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2  分类: 社会实践报告 手机版

篇一:追寻红色足迹实践报告

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报告

8月15日,我来到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开始了“追寻红色记忆,肩负青春使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该日早上6点,趁着太阳还没出来,我就乘车前往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踏上了追寻红色足迹的征程。带着对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敬仰之情,我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迎接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工作人员热情的带领我们边参观边讲解,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徐州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与解放大军并肩浴血奋战,为夺取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占地77万平米,分别有东、北南门。园林内有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纪念馆,总前委群雕,国防园和淮海战役碑林五大主体建筑,及青年湖、青年广场、中心花坛、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和胡耀邦同志植树处等景点。园林风景秀美,树木葱郁,芳草依依,百花争艳,是闻名遐迩的革命纪念地和风景游览区。这里先后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我已不止一次来过

这里,染化而迁一次比一次深刻。

一进大门,就远远的望到高耸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我们便直奔至此。纪念塔坐落在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高三十八点一五米,四方体,面向朝阳,巍然耸立,比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高0.21米,曾因体形庞大、外观壮观而被誉为亚洲第一塔。穿过园林中心广场,踏上塔前宽敞的平台和一百二十九级花岗岩台阶,巍峨的纪念塔朝我们迎面走来。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夺目耀眼。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巍然矗立在徐州南郊凤凰山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丰碑。

纪念塔偏前上首近处、园林的西北部,是淮海战役纪念碑林。建成于1999年,建有碑亭、碑廓、碑墙、碑室等。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规模宏伟。主碑重150吨,其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人民的胜利”和“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手稿, 500多幅碑刻中汇集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参战部队及老将军、老战士的题

咏和海内外书法名家不凡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碑林还有一尊高大的毛主席雕像,也是我在徐州地区见到的唯一一尊毛主席大型塑像。据说还是全国为说不多的五尊毛主席大型雕像之一呢!

纪念塔偏前下手处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建成于1997年,高七米,宽九点五米,由花岗岩雕砌而成。这五位总前委分别是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五位伟人身着冬季戎装,面带威武神韵,既是统一整体又各具特色,形神兼备,个性突出。纪念塔下首和塔平行的近处是粟裕骨灰撒放处,粟裕是我非常崇拜的军事家,因此我还特意祭奠了一下这位新中国的功臣。

在我们的前方,总前委群雕正对着的是淮海战役纪念馆旧馆的西墙,纪念馆分为旧馆和新馆,旧馆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同时兴建,坐南朝北,是传统的琉璃瓦顶建筑,古朴、典雅、庄重。纪念馆建筑面积3590平方米,中间为庑殿式六柱五孔重檐门廊,正中门廊上方,悬挂着陈毅元帅题写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匾式馆标。由于种种原因,旧馆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二〇〇四年十一月,开始在其正南面建了座新馆。扩建后的淮海战役纪念馆耗资一亿元,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二万五千平方米,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陆战博物馆。展馆四周环绕20米高的柱廊,以朴实、宁静、现代、简洁为理念的外部造型,两面环水。

迎门是一个大厅,中间是一组群雕,顺着前厅左侧过去,20米宽的展厅通联一周,上下两层。一层为序厅、战前形势厅、战役实施厅,二层为战役胜利厅、人民支前厅缅怀英烈厅和全景花馆。共展出珍贵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近三千件,比原先增加了近一千件。新馆还运用了平面图景、立体造型和可触、可感的“四维式”、声光电展示手段,生动还原了当年淮海战役的宏大壮阔的场面,重现那段峥嵘岁月。

最值得一提的是馆中展出的《淮海战役全景画》,它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尺寸最大的全景画。是由鲁迅美术学院的教授历时五年创作,学院学生经过近二百天在纪念馆里的现场制作完成,作品高十八米五,长一百四十四米,悬挂以后直径达五十米。全景画由巨幅背景画和三维立体空间两部分组成,参观者只要坐在缓慢旋转的位臵上,就可以欣赏到不断变换的场景,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就能了解到整个淮海战役的进程,光电技术营造出的硝烟和战火让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观众仿佛在臵身于真实的战争场景中。

我从二楼展厅下来和其他人一起出去,新馆的正对面是徐州国防园,院子里的飞机、大炮、坦克很是吸引我。徐州国防园位于园林南部,一期工程占地2万平米,由国防教育馆、兵器陈列场、模拟训练场、军体活动场组成。所有摆放的兵器和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看到的一样,像是崭新的,并且干干净净,没有尘埃。国防教育馆内设有国防教育厅和电教厅等,五

个展厅,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和高科技设施,使观众既可学习国防知识,又可亲自参加各种军体模拟活动。国防教育馆里面好生凉快!不多远处还有两个歇脚的条椅,整个馆内的人寥寥无几,非常安静。

在园林中欣赏自然风情,参观红色建筑与历史文物,不知不觉已是傍晚,阳光依然是如此强烈,如火、如荼,就和我此时的心境一样强烈。渐渐地太阳落下了山,我才依依不舍得离开这片圣地。

淮海战役纪念塔园林——这片簇满红色革命史迹的热土。中国共产党90华诞大庆之际,我亲临此地,拍摄、记录,重温史实,不由心血涌动,感慨万千;心驻史迹遗址、瞻仰先烈塑像,凭吊之情油然而生。是革命先辈们为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革命胜利成果,托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崛起,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让我们深深缅怀先烈,继承他们遗志,坚定不移的把党的红色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篇二:“追寻红色足迹”主题社会实践报告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社会实践报告——

孟良崮战役遗址 红色革命圣地是让中华儿女重温历史,牢记历史的地方。只有不断重温历史,才能体会到当时的屈辱,才能激发中华儿女的上进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良崮旅游区位于临沂市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相传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由此得名。孟良崮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孟良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800公顷,孟良崮主峰上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山下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应学校的号召,这个暑假我有幸参观了孟良崮旅游区,身为蒙阴人民,我为家乡有这样的地方而感到自豪。下面我带大家一起重温一下那战火飞扬的年代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名扬海内外。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第整编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解放军一点点消灭,转而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

了24个整编师、60

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报告

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根据地扑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寻机歼敌,但因敌军高度集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

国民党军司令顾祝同见解放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名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74师以及25师和83师,进军沂水。于是,我军就此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序幕。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

军。该师全系美械装备,

为甲种装备师,号称

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是蒋介石指定的典范部队。师长张灵甫毕业于皇甫军校第四期,在陆军大学甲级将军班受过培训,抗日战争时期,曾被誉为模范军人,在湘西会战中,又因战功卓著而荣获自由勋章,因此深受蒋介石青睐。在江西

高安战役中张灵甫一条腿被炸断,送往香港治疗后落下残疾,右腿跛行。从此仗着蒋介石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把陈毅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华东野战军领导全面分析了态势后认为,应将主力置于坦埠及其两侧地区,可出其不意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加以围歼,完全可打有把握之杖。由于国民党军25师和83师不及时跟进,使国民党军王牌部队74师陷入了险境,5月13日黄昏,华东野战军领导指挥第1、第8纵队利用形掩护,穿插锲入74师纵深,割断了74师与其他国军的联系。经过了一天的激战,到15日拂晓,第1、第6、第8纵队分别攻占了垛庄和万泉山,完全截断了74师的退路,将其合围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狭小地区内。得知74师被围,蒋介石急令各部齐头并进,拼死也要解张灵甫之围。遂一方面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另一方面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特别是李天霞、黄百韬的部队尽力支援整编74师,以其内外夹击,聚歼共军于孟良崮地区。陈毅命令各阻击部队坚决挡住国民党军,同时根据战场情况,重新调整部署,1纵从西,4纵从北,6纵从南,8纵从南,9纵从东北,5个纵队同时对74师发起了总攻。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矛盾,所以,在蒋介石的催逼下,他的整编83师只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弛援。而黄百韬的整编25师则是不遗余力地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凭借武器之利,到14日上午他们已将战线推

到了黄石崖、狼虎山一线。黄崖山距孟良崮6公里,两地隔一段开阔地带而相望,这道山恋自然成了整编25师通往孟良崮的最后障碍,甚至可以说,谁占有了黄崖山、谁就把握了这次大战的主动权。

华东野战军克服疲累、饥饿之苦,一边行军,一边睡觉;一边跑步,一边嚼炒米,终于在拂晓抢到了黄崖山主峰的山脚下。而后,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战斗,最后,成功夺得黄崖山。

后来,双方在孟良崮展开了争夺战,战况非常激烈。华东野战军23师夺取万泉山后,立即向74师中猛心扑。副师长戴文贤从师警卫排和部分连队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突击小组。时任23师69团1营2连班长的葛兆田有幸入选,并担任主攻。每个突击小组7人,轮番冲锋,猛攻张灵甫的指挥部。不料,前几个小组都失败了。葛兆田一挽袖子,跟着副连长冲了上去。张灵甫的指挥部是在一座山崖根儿里,

篇三:“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报告

“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报告

周日上午,我们在学院的组织下参加红色教育活动,具体活动内容是去四平参观西平战役纪念馆和四平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炎热的天气如同同学的热情一样澎湃。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有欢声笑语,也高速路上堵车等待的小插曲。

上午,我们参观了期待已久的四平战役纪念馆,看着那一幅幅黑白照片,那一件件破旧的军装,那一枚枚依旧闪亮的勋章,那一面面战斗锦旗,那一挺挺旧机枪,听着那炮火隆隆的枪弹声,仿佛回到了战斗时刻,那血水和汗水凝聚而成的英雄事迹,一幕幕前仆后继的牺牲,这一切的一切,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经过讲解员得解说,我对闻名中外的四平战役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同时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又增添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敬仰。让我更加深知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该把战争年代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革命先烈厅里,我的心情无比沉重,那一个个名字,都是一个一个年轻的生命啊。据不完全统计,四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共计伤亡4万余人,其中牺牲近2万人,约占东北解放战争牺牲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二。在牺牲者中,有师长1人、团级干部72人、营级干部180人。他们多是从雪山草地中走出来的老红军、抗日烽火中身经百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牺牲者中最多的是普通的年轻战士,他们大多是农民子弟,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黑暗将他们推上了义无反顾的革命之路,他们的爱国理想朴素而简单,为了民众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为了不再有饥寒与压迫,他们在狂风暴雨般的枪炮声中义无返顾地冲

向了血战四平的沙场,许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最后参观四战四平半景画厅,给我极大的震撼。四战四平半景画气势恢宏,刻画逼真。它运用特有的造型手段和声、光、电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将东北人民解放军四战四平的历史瞬间凝固在长44米,高14米的画面上。在特定的灯光、音响以及逼真的地面塑形、仿真道具的烘托下,半景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觉置身于逼真的战争氛围中,揭示出四战四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这段历史的时代氛围和特定意境。它以强烈、逼真的感染力、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力消解观众与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感,将其带入历史情境中。这幅热血与烈火交织的革命战争画卷,表达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仿佛从这里走进历史的天空,重新回眸四平之战那壮阔惨烈、血火交织的战斗场景。

我们的解放军,我们的革命前辈们,为了我们祖国的独立,为了我们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永远的躺在了四平的地下,你们的功绩我们会永远铭记,你们的名字会万古流芳。伟大的人民解放军!伟大的中华儿女!

从纪念馆出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沉浸在战斗的场景中,我想四战四平并不只是留在展板上面的的文字和照片,更是一种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英雄城迎来了他崛起的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时期的英城儿女终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四平烈士陵园,陵园居高临下,站在陵园向南眺望,市区的全景清晰可见。陵园占地20余万平方米,其前身是1951年成

立的革命公墓,197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四平烈士陵园。陵园的主轴线正中是一座由四把尖刀组成的四战四平主体纪念碑,在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着原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彭真提写的“四平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四平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军事重镇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防御战役。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先后调动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开了四次大战役:第一次是四平解放战;第二次是四平保卫战;第三次是四平攻坚战;第四次是四平战役。在这几次战役中,双方共投入兵力40万人,累计战斗52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战四平”。四战四平又以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作战时间长、投入兵力多、伤亡数量大而著称于世。四平战役不仅解放了四平,对全国解放也具有重大意义,整个四平战役,东北民主联军伤亡3万余人,击毙击伤敌人5万余人,英雄们用年轻的生命赋予四平这座城市以“英雄城”的美誉。

回家的路上我都在思考,思考这次四平之行给我们的深刻教育,思索一名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思索如何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及发扬。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最为可贵最为精华的部分,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动力,几十年前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无数的先烈用他们的行动和生命证明得到了证实。今天,战争远离,硝烟散去。但是精神依在,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精神传承下去,并作为我们以后工作中的动力,努力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不负于祖国的寄托。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