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案例 > 列表页

柯达新产品开发案例及分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2  分类: 案例 手机版

篇一:柯达案例分析

伊士曼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

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

指导老师:

时间 :

报告目录

1.引言

2.公司背景介绍

3.公司发展历史

4.公司海外业务

5.柯达危机分析

6.案例评价和启示

7.结束语

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案例分析报告 1. 引言

10年前,靠一盒盒胶卷,柯达全球营业额一度高达128亿美元,员工总数约7万人,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

的相机市场份额。

时光流转,10年后的今天,这家百年老店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股票或许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黯然退市,昔日的王者风范如同风吹雨打去,号召力不再,正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

变革潮流汹涌时,柯达没有做出积极有效的转变迎合市场,最终的没落令人感概之时,却也只能被评成“咎由自取”技术的发展犹如一艘高速航行的巨轮,跟不上潮流的落伍者终究被一一抛弃。只是当我们抬起头凝视百年老字号柯达黯然离去的背影时,就像凝望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本文从公司背景,发展历史,公司业务和破产保护等方面剖析,并得到本案例分析的启示。

2. 公司背景介绍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公司名称:伊士曼柯达公司

Eastman Kodak 经营范围:摄 影/图像 外文名称: Company 公司口号:分 享此刻,分享生活

总部地点:美国纽约罗彻斯特 员工数: 26,900人(2008年)

成立时间:1881年

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

伊士曼柯达公司

(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2012年一月,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 公司有以下几大业务领域:摄影—为大众消费者、专业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提供数码和传统产品及服务;医疗影像—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传统和数字影像获取、存储和输出产品及服务;商业影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影像获取、输出和存储产品及服务;元器件—为原始设备生产商(OEM)提供光学元件和感光芯片;以及显示器—设计和制造世界领先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屏以及其它特殊材料。

公司2002年的全球营业额达128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美国以外的市场。柯达全球员工总数约为七万人,其中三万九千人在美国。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设有生产基地,向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销售种类众多的影像产品。

3. 公司发展业务

柯达公司的前身是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和商人亨利·斯壮在1881年建立的

“黄色巨人”柯达

“伊斯曼干版公司”。 者,例如布朗尼和Instamatic,该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胶片供应商之一,包括业余和专业市场。它也进入了其他影像相关领域(例如医疗影像),并继续致

力于在不断增长的数码摄影和数码成像行业获得更坚实的立足点。 该公司前身为“伊士曼公司”,后由于生产的第一部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Kodak)”,遂改名。乔治·伊士曼在被人问及此事时回答说:“从语言学上说,?柯达(Kodak)?这个词就像婴儿说的第一个?goo?一样毫无意义—简洁、突兀、甚至有点粗鲁,字面上两端都由坚定不妥协的辅音字母截断,听起来就像你面前的相机快门声一样干脆。这不就是最好的名字!”该款相机获得巨大成功,“柯达(Kodak)”这个词由此被加入到公司的名称中。 1986年1月9日,柯达输掉了与宝利来(Polaroid)的专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时拍相机行业。 2004年1月13日,柯达宣布将停止在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生产传统胶片相机。到2004年底,柯达将停止制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胶片的相机。胶片的生产还将继续。这些变化反映了柯达已将注意力转移到新兴的数码市场中。 柯达图文影像集团自2005年6月完成对克里奥的并购后,正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图文影像新时代。目前,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已经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图文影像产品与服务的全方位大型跨国公司,印艺业的客户可以在柯达图文影像世界里得到最广泛、集成的行业解决方案与服务,从图文影像的智能输入、设计、输出、再到图文影像的流程管理、远程管理和存储管理、咨询管理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并购的成功标志着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实现了向数字化的转型成功,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影像业向数码图文影像业的过渡,初步完成了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在数码领域的战略部署。

曼柯达公司自1880年成立以来,柯达一直在全球影像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业务多元化,涵盖传统卤化银技术和数码影像技术各方面。目前,柯达公司主要从事传统和数码影像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服务对象包括一般消费者、专业摄影师、医疗服务机构、娱乐业以及其他商业客户。公司设有四个业务部门:摄影事业部,医疗影像部,商业影像部和元器件事业部。凭借其技术优势、市场规模和众多的行业伙伴关系,柯达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柯达120多年的历史正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缩影。

1880年,当时还是银行职员的乔治伊士曼开始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批量生产摄影干版,这就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前身。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获成功,翌年与商人斯特朗合伙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1881年末,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柯达照相机在1888年推出,伊士曼奠定了摄影大众化的基础。几经变化之后,伊士曼的公司在1892年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

【柯达百年沉浮史】

1880年,当时还是银行职员的乔治伊士曼开始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批量生产摄影干版,这就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前身。伊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获成功,翌年与商人斯特朗合伙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

1881年末,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88年,柯达照相机推出,伊士曼奠定了摄影大众化的基础。 1889年,伊士曼摄影材料有限公司于伦敦成立。

1891年,伊士曼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厂。

篇二:柯达企业产品开发分析

摘要:在当今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大多数企业面临这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的压力。企业要在同行业保持竞争力保持市场份额吗,就必须不断的进行产品开发,并迅速的推向市场,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若新产品不能成功的占据市场,则将导致企业丧失市场份额,最终失去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地位。

关键字:柯达 设计与研发 串行与并行工程 开发动力模式

柯达公司产品开发分析

产品开发被认为是企业“对未来的一种投资”,它是企业获取竞争力、夺取市场竞份额的关键。顾客个性化需求和市场多变性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动位置,企业纷纷加强产品开发工作,加强产品过程中的设计与优化工作。下面将从生产运作与管理方面分析柯达产品开发/设计过程。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过程的管理,它也是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生产运作系统,是由人、机器和加工对象构成的,能将一定输入转化为输出。 的有机整体。

企业有效的生产运作管理是实现价值的必要环节,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企业进行新产品以及服务的开发原因是:

1. 新产品/服务开发是实现企业竞争战略的需要。

2. 技术进步越来越快。

3. 用户的需求越来越苛刻。

4. 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5.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企业加强产品/服务的了开发,有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同事也是适应个性化定额生产的需要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

从案例当中知道柯达的创始人伊士曼是一个立意进取不断创新的人,在推出“柯达一号”以及“袖珍型全自动照相机”等后,柯达公司认识到,某种类型照相机若能长期销售就可盈利累累,但同时又要顾及业余摄影爱好者玩腻某型照相机之后就减少购买软件的倾向。因此,柯达的策略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推陈出新,设计出让新一代的青年接触到新型的柯达相机,满足消费需求之后并能引起消费者的再次购买。

产品开发过程在主要包括新产品的需求分析、产品构思、可行性论证、结构设计,以及工艺设计等环节。而产品设计在新产品开发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

产品设计的原则:

1.设计用户需要的产品

2.设计可制造性强的产品

3.设计鲁棒性强的产品

4.设计绿色环保的产品

为了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必须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的产品,为此,企业必须有效的影响应用用户需求,并能超越竞争对手,抓住机会的能力、快速开发出新产品、用很短的时间将产品推向市场,这对于一个企业是十分重要的。

柯达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注重顾客的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增长,以方便、袖珍携带方便的产品赢得了顾客的喜爱的和信赖。在消费市场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不断地对产品的性能,材料性能和技术方面进行全新设计和改造。著名的“拍立得”公司已经制造出即时显像的相机SX-70在使用时须将保护乳剂的保险纸撕开丢掉,这等于制造垃圾,因此柯达公司继续进行对其改进,在最终研制出的感光乳剂不仅可以解决焦距问题还省去了不少的污染。

产品按研发按技术形式分为:

1. 独立研制。

2. 技术引进。

3. 自行研制和技术引进。

柯达公司采用的产品研发方式自行研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在满足目的同时也同时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早前柯达投巨资用于开发新产品,在与竞争对手富士公司竞争激烈的时候,柯达果断的引进技术,放弃原有的技术,对产品进行深化改造,以满足竞争激烈化的市场。

产品开发的模式有串行和并行工程两种模式。

串行工程:就是按次序有序进行,即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从产品的选择、市场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生产准备等全过程一步一步的在各部门间循序进行。

并行工程是指对产品相关开发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考虑的系统的方法。

在竞争对手日本富士公司的不断推出新品的时候,柯达断然放弃已经使用了数十年的连续性生产产品开发流程(串行工程),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创造的同步工程技术(并行工程),彻底改造了新产品生产开发的流程,原来需要18个月的开发期,一下子就缩短到了9月。柯达先前采用的连续性生产流程虽然投入了巨额数目的资金用于开发新产品,但是后续环节的人员难以早期与,产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现较晚,生产周期也相对较长,而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创造的同步工程技术这样就使产品设计中各项工作同时进行,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进而产品开发流程从原来的18各月缩短了金一般的时间,实现了产品研发过程中技术、资源、人力等各各方面的有效整合。

新产品的开发的动力模式有两种模式:技术导向性和市场导向型。 技术导向性:

市场的模式出现,即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

市场导向性:市场 市场的模式出现,即把市场需求带入研究。

产品设计在以设计用户需求的产品为原则的同时还要顾及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过去的柯达是以产品的技术改进开发进行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即企业生产什么顾客购买什么,而随着人们日益需求多样的增长,以及生活的多样化和质量化,显然这种模式是难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满足予顾客,所以柯达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在顾及业余摄影爱好者玩腻某型照相机之后就减少购买软件的倾向,柯达的策略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推陈出新,让新一代的青年接触到新型的柯达相机。这很显然是以市场上的顾客为中心,研究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这既是服务的创新也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传统胶卷产业受到严重的抑制 。早期的柯达公司有举世瞩目的声誉,尽管柯达公司的新产品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在新产品的生产和上市发面也错过了很多机会。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没能及时让其进行产品的试制和鉴定,因而不能让其产品很好的投入市场,而让别人捷足先登,进而先前的投入也可以说是化为乌有。虽然可达也曾经吧触角伸向其他领域,不断地拓展技术空间,努力实现技术和产品多样化,积极的进行战略转移,但由于对现有技术和未来的利润把握不当,管理不当,分析不够准确,投资过大,造成船大难掉头的窘境。

篇三: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目录

一.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2.内部环境分析·································································

二.市场营销分析································································

1 .前期数据调查·································································

2.市场营销手段··································································

三.战略分析·········································································

1.1993年前后对比························································

2. 利用SWTO模型分析·····················································

3. 利用IFE矩阵分析······················································

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

四.总结··············································································

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

2.启示··········································································

五.人员安排·········································································

一.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1.1世界经济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自此以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经济发展不景气。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柯达公司造成今日的申请破产保护,不得不说,有一部分是由世界经济形势造成的。柯达公司的悲剧充分说明,如果一家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这个公司是十分不利的。

1.2需求环境

21世纪以来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社会增加了对数字产品的需求,很多企业也纷纷开辟了新的市场和新的经营范围。数码技术的进步为数码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原来的胶片产业却造成一定的威胁。

柯达公司一直是一个注重技术的公司,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一个注重时尚生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对拍照的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回忆而是社交网络上的共享,数码拍照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大部分人都更加倾向了数码拍照。

这也是一个注重个性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产品的差异化就成为竞争的优势,而批量生产非但不是企业的优势,反而成为企业的劣势。当亚洲和欧洲一些公司开发出越来越人性化的照相器材,并且把传统的照相器材与现代的通信工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柯达公司“笨拙”的形象就显而易见。

柯达公司是一个热衷于技术开发的公司,但却不是一个引领时尚文化的公司。在

追求个性化的年代,这样的公司注定要被人抛弃。

2.内部环境分析

2.1产业环境

传统的摄影行业是建立在胶片的基础上的,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的出现,在经历了几年的培育发展之后,市场规模逐年递增,许多企业转向后台输出设备的便捷性生产。而相对的胶卷业却开始被市场淘汰。

来自于富士,欧洲影像业巨头爱克发等传统竞争对手,以及苹果等新型竞争对手。一直以来,柯达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富士,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和结局。

2007年,富士公司销售收入达到

柯达新产品开发案例及分析

了2兆8500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2200亿元),营业利润也达到了2000亿日元左右,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富士顺利转型为一家多元化公司。

2009年富士胶片2.3兆日元的全球销售总额中,有16%来自摄影胶卷、彩色照相机、数码照相机为产品代表的影像领域,41%来自以医疗、印刷和液晶显示屏材料为主的信息事业领域,以文件处理器、复印机、打印机为主的文化处理事业领域占43%。目前富士市值将近120亿美元,全年营收接近500亿美元。

2010年富士公司销售达200亿日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按照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胶卷业务在富士总业务量只占了不够1%的份额,而成功转型的富士虽然不再打上富士胶卷的烙印,但是却还能够继续保持其在影像光学领域的成功。

2.2企业内部分析

柯达公司的的管理层大多来自传统专业,在现任的4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名出身化学,而只有3位出自电子专业。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使公司过度专注于传统技术,缺乏前瞻眼光,固守传统胶片市场,严重忽略了市场的需求,未能充分重视数码时代对传统胶卷的冲击。最终,柯达不仅被一个个对手轻松超越,也被投资者无情抛弃。

像数码相机这类创新性产品,营销战略则直接体现为要搭建好产品与市场的桥梁,也就是要抓好创新型产品的市场化,让创新产品尽快成为现金流的来源。而柯达公司并

未从胶片业务抽离资金,为转型做好准备,开发新业务。

柯达的转型必然伴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裁员和降薪,而政府关系导向、为员工创造价值又一向是柯达安身立命的法宝,以上因素限制了柯达变革的速度。

柯达一向是以情动人的典范,消费者想到柯达,就会想到其 “串起每一刻、别让它溜走”的温馨景象。但这种品牌形象过于复古,与数码相机科技、时尚、速变的产品形象格格不入。

主营产品的转型要求企业在赢利模式、内部运营、外部物流、销售渠道、客户服务等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随之转变,这样的转变需要勇气和决心,但是柯达在变革面前失落了。

二.市场营销

1.前期数据调查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