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政府政务 > 列表页

年长兴县政府工作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7  分类: 政府政务 手机版

篇一:长兴县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9日在长兴县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长兴县人民政府县长 吕志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和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县十四届政府在中共长兴县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扎实推进“三升一改”,齐心协力、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五年,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9亿元,年均增长12.1%;财政总收入54.5亿元,年均增长1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8亿元,年均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47.3亿元,年均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5.7亿元,年均增长21.3%;工业性投入109.9亿元,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4亿元,年均增长17.8%;自营出口13.3亿美元,年均增长35.6%;存贷款余额分别由2006年的120亿元、105亿元提高到372亿元、326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合同外资20亿美元、实到外资8.8亿美元、实到县外内资280亿元。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金融生态县、全国文明县城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过去五年,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纺织服装、建材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蓄电池产业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并被列为全省首批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展试点;累计新增规模企业275家、“亿千企业”105家、百亿企业2家、上市企业2家。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增七大特色产业33.8万亩,其中设施农业5.2万亩,

建成亩产效益超5000元的县级农业示范园区103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家、示范性合作社26家;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148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只;被评为“中国银杏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服务业稳步提升,综合物流园区A区投入运行,欧尚、大润发、金百尚家居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开业,新增2A级以上物流企业11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0家、生产性服务业分离企业22家;大唐贡茶院、仙山湖、江南红村等一批旅游景点建成开放,新增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4家,全县旅游收入由8.7亿元提高到54亿元,成功创建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中介等服务业较快发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10:56.1:33.9调整为8.5:55.2:36.3。 过去五年,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66项,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8家;实施政产学研项目580项,累计授权专利5076件,其中发明专利204件;省绿色动力能源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浙江大学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创业园二期等科技平台相继建成;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件、中国名牌产品1只、省著名商标27件、省名牌产品22只、省区域名牌1只、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个。产业平台建设升级扩容,县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首家县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入选全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启动建设,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太湖新城建设扎实推进;全县工业平台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1.9亿元,累计开发面积18.7平方公里。开放型经济取得新业绩,“大好高”项目明显增多,引进世界500强投资企业5家、央企2家;出口结构逐步优化,机械汽配、纺织服装等出口重点产业不断壮大,新增自营出口实绩企业201家。资源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完成建设用地复垦1.4万亩、土地开发9155亩、土地整理7.8万亩,工业项目亩均投资强度由46万元提高到94万元;引进各类人才1.4万名,其中高层次人才1100名;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

过去五年,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编制了《长兴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工作,实现了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8平方公里扩大到4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52%提高到60%,中心广场、长兴展览

馆等一批高品位市政工程投入使用。龙山新区建设有序推进,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总部经济园区加快建设。城市管理进一步向社区、市场和乡镇延伸,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扎实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中心镇集聚功能不断提升;共创魅力乡村85个、市级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村24个,村庄环境整治覆盖面由50%扩大到95%,区域供水工程基本完成,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由30%提高到90%。滨湖大道、画溪大桥和318国道长兴段改建等交通重点工程竣工通车,新增公路里程532公里,改造农村低等级桥梁234座,城乡交通网络更趋完善;合溪水库提前下闸蓄水,新建标准堤防169公里,加固水库、山塘127座;吕山变、泗安变等一批输变电工程顺利建成;铺设天然气管网136公里,发展用户1.7万户;农村数字电视网络改造和整体平移工作全面完成;宽带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过去五年,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分别下降20%和3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29.2%和31.8%。纺织、印染行业整治成效明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序开展,太湖蓝藻防治扎实有效,完成河道清淤1520公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由17.4%提高到76.9%;新建污水处理厂8座,在全省率先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不断深化,共关闭矿山企业82家、石粉厂70家,淘汰石灰土立窑148门,拆除烟囱223个,改造窑炉142门,关停小火电机组7.2万千瓦。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营,新增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02家。完成城乡绿化21.7万亩,平原林木覆盖率由18%提高到34%,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由77.8%提高到90.7%。新创国家级生态乡镇10个、省级森林城镇3个,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工作先进县、中国老年人宜居宜游城市、省级生态县、省森林城市等称号。

过去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优质化、均衡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名师名校长工程”深入实施,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设施更趋完善,累计投入11.2亿元,新建学校5所、迁建7所、改造79所,撤并农村中小学教育网点69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县中医院、妇保院完成迁建,共创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由87元提高到380元。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文化馆、艺术馆、国际射击中心等一批重点文体设施建成启用,圆满完成第八届全国残运

会长兴分赛区自行车赛等赛事承办工作,新增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8个、省级体育强镇(乡)13个,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县。计生服务不断优化,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被评为全国阳光计生示范县。

过去五年,社会管理服务不断优化。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了65%、5%和36%。全面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共安全防灾减灾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更加健全。“十小”行业整治成效明显,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基本建成,村(居)事务公开有效落实,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明显加强。“法治长兴”建设不断深入,三星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达标率达到100%,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县。信访维稳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妥善处置。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加强,各类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7.6%。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深入推进,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保持在96%以上,“平安长兴”建设获得省级“五连冠”。

过去五年,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725元和15640元,年均增长11.4%和13.4%。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31.3平方米、50平方米提高到42.9平方米、60.5平方米,城乡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数量分别由57台、12台提高到80台、32台,全县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由6辆提高到23辆。全民创业深入推进,新发展民营企业4183家、个体工商户4万余户。累计新增就业5.5万人,帮助2.1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培训城乡劳动力14.3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4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等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18个、社区(行政村)养老服务站21个,新建、改建敬老院9所,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8%。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成拆迁安置房56.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2.6万平方米、廉租房2万平方米,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1.3万户,帮助农村困难群众改造危旧房1986户。

过去五年,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工作逐步深入,政府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一轮县政府机构改革如期完成,财政预算、国资监管、投融资、人事管理、行政审批等体制机

制改革顺利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化,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1400多件,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县政协通报政情。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共办理建议案654件、提案694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9.7%。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充分发挥12345县长热线、县长信箱等便民通道作用,累计受理群众咨询投诉2.3万起,办结率100%,理解、满意率96%。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述职述廉、建设项目公开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制度,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各项规定,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政府廉政建设取

年长兴县政府工作报告

得新成效。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征兵、优抚安置、双拥共建等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台等工作有序开展,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事业全面进步,气象、档案、科普、新闻传媒、慈善、老龄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2011年是县十四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决策部署,主动争取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攻坚克难、创新创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增长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工业性投入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6.8%和19%;自营出口增长48.9%;完成合同外资4.7亿美元、实到外资1.8亿美元、县外内资注册资本金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5%;人口自然增长率1.77‰。

2011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抓改造提升,提高发展质量。始终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方针,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制定出台了加快工业经济和纺织、水泥、蓄电池等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做大新兴产业,新获“中国长丝织造名城”称号。研究制定《长兴县工业平台主导产业发展定位目录》,促进各类平台科学发展、错位发展。健全招商选资机

篇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最终定稿)

2015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回顾2014年:克难攻坚,稳中求进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克难攻坚,保持了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初步测算,实现生产总值 亿元,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元,增长 %;财政收入 亿元,增长 %,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11%。

这一年,县人民通达梦扬帆起航。纵贯全县75.8公里、设有4个道口的告诉县段,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通过艰辛争取,商合杭高铁将在我县设置客运站。规划中的引江济淮工程县段全长93.5公里,项目建议书已上报国家发改委。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

这一年,承接平台建设驶入快车道。产业园被列入市8个次中心城镇之一,新增基础设施投入9.9亿元,30公里内网道路基本建成。新桥大道拓宽改建竣工通车,产业园—合肥西客站客 —1—

运专线获批筹建。110千伏变电站扩容工程完工,一期日供水5000吨自来水厂投入使用,合肥燃气实现向园区供气。

这一年,加快县域发展迎来曙光。我县作为省唯一县区,被列入国家 试点县,是践行绿色发展重大战略机遇。这一年,我们挤入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行列。古城区控制性规划获批,古城保护与发展将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中央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皖北地区发展“新十条”,市委、市政府将我县列为绿色发展试点县。政策机遇千载难逢。

一年来,我们集中精力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抓产业、调结构,发展质量日趋优化

工业持续增效。预计,规模工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15%;规模工业企业达84家,其中超亿元企业29家。工业用电量2.4亿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个,新申请专利139件。大众医药上市挂牌,定向增资2000万元。县工业园利用闲置土地5宗、盘活厂房6家。8个乡镇工业集中区续建项目32个、完成投资1.5亿元。

“十一连增”,第九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肉类总产14.7万吨,水产品总产9.8万吨。迎河现代农业示范区获批省级示范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农民合作社215家。新认定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2 —

市级龙头企业9家。建立绿色食品认证基地37.6万亩,新增绿色食品21个。

三产发展增速。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亿元,增长12%。实现进出口总额4550万美元,增长2.2%。利用外资1764万美元,增长22%。汇丰典当行获批运营,同聚祥商厦正式开业。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省红色旅游小镇1个。县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序推进,安丰塘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展顺利。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5亿元,增长15.7%。

(二)抓投资、上项目,发展后劲持续提升

盯项目。坚持把项目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累计谋划项目286个。100个市“253”项目完成投资42.7亿元,42个省“861”项目完成投资25.1亿元。瑶海钢构、娃哈哈饮品等项目竣工投产,国电团山风电场、中皖水务给排水等项目建设加快,寿西湖行洪区调整改造等项目积极推进。

重招商。深化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全年共引进招商项目117个、到位资金85亿元。创凯电子、格义新能源等项目基本建成,探索医疗、唐人神饲料等项目加快实施,汇格蜂窝制品、新桥重工装备制造签约落户。

强基础。 路大修开工建设,寿六路中修基本完成,升级县乡公路51公里,改造危桥6座。220千伏新桥输变电工程开工 —3—

建设。宾阳闸、东津圩加固、梁家湖治理和15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扩挖塘坝2803口、清淤疏浚沟渠74条。改善灌溉除涝面积36万亩,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5万亩。新增造林1.6万亩。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获省表彰。

(三)抓统筹、重宜居,发展面貌不断改观

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县城总体规划、古城区重要节点修建性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实施城市重点工程37项,安丰路、双桥路、寿蔡路东西段、正阳关路加快建设。搬迁房屋2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保障房3311套、37.6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公厕5座、交通信号灯12处,新增城市绿地20万平方米。中医院扩建完成,体育中心、老年公寓和公安指挥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古城区袁家巷、城角巷、仓巷北段等工程改造完成。 集镇发展步伐加快。强化乡镇规划管理,加强对重要交通沿线建设监管,推进道路、给排水、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保义、三觉、安丰、板桥等乡镇商住开发加快。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80 户。农村清洁工程实现乡镇全覆盖。解决8.4万人饮水安全。拆除集镇违章建筑12.3万平方米。

美好乡村成效凸显。坚持将美好乡村建设与“三线三边一城一地”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首批9个重点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第二批10个中心村建设有序推进。新建给排水管道136公里,硬化道路27.8万平方米,新增路灯4768盏、绿化15.8万平方—4 —

米,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四)抓改革、破瓶颈,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不断深化改革。巩固水管体制改革、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完成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能移交,推进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深化“营改增”改革。农联社改制农商行获中国银监会批准,农商行第一次股东大会成功召开。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下放66项、取消35项。陶店乡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基本完成。

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财政资金存贷挂钩,新增贷款12.5亿元。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国投集团、新桥投资开发公司融资9.1亿元。实施土地增减挂项目7个,报批各类建设用地3315亩。积极经营城市和清收土地出让金,土地收益12.7亿元。通过全国土地出让金和耕地保护审计、国土部卫片执法检查验收。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措施,完善人才选用常态机制。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连续两年获市节能工作先进县称号。

推进结对合作。《合肥市与县结对合作规划(2014-2017)》编制完成,以产业园为核心区的合肥航空港经济示范区获批建设。县蜀山现代产业园起步区4平方公里框架形成,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27.8亿元。团肥路二期开工建设。新桥机场周边种植结构调整2.2万亩。两地旅游直通车常态化运营。

(五)抓民生、解民忧,发展局面更加和谐

—5—

篇三:长兴县政府工作报告

长兴县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12-15 | 作者: | 来源: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长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发展主要成就和2005年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长兴经济社会发展在迎接新挑战、经受新考验中不断夺取新胜利、谱写新篇章的历史阶段。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山水园林型现代化中等工贸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工业立县、开放兴县、科教强县、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创造了新世纪头五年的成功开局,为“十一五”时期的更快更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是长兴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的五年。全力建设经济强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五”计划确立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一年胜利完成,在全国百强县市的排名大幅前移,从2002年的107位跃升到2004年的51位,是我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地区生产总值五年间年均增长15%,2005年预计完成132亿元;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调整为11.2:55:33.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五年间年均增长40.4%和43.3%,2005年分别完成17.5亿元和9.3亿元。坚持“工业立县”战略,以建设“数字长兴”为载体,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电子电源、新型材料、家居服饰、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特色化工等特色支柱产业逐步壮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发展高科技型新兴产业竞相共进。累计完成工业性投入176.8亿元,是“九五”的26.5倍。全县规模企业达到375家,比“九五”期末增加23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84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32.5%。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定不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粮食安全保障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齐头并进,产业化经营势头良好,农业总产值五年间年均增长9.3%,2005年预计达到27亿元。大力推进农业“510工程”,商品蔬菜、吊瓜、特种水产、花卉苗木、人造林等五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总面积已达到40.06万亩,2005年新发展8.04万亩。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业品牌建设,

全县有4个农产品基地被列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个农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128家,2005年新增27家。土地市场秩序规范良好,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新进展。五年间共开展基本农田整理项目260个,面积52.98万亩,新增耕地10.15万亩,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确保了建设用地和占补平衡。长兴被命名为“中国银杏之乡”、“中国吊瓜之乡”和“中国青梅之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若干意见》,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商贸物流业迅速发展,完成长兴综合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长兴轻纺国际贸易城、长兴建材城等市场建设,乡镇连锁超市覆盖率达到93.8%。“金钉子”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中国古银杏长廊、中国扬子鳄村、顾渚茶文化景区等八大景点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古生态之乡”旅游品牌日益彰显,旅游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房地产开发得到有效调控与良性提升,“十五”期间累计开发商品房220万平方米,竣工商品房180万平方米,分别是“九五”期间的9.4倍和9.8倍。金融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多层次并存的银行体系。2005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7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51.24亿元和56.24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5%和23%。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间年均增长12.3%,2005年完成48.9亿元。

——“十五”是长兴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深化改革推动和开放兴县战略,着力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在大调整中实现新跨越。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22920家,民营企业2473家,民营经济占比达到86%。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已有5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广泛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涉农收费及村级财务管理逐步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流转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有序推进。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功举办了四届“长洽会”及系列招商活动,坚持内外并举,主攻“大好高”项目,分别在韩国、日本、瑞典卡尔马省设立招商联络处,驻点招商、源头招商、产业招商均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达到4.7亿美元,2005年完成1.3亿美元;“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县外内资80.9亿元,年均增长65.3%,2005年实际利用县外内资30.45亿元。初步构筑了以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乡镇工业集中区为基础,以个私经济孵化器为配套的三级工业平台框架。县开发区三次被评为省十强开发区,框架已拉开到20平方公里,已开发1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3.44亿元,其中2005年投入2.91亿元,现有入园企业272家,其中外资企业117家。14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已开发14.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1.88亿元,其中2005年投入4.2亿元。全县共有自营出口企业123家,其中有出口实绩企业76家,“十五”期间自营出口年均增长63.8%,2005年预计

达到1.9亿美元。累计外派赴日本、新加坡研修人员达706人,其中2005年外派研修人员205人。接轨上海取得新的进展,区域竞争力明显提升。通过对外开放,长兴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度提高。

——“十五”是长兴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的五年。坚定不移实施城市化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是我县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2005年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4%,比“九五”期末提高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314.4亿元,是“九五”的4.27倍。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高起点修编了第四轮《长兴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并实施《长兴城市设计》和其它专项规划,“一核心三组团”空间布局基本确立。五年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5.02亿元,2005年完成投资5.5亿元,建成城区道路29条,总长36.98公里,城区内骨干道路渐成体系。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框架拉大到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16平方公里和1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20万人。完成接轨“西气东输”天然气门站建设,累计天然气用户达到2.5万户。龙山新区建设生机勃发,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2005年完成投资3.6亿元,大剧院、图书馆与档案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综合办公楼、会议中心等重点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新区道路及绿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连续三年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新增绿地面积358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等三大指标已分别达到35.6%、40.2%和9.5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出台《长兴县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以“八大工程”为载体,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两年来,以泗安、煤山、和平为重点的9个小城镇92个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全面启动,累计完成建设投资

3.74亿元,小城镇镇区规模已扩大到23平方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17平方公里,集聚人口7.6万。完成13个市级以上示范村、65个整治村建设工作。完成区域供水13个乡镇的87个行政村,新增受益人口17.8万人。“十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累计投入资金27.01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162.5%;公路里程达到1169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31.5%,并全部实现等级化。乡村康庄工程累计投入2.1亿元,完成道路等级化改造322.4公里、路面硬化340.1公里、桥梁90座,全面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行政村班车通村率达到100%。“十五”期间电网建设飞速发展,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总计变电容量80.39万千伏安,比“九五”期末容量翻一番。投资4176万元基本完成泗安塘拓浚工程,合溪水库项目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出台了《关于加快泗安镇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三年内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520万元,推进泗安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十五”是长兴综合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按照创长三角一流综合环境的要求,大力开展环境建设年、生态环境整治年活动,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扎实推进生态县建设,编制完成并组织实施《长兴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完成16个乡镇的生态规划,实施“三级联创”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制。2004年开展了矿山企业、耐火窑炉企业、蓄电池行业、喷水织机水污染、包漾河饮用水源保护等五大专项整

治,依法关闭污染企业300多家,直接支付财政补助资金5000万元,影响财政收入达1亿元。2005年全面实施环境整治“135”工程,铅酸蓄电池环保重点监管区“摘帽”、道路粉尘和码头整治、工业污染治理、城镇污染防治等整治行动均取得明显进展。全县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空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粉尘和二氧化硫含量分别下降了10.7%和31%。蓄电池企业从整治前的175家削减到50家,铅酸蓄电池环保重点监管区“摘帽”顺利通过省市验收。累计拆除了38台水泥机立窑,关闭6家企业17门石灰窑和8座粘土砖瓦窑。“平安长兴”建设扎实推进,层层建立“平安长兴”责任制,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针对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信访接待工作,妥善处置矛盾纠纷,群众利益得到切实维护。以消防安全、工程建设、矿山生产、道路交通、卫生防疫、食品药品等领域为重点,强化安全防范,健全监管体系,关闭了所有的5家小煤矿,事故发生率得到有效遏制。加强公共安全领域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建设,制定和实施了33个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抵制了台风等自然灾害,成功抗击了“非典”、“禽流感”等疫情,妥善处置了重大群体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2005年全县各类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了96.2%,群众对治安的满意率达98.9%。大力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以一讲二评三服务”活动和机关“效能革命”为抓手,开展“理旧事、解难事、办实事”活动,严格执行“四条禁令”,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了“创新服务月”活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机关效能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工作,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及时向县人大、县政协报告和通报重要工作情况,政府行为更加规范、透明。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人民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切实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

——“十五”是长兴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五年。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文明度,提升软实力,精神文明创建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久深入,成功创建了全国卫生县城和浙江省文明城市,以总得分名列全省第二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验收,16个乡镇全部成为市级卫生乡镇,长兴中学等被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积极推进科教兴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县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1家,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4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十五”期间共投入8.3亿元,促进教育事业大发展,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完成第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成为省级教育强县。积极探索涉外联合培训举措,全力打造长三角一流蓝领培养基地。不断创新人才政策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966名。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物保护工作取得

重大突破,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共建立12个“百叶龙”艺术培训基地,“百叶龙”对外文化交流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了2005中国公共文化发展论坛,继2003年获“浙江省文化先进县”之后,去年又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了“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长兴籍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性重大比赛中屡创佳绩,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完成县人民医院与县妇保院的合并工作,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基本完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5.65%,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有线广播电视通村率达100%,入户率达91%,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43.1%和60.2%。“双拥”工作扎实推进,荣获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民族宗教、国防动员、老年、气象、审计、统计、档案、外事、侨台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得到新的发展。

——“十五”是长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工作体系,落实责任机制,坚持每年推出一批政府办实事项目,从源头上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左右,五年间年均增长10.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000元左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24.68亿元;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7.8%,比“九五”期末降低15个百分点。全部免征农业税,减轻农民税费负担2350万元;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减轻农民电费负担5700万元;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和再就业工作,2005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2471人,实现再就业4200人,累计有2.81万人次接受培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在全省率先推行“五费合一”征收制度,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6507人,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达到12个月;强化对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2005年集中供养率达93 %,其中进敬老院集中供养达84.5%;稳步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全县共有8246人参保;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立医疗救助专项资金250万元,缓解特困群众基本医疗困难;大力实施安居工程,2005年完成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595户,累计完成危房改造907户,首期2万多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已竣工并交付使用;在全国首创“教育券”制度,入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共发放各类教育券2.53万张,累计金额737.3万元;全面开展河道清淤整治工程,2005年完成河道清淤73公里,累计完成河道清淤138.9公里;逐步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集中处理率达到43.5%。可以说,“十五”是长兴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各位代表,“十五”奋斗历程极其艰辛,发展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是方方面面大力支持、通力合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驻长部队和武警官兵,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