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其他论文 > 列表页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2  分类: 其他论文 手机版

篇一: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介绍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介绍

近期,2015年度各项诺贝尔奖陆续揭晓,一位位专业大神走进了大家的视野。那么,大家对于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多少了解呢?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哪几位大神呢?据了解,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爱尔兰医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分享。本期乔布简历小编将为大家带来的就是这几位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屠呦呦

屠呦呦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原因是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也使得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大村智

大村智是日本有机化学者,长期从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是该领域的世界级学科带头人,和爱尔兰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研究发现的阿维菌素被誉为20世纪自青霉素发现以来对人类贡献的最重大发明之一。大村智先后被评定为日本学士院院士、美国以及法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在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5年10月,大村智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在治疗盘尾丝虫症和淋巴丝虫病(象皮病)方面作出的贡献。

3、威廉·C·坎贝尔

威廉·C·坎贝尔是爱尔兰科学家,目前为美国新泽西州德鲁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名誉教授,和日本有机化学者大村智发现了一种名为阿维菌素的新药,其衍生物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象皮病的发病率。

2015年10月,威廉·C·坎贝尔因为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疗法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据了解,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屠呦呦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怎么样,看完乔布简历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小伙伴们对于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有了一定了解吗?

本文来源简历http://cv.qiaobutang.com/knowledge/articles/5625eefb0cf229d738348200

篇二:诺贝尔生理学奖课程论文

课程名:诺贝尔生理学奖史话 课堂号:1 任课教师:张铭 学号:2012213815 姓名:袁生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的重大转折发现

——中国人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诺奖级工作

摘 要:毋庸置疑,诺贝尔奖是自然科学领域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大奖,代表了自然科学界的最高水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自然科学奖项,能比诺贝尔奖更受人关注,更具名气,更具权威性,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代表了人类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本文主要讲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一些重大转折发现,以及中国人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诺奖级工作。

关键词: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项;重大转折发现;生理学或医学;诺奖级工作。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

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负责评选,每年10月颁布获奖人,颁奖仪式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的周年纪念日)举行,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是为了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28)主要为应用医学方面,其中传染病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第二阶段(1929~1957)以维生素和抗生素发现为标志的现代医学与控制传染病的应用医学平分秋色。

第三阶段(1958~)以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神经科学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占据主导地位。

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德国医学家、细菌学家和血清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以表彰他在血清疗法和被动免疫上的研究尤其是在对白喉治疗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的血清疗法揭开了人类对抗疾病的新篇章。19世纪,当时极为凶险的传染病—白喉,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由于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法,白喉的致死率惊人。上世纪20年代,仅美国就有10万到20万人发病,死亡15000人,其中主要为儿童。欧洲的情况更为严重,每年大约有50000人死于该病。贝林从1891年开始他开始研究白喉的抗毒素,起初,贝林试图采取

灭菌方式杀死白喉杆菌,但没有成功。不过贝林和他的同事北里柴三郎发现将患过白喉的白鼠血清注射入新患白喉的老鼠体内,新感染白喉的老鼠奇迹般地痊愈了,这说明感染过白喉的老鼠体内有某种对抗白喉杆菌毒素的物质,贝林对此激动不已,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抗毒素”。这一理论已经被动物实验成功证实,但尚未有应用于人体的先例。终于在1891年德国柏林的一个患病小女孩身上成功得到证实。贝林的这一研究不仅开创了传染病的新疗法,为白喉患者带来了福音,还拉起了生命科学领域应用医学研究的序幕,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应用医学领域,尤其是在传染病等威胁人类生命方向上,诺贝尔奖层出不穷,促进了人们对重大疾病的控制,在生理学或医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945年弗莱明、钱恩和弗洛里三人由于发现了青霉素使青霉素进入了人类生活,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使人类与疾病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为增进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他们三人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8年英国人弗莱明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平板培养皿中发现,在污染的青霉菌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生长,形成一个无菌圈,后来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抑菌圈。他认为这是由于青霉菌分泌一种能够杀死葡萄球菌或阻止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所致,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但是,弗莱明的这一重要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既然青霉素可以杀死葡萄球菌,就有可能杀死能使人致病的细菌,直到1940年,英国的病理学家佛罗理和德国的生物化学家钱恩通过大量实验证明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感染,具

有治疗作用,并建立了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青霉素的方法。随后医生第一次用青霉素救治一位患败血症的危重病人,使当时无法治疗的败血症病人恢复了健康。于是青霉素一时成了家喻户晓的救命药物,当时的价格比黄金还要贵。青霉素作为二战中的三大发现之一,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医药界的伟大发现,作为第一种光谱抗生素,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对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青霉素的发现,标志着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又得到了一次巨大的飞跃,同时又一次有力的告诉我们科学需要合作,这次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对科学的合作与分享的有力认可,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于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论文

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53年2月,沃森、克里克通过维尔金斯看到了富兰克琳在1951年11月拍摄的一张十分漂亮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这一下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他们不仅确认了DNA一定是螺旋结构,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参数。他们采用了富兰克琳和威尔金斯的判断,并加以补充:磷酸根在螺旋的外侧构成两条多核苷酸链的骨架,方向相反;碱基在螺旋内侧,两两对应。一连几天,沃森、克里克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兴高采烈地用铁皮和铁丝搭建着模型。1953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终于诞生了。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总是与胸腺嘧啶配对、鸟膘呤总是与胞嘧啶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

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克里克从一开始就坚持要求在4月25日发表的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他认为,如果没有这句话,将意味着他与沃森“缺乏洞察力,以致不能看出这一点来”。在发表DNA双螺旋结构论文后不久,《自然》杂志随后不久又发表了克里克的另一篇论文,阐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分子生物学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逐渐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生命科学由此进入伟大的分子生物学时代,开启了现代基础生物学的研究。

中国人对生命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的甚至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仅一步之遥。自西方生命科学与中国古老的生物医学相交融以来,涌现了大量生命科学领域的风云人物,他们的主攻科研方向代表着最热门的技术领域,他们一直试图解决人类面临的最困难的科技问题。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中国人在生命科学中的诺奖级工作。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获得了2011年度拉斯克奖国际上公认仅次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奖。这是迄今中国生物医学界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级别大奖。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是拉斯克奖得主。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项,获奖理

篇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课程论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史话》课程论文

专业:航海技术

学 号:201311811216

姓名:卢昌宇

指导老师:李晓筠

时 间: 2015年12月10日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课程论文

一、课程心得

诺贝尔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在1896年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逝世于意大利,虽然没有百岁高龄,但那六十四个春夏秋冬格外精彩。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他有100多项发明专利,有一大半都是炸药的。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临终时他依然将遗产奖给五个区域成就最突出的人。诺贝尔生前拥有卜福斯公司。此公司拥有350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诺贝尔后来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军工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公司多项产品曾授权多国生产,并受军队广泛好评。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其中炸药为最为出名的一项。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举世闻名的自然科学中的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从190 1年首次颁发至今已经整整90 年了。在这90 年中, 除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末颁发外, 一共授奖81 次, 有19 个国家1 51 人获奖。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主要是授予那些对医学和生命科学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尽管获奖的专业领域较多, 但也不是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都是可以有幸获奖的, 而是大都集中于医药学、学免疫学和遗传学等几大学科。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药学、免疫学及与人类健康有直接关系的学科占很大比例。技照诺贝尔遗愿, 诺贝尔奖金应该授予那些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人,而对人类有较大贡献者,莫过于拯救人类生命、维护人类的健康。因此, 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顾名思义, 格外偏爱于那些与人类生命健康直接有关的学科或专业、发现或发明。例如医学、药理学、免疫学等等。在90 年中的81 次授奖中, 医学免疫学就有38 次获奖, 占总授奖次数的47 % 左右。这种情况在其他学科授奖中是绝无仅有的。从附录中可以看到, 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这种特征, 在初年代前表现尤为明显,一打好多获奖项目就是有关治疗人类疾病有效药物的发现, 如青霉素( 弗莱明, 1 9 4 5年)、链霉素( 瓦克斯曼, 19 5 2年)、磺胺药百浪多息 多玛克 , 19 3 8 年) 以及维生素K ( 达姆, 1 9 4 3年)。

2、分子生物学异军突起。战前45 年中, 经典遗传学— 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基础— 只有美国的摩尔根发现染色体( 基因) 遗传理论获奖。战后, 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分子生物学异军突起, 在40 多年时间中, 就有26 人13 次获奖, 这在战后授奖学科中仅次于医学免疫学, 而居第二位。创立分子生物学的三个学派都获了奖: 结构学派沃森·一克里党荣获19 69 年度奖; 信息学派德布吕克获19 6 年度奖, 功能学派比德尔获1 9 5 8年度奖。从50 年代末开始, 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均每隔3 年就有一次获奖, 其中还出现过连续2年获奖的现象( 19 5 8年, 19 5 9年和1 9 9 8 年, 19 6 9 年)。这个事实说明, 分子 生物学在种年代后已成为生命科学甚下整个自然科学巾灼思想最活跃、成就最多的学科 之一。

诺贝尔是一位对人类有着特殊贡献的科学家。他所设立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以 其举世公认的崇高荣誉, 激励着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向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进军, 极大地

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目前, 我们已进入世纪之交的年代。在下一 个世纪的科学舞台上, 生命科学将成为主角。我们希望并祝愿在未来的岁月中, 诺贝尔 奖对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对混合式教学方式的理解和看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第二课堂”,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 教师充分利用网上和网下两个手段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修改作业和扩充课堂知识的新型教学方式。借助混合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接 受课堂知识,还能在课后利用网络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1、解决“大课弊端”。所谓“大课弊端”,即课堂人数过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 的个性需求,只是将教学任务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课缺席率居高不下。而网络平台要求每位同学都参与,并且有机会和教师互动与交流,同学之间的沟通也更为方便, 因此使学生的参与意愿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感增强,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

2、网络课堂的开展,充分的信息资源是首要条件。信息 资源包括学习内容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如背景知识视频等,还有教 学软件,传统的 power point 依然大显身手。这些网络下的信息资源 可以作为对课堂知识点的有效补充,在课前上传到网络课堂上给学 生观看,了解课堂内容,起到“预习”的效果,在课后让学生借助 这些资料来回顾课堂内容,起到“复习”的作用。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问题讨论,教师还可以将作业以电子版的形式公布在 网络上,方便学生查看。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有关课堂内容的 时事新闻以链接形式发布到平台上,充实课堂资源,完善课堂内容。 总之,构建网络课堂,需要多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既可以是内容呈现, 也可以是用于教学评价的试题、试卷等课程资源。

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因为课堂内 容的背景知识都已经在网络平台上提前公布,因此教师可以将更多时 间分配在重点知识点讲解和内容分析上,将课程重点突出在课堂教学 环节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其次,可以考虑分组学习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原有的“填鸭式” 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即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出现,并不过多介入到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再有,课堂教学还是考核评价的重要环节。和网络教学模式相比, 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中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考核评价,建立量化指标。这部分可以与网上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测评 效率,增强结果的科学性。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