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意思 > 列表页

山居秋暝的后两句的意思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10  分类: 意思 手机版

篇一:题目5299ded6195f312b3169a580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山居秋暝》学案

《山居秋暝》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格律。

2、体会每首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3、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内容】

一、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1、 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被尊为我国古典现实主义和古典浪漫主义的典范。

2、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涌现了、 等名篇佳作。

3、汉末 达到成熟,我们学过古诗十九首中的、曹操的 、的《归园田居》、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等。

4、唐代近体诗兴起,李白、杜甫两大诗人雄视千古;以 、 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和以、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相映成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 反映现实,“为歌生民病”。

5、宋代词坛,有以 、 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和以、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元代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惨淡经营,使元曲雅俗共赏,造就了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个高峰。

6、在思想内容上,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 。

7、唐代出现了近体诗,属于 ,它在字数、句数、、平仄、 等方面有严格要求。 具体要求:

(1)字数: 和 ;

(2)句数: 和 ;

(3)对仗:律诗的必须对,绝句;

(4)押韵: 句, 声,一韵到底;

(5)平仄: ,平仄交错,,平仄相反, ,平仄相粘。

二、如何读懂诗歌:

1. 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1、填充内容 :

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2、调整语序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3、整合句意

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

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

2.再现情境,设身体验

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情感和意境。

3.筛选词语,确定内容

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

**鉴赏

一读诗调——整体感悟,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读诗情——窥斑见豹,抓住反映诗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词句

三读诗境——披文入情,分析诗歌的意象(物象+描写词语→景物特点→气氛)

四读诗意——(1)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时代和写作背景

——(2)身临其境,想象

五读诗趣——景物描写的角度﹑炼字炼句﹑情景关系﹑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立意构思等。

【相关主题词】

意境主题词:

宏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宁谧、婉转、朦胧……

热闹:热烈、繁华、淳朴、喧闹、欢快……

清冷:凄清、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情感主题词:

悲:忧愁、凄苦、悲凉、悲伤、伤感、惆怅、沉痛、消沉、怨愤、寂寞、孤独、烦闷、思念、惜别、依恋、眷恋……

喜:欢乐、喜悦、愉悦、恬淡、闲适、悠闲、豪放、赞美、热爱、仰慕……

思想(态度)主题词:

积极进取、自信豪迈、建功报国、乐观旷达、忧国忧民、批判、讽刺……

消极、消沉、颓废、退隐……

1、《山居秋暝》

一、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山居秋暝的后两句的意思)魏晋南北朝时期。 _______开创了田园诗派。________开创了山水诗派。

到唐代,以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______________,并达到文学史上的巅峰状态。

二、整体感知: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赏析本诗的画面美。(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自己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小结】

**赏析图画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写景顺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 [题型——意境类]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四、难点探究 :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3、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明确:①首先是为了押韵的需要,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和诗情画意。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小结——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写作内容: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2、表现的主题: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3、表现手法:

(1)多用白描和衬托,借景抒情

(2)其他写景手法: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高低视角结合、绘形、绘声、绘色、比兴手法等

4、语言特点: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山水田园类诗歌的鉴赏:

一个关键:抓住景和情 (意象和意境 )

景:动静,视听,俯仰,远近

情:知人论世

五、延伸拓展:

1、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高考真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明确: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清具体说明。(4分)

明确: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明确: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明确:“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明确: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篇三:山居秋暝 教学讲解内容

1、景情两分

(1)山中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

山中之人:浣女、渔人

(2)针对以上景象提问引起学生思考

让人一读就感到宁静的景象。

B、上面已知山中之景都是写的静景,那么山林有四季之分,昼夜之别,为什么诗人不描写农人的耕作,猎人的捕猎,而单单把目光投向雨后秋夜,松林清泉呢?

秋天的山格外静,夜晚也是静谧的。这恰好与后面所描写的松林清泉有共通性。至于诗人为何把目光投向这些物象,是因为这些景物触发了他的审美感觉,因为这些物象应和了他当时的心境。

C、从这些景物中能够感受到王维当时闲适宁静的心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才会写出这样安静景物,也只有在这样的景物中才能深味这样的闲适与宁静。

2、景情造境

境是情景交融,通向意蕴之路

境与简单的景致不同,它是融合了情感在其中,能够引发人们深思沉醉的景致。我们可以从该首诗歌中发现,每一句都是一重让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整体着眼,大笔勾勒,交待季节,点明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何为“空山”?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

何为“新雨”?一场秋雨,“新”就新在它的凉、爽恰好带走了夏末的余暑的瘴气,给山林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明月松涧照,清泉石上流”

此番意境来得清丽幽宁。松林在月下薄雾缭绕,水涧倒映秋月光华,在山林深处的涧月相映,多少有些古林深意之幽窈。加上一个“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空灵美景,引起人们在如梦如幻,恍兮惚兮中对自我和自然的遐想。

清泉流水,本是雨后集水从山上往下而行的简单情形,在王维笔下却有了另一番感受。清泉石上流,不仅让人体会到清泉和岩石间相映成趣,石伴水去依依之情,而且不以泉水的水声为意,只写它行于石上,那水的叮咚在静谧的环境里也脱去了声响的外衣,成为潜伏在深林夜月之下的低吟。如此化动入静的妙笔,把深山老林,秋月清泉笼罩上一层薄薄的宁静的轻雾,王维悠闲空阔的心境也就消融其中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两句由景及人,从刚才所见所及的山境夜境,突然地转到人境上来。将浣女的欢声笑语和渔人的尽兴而归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运用,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闻声而不见人,见动而不识舟,以浣女之嬉戏打破山林之沉寂,以渔舟之潜行重融人情于山林,可谓奇妙之至!

(2)各个景物之间如何连缀营造境界

对比动静,以动景和静景的连缀来看三重审美境界。 该诗前四句写静景。此是对寂静空幽

其将“空山”“明月”“松林”“深涧”“清泉”“冷石”一连串的意象连缀起来,以“空山”“月夜”为大环境,摄取松林深涧、清泉冷石两个具有典型的能表现山夜幽静的景境来入笔,将深山月照清雾朦胧的飘渺,与清泉映石两相成趣的明丽融于一体。山,是秋月下的山;月,是深山里的月。山夜这个境象被山月、月山的相濡以沫所代替,营造出让人陶醉的深山夜境。 该诗颈联写动景。此是对人情物事和润的表达

此处的动是前面静的余音。好比舒缓的小夜曲中突然陡升的男女相遇的心跳。人的生机在欢笑和莲动中流溢出来,浣女的嬉戏中有着青春的美丽,渔舟的莲动中有着丰收的喜悦,人们最平常的生活在王维笔下生动而含蓄地表达出来。

动静结合的圆融审美境界。

没有前四句的静,便不会有柳暗花明的喜悦;没有后两句的动,就不会有人情如水深山有情的境界。如果说静境还只是自然给我们的美,只是上帝偶然遗失的美丽的话;那么动境的生机便是人自己的赋予自然的灵动和活力。静是自然,动是人情。没有静,动不会可贵,没有动,静只是死寂。所以在这里,王维将动静结合起来,既写出自然的美,又凸显出人情的美,既表达自己闲适恬淡的心境,又抒发对淳朴简单生活的向往和陶醉。在这里,王维的情和动静结合的景水乳交融成一个圆融的审美境域,它以深山月夜为背景,以松涧清泉为宁静的底色,以浣女的欢声笑语为绚丽的色彩,又以渔舟悄无声息的移动,将动再次化入静境之中。一切又合而为一。

这便是王维陶醉和感叹的美的世界。所以他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意蕴情思

从上面的意境中我们已经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王维的欣喜和陶醉。意蕴情思从这些意境中散发出来。最后两句王维化用《楚辞 招隐士》中的“王孙”,反其道而用,进一步表明了对秋天山野的身后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诗的首句奠定了闲适恬淡的情感基调

诗的中间两联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四、语言鉴赏

重点是从词语怎样才能如此贴切生动地表达感情这一点出发,将中心放在透过词语来分析情感上。

诗歌因为篇幅短小,所以其主要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组成。 1、对于名词的运用,必须让学生清楚选择意象的重要性。

比如该诗中所选取的名词性的意象,多是带有倾向性的物景。泉水、青松、翠竹、青莲,都可以看成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意象的选择,才能表达得恰到好处。

2、对于动词的运用,必须让学生清楚动词作为营造环境与境界的重要部分,其好坏关系到

比如该诗中“照”字,既写出了月色动作性的感觉,又有深山之物对月华的映照之感。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空灵美景。

又比如“流”字,其避写泉水的叮咚之声,而是以静静流淌之意来写出山林中的静谧之感,化流水之动入山夜之静中,自然天成。

再比如“喧”字,此处一个喧,陡然打破前面宁静的气氛,来得突然,又来得如柳暗花明般的欣喜。它将浣女的嬉戏追逐和欢声笑语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3、对于形容词的运用,必须让学生清楚形容词在诗歌中具有的烘托气氛,营造意境的重要性

比如诗中的空山一词中的“空”。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花源记》),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不是沉寂、死灭,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所以形容词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美的感知。

王维《山居秋暝》鉴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东坡志林》说:“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山居秋暝》首联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领起全篇,将薄暮时分的山景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青山如洗,格外温润和潮湿,薄暮时分的雾霭在一点一滴弥散着,渐渐笼罩在寂静的山峦密林中。一场秋雨将山野洗得更加洁静清幽,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的那一份恬适、快意与悠闲。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意境与此颇为相似。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如果说诗人在首联只是泼墨写意,创造一种氛围,颔联、颈联则转入了工笔的描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雨后的青山,松林纤尘不染,格外苍翠,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像优美的奏鸣曲一般,更反衬出山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跳动着。 “月”是入声,“照”是去声。声调由低敛而趋向高放,与月亮逐渐铺洒松林的景况相容。下句前四字全为齿音,末尾“流”字是舌音,发音由细碎而圆转,让人仿佛听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之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响起,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诗人眼中的明月不似苏东坡笔下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般豪迈奔放,却是疏疏朗朗地从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照”写出月光倾洒的情态。“流”字却化出了声音。这不能不说诗人精当的炼字功夫。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还呈现出山水画难以表现出的动态美、声音美,这是由于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因此诗人更能精确的感受到自然山水音响的协奏。这一联的描绘是那么鲜明准确,形象、色彩、光影和空间位置,无不错落有致,想必作者在心中孕育诗句时经过了一番艰苦的锤炼;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它又是那么自然流畅,一切都在不经意中道出。

诗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从上联的所见之景写到所闻之景。王维在“泉石咽危石,月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中熔铸的意境与之相似,但细品之下,总不如《山居秋暝》颔联那么玲珑剔透,那么富有浑然天成之趣。先是闻到竹林中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再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原来是渔人乘着月夜去捕鱼。他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勤劳的品质。这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也陡添了诗的情趣和意味,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联想。在静寂的秋夜雨后,却透露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的确,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由于母亲的影响,人生的挫折和屈辱,王维常将自己的身心沉浸在佛教的精神王国中,以求得超脱。佛教有所谓通过“禅定”“止观”的方式来体悟佛礼的做法。它要求人们屏弃杂念,唯存一念于所观照的物境。久而久之,就可以达到安适、自如、明净的状态。“审象于静心”就是指这种通过凝神静观以体悟佛礼的方法。由于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

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在此诗人对山林优游生活的赞美和对官场尘嚣生活的厌弃之情鲜明地呈现出来了。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有动有静: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有声有色:有听觉有视觉,调动各类感官,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有绿松,有翠竹,有莲花??)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使画面充满立体感,层次感,动静结合,光色辉映,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者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山中”比尘世好,纯洁空灵,可以远离世俗庸碌而修养性情。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 王孙:王维的前半生可谓是一帆风顺,出身贵族名门,自小才华横溢,二十出头登科及第,受尽时人吹捧宠爱,仕途最辉煌时官居丞相,是个真正的王孙。 安意如的评价:“男子、才子、公子、君子,世可集四者于一身者,虽然不多,但王维一定是一个”。 赵冀有一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入世愈深,体验的民间疾苦愈多,写出来的作品也会愈深刻,杜甫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但是也有像王维这样的诗人,长期受佛学的影响,本来价值观就有些消极,而且早年生活过于平顺优裕,以致后来受一点小小的挫折便消极避世,王维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的闲适的生

活道路。他先是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但是却在这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也算是一种幸吧。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