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企业文化 > 列表页

当代企业文化导论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4  分类: 企业文化 手机版

篇一:企业文化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文化基本概念

1、 文化定义的困顿

文化的常用定义

? 最通常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这是“文化”的最通俗、最表层的含义。

? 指某种较突出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 最广义的文化涵义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考古学)

? 是指“社会意识形式”。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2、 文化研究溯源

文化定义的三个维度:?个体性、社会性、过程性

3、文化的内涵

3、 文化的性质

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具有强制性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濡化(enculturation)

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文化具有适应性,是不断变迁的

4、 文化的功能---为什么文化存在

文化必须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

它必须激发成员持续生存下去并参加持续生存所必需的各种活动。

它必须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

它必须维持成员之间的秩序,以及他们与外人之间的秩序。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1、 企业文化研究溯源

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1945年二战以后,日本一片废墟,只有阳光和空气。

1976年日本GDP比1946年增长55倍。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我总是被日本的出乎意料的成功所吸引??”

【案例】戴明

1980年的美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饱受冷遇,在国内市场被日本产品风卷残云,“日本制造”成了优质低价的代名词。

1980年6月24日,美国广播公司向全国播出电视纪录片《日本行,我们为什么不能》。 1983年,入选美国工程院。1986年,入选美国科技荣誉厅。1987

年,获国家技术

奖。1988年,获杰出科学家奖。

美国对日本的研究—企业文化理论形成

认识与觉醒:美国学者研究后发现:日本企业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它造就了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形成了坚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学习与借鉴:1、进行了大量比较研究,并对日本企业文化进行传播、介绍、分析与借鉴。2、深入探索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 企业文化管理的“四重奏”:

? 《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挑战》

? 《企业文化-企业在生活中的“礼仪”》

? 《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

? 构成了令人信服的企业文化理论体系。

从长远看,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你的企业文化的自身发展力比对手学习得更快。这是组织发展的源泉,任何人都想模仿你,在他们模仿时,你又超越他一大步了— 彼得.圣吉

2、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

外部环境特点: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全球化

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思维方式、伦理观念、价值观、习惯性工作行为

当今企业管理趋势:创新、知识、组织结构扁平化与网络化

3、企业文化的研究方法

企业文化研究方法论:实事求是的观点、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观点

企业文化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

– 企业创业史研究法

– 企业关键人物研究法

– 典型事例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数据建模、拟合分析法、文本分析法

第三章 企业文化的层次与基本假设

1、 企业文化的基本结构

企业文化的结构和类型

1)内化结构&外化结构

? 内化:企业成员的心理状态,即价值取向,对经营目标、市场竞争、利润和技能等方面的看法

? 外化:管理行为习惯,即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

2) 显性结构&隐性结构

? 显性结构:以精神的物化产品为表现形式的,可直接感受到的内容,如企业设施、企业形象。

? 隐性结构:精神表现,如企业哲学、价值观、道德规范等。

3) 基础&主体&外在三层次结构

? 基础部分: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价值观、道德等

? 主体部分: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

? 外在部分:企业标识、企业形象、企业信誉等

4) 物质、行为、精神三层次

5)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层次

企业文化睡莲图

企业文化冰山图

企业文化同心圆图

企业文化K图

企业文化11-C图

“山之内”企业文化图

2、 沙因的企业文化层次论

1)文化的三个层次

a) 物质层

b) 支持性价值观

c) 基本的潜意识假设

2)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合问题中学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和创

造并发展出来的一些基本假设类型。

3)领导过程和企业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

1、物质层: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

过程等(物质、行为、结构流程制度);

2、价值观:包括战略、目标、质量意识、

指导哲学等;

3、基本假设:潜意识的、暗默的一些信仰、

知觉、思想、感觉等。

3、 企业文化的基本假设

篇二:企业文化导论 题目答案

1. 为什么一个曾经如此辉煌的企业会走到今天的地步?三鹿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序和措

施是什么?这样的建设程序与企业文化落实有怎样的关系?

答:(一)①.舍本逐末,经营战略战术不当

A不重视质量管理B产业链的断裂。C.产品线混乱,产品线延伸之战略缺失。

②管理不力,危机处理不当。对媒体和群众的质疑采取否认态度。

③营销战略落伍

④社会影响大,人们对三鹿企业怀疑、失望、恐惧

(二)①企业内部向广大员工推广企业文化,突出企业向心力和文化力,为员工、

消费者和社会搭建交流平台;与中央电视台合办大型节目引起全国人的普遍

关注,扩大影响力

②具体措施是印发企业形象手册和企业文化手册,出版《三鹿人成功之路》,

包括一张光盘、一部纪录片、一本画册、一张报刊、一本书籍、两本手册等。

(三)对于企业,在推广企业文化时,光有有序的步骤和条理性是不够的,还应当

大力促进企业文化的落实。应该在进行文化建设的程序时稳扎稳打,切实做

到企业从上到下都理解透彻企业文化要求,同时应该使企业文化与时俱进。

一定要把企业所参照的企业价值、行为规范不断地进行灌输,企业提倡什么,

反对什么,让企业的员工形成共识和印象,并且对它的内涵有深

当代企业文化导论

刻的理解。

企业一定要形成制度,通过制度去管理、去推进文化的形成和建设。通过前

面所做的这些工作,使员工形成一个习惯的行为守则,使得企业固化于外的

制度内化成员工自愿遵守、自我约束的准则。

2. 企业文化的落实往往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经济上的得失更容易使企业对企业文

化的落实成为泡影。如何处理企业文化的长期效应和短期的经济效应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强大作用?

答:企业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其实本身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所以企业文化与经济效益之间应该是没有矛盾的,关键是怎么真正发挥出企业文化的作用的问题。如果企业只是做形式上的企业文化工作,比如CIS、理念的宣贯,无疑是给本来已经繁重的工作雪上加霜,真正的企业文化管理应该是通过系统、全面、真实地调研,找到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和关键问题所在,清晰企业的核心价值,找到关键问题背后的问题,清晰组织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必须清晰组织和个人的关键行为准则,告诉组织和个人,“我们”和“我”应该如何做,从上而下身体力行,提升组织的协同效能和系统能力,以达到长期持续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 纵观三鹿,有着系统完善的企业文化。可是在处理危机的时候,从三鹿高层开始,在面

对各方面的利益,完全忘记了他们所倡导的对社会、对顾客负责的文化理念。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答:①企业文化不是空话套话,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应该是对顾客和社会负责的。在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企业高层应本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勇于承认错误,担负责任。全体企业员工要认真学习贯彻企业文化,提高个人修养。

②但显然光靠企业家和员工的自我约束还不够,还应该建立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使各方面相互制衡。

4.企业的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①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促生者和变革者,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最大。这种影响作用,在企业文化的开始形成阶段和后期变革阶段表现的最为显著。企业的领导者,一般会将自己的价值观运用于企业,因此企业的文化也就打上了领导者的烙印。

②企业的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起到以下作用:第一,组织发动作用。第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第三,文化意识作用。第四,率先垂范的带头作用。

5.如果可能,你能为三鹿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怎样的建议?

答:①三鹿应以重建企业文化生态为目标追求。因为企业文化生态既是企业家道德伦理提升的深层保障,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孕育土壤。企业家只有深刻领会并将“和谐竞争”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才能真正创建自己的企业品牌;同时,企业只有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尊重国家、社会和其他竞争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生态,才能被社会大众认可,进而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②要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要永远从顾客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这是健康的文化基因,是打造百年老店的根基。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谁欺骗坑害消费者,谁最终将被消费者抛弃;谁真正把顾客放在心里,顾客就会把他放在心里。

③要恪守核心理念,即使因此蒙受损失也不放弃。岁寒方知松柏高洁,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要时刻坚守之,尤其在不利条件下还能始终如一,这才是真正的文化。

④要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地”。三鹿的的文化是“伪文化”,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在利益面前就把核心价值观抛到脑后。企业文化一定要“落地”,要将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全体员工的思想中,并转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否则企业文化永远只能事墙上的标语和嘴上的口号。

篇三:企业文化学导论

第一章 企业文化学导论

第一节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阶段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系统的管理理论,虽然诞生只有二十年多年的历史,但其顽强的生命力,已在其传播和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它的产生与兴起,同样也有着特定的时代和历史背景。

一、日本经济的冲击

随着上世纪70年代的到来,日本经济迅速从一个满目疮痍的“灰姑娘”变成一个经济巨人,神话般站立在昔日的“山姆大叔”面前,在汽车业、手表业和电器等产业方面,把美国挤出亚洲市场,并以咄咄逼人之势向美国国内市场渗透。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震动美国朝野上下。1980年,日本的国民总产值占世界第三位。其他工业化国家都因石油危机而遭受通货膨胀的厄运,唯独完全依赖石油进口的日本,仍维持其低通货膨胀,对外贸易势头未减。以“出口贸易”大国自居的美国,在确凿的事实面前,开始动摇,美国人被迫思考起来。

二、美国管理理论的反思与调整

美国对自己管理思想的反思与调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美国企业界、经济理论界认识觉醒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美、日管理比较研究和深入学习日本管理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深刻反思的阶段。

三、中国企业面对市场经济的考量

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对企业的冲击,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中国企业对管理文化理论的考虑和思量,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兴奋期(80年代初~1995 年)。

第二个时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冷却期(1996~2001年)。

第三个时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理性期(2002~)。

四、跨国公司资本扩张的文化策略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各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市场开放,使外商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东南沿海转移,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外销产品。从1994年起,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投资长期项目,建立生产基地,并开始大力推行本土化战略争取市场份额。在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目前在中国大陆投资的有近400余家。

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策略一般分三步走:

第一步:跨国兼并重组。

第二步:文化整合。

第三步:本土化。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企业文化理论是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它是在科学管理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经过行为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改革创新而提出来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

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与泰罗的探索

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的发展,企业规模和商品市场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陈旧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管理方式。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集古典管理思想之大成,首先在美国诞生。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一) 确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二)培育第一流的工人

(三)实行标准化工作法

(四)实行计件工资制

(五)分离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

二、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理论,在早期叫做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为行为科学理论,在60年代中叶,又发展为组织行为学。对行为科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一般指狭义的概念,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动机和人与人、人与组织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行为科学基本上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的论述,关心员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达到自我实现,有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梅奥便是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ayo,1880—1949)

(二)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

(三)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nglas McGregor 1906-1964)

行为科学对涉及到的管理中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管理科学进一步发展演进的基础,也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行为科学的这些局限,催生了现代管理理论的“百家争鸣”与“百花齐放”。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D?雷恩说得好:“管理思想中的时代从来不会在某一年份截然地开始和结束。相反的,存在着旋律的重叠,各种主题在大调、小调的各种调式的变换中演奏出来”。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和联系,形成盘根错节的一片理论的丛林。1961年,美国管理学者孔茨出版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呼吁“采取步骤来清理管理理论的丛林”,摸索穿越“丛林”的路径。

孔茨把它们划分为六个主要学派,过后,又增至11个学派,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四、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它的形成是以下列几部著作的诞生为其标志。这几部著作,被誉为企业文化管理革命的“四重奏”。

第一重奏:《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此书最主要的观点是,提出了后来被广泛运用的、著名的“7S管理模式”,认为这7个方面是导致企业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二重奏:《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几乎与《日本企业管理艺术》同时

出版。大内认为,大部分的美国企业都是A型组织。日本的企业属于J型组织。为此,他提出了“Z型组织”的概念,认为美国公司要借鉴日本的经验,就要向Z型组织转化。Z型组织符合美国文化,又兼备了日本企业管理的长处。大内提出,为了建立“Z型组织”,必须建立一种“Z型文化”。

第三重奏:《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的问世。此书的问世,标志企业文化理论的正式诞生,并确立了它的理论体系。该书的作者认为,构成企业文化的理论系统有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礼仪和文化网络等五大要素:

第四重奏:《美国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本书的两位作者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都是麦金赛管理咨询公司的顾问。作者对美国四十三家卓越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许多企业也有强有力的文化传统,而且并不亚于日本的企业。他们把这些卓越企业的创新归纳为八项特征,即侧重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依靠人来提高生产力、以价值观为动力、坚持本行业、精兵简政、宽严相济。

五、当代管理思想: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和六西格玛理论

人们常常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企业文化管理发祥地的日本,为什么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似乎失去了过去的活力,经济也很快进入了休眠状态?相比之下,美国企业跟随美国经济一起,从8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一)学习型组织的出现

近几年,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学者们,似乎发现了日本企业管理停止不前的原因。

1.缺乏创新是日本企业管理停止不前的原因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吸收了剩余劳动力,开始了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并将注意力转向注重制造业的质量及效率。然而它的优势没有维持到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之后。先进的软件和通信技术使美国在生产率上拥有绝对优势,日本没有跟上创新步伐,于是陷于了长达15年的经济萧条②”。英国《经济学家》周刊也认为:“日本的失败更多同它的管理和组织方式有关。③”。

是什么使日本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方式”失去了“年轻和灵活”,“没有跟上创新步伐”呢?从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又可以从理论层面上找到问题的答案:西方管理理论从传统的泰勒体制,经过行为管理理论,一直到威廉大内提出的适应企业文化环境的Z型组织,都是在寻求建立一个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企业组织形态。

显然,企业文化并没有终结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论也需要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文化的组织模式更加增强应变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2.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创造

日本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方式滞留于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而美国的管理和组织方式则是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为组织企业文化输入创新的活力。正如彼得?圣吉所说,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如果用两个字回答,就是“创造”,如果用四个字回答就是“持续创造”。

第三节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蝴蝶效应

企业文化也印证了这样的“蝴蝶效应”,如果我们模糊了企业文化的认识,就必然会带来理解上的偏差,

理解上的偏差,就会产生行为上的偏差。从而,最终导致一些人为因素所引起的企业危机的发生,这就是企业文化为什么要明晰起来的重要意义。

美国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在研究了美国实业界22个行业中的几十家大公司后发现,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关键管理要素,如消费者、股东、员工和管理人员的领导艺术等,重视这些企业文化要素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不重视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考察中,前者的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后者仅达166%;企业发展后,员工增加前者为282%,后者为36%;公司股票价格上涨901%,而后者为74%;公司净收入增长为756%,而后者仅为1%。①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二)企业文化的两个属性

(三)企业道德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自律

二、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价值观难以模仿

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网罗人才、吸引人才

(一)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人才流向的首选

(二)企业文化能造就员工自我实现的环境

四、利用企业文化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形的资产

(二)海尔的证明

【本章小结】

1 . 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从实践层面说,是日本的经济冲突和美国管理思想反思的产物;从理论的层面说,是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产物;企业文化不是管理理论的终结,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和六西格玛理论是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发展。

2 .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要经历兼并重组、文化整合和本土化三个阶段。

3 .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表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网罗人才、吸引人才和盘活企业有形资产。

【关键概论】

企业文化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 Y理论 Z理论 管理理论的丛林 企业文化理论“四重奏” 学习型组织 企业再造 六西格玛理论

第二章 企业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原理

第一节 企业文化概念及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一)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追溯四本企业文化开山之作的作者,看看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企业文化的概念。

《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的作者,帕斯卡尔和阿索斯但他们通过对日美企业的对比,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在他们看来,前三项为硬性因素,后四项为软性因素,而企业管理更应该注意软性因素作用的发挥。

《Z理论》的作者威廉·大内认为,只有在雇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只有按工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组成效率最高的搭档,建立了亲密关系,才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企业文化》的作者迪尔和肯尼迪提出了企业文化的五个构成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习惯仪式、文化网络和英雄人物。在这五个要素中,他们认为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唯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利用文化网络培育企业价值观,巩固企业信念,增强企业凝聚力。

《成功之路—美国最佳经营企业的经验》一书的作者彼得斯和沃特曼,他们提出了优秀公司的八种文化品质。他们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包含为数不多的几个基本原则,这几个原则就是上述优秀公司所具有的八种品质,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传统作风。

1987年,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E·海能出版了《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通过象征传播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他认为,观察企业文化应该同时进行“双面观察”,一方面要考察企业文化的思想体系,即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要考察企业文化的媒介,即象征行动和象征性作品。

1989年,美国文化专家沙因出版了《企业文化与领导》,在书中,他指出:“文化是指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组织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过程中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

从西方最新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一直是在狭义框架之内。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企业文化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之后,引起了我国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关注,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是“精神文化说”。

第二类是“总和说”。即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第三类是“同心圆说”。

(三)本书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本书所提出的这种理解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企业文化。

二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企业文化。

三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企业文化。

四是从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过领导者倡导并最终获得员工广泛认同的集体文化角度来理解企业文化。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