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写作 > 新闻报道 > 列表页

柴静的新闻报道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6  分类: 新闻报道 手机版

篇一:柴静采访风格分析

商丘师范学院

社会的守望者——柴静

柴静采访风格分析

杨林

学号:

班级:G网络传播

目录

引言 .................................................................................................................................................. 4

一、柴静人物介绍 ........................................................................................................................... 4

二、柴静采访风格分析 ................................................................................................................... 5

(一)问题的质疑者 ............................................................................................................... 5

(二)沉默的倾听者 ............................................................................................................... 5

(三)人文的关怀者 ............................................................................................................... 6

(四)以小见大的探索者 ....................................................................................................... 6

(五)采访戏剧性 ................................................................................................................... 6

(六)回归本质的大自然捍卫者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7

摘要

2003年一篇名为《北京“非典”阻击战》的报道感动了无数观众,报道中的出镜记者以其冷静勇敢平和的报道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她便是柴静。十几年间,“柴静”两个字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少人对于她的报道表示认可,认为其感性的报道、女性的柔美突破传统报道,与众不同,于此同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出现,认为新闻报道是客观陈述事实,加入感性情怀不禁让人认为有煽动公众、改变舆论导向之嫌。

本文通过对柴静的采访作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得出柴静的采访风格,探究其风格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柴静;新闻报道;感性;采访风格

Abstract

Reported in 2003 titled "Beijing" SARS "blocking action" touched countless audiences, reported in its calm appearance correspondent reported brave peace into the public eye, she is Chai Jing. Ten years, "Chai Jing" word frequently appears in public view, many people report to her to acknowledge that their emotional story,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coverage of women's soft, unique,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not less questioning voices that news is an objective statement of fact, adding emotional feelings can not help but think there are inciting the public to change public opinion too.

Based on interviews C(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柴静的新闻报道)haijing works inductive analysis, summarize results Chaijing interview style,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its change of style.

Keywords:Chaijing;News Reports; Emotion; Interview Style

引言

1995年,柴静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时是这样介绍自己的“火柴的柴,安静的静”。人如其名,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她的采访报道中,柴静曾经这样评价新闻:“新闻的一面是刚性,它可以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锐利,而新闻的另一面,情感的内在,心灵的部分,应该是柔性的,也可以越来越饱满,这本身一点都不冲突,如果两端都充分发展,那么整个调查对我而言就是最美好的,而现在我就沉浸在这美好里,在揭开黑幕的同时,又揭开人的心灵,窥见灵魂,这不是在其他的职业、其他的栏目可以做到的。”「1」所以在她的报道中,我们既能看到她在面对黑暗势力时临危不惧步步紧逼,以不断质疑的提问获取有效的新闻价值,又能看到她在面对弱者时以女性的柔美,安静的倾听弱者内心的声音,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 柴静成为公众焦点,被人们所熟知,不仅仅是因为她柔弱外表下刚强的内心,不断质疑或者感性的采访风格,更重要的是,在业内人士眼中,柴静突破传统采访方式,以不同的手段高效的获取新闻价值,这一点才是作为新闻人应该更加研究与学习的。

被从1995年入职到2014年离职,进入媒体行业19年的柴静先后加入《东方时空》《新闻调查》《面对面》《看见》等栏目,以及离职后2015年自费拍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从她的众多作品中,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并探究其采访风格变化的原因。

一、柴静人物介绍

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记者、主持人。1992年,16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中专,1995年毕业时,恰好逢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了。1995至1998年,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文艺广播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温柔》,这成为大学宿舍的必修课;1998年,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主持《新青年》。

1998至2001年,湖南广播电视总台卫星频道《新青年》节目主持人;1999年,偶然进入央视《东方时空》。2001年10月,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 2003年4月,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同年,非典肆虐。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2006年起推出的《柴静两会观察》11年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2008年在新闻1+1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

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面对面》主持人。2011年将从3月3日至18日在新闻频道每晚八点钟的《360度》中继续推出,节目时长约15分钟。8月,邱启明和柴静主持的《看见》周末版重拳出击,打响内容调整的第一炮。[5] 同年,还凸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优势,与兄弟电视台联手合作,围绕这一栏目每天的不同主题,全方位链接会外相关新闻事件和资料背景。先后担任新闻频道《东方时空》《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2013年柴静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2014年,有媒体爆料称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已从央视低调离职,她本人尚未对离

篇二:浅析柴静的采访特色

浅析柴静的采访特色

一 柴静简介

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记者、主持人。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2003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2011年起担任《看见》周末版主持人,曾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曾经一个人独面黑社会的威胁。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2014年从央视离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2016年1月22日,柴静入选2015当年度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榜。

二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一)真实准确客观的语言能力

记者型主持人在语言上体现真实、准确,这应是电视调查类新闻节目

首先要恪守的原则。这就要求记者型主持人在深入细致的调查访问时,逐步向观众揭示出事实的真相,体现出“事实背后的新闻”特色。在这其中并没有过多地加入记者的主观评价和个人对事件的理解,而是在努力引导观众在不断呈现的事实真相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记者型主持人对新闻语言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和新闻语言表现事物特征的能力,柴静在主持《新闻调查》之《村官的价格》一集,她极具亲和力的外表和驾轻就熟的表达能力让她成为内外兼修的记者型主持人。

(二)新闻敏感和理性的分析能力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和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也是灵感思维新闻采访活动中的体现,它表现为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迅速、综合的反映能力,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例如在《新闻调查》一期名为《心灵的成长》节目中,柴静和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孩子聊天,孩子的内心封闭,能接受采访已经不易。柴静不论是在采访还是在访前聊天中都在认真的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反映,不断设计和调整自己的问题。所以采访前的动机,材料的收集,理性的思考对于一个职业记者来说就是职业素养。

(三)角色定位要体现人文精神

记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就要尽量贴近百姓,就要时刻考虑百姓需运送什么,在“人文主义”的前提下,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握好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面对被采访者,不论地位尊卑,态度都应当平等,尊重和礼貌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在追究真相的过程中,态度会决定采访的成败。03年“非典”报道后的第一个节目是对双城镇的几个孩子自杀事件的调查,当时在采访其中的一个被救的孩子时,坐在柴静对面的她始终没有抬头,说话声音也非常小,后来甚至哭了起来,而此时柴静什么也没说,起身蹲在了孩子的面前,为他擦拭眼泪。这个动作引起了看法,决定记者应该是理性客观的,她怎能去为孩子擦泪呢?其实记者的情感的尺度是非常不好把握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人的本性是第一位的,之后才是她的职业要求,因为“人性化、人格化”原本就是主持人传播的重要特色。

(四)把握平衡意识能力

在柴静看来,平衡对记者来说是一种道德和责任。在实际的节目录制中,平衡体现在方方面面。《新闻调查》要做的,也是它的记者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的本身,一步一步获取真相。而越想贴近事实的真相,就必须给每个人以充分说话的机会,尽力展现事情的方方面面,尽力做到平衡,对于记者来说,平衡意识也是重要的且难把握的。毕竟记者也是人,也有自己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和情感取向。

三 采访的特色

(一)采访中情感的表达与传递,要用心去倾听

人,是新闻的中心。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的监督人,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也是普通人,他必须包容并表达公众的情感。被采访者是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又一大行为主体,是具有重要新闻价值信息的主要来源。在新闻信息中,除了新闻信息之外,记者还需关注新闻情感信息。新闻的报道也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它需要犹雪中送炭般,给人送上心灵上的温暖。柴静曾经说过一句话,记者最伟大的权利就是当别人的心灵向你打开的时候,她觉得这个特别了不起,只有这样她才对自己的职业感觉到敬畏。

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认识、了解和沟通都离不开语言交流。尽管交流的方式很多,诸如写信、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等,然而,最直观的交流方式则是面对面地对话。既然是面对面的交流,就少不了说和听;因此,倾听,是对话的重要环节。因而,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是记者采访走向成功的基石。

柴静总是说:采访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身体前倾。这是一种发自心灵的倾听姿态。倾听,我可以更贴近被访者的内心,新闻的背后是心灵。《看见》的访谈中,柴静的倾听式采访是节目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看见》一期沉默在尖叫的节目中,柴静说:“我想感觉到人,哪怕是血肉模糊。”她在“东方时空”时,看到过一份法学报告,各地监狱女性暴力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很高,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人—男人,死了;女人,活着的都是重罪:死缓、死缓、无期、无期、无期??这是在她心里几年没放下的事。

小豆用铁棍把丈夫打死了,被判死刑,已服刑八年,但她始终不相信他死了。小豆一边说一边摇着头说:“他不会死的。”柴静:“什么?”小豆说:“他还没有把我杀死。我死了他才能死。我没死他怎么能死呢?所以我不相信他会死的,她不允许我和任何男人说话,和女的也不行,我自己家人都不允许,老担心别人挑唆我不跟他过,他就会对我动手。”“用什么打?”“皮带,鞋底子。不听话就把你绑起来,拿皮带‘溜’。”

柴静听她们生活中的事情,看似提问,实质是讲出自己并不愿意陈述的内心世界,小豆的讲述,让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为之一颠,为这个女人感到心痛。

篇三:柴静雾霾报道的传播成功因素

柴静雾霾报道的传播成功因素

柴静自费研究拍摄的雾霾报道视频从早上10点发布,到晚上10点,这短短的12小时里,视频通过各个媒体社交平台拥有了超过5000万次的播放量。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热议。

众所周知,现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通过手机或电脑接触大量的信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引起大众的关注就显得十分重要。

1、柴静雾霾报道传播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有噱头!

柴静作为前央视知名记者,其《看见》的发行量巨大,读者反映较好,一直以来在大众的心中都保持着良好的媒体人形象。加之之前美国生子等八卦新闻,媒体曝光率一直较高,该报道作为柴静复出的第一支环保视频,受到大众关注也是情理之中。此外,片中透露了柴静的女儿未出生就患上了肿瘤,并怀疑和雾霾天气有关,这也是传播中一个很好的“新闻点”,成为了传播中一个有力的助推器。

柴静自身良好的媒体人形象和女儿的病情成为传播的良好“噱头”。

2、柴静雾霾报道传播成功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周末时间!

柴静环保视频选在周末时间档推出是十分明智的。因为新闻一般会选择周一 到周五播报,而周末正好是新闻的空档期,且现代中国人普遍都是周一到周五忙碌上班工作,有时候甚至加班到周六,周末时间,大家会选择休息一下,有很多会选择上网看些视频来进行放松。据说柴静这个视频早在一个月前就准备好,而一直推到节后放假归来的第一个周末发布,也是经过周密计划和部署的。所以不得不说柴静环保视频推出的时间选得好,抓住了良好的时机为传播成功奠定了基础。

3、柴静雾霾报道传播成功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内容好!

任何传播成功的核心都是本身的内容。柴静环保视频采用了TED式演讲、Flash动画、信息可视化、移粥摄影、无人机拍摄、科幻电影特效技巧等创新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向普通大众阐述雾霾。柴静本身的女性角色加之初为人母,讲述女儿病情时的无奈和心痛,引起观众的感触;讲述违规排放时的愤怒也让人激动,这是柴静感性的一面。但同时柴静又以其严谨的报道态度,大量的数据分

析,科学有效地向大众阐述了一个我们看似知道实则并不了解的东西——雾霾。视频中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也缓和了大部分纪录片中数据分析的枯燥感。

4、柴静雾霾报道传播成功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新媒体用得好!

柴静本身虽然出身于传统媒体,但是她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新媒体的未来趋势。这次的报道没有直接放到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上,而是选择投放在了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门户网站,有效地运用了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新媒体在传播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形式丰富、互动性强、覆盖率高、推广方便快捷等。而选择在互联网视频行业老大优酷土豆平台首发,搜狐、爱奇艺、腾讯视频相继推出,让这些新媒体之间相互较劲,进而也将视频的点击量抬升到了上亿次,并在微博、微信等多媒体互动,获得了年轻人群的关注度。而年轻人群是很重要的再次传播人群,因为他们拥有较高的热血参与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热潮。

总之,柴静雾霾的传播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噱头的新闻,周末时间地发布,感性与理性交织的内容,新媒体的运用等等。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