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规划 > 列表页

读潘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6  分类: 计划规划 手机版

篇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发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文发布

■发布时间:2010-02-22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九年十二月

前 言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特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 ,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

本规划是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现实基础

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旅游业发展较快,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第二节 挑战与机遇

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同时,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孳生繁殖,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述问题和矛盾,都需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予以重视和解决。

同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面临良好的机遇。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所有这些,为鄱阳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节 战略意义

鄱阳湖流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大。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有效控制滨湖和江河源头地区的人为破坏,合理开发环湖平原地区,探索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有助于保护“一湖清水”,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

——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鄱阳湖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培育长江中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

——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阳湖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广生态文化,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有助于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反映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效益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保护“一湖清水”,建设绿色家园,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

——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遵循区域生态经济功能特性,把握开发节奏、时序和强度,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产业、资源集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率先创新生态补偿、水权交易、综合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体制机制。加强区域融合与对接,扩大国际生态经济交流与合作。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二节 发展定位

——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鼓励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为全国其他湖区综合开发和治理发挥示范作用。

——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发挥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维护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洪蓄水能力,努力创造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生态、一流人居环境,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全国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和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建成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商贸和物流中心,培育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争当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

——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切实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中国坚持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成就;广泛开展国际经济和技术交流,积极借鉴国际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身特色,探索建立国际生态经济合作新机制。

围绕上述定位,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

第三节 主要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09年~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2016年~2020年为深入推进、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2009~2015年重点规划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鄱阳湖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湿地保护面积持续稳定,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数量有所增加;河道行洪通畅,防洪抗旱治涝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大幅增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高效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资源综合利用达到新水平,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机制初步建立。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应急处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所突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创建生态城镇、绿色乡村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第四节 功能分区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依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现状和开发潜力,界定区域功能,明确发展方向。

——湖体核心保护区。范围为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以1998年7月30日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吴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为界线,面积5181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基本要求是:稳定湖体水质,维护湿地功能,改善候鸟栖息环境;规范采砂、捕鱼、养殖等经济行为,严格执行采砂管理的相关规定,全面取消湖泊禁养区的围网养殖、肥水养殖,严禁围湖造田、围湖养殖;认真执行封洲禁牧各项措施,切实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加强旅游和船舶污染防治,各类旅游设施必须配备污水及污染物处理装置,入湖机动船舶必须按标准配备使用防污设备,集中停泊区必须设置污染物收集处理设施。

——滨湖控制开发带。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原则上向陆地延伸3公里,核定面积3746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基本要求是:加强尾闾疏浚,提高行洪能力;推进植树造林,建设环湖防护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泥沙入湖;限制施肥量大的农业生产活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依法依规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控制开发带内现有企业搬迁异地改扩建。

——高效集约发展区。范围为区域其他地区,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基本要求是:稳定提高生态空间,集约整合生活空间,优化拓展生产空间。遵循主体功能区的理念,科学划分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域;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区,积极建设沿河、沿湖、沿路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共绿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区域与优势产业集中,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项目,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并壮大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块状经济;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转移,大力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篇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九年十二月

前 言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特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 ,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本规划是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现实基础

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鄱阳湖地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初

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旅游业发展较快,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第二节 挑战与机遇

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同时,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孳生繁殖,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述问题和矛盾,都需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予以重视和解决。

同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面临良好的机遇。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所有这些,为鄱阳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节 战略意义

鄱阳湖流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大。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有效控制滨湖和江河源头地区的人为破坏,合理开发环湖平原地区,探索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有助于保护“一湖清水”,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

——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鄱阳湖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培育长江中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

——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阳湖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广生态文化,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有助于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反映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效益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保护“一湖清水”,建设绿色家园,发展生态产业,实现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

——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遵循区域生态经济功能特性,把握开发节奏、时序和强度,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产业、资源集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率先创新生态补偿、水权交易、综合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体制机制。加强区域融合与对接,扩大国际生态经济交流与合作。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二节 发展定位

——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鼓励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为全国其他湖区综合开发和治理发挥示范作用。

——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发挥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维护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着力提高调洪蓄水能力,努力创造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生态、一流人居环境,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全国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和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建成区域性的先进制造业、商贸和物流中心,培育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争当中部地区崛起的排头兵。

——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切实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中国坚持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成就;广泛开展国际经济和技术交流,积极借鉴国际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身特色,探索建立国际生态经济合作新机制。

围绕上述定位,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

第三节 主要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09年~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2016年~2020年为深入推进、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2009~2015年重点规划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鄱阳湖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湿地保护面积持续稳定,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数量有所增加;河道行洪通畅,防洪抗旱治涝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大幅增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高效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资源综合利用达到新水平,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机制初步建立。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应急处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所突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创建生态城镇、绿色乡村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第四节 功能分区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依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现状和开发潜力,界定区域功能,明确发展方向。

——湖体核心保护区。范围为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以1998年7月30日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吴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为界线,面积5181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基本要求是:稳定湖体水质,维护湿地功能,改善候鸟栖息环境;规范采砂、捕鱼、养殖等经济行为,严格执行采砂管理的相关规定,全面取消湖泊禁养区的围网养殖、肥水养殖,严禁围湖造田、围湖养殖;认真执行封洲禁牧各项措施,切实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加强旅游和船舶污染防治,各类旅游设施必须配备污水及污染物处理装置,入湖机动船舶必须按标准配备使用防污设备,集中停泊区必须设置污染物收集处理设施。

——滨湖控制开发带。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原则上向陆地延伸3公里,核定面积3746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基本要求是:加强尾闾疏浚,提高行洪能力;推进植树造林,建设环湖防护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泥沙入湖;限制施肥量大的农业生产活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依法依规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控制开发带内现有企业搬迁异地改扩建。

——高效集约发展区。范围为区域其他地区,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基本要求是:稳定提高生态空间,集约整合生活空间,优化拓展生产空间。遵循主体功能区的理念,科学划分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域;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区,积极建设沿河、沿湖、沿路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共绿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区域与优势产业集中,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项目,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并壮大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块状经济;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转移,大力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建立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强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统筹湖区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湿地保护

采取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湿地恢复治理力度,增强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休养生息的能力。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巩固退田还湖、还泽、还滩成果,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建立湿地自然恢复区,完善引水设施体系,实施水位和水文周期调节,恢复湿地植被;治理乱堵堰、乱栽树、乱排污,严禁一切破坏湿地的行为。加强柘林湖、仙女湖等库区湿地保护,实施小型湖泊、山塘、港汊、农田、溪流湿地保护工程,禁止非法侵占。加强人工湿地建设,加快湿地动态监测体系和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合理建设城市河段、湖泊湿地,提升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水平。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候鸟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贩运、销售候鸟行为,加快完善候鸟疫病监测防治体系。实施鱼类资源保护工程,落实休渔措施,妥善安排因实施渔业资源养护措施造成生活困难的部分渔民生活;加强鄱阳湖鳜鱼、翘嘴红鲌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为鱼类洄游、繁殖、生息提供优良场所。严格保护和封育湖区沙洲天然植被,禁止垦荒放牧。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建设鄱阳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与繁育中心,重点加强白鹤、江豚、鲥鱼等濒危物种保护,维护种群数量。加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山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完善国家、省、县三级自然保护区体系,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第二节 污染防治

坚持防治并举,统筹生产生活、兼顾城市乡村,实行最严格的污染防治政策,全面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完善防控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快防污治污工程建设,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化学需氧量、氮(总氮或氨氮)、总磷、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及削减量原则上优于国家要求,并加以分解落实。

篇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试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普及宣传试题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

1、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在何时?

A、2009年10月12日B、2009年12月12日C、2008年12月12日

2、鄱阳湖位于 、江西省 ,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

A、长江下游、中部B、长江中游、中北部C、长江中下游、北部

3、目前,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是 。

A、鄱阳湖 B、洞庭湖C、太湖 D、洪泽湖

4、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范围个县(市、区),国土面积 万平方公里。

A、36、5.12B、38、16.7C、38 、5.12

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期为,远期展望到年。

A、2010-2015年、2050 B、2009-2025年、2030 C、2009-2015年、2020

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文件是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 。

A、纲领性文件 B、主要文件C、关键性文件

7、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 。

A、23%B、17.8%C、15.6%

8、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鄱阳湖水质长年保持在以上,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

A、Ⅲ类B、V类C、IV类

9、鄱阳湖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 栖息地。

A、越冬白鹤 B、越冬天鹅C、野鸭

10、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

A、野生动物保护区 B、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C、生态功能保护区

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占江西省 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 的人口,创造了 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A、30%、60%、80% B、30%、50%、60%C、25%、45%、70%

12、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A、生态和环境 B、生态和经济C、环境和经济

13、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 综合开发的新模式。

A、大江大湖 B、山江湖C、大湖流域

14、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构建国家 战略实施的新支点。

A、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 B、促进中东部地区崛起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15、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助于培育长江中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 的战略目标。

A、“三个基地、一个枢纽”B、“三个枢纽、一个基地”C、“三个中心、一个基地”

16、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树立我国 的新形象。

A、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B、坚持走生态和效益发展道路。C、坚持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结合道路

17、鄱阳湖是我国唯一的 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A、世界湿地生命网。B、世界生态多样化网。C、世界生命湖泊网

18、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把 放在首要位置。

A、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B、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C、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19、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09年~2015年为阶段。

A、摸索试验、建立基础。B、先行先试、强基固本。C、开拓机制、建立基础

2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09年~2015年的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 新模式。

A、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B、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C、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平衡发展

21、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16年~2020年为 阶段。

A、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B、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C、深入推进、全面发展

22、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09~2015年重点规划期的奋斗目标要求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鄱阳湖水质稳定在 类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 级标准。

A Ⅲ、ⅡB Ⅱ、 ⅠC Ⅲ、Ⅲ

23、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09~2015年重点规划期要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 。

A、高效清洁生产体系。B、生态产业体系。C、集约化产业体系

24、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

A、水面水体保护区。B、湖区岛屿核心保护区。C、湖体核心保护区

25、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湖体核心保护区,范围为鄱阳湖的 。

A、水体和湿地B、水面和湖中岛屿 C、 水体和临近滨湖区

26、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湖体核心保护区以1998年7月30日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吴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为界线,面积平方公里。

A、2346B、5181 C、 3746

27、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湖体核心保护区区域功能是: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

A、加强生态功能,适度开发旅游资源。B、恢复生态功能,适度开发渔业资源。C、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

28、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滨湖控制开发带的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原则上向陆地延伸 公里。

A、3B、5C、 10

29、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滨湖控制开发带的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核定面积 平方公里。

A、2346B、5181 C、 3746

30、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滨湖控制开发带区域功能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

A、保护生态功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B、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C、加强生态基础,适度开发资源。

31、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高效集约发展区的范围为区域其他地区,面积 平方公里。

A、5.12万 B、4.22万 C、 2.32万

32、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高效集约发展区的区域功能是:

A、加强城镇建设,高效合理开发B、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C、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开发。

33、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湿地保护采取 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湿地恢复治理力度,增强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休养生息的能力。

A、人工修复 B、工程治理 C、综合整治

34、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鄱阳湖湿地 工程,建立湿地自然恢复区。

A、生态整治B 、生态恢复 C、生态建设

35、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特别是 保护。

A、候鸟B 、珍稀动物 C、珍稀鱼类

36、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污染防治要坚持防治并举,统筹生产生活、兼顾城市乡村,实行 的污染防治政策,全面提高污染防治水平。

A 、最全面 B、最严格 C、最高标准

37、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管网收集系统,到2015年所有市县和重点镇建成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

A 85 B 、80 C、90

38、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收集系统,到2015年所有市县建成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以上。

A 85 B 、90 C、80

39、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提高 门槛,所有工业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做到持证排污和达标排放,防止产业承接中的污染转移。

A、排污标准 B、产业准入 C、产业技术标准

40、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的目标

A 85B 、58 C、63

41、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积极建设沿湖、沿河、沿路生态保护带。在 建设鄱阳湖防护林。

A、滨湖控制开发带 B、滨湖区2公里内 C、沿湖滩地

42、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进行血吸虫病防治,要以 为重点。

A、控制传染源 B、防治病原体 C、切断传播途径

43、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建立健全、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降低疫情、压缩疫区,有效控制血吸虫病。

A、政府主导 B、政府规划 C、政府强制

44、全面推行以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在有螺洲滩实施封洲禁牧;在重疫区全面推广以。

A、水利血防工程 B、以机代牛工程 C、饮用水改造工程

45、全面推行以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在三、四类疫区村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 。

A、水利血防工程 B、饮用水改造工程 C、以机代牛工程

46、根据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恢复湿地植被 万亩以上,治理五河入湖口湿地 万亩。

A、50 50 B、6040 C、50 30

47、根据鄱阳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建设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以及翘咀红鲌等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若干县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基地。

A、鳜鱼B、 白鹤 C、 江豚

48、根据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对鄱阳湖流域内的2100万亩全面实行禁伐。

A、生态公益林B、森林公园 C、自然阔叶林

49、根据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对鄱阳湖流域内5100万亩 实行严格保护。

A、生态公益林B、森林公园 C、自然阔叶林

50、根据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在鄱阳湖流域内,要求恢复 万亩受灾生态公益林植被和 万亩受灾毛竹。

A、30181000B、36001200 C、3200 1800

51、根据农区草地开发利用工程,重点开展 改良、人工种草、草田轮作等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促进草产品加工业和草地农业发展。

A、滩涂草地 B、天然草地C、人工养殖草地

52、根据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要求新增12万户以上户用沼气池,建设3500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处村级沼气服务网点。

A、3600 B、7000C、6500

53、根据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要求重点建设流域内 座县(市)污水处理厂及城镇、工业园区、企业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管网约4200公里。

A、79 B、85C、 60

54、血吸虫病防治工程要求综合治理河道公里

A、3000 B、4500C、2000

55、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 产业体系。

A、环境友好型 B、环境优先型C、生态均衡型

56、根据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在油菜主产县建设标准油料生产基地和油菜良种繁育基地。

A、标准农产品生产 B、标准油料生产C、标准油菜生产

57、根据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每年推广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万亩以上。

A、800 B、700C、200

58、根据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 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包括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以供应香港为主的无公害标准化出口蔬菜基地、现代集约化蔬菜育苗场,培育现代蔬菜加工企业。

A、100 B、300C、200

59、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创建新型工业体系,要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以 为平台。

A、工业园区 B、高新技术开发区 C、高科技企业师范区

60、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创建新型工业体系,要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以 为依托,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A、国有大中型企业 B、高新技术企业 C、骨干企业

61、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创建新型工业体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对拟建高耗能项目先行开展和审查。

A、环境评估B、环境和生态评估 C、节能评估

62、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创建新型工业体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创建一批融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区和 园区。

A、低耗能轻污染工业B、清洁能源生产工业 C、循环经济工业

63、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读潘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造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工程,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

A、技术化B、集约化 C、信息化

64、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求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

按 的要求,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

A、集约化、生态化B、环境友好、集群发展 C、节能化、技术化

65、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要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A、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B、环境友好与全面提升 C、自主创新和科技引进

66、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

A、新能源和新技术 B、新能源和新材料 C、新能源和新标准

67、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立光电产业基地,以 为中心,重点建设硅衬底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及器件项目等。

A、九江B、南昌 C、景德镇

68、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立新能源产业基地:以 为中心,重点发展高性能且资源高效利用的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与发电系统、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和螺杆膨胀发电机组等项目。

A、南昌、九江B、南昌、新余 C、九江、景德镇

69、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立生物产业基地:以为中心,依托南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樟树中药产业传统优势,重点推进中药现代化。

A、南昌、樟树 B、南昌、新余 C、南昌、九江

70、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立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以 为中心,以江铜集团为龙头,提高铜冶炼水平,重点开发铜引线框架、铜板带、铜箔、特种漆包线等高精度、高性能产品。

A、鹰潭、南昌 B、南昌、九江 C、南昌、新余

71、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立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以 为中心。

A、九江B、南昌 C、鹰潭

72、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立航空产业基地:以 为中心,积极参与民用飞机制造,承担国际航空转包生产任务,重点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

A、南昌、景德镇 B、南昌、九江 C、南昌、新余

73、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以为重点,重点开发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以及小型高速柴油机、汽油发动机、变速器、柴油车超低排放后处理装置。

A、环湖中心城市B、大型城市C、区域的中心城市

74、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要求积极培育 服务业。

A、劳动密集型B、高附加值C、节能环保

75、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着力发展 。

A、电影文化产业B、餐饮业C、旅游业

76、发展江西的旅游业,要突出 整体形象,进一步做大红色旅游品牌。

A、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 B、革命圣地,秀美田园 C、红色圣地,秀山美水

77、发展江西的旅游业,要构建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大旅游网络,使之成为国内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的目的地。

A、红色摇篮和生态旅游 B、湿地旅游和湖泊旅游C、生态旅游和观光休闲度假旅游

78、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道教文化以及广播影视、文娱演艺、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

A、九江B、南昌 C、鹰潭

79、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要以 为基础,航空口岸物流为重点,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口岸物流平台,形成铁路、航空、水运、公路多式联运的口岸物流商贸网络群。

A、陆运 B、水运C、铁路运输

80、大力拓展金融服务,要以拓宽融资渠道和为重点,大力引进境内外银行和股份制金融机构,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促进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发展。

A、扩大融资规模B、适当加大融资规模C、简化企业的融资程序

81、鄱阳湖生态旅游基地,要求重点实施鄱阳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升级改造 个国家4A级以上精品景区旅游基础设施。

A、13 B、18C、22

82、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工程,主要是建设以 为中心的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建立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动漫创意平台。

A、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B、九江高新技术开发区 C、鹰潭高新技术开发区

83、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现代物流基地建设要依托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发展国际、国内航空运输服务,打造 ;依托九江沿江区位优势,加快 建设,扩大港口吞吐能力。

A、航空物流枢纽城西港区B、航空物流枢纽城东港区 C、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九江港区

84、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强化水利设施建设,要按照兼顾防洪与抗旱、生产与生活、当前与长远的要求,加快构建的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A、调控有力、配置合理B、有效安全、布局合理 C、高效运转、配置合理

85、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要求加快推进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A、湖口、峡江B、修江、廖坊 C、峡江、浯溪口

86、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完善交通体系,要求推进陆、水、空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协调发展,形

成 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A、高效快捷,安全完善B、水陆一体,贯通东西C、连接南北、沟通东西

87、推进铁路干线建设,重点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向莆铁路、九景衢铁路、皖赣铁路增建二线、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杭长段、京九电化、武九铁路扩能工程等干线铁路。

A、南昌至赣州B、南昌至九江C、南昌至上海

88、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进公路建设要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中心城市主通道建设,完善 公路体系。

A、昌九工业走廊 B、环鄱阳湖C、南昌至上海

89、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推进公路建设,要重点建设 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等国家高速公路网路段。

A、杭瑞 B、福银C、南南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