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文档 > 扫黑除恶 > 列表页

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经验做法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20-02-11  分类: 扫黑除恶 手机版

长期以来,地委、行署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地区各族人民视团结如生命,爱团结如眼睛,呈现出团结和睦,政通人和,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地区各级党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坚持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一手抓团结稳定,一手抓繁荣发展,在建设和发展**的奋斗历程中,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心心相连,团结奋斗,互相学习,荣辱与共,做出了卓越贡献,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谱写了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兵地团结的绚丽篇章。作为祖国西部边疆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所以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各族人民之所以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实现科学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国家和自治区的亲切关怀,离不开正确的民族政策保障,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古今中外历史证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就政通人和,事业兴旺;
社会动荡、民族分裂、国家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切身感受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团结才能和谐,团结才能发展,团结才能出凝聚力和战斗力。

**各族人民有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地区有36个民族,总人口63.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7.94%,是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多年来,地区民族团结工作始终常抓不懈,坚持结合实际,围绕重点,将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不断继承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赋予民族团结教育新的活力,拓宽民族团结教育途径,丰富民族团结教育载体和形式,使民族团结理念薪火相传,营造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浓厚舆论氛围,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人民解放军好的时代主旋律。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合作,携手共进,涌现出了赛尔江、阿布旦、张万杰、李广仁、徐华胜、叶尔波力、塔依尔、江尔、阿比包、哈尼帕、**市地税局等一批全国、自治区模范个人和先进集体,其先进事迹在金山大地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和教育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全国、全疆和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1982年以来,地区先后召开6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模范集体322个、模范个人671名,90%以上的地直部门(单位)创建成地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3个县创建成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个县创建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地区已有11个模范集体、16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家表彰,22个模范集体、45名模范个人受到自治区表彰,20个模范集体、60名模范个人受到伊犁州表彰。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中,驻阿单位、部队、兵团与驻地各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在经济建设、抢险救灾、扶贫帮困和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目前已有3个县被命名为“自治区双拥模范县”,1个县被命名为“国家双拥模范县”。

搞好**的民族团结工作,要抓好事关各族人民共同发展进步的三件大事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地区结合实际,以“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为主题,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民族团结之花在金山大地盛开。

一是必须找准民族团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从事关群众冷暖安危入手,加快推进牧民定居步伐。牧民定居是当前**地区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基石。**地区现有牧业户数34883户,牧业人口145222人,占地区总人口的22.7%,已实现标准化定居达3221户、人口12982人,仅占牧业人口的8.9%,众多的牧民仍旧过着逐水草而迁徙、居无定所、靠天养畜的传统游牧生活,落后的生产方式、艰苦的生活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脆弱的抗灾能力是他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摆在地区各级党政面前的重大问题。古人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解决好牧民定居问题,不仅是实现地区与全国、全疆同步进入小康的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还是增加广大农牧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夯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念。为此,地委提出了包括牧民定居在内的“三大突破”任务,切实把群众引导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摆脱贫困,缩小经济差距、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发展实力,奠定民族团结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统一上来,充分体现了地委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民族团结的高度重视。2008年,地区共投入牧民定居资金1.76亿元,完成牧民定居1519户。今年,争取到国家牧民定居项目资金8000万元,将完成3200户牧民标准化定居任务。同时,地区进一步加快推进控制性水利工程和大型灌区建设,加大饲草料基地开发力度,努力解决牧民定居土地和生产资料问题,为大规模实施牧民定居创造条件,力争在2020年全地区80% 以上牧民实现标准化定居,确保“定得下来、富得起来”。在推进牧民定居的同时,还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使众多掌握一技之长的农牧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热潮中成为产业工人;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高牧区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发挥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作用,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强化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广大牧民能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真心实意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服务,以实际行动赢得各族群众的拥护。

二是必须选准民族团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提高干部群众认识入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宣教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和维护社会稳定自觉性的有效形式,是发挥我们党思想政治优势的生动体现,也是实现地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重要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密结合地区实际,突出“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主题,以“六好”和“三个不忘”为核心,广泛宣传教育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人人”、“五个互相”、“三爱”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成就、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这四条主线,不断深化拓展教育内涵,努力提高宣传教育水平,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围绕“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自觉地永远跟党走;
深入开展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教育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程,倍加珍惜和维护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坚定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要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认识到,坚定不移地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建设更加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就是最现实的爱国主义;
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思想基础,巩固马克恩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免疫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旗帜鲜明地与民族分裂主义进行坚决斗争,自觉站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科学发展的行列中。

三是必须瞄准民族团结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融汇点,从维护群众文化权益入手,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凝聚力,激发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内在要求。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草原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地区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哈萨克民间达斯坦、“呼麦”和蒙古冒顿潮尔已入选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特别是哈萨克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墓地石人、草原鹿石等史前遗迹多达百余处,居全疆之首,我区还素有“千里岩画长廊”之称,星罗棋布的岩画石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先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挖掘、传承、发展好传统历史文化,对于促进文化繁荣、加强民族团结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要加快地、县(市)歌舞团建设和编创、演出人才的培养,提升歌舞团的整体水平和实力,重点抓好以弘扬哈萨克民族文化为主题的“阿嘎加依”大型歌舞创作编排工作,将地区歌舞团打造成全疆一流的哈萨克文艺演出团体。邀请高水平的编创人员来我区采风、创作,深入挖掘发展以哈萨克文化为主的本地文化,推出一批弘扬特色民族文化精品。要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与继承,将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舞蹈“喀拉骄勒尕”作为课间操在全区中小学推广,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切实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全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推进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和社区倾斜,进一步提高文化覆盖水平和质量,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发挥功能,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继续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日广场文化”、“乡村百日文体竞赛”和文化“六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重点工程现场和边防哨所)等活动,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