

3.调查结果

3.1 现状概述

3.1.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择对象为典型的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城中村吴会村,其地处马桥镇南端,东与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南靠上海重型机器厂,西邻同心村,北靠上海闵行火车站。该村占地面积约1500亩,常驻人口5000人左右,其中以在此租住的外来务工者为绝大多数。

3.1.2 生活情况

本次调查中的调查对象整体居住条件较为恶劣,大部分人以合租的形式住在老旧的民房中,一般一户人家只租住一间房子,居住面积狭小,十分拥挤杂乱。租金一般在每月2~300,大部分需要自己缴纳水电和煤气费用。他们不仅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3.1.3 工作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务工人员大部分工龄较长,绝大多数在5年以上,还有很多是从十几年前就来到这里的老工人。工资情况一般在2000~4000元范围内。但是近几年来,经济状况不景气,不少工厂倒闭,迁出或裁员,造成了不少失业状况,还保有工作的一部分打工者的工资水平也出现下跌。

3.2 问题归纳

本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2.1 拆迁问题

拆迁问题是本次调查中作为调查对象的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上海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外地打工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十几年前民工潮刚成型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未完成,城市中存在很多城中村,可以作为容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场所。但现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城中村面临拆迁,本来依赖租金低廉的城中村的民房维持生活的打工者被迫搬迁到租金更高的小区里,重重的加剧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生存压力。

3.2.2 失业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和世界的经济形势都比较严峻,加上上海市的经济逐渐转型,许多效益不好的或是高污染的企业迁出上海,或是面临裁员甚至倒闭,造成了颇为严重的失业现象。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外地打工者都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一旦失业就很难再找到工作。

据受访者称,即使是完全不需要技术,单纯体力劳动的工地建筑工的岗位在今天也是难以找到,许多外地打工者因此无法维持生活,有些被迫离开了上海。

3.2.3 权益问题

权益问题也是外地打工者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受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一方面也由于企业缺乏责任意识,政府在监管与立法两方面的漏洞,外地打工者们普遍面临着或轻或重的权益受损害问题。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或被克扣、假期不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性的无偿加班、医保社保的缺失、人身权益的被损害、工作环境的恶劣,这些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都是十分常见的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 问题分析

4.1.1拆迁问题

近几年,上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建拆迁项目,大量的城中村在城市改造中消失或规模锐减,上海最大的城中村许浦村的外来人口数量在一年之内就从3万减少到了1.5万。我们本次社会实践选择的对象吴会村也面临被拆除的处境。然而,城中村拆除后租户的安置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上海市开展“城中村”地块改造的实施意见》中表示,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平等协商机制,保障其知情权和参与权,妥善解决村民利益诉求。改造方案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但是这里的村民仅仅是对于拥有村中房屋产权的上海本地人而言的,这些人实际绝大多数并不在村中居住,拆迁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反而能让他们拿到一大笔补偿金,这群人对于拆迁当然是举双手支持。而那些实际住在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安置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这些人本来在城中村低矮破旧的旧房居住时尚且无力独自支付房租而必须采取合租的形式,一栋三间两层的小房子便要住上六户人家。现在城中村拆迁后,他们失去了原来单间租金两三百一月的房子,而不得不去租住租金高昂的小区。又加上小区业主趁机哄抬租金,一件两室一厅的房子租金就有两千多块,对于这些一月工资可能也就两三千的打工者来说,几乎生存都成问题。一位用调查中一位受访者的话来说,政府“给不了打工者更好的,还把他们做得差的权利剥夺了”。

4.1.2失业问题

最近几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经济形势都比较严峻,在我们本次社会实践的闵行开发区附近的许多工厂都面临倒闭或者裁员,再加上上海经济转型的影响,许多高污染工厂迁离,有大量的工人正面临失业。而一旦被辞退,要想再找工作就十分困难。一位受访者说,对于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工人,即使是去建筑工地搬砖扛水泥的工作都很难找到。即使对于那些没被辞退的工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位受访者表示,因为公司没有订单,她一天只能工作三四个小时,由于没有底薪,每月只能拿到几百块钱工资,还要给孩子交学费,几乎无法生存。这些受访者大多是十几年前闵行开发区刚开始建设时来到这里,为上海市的发展贡献了十几年的汗水和生命,现在却面临活不下去的窘境。可悲可叹之外,也引起我们的深思: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何方?

4.1.3权益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的打工者对于《劳动法》和其他法律中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内容不了解,不关心。有一位受访者在下班途中摔伤,按照法律应该可以判定为工伤(新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但老板认为下班后就不算工作时间,拒绝给予工伤认定。而且因为她不熟悉相关法律规定,而且认为打官司太花钱,不愿意诉诸法律,结果导致她无法享受规定中的补偿待遇。对于一般的工人

而言,工作时间远超《劳动法》中规定的每周44小时而加班费不能达到法定标准甚至根本没有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不少劳动者连劳动合同都没有,更不用说各种医保社保等工人应得的权益了。

4.2 相关建议

4.2.1 加强普法教育

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权益的保护意识不足,对于劳动法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缺乏认识。这种现象是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的限制造成的,对他们的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对此,我们认为应当加强普法教育,让这些打工者学会运用法律作为维护自己权益的工具,这样才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打工者权益问题。至于具体的措施,我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应当充分发挥上海市集中了大量高校学生的优点,发动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开展普法教育。这样既使法律知识得到普及,又增加了高校青年学生的社会阅历,锻炼了各种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强法制宣传工作,从传统媒体、互联网等各个方面开展宣传活动,以及为打工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普法手段。

4.2.2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调研中,我们发现政府现行的规章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存在改进的空间。比如对于进行城中村拆迁后,原租户的安置问题,现在的解决方案仅仅是就近安排到现存的小区,结果造成小区业主哄抬租价,给打工者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如果政府能出台限制此行为的规章制度,或是为原租户提供廉租房,这一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类似的还有提高工资标准,推进工资协商制度与加强用工管理;健全和完善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等,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政府工作中需要做到的事项。

4.2.3 扶持公益活动

调研中,我们发现外来打工者普遍对于政府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认为政府忽视他们的需求,政策制定上伤害他们的利益,是要把他们“赶出上海”。针对此情况,我们认为一方面应当改善外地打工者的实际生存状况,比如调整工资水平、兴建廉租房、鼓励企业建立员工宿舍,员工食堂等等,但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要实现这些并不容易。对此我们认为不妨大力扶持公益活动,花费较少而且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外地打工者对于政府的不满。具体到实施手段上,发动市区市民下乡送温暖,组织开展各种免费培训等等都是有一定可行性的方法。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