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礼仪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交际礼仪 > 列表页

跨文化交际礼仪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0  分类: 交际礼仪 手机版

篇一:跨文化交际与礼仪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之我见

——基于餐桌礼仪差异的视角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商贸活动的日益频繁,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本文章通过对中国餐桌礼仪和西方餐桌礼仪进行比较,让我们更深了解中西餐桌礼仪差异,以便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餐桌礼仪 背景分析 中西方差异 文化 原因

正文: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文明的民族。西方社会,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商贸活动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些国际商务谈判中,中国代表和对象国代表频频会有会餐的必要。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会受到外国友人的邀请去一同进餐。

一.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背景分析:

(1) 中方餐桌礼仪背景分析

中国人把自谦、容忍特别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看为美德,凡是都以温和之势相迎,以谦逊之礼相待。人们大多反对或藐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认为谦逊能更好地引到我们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是为了赢得他人的鲜花与掌声。中国文化且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届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席为二座,首席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有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是主人。饮宴结束,引导宾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至今。桌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只是满足基本生理的需要,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

(2) 西方餐桌礼仪背景分析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强调张扬个性,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谦让、容忍对他们来说是信心不足,自谦不仅否定了自己而显得太虚伪,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性。西方人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尊重妇女的传统风俗是与西方各国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背景紧密结合的。女士优先是西方国家交际中的原则之

一。西方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意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的”。

二.用餐过程中的礼仪差异

(1)中餐的取食原则:菜品需由主宾先取;取菜时,不要取得太多。敬酒要先给尊者、长者、职务高者敬酒。多人一桌用餐,取菜应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够不着的菜切忌起身或离座去取;吃面喝汤时不要发出“呼噜声”。西餐的取食

原则:进餐时刀叉尽量不要发出声响;就餐时尽量少说话,饭后吃甜点时才是聊天时间;喝汤时不要发出声;吃面包时,先用刀将其切成两半,然后用手撕成块吃;吃意大利面时应用叉子慢慢将面条卷起来送入口中;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几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应注意的事项:不要用自己的餐具为他人夹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右手拿叉子吃。

(2)餐桌上交谈礼仪也有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但无论菜肴多么丰盛,主人也会习惯性地说几句“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吃点”或“粗茶淡饭,不成敬意,多多包涵”等客套话。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地切割自的盘中餐。主人一般也会说一句“Helpyourself,please”。西方盛宴一般有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差异的原因

(1)文化内涵的不同:中国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儒、道、佛家中都有体现,表现为顺应自然、慈悲为怀······而西方国家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宜扬个人的力量,着重个人的价值注重个人主义。以餐具为例,中国用筷子,取材于大自然,造价低廉,体现了中国人的勤俭而西方用铁质品,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功能,且未能摆脱它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攻击性。

(2)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更多的是综合的、整体性。具有感性的直觉的思维传统,同时又具有中国式的中庸思维。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短于逻辑分析。而西方国家则强调分析的、局部的逻辑推理思维,并强调事物的自身特性,以科学为思维的标准,这种思维模式在现实世界呈现出多维性。

结束语:

随着世界之间交流的日益稠密,人们之间的礼仪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学好跨国文化礼仪,尊重和宽容各个国家和人民的风俗习惯,才能使我们的交流与沟通更加顺畅和高效。

篇二:跨文化交际礼仪(方凡泉)

跨文化交际礼仪

●(PPT Global)不同民族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什么呢?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如果想做到顺利而有效,就需要双方遵守国际社会约定俗成的、为各国各民族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也就是国际惯例;同时也需要遵守依各国风俗习惯传承延续而形成的某些独特的礼仪习俗,也就是入乡随俗。遵守国际惯例并且入乡随俗,实质上是表示不同民族人际交往的相互尊重,目的是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轻松愉快地沟通交往。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模式有两套符号系统:一套是“语言符号系统”,另一套是“非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又包含了两套规则,“语言规则”和“礼貌规则”。不掌握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交际自然无从谈起,但仅仅掌握语言规则而不熟悉语言使用的礼貌规则,交际就会出现语言使用上的失误。礼貌规则具有普遍性,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地方习俗性。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在一种文化语境中被认为是礼貌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可能会是不够礼貌的话,或者是过于礼貌的话。人们谈交际,通常总是想到语言。语言呢,当然是交际的重要手段、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但并不是唯一的媒介。除了语言这个重要工具,人们往往还使用非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递各种信息。

●(主讲内容)这一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我想跟大家探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涉及到的几个礼貌规则问题,主要是称呼介绍问题、委婉表达问题和入乡随俗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一下,非语言交际中主要涉及到的服饰打扮、握手礼节、目光交流、手势表达和面部表情问题。这非语言交际部分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

●(Geoffrey)第一部分:语言交际 Verbal Communication 首先讲语言交际。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针对英语交际的特点,提出了语言交际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准则。最重要的准则是哪一条呢?最重要的是第一条Tact Maxim“得体准则”。说话要tactful, 意思指的是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加对他人的益处。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尽量多说让别人感到舒服的话。在一些对外交往场合怎样说话才叫“得体”tactful呢?下面分析三个案例。

●(案例一)一、称呼介绍问题

请听案例一:某高校下属一个学院的院长向本院教师介绍一位新来的美国教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n excellent teacher from the U.S.A..说到这儿,这个美国外教一脸难堪的样子。

院长的话有什么不妥呢?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什么?她感到难堪是说她a very pretty girl。girl的字面意思是年轻未婚的女子,中国人常常理解成“姑娘”。实际上,girl还有一层“隐含意思”指的是ignorant girl ( 无知少女),是“幼稚无知”的代名词。在英语国家,用girl来说成年女性会让她们感到非常不舒服(very offended.)。如果英语本族人说:You are just a girl那就是很看不起人,非常不礼貌。对此不熟悉的中国人感受恰恰相反。比如某高校一群中国女大学生有一次跟加拿大男教师交谈,当她们听到老师赞扬You’re very clever women,一个个摇头摆手,连声说I’m not a woman. I’m a girl. 你看,本来是一种抬举,这些姑娘都不识抬举,非得要争当无知少女!难怪外教听了后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

景,本来可以改成类似这样的说法: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Doctor Mary Brown,a new teacher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he is a Ph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ten years of experience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介绍他人尽可能不随意加主观性的评价,即使是赞杨,也可能会带有强加于人的味道。此外,这里还有一个称呼习惯的问题。

●(称呼习俗)在对外交往中,首次见面,除非对方主动表示直呼其名,否则按惯例都应该使用尊称。尊称有三类:一类是泛尊称。(即“先生”、“小姐”、“女士”、“夫人”);第二类尊称是职务、职称或学衔称谓。还有一类是皇室成员和贵族特定称谓。我简要介绍一下第二类尊称的用法。首先得说明一下关于姓名的排列顺序。

●(姓名顺序)咱们中国,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除了我们中国,还有哪些国家跟我们类似呢?还有六个受中国文化辐射影响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蒙古、朝鲜、越南,柬埔寨,也都是姓前名后。除此以外,绝大多数国家姓名都是名在前、姓在后。虽然日本人的姓名顺序跟我们汉族人相同,但多由四个字组成。前俩字为姓,后俩字为名。比如小坂正雄,“小坂”是姓,“正雄”是名。但也有例外的,如“二阶堂进”,“二阶堂”是姓,“进”是名。还有五个字、三个字

的名字,如“鸠山由纪夫”,“鸠山”是姓,“由纪夫”是名;“藤田茂”,“藤田”是姓,“茂”是名。假如按咱中国的习惯叫他“藤先生”就冒失了。如果我们不懂日语、事前又没法搞清楚咋办呢?首次见面最稳妥的做法就叫全名尊称,“藤田茂先生”。

职务或职称称谓。中国人交往比较重身份、重等级、重面子,当面称呼时,通常叫姓氏加职务。譬如“李局长”、“李市长”、“李经理”、“李总”、“李董”等等。听上去很自然亲切,这是我们的称呼礼貌原则和习惯。跟中国称呼习俗接近的还有哪些国家呢?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和墨西哥,他们也是比较讲究身份、等级的。同样道理,Allen Brown的人,假如他是总裁或董事长,能否称他为President Brown,Chairman Brown呢?这么叫也并非错误,但英语国家的商界没有这样的称呼习惯。比如“布朗总裁先生”,当面称什么?当面只称Mr. Brown or Mr. President,不说President Brown。在正式场合致辞表达“尊敬的布朗总裁阁下”,是否说Your Excellency President Mr. Brown? 这么称呼显得比较夸张,反而把“布总”的身份降低了。特别是在北美,无论商界还是政界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在致辞时可以说:Mr. Brown, President of …个别人确实德高望重需表示尊敬的,就加Honorable。 ●(Professional)英语国家有没有像咱中国那样“职务加姓氏”的称呼习惯呢?有。第一,主要是政界的要人,如首相/总理、州长/省长, 市长等等。假如这位布朗是美国参议员,则当面尊称Senator Brown,女参议员也这么称呼;正式场合致辞尊称The Honorable Senator Brown。假如他是法官,称之为Judge Brown,女法官可以称Madam Judge。 ●(Military)第二,军界。假如布朗是陆军中将,则用他的军衔相称General Brown。

第三,学术界。假如这位布朗是教授、博士,就该称他为Professor Brown, Doctor Brown。除非他自己主动提出直呼其名“Just call me Allen”。在商界,假如布朗是个博士经理,习惯当面称他为Doctor Brown。因为学衔是跟他一辈子的,即使将来晋升到总裁、董事长,他依然是个博士,更愿意别人叫他Doctor。总之,对外交往首次见面,称呼要用尊称,并尊重对方的习俗,名从主人。名字和职务可以从他们的名片看出来。如确实没把握而不得不当面请教,对同等身份

或下级可以用英语问:What should I call you?

以上讲的是称呼习俗问题。下面谈一下关于委婉表达问题。

二、委婉表达问题

●(PPT)请听案例二:中国某外资公司一个外籍经理比尔Bill想买一个公文包,让女秘书王小姐陪同他去商场选购。买好以后,本该一道回公司了,但王秘书想利用此机会买些办公用品, 于是对比尔经理说:I have to buy something for our office. Please go back to the company first.(她想表达的意思是:请您先回公司吧。)

问题:王秘书这么说有什么不妥?

分析:从英语交际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下级,王秘书的话没有顾及比尔经理是愿走还是愿留的选择,就语气生硬“请”他先走。“请”应该是礼貌语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不仅在汉语里大量使用,在英语和其他语种文化里也同样被大量使用。但许多人往往把英语中的“please”与中文的“请”等同起来,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除了基本语义相同外,还有很多不同之处,特别是在使用功能方面。本来王秘书可以说:Don’t let me keep you.Or: Don’t bother waiting for me.

正式提出请求,英语单用please,并不是客气的说法,相当于警察说:ID please.(请出示身份证)语气比较生硬。即使对下级提出要求,老板一般也会用温和的说法,比如Please get me the report, will you ?

●(请=Please?)“请尽快答复我方。”能否说:Please give us your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语气怎么样?这是命令。但是如果说:“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let me know your response as soon as possible?”又显得怎么样?过分礼貌了,让人感觉不自然,有点儿做作了。●(PPT)怎么表达才比较得体?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let me know your response as soon as possible.

●(请=Please?)汉语的“请”,在特定情况下常常不能用“please”。当谦让对方先走说“您先请”,这个“请”英语该怎么说才得体?对,应说“After you.”(不是“You first”)。在宴请时对客人说“您请”,这个“请”英语该怎么说?“Enjoy yourself.”请别人让路,“请让一让”,这个“请”英语该说“Excuse me, please.”。在外边向过路人打听:先生,请问邮局在哪儿?这个“请问”又该怎么说?该说“Excuse me,Sir.”“请问您找谁?”能否说:Please, who are you looking for?带有审问的口气。应该说“Can I help you?”

●(Avoid taboo words)要避免使用禁忌语

什么是禁忌语呢?一是指粗俗的、伤感情的语言。比如类似“bastard”、“son of the bitch”、“hell”等等脏话。正式场合一般都不会听到这些话;但有些词语是介于脏话与俚语之间,比如shit/bullshit(臭狗屎、胡说)。我以前工作的单位有个同事经常把这个shit挂在嘴上,习惯成自然,不自觉地在正式翻译中也乱用,想表达nonsense这层意思。公务场合就显得非常难听,不够礼貌。

二是不便说的某些具有不愉快联想的话。在对外交往中,有时又不可能不谈到这些忌讳,于是换用一些better-sounding names。比如“我病了”不说是“I’m ill.”或“I’m sick.”,而说是“I have a condition”(状态不好),“他有心脏病”则说或“He has a heart trouble. ”;把“上厕所”说成“go to restroom”(不是休息室哦!)或“wash my hands”,诸如此类。

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流行一个词叫“politically correct”(政治正确),现在已蔓延到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实际上,英语的所谓“政治正确”同中国意义上的“政治上正确”几乎毫无关系,主要意思是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话语,包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职业歧视、身体机能歧视等等,尽量采用中性词汇,免得无意间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尤其是弱势群体。这被认为是礼仪和教养的体现,虽然有些词语过于拐弯抹角,甚至有点儿伪善。

咱们中国是个敬老的社会,以“老”相称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对德高望重的老人,人们常叫“王老”,对同辈年长者叫“老王”,对非血缘关系的老者叫“您老”。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礼貌原则。但大家知道,在欧美文化中,老年人怕别人把年老跟“不中用”联系起来。因此在许多欧美国家,老人绝不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年龄。英语民族管“老人”叫什么?●(politically)叫“senior citizens”(年长公民)。“胖子”不说是“fat”,而说“differently weighted”(另类体重)。“矮个子”不说是“short”,而说是“vertically challenged”(垂直方向障碍)。 “失业”不说“unemployed”,而说“layoff”跟中国说法一样,叫“下岗”。

但是,在对外商务谈判中,表达方式如果过于委婉含蓄,模棱两可,很容易导致误解。●(案例三)请听案例三:加拿大一家公司副总裁马丁跟广州一家服装厂王经理谈判,向该厂购买九万六千件男衬衫。鉴于该厂从未向加拿大出口过任何服装,马丁向王经理解释说向

篇三: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社交礼仪差异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社交礼仪差异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日益盛行的的今天,由于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存在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发生误会和冲突。因此,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变得十分必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中西社交礼仪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探究,本文主要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有利于减少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社交礼仪冲突的发生。

关键字:跨文化交际;社交礼仪;差异

Abstract: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oday,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flict often occur among Chinese people and foreigners in social activities owing to differences of social etiquettes. As a consequence, knowing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comes quite necessary. Besides, the writer analyses the causes mainly from aspects as differences of cultures, modes of think, values, and so on. Knowing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etiquett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y and causes, do good to reduce the conflic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cial Etiquettes; Difference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西方人民的沟通愈加紧密,跨文化交际日益繁荣。由于中西方的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冲突并不少见。因此,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很有必要。掌握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知识,有利于我们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减少甚至避免礼仪冲突的发生,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一,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的表现

(一)见面问候语的差异

在中国,见面问候语一般是“吃了吗?”“去哪呀?”“忙什么呢?”“上班去?”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问候语能表现出对对方的的亲切,热情。中国人与西方人会面时,常常也会用“吃了吗?”“去哪呀?”等等表示亲切的见面语来问候初次认识的外国朋友,认为这样能拉近彼此的关系,殊不知却让外国朋友觉得这样的问候很突兀,尴尬甚至反感。①在他们的文化中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盘问甚至可以说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因此,有时候中西方人士在第一次见面时就会因为中国人说的第一句问候语而出现不愉快的情绪,这会让我们在外国友人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交际也很难顺利进行。所以,在以后的交际中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语言礼仪,减少因此而带来的社交冲突。

在西方国家,日常见面问候,他们只说一句“Hello!”来问候对方。按见面时间不同,说成“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就可以了,简单自然,既能问候别人,又不涉及个人隐私。另外,中国人也很喜欢在见面时寒暄一下,寒暄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关于对方的情况,比如,“今年多大了啊?”“在哪个单位工作啊?”“工资多少啊?”“谈女朋友了吗?”“准备什么时候结婚?”等等,说话人问这些问题表明在关心你,是拉近彼此关系的一种方式,但在西方文化中,年龄、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话题属于个人隐私,都不愿 意被别人提及。②那么,了解彼此差异过后,在与西方朋友谈话时,要避开这些涉及私人信息的话题,以免出现不愉快的场面。

(二)告别语的差异 ① 张燕.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118-119.

② 张爱苗.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06):74-76.

告别时,分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告别语。在中国如果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临走时,主人会说“慢点走”“走好”之类的客套话,客人则一般会说“请留步”“不要远送了”。对中国人而言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告别语,也是在中国文化下长久形成的规范告别语。倘若,你对一个到家里做客的外国人在告别时说“慢点走”或者你去一个外国朋友家去做客临走时对他说“请留步”“请不要远送”等,他们会觉得很不解。因为在西方人眼里,你说“慢点走”,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对他们的要求,而且是一种不能被他们所理解的要求。此外,作为客人的中国人说“不要远送了”,在西方主人听后也会觉得很尴尬,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要远送的打算,除非客人要求。或许你会认为他们不礼貌,但事实上只是他们没有那样的习惯而已。在与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常会说“多喝点水”“多穿点衣服”“少吃点油腻的东西”“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对不会这样问候病人,他们通常只会说“多保重”“祝你早日康复”等等,因为在他们看来,对病人说“多喝点水”“多穿点衣服”之类的话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①

(三)称谓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重视宗亲伦理的国家,除了在亲戚之间,以能体现彼此关系的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对方,如“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在非亲属之间也往往以亲属称谓语来进行称呼。在中国,经常可以听见一个小孩子称呼和他奶奶年纪相仿的女性为“奶奶”,称呼和他爸爸年纪差不多的男性为“叔叔”等等。这样的称呼可以使对方倍感亲切,就像亲人之间在交流一样,很容易拉近距离感,达到很好的交际效果。

在西方,如果你称呼一个陌生的男性为“Uncle”或者称呼一个陌生的女性为“Aunt”时,他们的反应常常是疑惑不解,甚至反感。可能他们会“反击”你:“我不是你的叔叔(阿姨),不要叫我叔叔(阿姨),请叫我Tom(Lucy)!”在中① 王静.论中美礼仪文化中告别语的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2(11).

国,直呼其名只限于关系十分亲近的朋友之间,而在西方直呼其名的范围要广的多。在西方家庭你可以称呼所有的男性长辈为“叔叔”,所有的女性长辈为“阿姨”。但是在中国是不行的,必须严格分清辈分,长幼的关系,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

(四)赞扬答复语的差异

“你唱的很好听”“谢谢,希望你喜欢”这是西方人面对别人赞美时的回答。在中国,面对赞扬时回答很可能是“哪里哪里,我唱的不行”。西方尊重个人价值,强调培养个人的自信心,所以当听到别人的赞美时,总是以“谢谢”回复,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一种礼貌的回答,而且坦然大方的接受别人的赞美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东方人以谦虚为美德,即使心里很高兴,嘴上也不会大方接受对方的赞扬。在中国,当受到别人的恭维时,通常首先会否定对方地赞扬,对自己进行一番贬低,以表示自谦,接受恭维是一种缺乏教养或者是骄傲自满地表现。①在中西交际,当有西方朋友赞美你很漂亮时,你回答说“哪里哪里,我长得不漂亮!”,由于西方人不太了解中国以谦虚为美德的传统文化,如果极力的拒绝别人的赞美,会让西方友人误会彼此关系疏远或者你很不耐烦,冲突难免会发生。因此,应该了解西方人对赞扬与恭维的应答的习惯,以避免中西方交际过程中不必要的误会的产生。

(五)道歉语,感谢语的差异

致歉语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做错事后致歉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同样在西方国家,也都十分重视道歉。但总体看来,西方人际交往中的致歉频率要高于中国。不管事情大小,只要是自己的话语或者行为在自己看来会给对方带来不好的情绪,冒犯到对方,都会道歉,说声“对不起”。事实上自己说的话或者自己的行为可能根本就没有冒犯到别人。另外,在西方社会不① 李笑.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差异分析[J].外语天地,2010,(04):142-143.

管地位多高,辈分多高,只要做了错事,都会主动道歉。例如, 一对夫妻在吵架,吵完过后母亲才发现年幼的儿子一直站在旁边,她会主动向孩子道歉:“真是对不起,你在这儿,却发生了这样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母亲是不会向孩子道歉的。

西方人不仅致歉语用的频率要比中国人高,而且感谢语用的也比中国人频繁。只有别人给了很大的帮助时,中国人才会跟你说声“谢谢”,这时候的感谢也是特别诚恳的。一般很小的事,像问个路,借支笔,让别人递个东西等等,中国人一般不会特意跟你跟你说声谢谢。而西方人,不管事情大小,只要他觉你帮了他,都会跟你说一句“谢谢”,这时候的感谢语“谢谢”就只是他们习惯性的回答,并没有包含多大的谢意。所以,有(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跨文化交际礼仪)时候中国人对西方友人频繁地说“谢谢”,感觉不理解甚至有点厌烦,因为在我们看来那些都是不足挂齿的小事,相互认识的人之间真的没必要说“谢谢”。此外,相对于西方人直言不讳的直接的表达谢意的方式,中国人的表达方式要相对委婉些。像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表达谢意的用语按谢意的不同程度可说成“Thank you”、“Thank you a lot”、“Thank you very much”。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帮忙时更可能说的是“辛苦你了”“麻烦你了”“真是不好意思,要你帮忙”“累了吧,赶紧歇息会”等来委婉道谢。

二,造成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是造成中西在社交礼仪上存在诸多差异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在儒释道思想体系数千年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强调谦虚谨慎,提倡尊卑有别;西方文化则在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崇尚自由平等,强调个体,追求个人价值。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造成中西社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