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情况报告 > 列表页

读几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6  分类: 情况报告 手机版

篇一: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 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4~4.5)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思考

阅读图4.3、图4.4和图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纬度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海陆位置和地形

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1。

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点拨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地理2》中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范围:

2.地位: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

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入: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经营以满足自己消费的奶牛和鸡的饲养,以及蔬菜和马铃薯种植等,也改由个别地区专业农场大规模经营。

活动

1.阅读表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点拨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居全国首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2001年全国4个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出售粮食超过500千克的省份中,3个是东北的3个省,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点拨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点拨如果不考虑复种指数的差异,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历史上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低,再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普遍低而不闻。而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水网地带,地势低平,田块破碎,人口稠密,稻作历史悠久,田间管理经验丰富,故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点拨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下一个标题“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2.东北地区中部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阅读表4.3,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

点拨中国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相同点: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单产都很高。不同点:经营方式不

读几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

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篇二:区域农业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

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

?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优势。

2

?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

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

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

(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4~4.5)及农业生产方式

4.3、图4.4和图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2

?

3

?

4.1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

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

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地理2》中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

②将草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板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范围:

2.地位: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区域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

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篇三:新疆农业概况

新疆农业概况

一、社会经济概况

新疆古称“西域”,西汉时期已列入中国版图,1882年(清光绪八年)正式建立新疆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于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截至1997年,新疆行政区划分为15个地州市(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2个地级市,伊犁哈萨克、巴音郭楞蒙古、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博尔塔拉蒙古、昌吉回族5个民族自治州,哈密、吐鲁番、阿克苏、喀什、和田、伊犁、塔城、阿勒泰8个地区)和石河子1个区辖市,84个县市(包括16个地州辖市、62个县及巴里坤哈萨克、木垒哈萨克、察布查尔锡伯、和布克赛尔蒙古、焉耆回族、塔什库尔干塔吉克6个民族自治县),849个乡镇(包括169个镇、680个乡内含42个民族乡)和8934个村民委员会,有187.26万乡村农户。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俄罗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满等13个民族。截至1997年底,全疆共有各民族人口1718.08万人,其中维吾尔族802万人、汉族660.13万人。

全疆土地总面积166.0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居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之首。其中山地63.71万平方公里,高原8.31万平方公里,山间盆地10.73万平方公里,丘陵8.58万平方公里,平原74.68万平方公里(内含沙漠37.60平方公里,戈壁6.50万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中,有耕地面积322.88万公顷(折4843.14万亩),宜农荒地面积1022.64万公顷(15339.60万亩)。

1998年,初步测算,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1115亿元, 比上年增长7.3%, 其中第一产业290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438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387亿元,增长8.6%;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6.0% 、39.3%、34.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1.1亿元,增长9.5%。

二、农业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新疆土地利用结构为:农地587.07 万公顷(8806.04万亩), 占全疆土地面积的3.53%; 林地498.40万公顷(7476万亩), 占2.96%; 牧地5922.60万公顷(88839.04万亩), 占35.6%; 待用地455.59万公顷(6833.91万亩), 占2.74%; 沙漠、砾漠、戈壁、盐漠、裸盐等和短期内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0.91亿公顷(13.7亿亩),占54.91%;水域501.47万公顷(7522.11万亩), 占3.01%; 冰川积雪301.77万公

顷(4526.5万亩),占1.81%。农林牧用地合计7008.10万公顷(105121.48万亩), 占全疆土地面积42.13%,是全国土地利用率最低的省区。

1997年,全疆耕地面积322.88万公顷,其中水田(即稻田)7.80万公顷,占2.42%;旱地面积24.84万公顷,占7.69%;水浇地面积290.24万公顷,占89.89%。水浇地是新疆的基本农田,主要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各大河流地阶地和中下游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水田,主要分布于温宿、乌什、阿克苏、阿瓦提、库车、疏附、莎车、泽普、和田、墨玉、于田、米泉、呼图壁、玛纳斯、乌苏、察布查尔、伊宁等县市。旱地无灌溉设施,完全依赖自然降水进行种植,主要分布在伊犁、昌吉、阿勒泰3个地州,其中伊犁地区约占40%,昌吉州占18%,阿勒泰地区约占8%,其他为零星分布。1997年末,全疆人均耕地面积0.19公顷(2.82亩)。

2.水资源

新疆水资源量比较丰富,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等高大宽厚山系能够截获较多降水,年降水量居全国第10位。山口以上流域面积约70.4万平方公里,水资源年径流量88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23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量的1.2倍,居全国第4位。亩均占有量接近全国水平,居北方各省区之首。全疆共有大小河流570多条,多年平均径流量在10亿立方米以上的有库尔依特斯河、额尔齐斯河、布尔津河、哈巴河、乌伦古河、玛纳斯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开都河、木扎提河、昆马力克河、托什干河、克孜河、盖孜河、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等18条大河,年径流量434亿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60.40%。地下水资源总量572亿立方米,可开采量235.86亿立方米。

水情特点,一是水资源年际变化平稳,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幅小,水量较稳定;二是季节性不平衡,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三是地区间水土组合不平衡,河流分布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

3.气候资源

新疆远离海洋,四周环山,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其主要特点:一是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二是气候类型多样,境内并存着暖温带、中温带、高山气候带(寒温带),赋于新疆农作物的多样性,有利于按气候区划,合理布局。三是光热水资源组合好,形成水热同期的夏季优势,特别是南疆,六、七、八三个月,太阳辐射占全年辐射量的三分之一,积温占全年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河流来水量占全年60%以上,是充分发挥光热水资源综合效益的时期,有利于“谷麦一岁再熟”,有利于安排粮食、棉花、瓜果、蚕桑生产。四是干旱少雨,地面植被稀疏,荒漠面积大,耕地主要分布在有水源条件的山前倾斜平原和大河冲积平原,依靠灌溉进行农业生产,即所谓“荒漠绿洲,灌溉农业”。

新疆全年光辐射总量5000~6500兆焦耳/平方米,仅次于青藏高原,居全国第二。其地区分布是,由东南向西北不均匀递减。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中,能

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光合有效辐射能,从北到南大致为2500~3140兆焦耳/平方米。全年日照2600~3400小时。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白昼时间长达14~16小时。作物生长季节(4~9月)日照1500~195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

光能资源丰富,光有效辐射强,日照时数长,日照百分率大,有利于喜光植物生长发育、有机物质积累和果实着色。新疆葡萄果实色艳、味甘、产量高,在全国几个葡萄主产区中,含糖量最高,含酸率最低。甜菜高产高糖,居全国甜菜主产区之首。

新疆年平均气温南疆高于北疆,塔里木盆地为10度,准噶尔盆地为5~7度,阿勒泰、塔城地区为2~5度。全疆各地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7月最高。新疆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年较差多在30~40度之间,日较差在12~16度之间,最大日较差可达到25度,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和糖分积累,农产品品质好。新疆灾害气候主要有干旱、干热风、大风、冻害、冰雹5种。

4.野生经济植物资源

据科学考察统计,新疆高等植物总类共计129科、797属、3570种。农作物的野生边缘植物资源160余种。珍稀名贵野生植物不少,数量大、分布广、产区较集中,便于采集、加工或已着手开发利用。野生植物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野生果树、罗布麻、芦苇、沙棘、野蔷薇、芨芨草、药用植物,蜜源植物。

三、种植业基本情况

1.种植业结构

1979年以前, 新疆种植业主要以粮为主, 自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业结构开始转变,特别是新疆区党委政府适时提出了“一白一黑”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后,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大幅增加,种植业结构趋向合理。1997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9.15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67.37万公顷, 总产825.34万吨; 棉花88.37万公顷, 总产115万吨; 油料17.60万公顷, 总产29.95万吨; 甜菜9.22万公顷, 总产388.71万吨; 蔬菜7.57万公顷, 总产295.59万吨; 果用瓜2.97万公顷, 总产86.78万吨; 薯类1.16万公顷; 苜蓿11.35万公顷, 总产70.05万吨。“一白”战略成效显,1997年新疆棉花面积、总产和人均产棉位居全国首位,单产位居全国第四, 是全国最大的棉花基地。

2.名优产品情况

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果树种类繁多,主要有葡萄、苹果、梨、杏、桃、李、枣、石榴、无花果、扁桃、阿月浑子、核桃、樱桃、山楂、桑、草莓等。两千多年前,今和田、库车、焉耆、吐鲁番等地已盛产诸果。1997年,全区水果面积14.88万公顷, 总产123.67万吨, 其中苹果4.22万公顷, 总产27.52万吨; 梨2.54万公顷, 总产14.71万吨; 葡萄2.80万公顷, 总产49.82万吨; 桃0.88万公顷, 总产6.64万吨;杏3.67万公顷,总产22.37万吨;红枣0.27万公

顷,总产0.43万吨。

3.技术装备和物资投入

新疆农业是典型的绿州农业,对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和农用化肥的依赖程度高。长期以来,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非常重视对农业的基础投入,农业机械化、农村电气化、农田水利化和化肥等物资投入水平不断提高,为新疆农业持续增产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1997年全疆农业机械总动力729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5万台,小型拖拉机23万台,大型机引农具14万台,小型机引农具22万部。全疆1997年有乡村及村以下办水电站237个,发电能力

9.13万千瓦。农村用电量208244万千瓦小时,有效灌溉面积291.0万公顷。其中:机电排灌面积44.6万公顷。 全疆化肥施用量,1997年按实物量计算192.41万吨, 其中氮肥101.58万吨, 磷肥52.96万吨, 钾肥5.11万吨; 按折纯法计算83.77万吨, 其中氮肥45.92万吨, 磷肥20.58万吨, 钾肥2.14万吨。

4.农业科技进步

八十年代以来,以“丰收计划”为龙头的各项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新疆农业增产丰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仅“八五”期间的“白色革命”就使棉花单产增加了10公斤。同时,良种选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大量适用技术的培训,为农业的高产丰收奠定了基础。1997年实施农技推广项目28项,面积380余万公顷(5700余万亩),总增产值13.5亿元。其中宽膜棉推广36.2万公顷(543万亩),建立了12个棉花生育动态监测点;良种推广面积190万公顷(285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地方系统推广配方施肥136万公顷(2040万亩),其中测土施肥17.33万公顷(260万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

1999年4月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