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调研报告 > 列表页

企业绿色发展调研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7  分类: 调研报告 手机版

篇一:谷县坚持绿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4月25日

以绿色发展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谷城县坚持绿色发展情况调查

政府研究室调研

3月31日至4月1日,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就谷城县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出彩的绿色发展成效

近年来,谷城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用绿色理念引领发展,一张“绿图”绘到底,谷城发展理念、产业实力、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绿意盎然,充满活力。

(一)转变发展理念,绿色理念更加深入。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纲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以规划引领谷城绿色发展,对规划任务认真分解细化,确保落到实处。县直各部门分别编制了一系列专项行动计划和方案,既是绿色理念的引领者,也是绿色行动的执行者和监督者。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县上下的自觉行动。

(二) 产业实力增强,绿色基础更加稳固。“十二五”期间,全县GDP年均增长13%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固

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4%以上。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居全省二类地区29个县市第8位,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286.7亿元,同比增长9.6%,努力争进全省县域经济考核先进行列。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谷城坚持绿色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城乡建设加快,绿色环境更加优化。坚持强化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宜居城市、美丽乡村。全县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境内一江两河等107条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以上,县城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300天。谷城县五山、南河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堰河村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石花镇平川村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石花入选十大荆楚最美乡镇,小坦山等5个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小坦山、堰河成为全省绿色幸福村,西湾等10个村成为全省宜居村庄,30个村成为全省绿色示范乡村,南河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国家级保护区。

(四)民生福祉改善,绿色成果更加丰硕。从2011年到2015年,全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3%、14.2%,分别达到24710元、12651元。2015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7.8亿元,人均存款居襄阳各县(市、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进步明显。目前,全县经济发展正在向绿色化转变,产业形态正在向生态化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正在向循环化

转变,谷城居民将会享受到更多的绿色发展成果。

二、生动的绿色发展实践

谷城县始终高举绿色发展大旗,深入贯彻落实“三维纲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生态建设与环保监管并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探索出一条坚持绿色发展的谷城路径。

(一)坚持循环发展,打造绿色转型的产业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绿色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标全国循环经济大格局,科学编制《谷城县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纲要》《谷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引领产业循环发展,先后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国家节能与环保产业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一是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大力发展以骆驼集团、金洋公司为龙头的再生铅产业,打造“中国车用蓄电池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三环车桥、三环锻造、金耐特等为龙头的再生钢铁产业,全力打造“亚洲锻造中心”和“中部地区汽车零部件铸造基地”;大力发展以金洋公司、美亚达集团为龙头的再生铝产业,全力打造“鄂西北再生铝循环利用基地”,形成再生铅、再生铝、再生钢铁三大工业循环产业链。全县以循环经济为主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90家、亿元以上企业突破125家、十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2家,三环车桥、骆蓄集团、湖北金洋、三环锻造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同时,依靠龙头企业,推进

集约共享的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完善铅酸蓄电池、生物质能源回收服务,构建覆盖方圆500公里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初步形成了“销售回收两网合一”、“产业链双向回收”等废旧资源回收模式,聚集回收企业290多家,年回收资源量300万吨。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以建设“中国有机谷”谷城示范区为载体,以农业节约化、循环化、高效化、清洁化为导向,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工复合”、“农旅复合”三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立了“猪-沼-茶”、“猪-沼-虾”、“猪-沼-果”等农业循环产业链,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产业化。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五山模式”引起国际国内关注。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湿地文化体验游、养生和农业休闲游等生态旅游业。2015年接待游客2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2.1倍、3.3倍,谷城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湖北旅游强县。

(二)实施建管并举,夯实绿色转型发展的基础。强化生态建设与保护,夯实绿色发展的环境基础,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扎实开展“绿满谷城”行动,以城乡绿化、基地造林、绿色通道、四旁植树和义务植树为重点,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谷城”。“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0.38万亩,四旁植树811万株。深入实施“蓝天碧水”三年行动计划,全面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污染物总量减排成效明显,五年削减化学需氧量1046吨、氨氮142.9吨、二氧化硫927.4吨、氮氧化物246.6吨。深入开展水环境污染防治,城区生活污水得到全部处理,各类水污染处理设施运行率达100%,全县13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企业、污染行为一律零容忍,坚决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全县先后放弃引进8个高污染项目。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严禁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业在谷城发展,全县有4个行业10个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取缔违法排污企业5家,责令停产整治企业12家,23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加大环境监控力度,实行公安、环保、城建等部门联合执法,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全天候、全方位监控。

(三)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绿色发展保障。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乡镇、县直部门年终综合考核内容,实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把环境保护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建立长效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列入县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全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激励政策,探索生态文明奖励机制。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开展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活动取得成绩

篇二:重庆绿色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探索绿色转型之路

——重庆市发展绿色经济调研报告

提要:

重庆市近年来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其经验表明,推动传统产业的“绿化”以及新兴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政策引导是前提,绿色投资是必要条件,绿色技术创新是有力支撑,循环经济模式是有效方式之一。

建议:1、不断提高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绿色经济的理解和认识。2、构建绿色经济产业体系,包括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的产业、新兴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

3、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对绿色科技创新与研发应用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强绿色科技研发应用试点示范。4、加快制订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各部门、各领域的发展规划。5、制定完善的环境法规和政策,从生产、消费、投资、贸易等经济各环节制定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市场与价格引导企业和消费者的环境友好行为。6、加强环境管理的能力建设。

在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之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之路,力图通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同时达到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我国也处在这个过程之中,周生贤部长提出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也是要求把环境保护的要求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绿色转型的核心任务。目前,如何发展绿色经济,在我国还是一个探索性的课题,既要提升对绿色经济的认识,更要推动绿色经济的具体实践,因此,非常需要抓住若干典型的基层案例,解剖麻雀,总结规律。

2010年4月20-23日,环保部政研中心夏光主任率调研组赴重庆市开展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调研,与重庆市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局、城乡建委、农委、人力社保局、环保局等政府部门进行了座谈,考察了华能珞璜电厂、远达环保工程公司、海装风电设备公司、方正重庆公司、长寿化工园区、武隆生态旅游等企

业和园区。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考察地方层面对发展绿色经济的理解认识、具体实践和未来计划,为国家制定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出建议。

重庆市是我国老工业城市,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下,发展动力和环境承载能力都几乎达到了极限,迫切需要实现绿色转型,因此,重庆市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调研中看到,重庆市近几年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无数高楼拔地而起,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城市经济充满活力,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尤其是各式新

企业绿色发展调研报告

建高楼成群耸立、宽阔道路纵横交错的景象,蔚为壮观,令人印象深刻,相比数年前那种建筑灰暗陈旧、道路狭窄拥挤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地方同志告诉我们,有报道说,重庆市的高楼数量仅次于上海。这些变化引起我们的思考:重庆市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我们认为,重庆市的巨大变化主要归功于近几年进行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重构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强化,这实际上是应用绿色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共赢的一个典型,也是主动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一个案例。

一、重庆基本情况

重庆市是1997年国家批准设立的省级直辖市。从历史上看,重庆一直是西部地区重工业和制造业基地,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工业布局不合理,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比重偏高。同时,重庆市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直辖市,需要加快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矛盾非常突出。

自1997年重庆直辖市成立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从1997-2008年的12年间,仅有4年GDP年增长率低于10%,有8年高于10%。2009年尽管有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但重庆增长率仍然达到了14.9%。GDP总量增长迅速,在2003年突破2千亿元,2009年突破6千亿元。但是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增长来看,已有的数据分析表明(范巧,2009),重庆市经济增长仍体现出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态势,自1985年以来,重庆市要素投入增长率的变化,包括资本(固定资本投资总额)、劳动力(就业人口)、技术(科技经费支出)和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总量)等的增长率均大大超过了相应年度重庆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而体现出了重庆市经济增长的高投入和高能耗特征。同时重庆市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增长情况远超过其他要素的增长。但是自1996后,重庆市经济增长中的资本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劳动力投入则增长缓慢,这体现了重庆市经济发展开始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过渡。

2007年,重庆市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并将重庆建设成为宜居的、畅通、森林的、平安的和健康的城市。自此,重庆开始着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2010年,在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制定中,重庆提出要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三个转变”,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以传统重化工为主要支柱向以新兴战略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共同支撑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可以看到,重庆正在谋划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棕色经济”向以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为基础的绿色经济转型。重庆的绿色转型的实践案例在全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重庆如何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中可以总结直接出可供其他地区甚至中央政府借鉴的经验和汲取的教训。

二、重庆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意见》将“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将“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新格局和竞争新优势。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基本原则之一,提出了“实施产业优化升级战略”和“实施资源环境保障战略”,并明确要求:“树立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森林城市。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流域的水体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意见》还以“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题专门对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绿色信贷、环境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加快形成节约环保型的生

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等内容做出了部署。

《意见》是从国家层面对重庆发展所做出的战略性规划和指导。《意见》虽然未从字面上提到“绿色经济”,但从其对重庆发展的战略规划来看,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国家对重庆发展绿色经济的期望充分体现在了《意见》内容中。在这一国家宏观战略的指导和支持下,绿色经济在重庆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宏观战略和政策基础。从过去几年重庆市在努力实现绿色转型的过程和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1、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绿色转型的最根本的途径

“十一五”以来,重庆市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91%、18.24%、13.12 %,产业结构由15.1∶41.0∶43.9转变为9.3∶52.8∶37.9。可以看到,第一产业或者农业份额下降幅度较大,工业或者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份额大幅提高,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份额有所弱化。总的来说,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既不大又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仍未改变。同时,在当前资源环境硬约束的内生要求、国家以转型为主线的宏观政策外部驱动,对产业发展方式转型提出紧迫要求的外部因素的推动下,重庆谋划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来实现经济的转型。

根据重庆市的“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信息产业等战略性产业,加大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力度,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将重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初步思路是,通过改造老工业基地,培育新型产业和发展未来产业,形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能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的“6+1”工业支柱产业,其中化学工业要形成了以长寿化工园区、涪陵化工基地、万州化工基地三大板块为主、相对集中的产业格局。到2012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到2015年达到14000亿元以上,其中产业优先发展是重点任务。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部服务之都,产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非农产业增

篇三:公司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对***********公司

经营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创建者:禤肄

中电投宁夏青铜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青铜峡********公司)始建于2007年7月,系原青铜峡********系列配套扩建项目之一,公司注册资本3.9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拥有在册员工927人,是中电投宁夏青铜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公司坐落于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称的宁夏青铜峡市,距离首府银川市区仅70公里,北临青铜峡火车站,南距109国道不足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公司主要经营铝及铝合金板带材及铝型材的生产和销售,一期工程于当年底顺利投产,具备6万吨铝板带材及3000吨铝合金型材的年生产能力,二期热轧项目于2010年8月竣工投运,目前整个厂区规划已按20万吨生产规模配套完成并全线投产。

******公司作为青铜峡******有限公司的附属全资子公司成立,对于企业不断尝试和探索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内部各项事业的发展,保持企业多资发展和稳定,尤其是增加就业岗位,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有鉴于此,笔者于2012年4月初对该公司的生产经营现状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公司生产经营发展现状

(一)生产线主机装备水平

********公司主要工艺设备配置起点较高,其中已投产使用并顺利达标的设备有:1600mm铝铸轧机生产线两条,1900mm铝铸轧机生产线四条,中色科技公司生产的1450mm和1850mm冷轧机组生产线各一条,并配有世界一流的美国霍尼韦尔测厚系统、IAS公司的AGC、AFC系统;同时还配备有拉弯矫直机、重卷机、横切机、厚薄剪机、纵剪机组及M84160/6000-H 数控磨床和3台40吨退火炉等

精整设备若干台。铝型材生产线主要有1600吨挤压生产线,1000吨挤压生产线,阳极氧化生产线和门窗加工生产线。

(二)主打成型产品及营销

目前******公司主要成型的产品有各种合金规格的装饰板(带)材、单(双)零箔铝箔坯料、PS板基料、空调箔、电缆箔、铝塑复合带基料及各种工业用型材等多种系列铝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建材、装饰、印刷、家电、包装、交通等行业。同时,能够为电厂、电解铝厂专业生产铝合金电缆桥架、保温管道外蒙铝皮、电解槽罩、铝焊板、铝软带。******公司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工艺组织生产,通过严格的检测保证质量,能满足用户对产品厚度、精度及性能的要求,完全实现了不同品种的标准化生产和针对不同用户特殊需求制定加工成型机件的生产能力。产品遍及全国除西藏外所有省市自治区,并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三)公司产能及盈利水平

截止2011年12月底,******公司累计深加工企业自产电解铝116.5万吨,解决就业人数876人,完成营业收入1.32亿元,实现利润7264万元,上缴利税486.5万元,营业收入占企业年均财政收入的12%。

二、******公司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形势

(一)有利因素

一是从大环境上看,虽然本轮经济危机尚未见底,而且对各个经济实体和市场的影响仍在进一步加深,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特定阶段本身的发展特点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仍将使我们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总体平稳趋势并没有改变,铝材行业的市场需求量仍将继续。二是按照目前的市场需求增长和铝材精加工装机情况,我国东部地区对铝材产品的供需形势将更加紧张,铝材产品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这给通润铝材公司二期扩产提能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空间。三是近期我们国家出台了《铝材行业“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纲要》,这给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铝材产业,加快推进铝材产业链高附加值精加工发展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据有色行业协会年终工作报告指出:在本轮经济危机尚未见底前,国家不会再核准新的大

的铝材加工基建和扩建项目,现有铝材行业的经营发展将更多的趋于提升内部管理和生产产品的优化,而*******已有的设备装备配置水平目前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二)不利因素

一是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严峻性因素增加。总体上说,2012年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和铝材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下,2012年相对于往年来说经营发展形势将更复杂、更严峻,存在更多不确定性。在电价调整的推动下,铝业成本将进一步上升,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将使铝价面临更大下行压力和不确定性。*******公司高附加值产品尚未成规模,在电价调整中的获利将远远少于生产原铝用于购电上调的损失。产能无法充分释放,产品纯利受销售滞后影响,资金压力会越来越大,资金有效运转链将更加趋紧。二是铝材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铝材产业发展空间萎缩,发展难度加大。新型节能绿色原材料的日益广泛应用正在逐步替代铝材产品原有的优势,专业技能人才的短缺深刻制约着高附加值产品和新产品的研发,这给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三是部分生产线装备的设备虽然已投入运行,但还没有真正达产达标,离标准设产能尚有一定差距。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带来利益的逐步调整,发展成果的共享必将带来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这无疑增加了成本控制的难度。

三、******公司经营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现有体制是制约公司做大做强的致命瓶颈

******公司目前还不具备真正的市场化经济运作法人实体资格,公司的主业全部依附于上级公司的辅业,原材料供给没有竞争和可选择性,成本控制没有有效竞争机制,产权、财务及人资都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受传统观念影响,在这种“吃大锅饭”体制制约下,******公司如果不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势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也是制约******公司始终难以“放手一搏”最致命的瓶颈。

(二)粗放管理模式的转变、管控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眉睫

在粗放管理模式下,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一些影响公司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暴漏出来。诸如私设小金库、违规关联交易、资金追缴滞后、

财务审查延期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2010年开始,该公司广泛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系列考评活动,通过活动逐步确立了“综合管理+绩效管理+监督保障”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于2011年2月先后通过了IOS9000、IOS12000和IOS18000质量、环保、安全三个体系认证,使得公司的管控一体化工作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公司目前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如何尽快适应管控一体化机制要求,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措施如何尽快到位与衔接,这都是摆在********公司面前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三)组织结构和人才结构与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一是管理层缺乏驾驭复杂局面、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市场意识、责任意识淡薄。二是基层组织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没有攻克生产技术难关和进行新产品研发的专职技术团队,没有招揽、培养和挽留高技术人才的激励机制。三是执行力不强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表现为上级决策层层衰减、弱化,不能得到全面准确贯彻执行。例如产业链尚未形成价值链;部分设备不能达产达标等问题迟迟得不到攻克。

(四)经济结构和经营形式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亟待提高

*****公司发展现状表明,依附于上级经济实体在资金、硬件设施、原材料、运输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公司目前尚未遇到外来压力的严峻考验。据调查分析,其主要创汇产品产值的70%来自合金装饰板材及铝焊板、铝软带,而基于高科技应用的箔系产品占产值比例非常有限。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果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当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疲软萎缩的时候,通润铝材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式是否能度过当前的难关仍值得探讨和深思。

四、一点体会及建议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拓展潜力市场

********公司秉承“一切为了用户、创造一流品质”的经营宗旨,以客户为中心,视质量如生命。经过短短五年不懈的奋力拼搏,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行业先进企业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体制转型和战略实施才刚刚起步,未来发展将任重而道远。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把发展作为公司当前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战略实施。一是要坚定发展信心。既要充分估计公司当前形式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又要看到战略实施的外部环境有利因素。只要公司领导层

能审时度势,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二是要突出发展重点。即坚持“长短结合”,“远近结合”,“扬抑结合”。在拓展市场方面重心向纳入政府间合作或有利于获取战略资源优势的基建项目倾斜,向有利于拉动内需、发展前景明朗、节能减排等可持续发展项目倾斜,资源配置方面重点向有市场潜力和增长优势的区域倾斜。同时积极拓展海外新兴经济体市场。三是要注重发展质量。就是优先把发展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效降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投资回报,没有效益的项目不上,没有效益的投资尽快退出,没有效益的资产抓紧变现,努力完成产值低成本、高质量的扩张,实现公司平稳较快和谐发展。

(二)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组织结构和人才结构调整

首先,应尽快切实理顺管理层级关系,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及职能,明确产权责任,以确保发展协同、营销协同、组织协同。其次,要加紧收缩职权幅度,建立健全产、供、销考评监查制度,完善岗位责任制,真正建立起一整套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与生产考评、经营成果、岗位薪酬紧密结合的考核机制,以促进公司良性发展。

在组织结构和人才结构调整方面,应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严格按《劳动合同法》规定,全面落实人力资源规划。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尤其要选配好公司“一把手”、“一套领导班子”,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层的素质与能力,主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要求。对于基层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坚持组织考察推荐选聘与竞争上岗、竞聘择优任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完善既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又满足公司当前发展实际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真正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熟悉金融财务和资本运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同事注重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努力营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环境,切实打造起一支奋发有为、团结协作、技术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员工队伍,不断促进公司活力,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后劲。

(三)牢牢把握市场变化,高度重视并积极加强风险防范

在保证已有利润指标前提下,把如何进一步提高设备利用率作为工作重点,争取尽早实现设备及设计产能达产达标。紧紧跟踪把握市场即时动态,结合年度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