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政府政务 > 列表页

宿迁政府工作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1  分类: 政府政务 手机版

篇一:2012年宿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宿迁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宿迁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取得良好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主要指标取得重大突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9亿元,增长12.8%,人均达2.76万元、突破40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76.2亿元,增长34.3%;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登上百亿元台阶、达121亿元,增长35.1%。发展速度保持全省领先,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存贷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省前列。民生投入实现大幅增长,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投入达125.4亿元,增长30.4%,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7.9%。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学应对宏观形势,经济运行平稳健康。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工业经济量质齐升。全面落实扶持政策,积极化解要素制约,规模以上企业净增251户,累计达1773户,完成增加值372亿元,增长21.2%

。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

工、机械电子四大百亿级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70亿元,增长45%。规模以上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312亿元,增长41.8%。智能电网等5个园区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园)。苏酒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稳居白酒行业前三强。“梦之蓝”、“玖久”、“SPCC”获批中国驰名商标,累计达10件,总数位居苏北第二。质量兴市先进市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农业生产再创佳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增高效农业45.4万亩、渔业15.9万亩。实施水稻“四改”工程,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三县两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部获批省级园区,运河湾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苏北花卉、金水集团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4亿元,增长12.1%。旅游业加速突破“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市软件园获批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省第七届园艺博览会、省第四届森林生态旅游节成功举办,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是突出转型升级主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15.8:46.2:38,二三产业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增长动力持续增强。持之以恒加大投入,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64.4亿元,增长24.6%。组建市直八个专业招商局,举办中国(宿迁)首届经贸洽谈会、省属企业洽谈会,赴苏州、南通、厦门、香港、台湾等地举办招商活动,新引进亿元以上合同项目339个、新开工111个、新竣工84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6亿元,增长18.1%。完成进出口18.8亿美元,增长54.1%,其中出口15.3亿美元,增长66.3%。宿迁国检挂牌成立。南北挂钩、共建园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融资水平逐步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998亿元、760亿元,增长23%和22.2%。秀强股份、双星新材成功上市。农村小贷公司新设立10家,累计达41家,总数位居苏北第一。农合行全部改制为农商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首届宿迁生态科技博览会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成功举办,东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5个科技平台挂牌运行。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4户,累计达29户,实现产值161亿元,增长88.3%。我市被科技部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千人计划”正式启动。节能减排扎实推进。采取有保有压措施,

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40个。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6万吨,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任务基本完成。

三是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城乡面貌变化显著。城镇功能持续提升。洋河新城、骆马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正式挂牌。古黄河水景公园、生态体育公园建成开放,宝龙城市广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星辰国际酒店、华东农业大市场等开业运营,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等体育场馆建成使用,宿迁1897、雨润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稳步推进,运河文化城、项王故里等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沭阳蓝天国际商贸城、泗阳雨润新天地广场、泗洪富园广场等加快推进。截污导流工程投入使用,市区第二水厂并网供水,七堡引水枢纽工程管道贯通,西民便河等灾后治理工程按计划实施。小城镇新增住房2.85万套,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建住房3.28万套。城乡环境逐步优化。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验收。启动国家级生态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建成8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省级生态村和26个市级生态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02%,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0.92%和37.1%。精品城市创建取得新成效,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积极开展“美好宿迁建设行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疏浚县乡河道912公里,整治河塘1031处,创成省康居示范村4个、省人居环境范例奖1个。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大力推进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宿淮铁路、宿新高速、205国道宿迁段等扎实推进,326省道、330省道等启动建设,京杭运河宿迁大桥建成通车,“虚拟高铁站”正式运营。新增城市公交车101辆、更新52辆。全市新建农村公路212公里,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1%。

四是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高度重视民计民生,扎实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4926元、8315元,增长17%和19.2%。新发展私营企业1.14万户、个体工商户6.38万户。新增城镇就业

4.1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9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4900人,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农村零转移家庭。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五险”扩面20.8万人次,新农保扩面接续184.3万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21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

提高到每人每年3500元、280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70元、230元。建立物价上涨补贴联动机制,发放物价补贴5500万元,受益群众达26万人。新开工经济适用房6688套,新增廉租房1048套、公租房9968套,建设拆迁安置房213.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启动实施西南岗新一轮整体帮扶,研究部署成子湖周边地区集中连片开发,提前完成省定脱贫攻坚任务。

五是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牢固树立“科教优先”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培育优质教育资源,组建教育集团34个。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56.3%,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3%,省三星级以上高中、职业学校比例分别达56.3%、65%,高考本科达线率首次达到全省平均线。校安工程开工量、竣工量位居全省前列。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以“补需方”为原则对接基本药物制度。积极筹建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获批三乙医院。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水平,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提高到25元。启动实施文化强市“三步走”行动方略,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0.9万户,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第六届宿迁创业文化节成果显著,我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市第三届运动会、亚洲小轮车锦标赛等赛事活动成功举办。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积极构建“社会保障、社会平安、群众问政”三大网络,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推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小区物业实现属地化管理,“六进”小区工作稳步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全面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得到进一步巩固。认真做好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工作,“双拥”创建扎实推进。民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扎实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建设,公众安全感位居全省第一,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六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发扬苦干实干快干作风,落实巧干会干善干举措,坚持对政府工作每周一会商、重点项目每月一会办,确保工作环环相扣、项项落实。建立健全市区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推动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综合性行政服务平台加快建设,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扎实推进。“网上宿迁”在全国近300个地市级政府网站评比中进入前十强,“网络问政”栏目荣获“用户满意奖”。依托市行政学院,设立市情研究中心,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咨询和研究,促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行政复议、出庭应诉制度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得到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高度重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推行行政效能监察,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我们深深体会到,宿迁发展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城乡面貌发生的每一点变化、广大群众得到的每一点实惠,都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省级机关各部门和苏州等兄弟市的鼎力相助,离不开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劳动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宿单位以及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参与宿迁建设的海内外客商、高层次人才、广大援宿干部,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宿迁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稳固,部分行业企业运行较为困难,趋紧的宏观环境影响了项目推进;二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科技人才支

篇二:宿迁市政府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宿迁市政府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07-10-22 来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面对宏观环境趋紧和区域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市人民一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高举加快发展的旗帜,不断开拓进取,奋力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建市以来最好水平。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5亿元,增长1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亿元,增长12.8%,同口径增长23.9%;财政总收入19.7亿元,增长17.1%,同口径增长23.6%;通过省财政转移支付和

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全市财政总支出达到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2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4亿元,增长1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2.6亿元,比年初增加3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1.8亿元,比年初增加2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7元,分别增长14%和15%。

(一)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突破快速推进。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突破的主抓手,连续不断地开展“招商引资百日会战”、“项目开工半年竞赛”及“项目投产达效全年竞赛”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共引进并开工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86个,合同投资99亿元,其中进园区项目570个。全市竣工投产项目457个,固定资产投资29.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进园区竣工项目55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增加值43.1亿元,增长20.1%,创建市以来最快速度;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一产,达到29.5%。工业用电量达到12.5亿千瓦时,增长33.2%,增速居全省第2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7个百分点。工业品牌战略深入实施,全市申报省名牌产品29个、市名牌产品60个,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3个。

全市完成注册商标申请524件,申报省著名商标18件、市知名商标33件。

(二)狠抓农业政策落实,农村富民步伐加快。我们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富民优先的基础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农村“一免三补”政策,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全市进入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历史最好时期。全年免征农业税2.5亿元,农民负担仅保留“一事一议”事项;发放水稻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助8147万元。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7.6万亩;水利建设投资3.7亿元,八大水务工程均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49.8万亩,增长8.9%;粮食总产达305.6万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夏粮单产达337公斤,秋粮单产达458公斤,均创历史新高。农业结构调整呈现区域特色,花木面积达37万亩,增长35.1%;食用菌面积达2.2亿平方尺,增长29.4%。“杨树产业年”活动成效显著,新栽杨树3366万株。新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面积20万亩,累计达50万亩;新增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75万亩,累计达461万亩;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总数达240个,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农业产业化步伐

加快,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38家,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1211个,农民经纪人达17.3万人。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当作富民产业来抓,全年新增劳务输出17.3万人,总数达到88万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来自劳务输出8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1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是建市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面貌明显变化。去年3月份,经国务院批准,我市实施了部分区划调整,中心城市范围扩大到2108平方公里,并从规划、建设、城管、国土、交通、水务等方面进一步理顺了管理职能,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3万人,城市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通湖大道、开发区大道、宿沭一级公路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市府新区、市经济开发区、骆马湖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宿城新区和宿豫新区路网快速延伸,中心城市新建成通车道路达196.9公里,拉开了大城区的框架。运河“五桥”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建设大厦、地税大厦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成使用,楚街、凤凰城等老城改造工程成为新的城市亮点。供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力建设完成投资7.4亿元,

国电宿迁热电公司1号机组已经建成,110KV市区城南、泗阳城北、宿豫来龙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通信建设完成投入3亿元,通信交换设备扩容、宽带扩容等工程建成运营。中心城市“五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建成运行,组织了全市建市以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违法建设查处活动,共拆除违章建筑19.8万平方米。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相继完成“植柳增绿工程”、“乡土树种栽植工程”等700余个绿化项目,市区新增绿化面积7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8.5%,人均公共绿地8.6平方米,已超过省级园林城市新标准。

(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改制,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和事业单位改革,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成果,苏玻集团成功被联想收购。全市工商企业99%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为全省最高。全年新增私营企业3220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8万户,分别增长47.8%和28.2%。到去年底,全市私营企业达到1.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7.8万户,从业人员达到27.2万人。全市私营经济全年实现入库税收6.1亿元,增长20.5%,

篇三: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月17日在宿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17日在宿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

发布时间:2010-3-3 作者:市 长 缪瑞林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挑战最多、经历困难最大的一年,也是我们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蔓延和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和省一系列决策部署,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创新思路中破解难题,在激烈竞争中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平台。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10亿元、增长14%以上,人均GDP超过2500美元;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30.2亿元,增长41.3%;一般预算收入在全国333个地级市排名中首次进入百强行列,达到63.1亿元,增长35.6%;90%左右的乡镇财政总收入超过千万元。

——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预计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8.7:47.6:33.7,农业占比首次降至20%以下,二产、三产占比分别提高1个和0.7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新兴产业不断发展,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也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80元,均增长12.5%。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超过70亿元,增长30%。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抢抓机遇扩大有效投入,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全年完成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45亿元,增长41.1%。扎实开展“亿元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分别新引进、开工、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89个、57个和22个,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56.3亿元,增长40.9%。翔盛粘胶、德华纺织、金鑫轧钢等一批大项目相继投产,可成科技、晨风服饰、赐富薄膜等一批大项目进展顺利。不断深化南北挂钩合作,全面推进共建工业园区建设,新落户来自苏州的产业转移项目61个,到位资金35.3亿元。全面开展“千名干部帮千企”活动,及时兑现工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全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57户,总数达到2035户,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10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8亿元,增长20.2%。洋河股份成功上市,双沟酒业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箭鹿”、“绿陵”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促进高效农业发展。广东温氏、北京汇源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14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6.3亿元,增长10.5%。粮食生产连续第六年保持增产,新增高效农业36.3万亩、高效渔业11.3万亩。认真落实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政策,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汽车类消费实现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4.4亿元,增长19.1%。获批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3家、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2家,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增长4倍。

完成进出口总额6.23亿美元,其中出口5.35亿美元,分别增长31%和24.3%。

二是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载体支撑。立足于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全面推进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市区的金柏年财富广场、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以及沭阳县的大润发、泗洪县的“第一街”、泗阳县的苏果等大型商业设施相继投入运营,海关国检大楼、湖滨新城商务大厦完成主体工程,宝龙城市广场正加快建设。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市区第二水厂等重点水务工程进展顺利,一批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全市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25.5万吨/日,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秸秆禁烧再次实现国家卫星遥感监测零火点记录。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再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殊荣,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现场专家评审。在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的同时,制定出台鼓励农民进城(中心镇)购房和到集中居住区建房居住的政策,合理引导农民住房需求,全市共启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638个,累计建房5万余户,城市化率提高到37.8%。省道245、249及市区运河一号桥、黄河三号桥等重点交通工程顺利推进,期盼已久的宿宿淮铁路、宿新高速启动建设,宿迁融入长三角、对接沿海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三是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有效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加大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力度,引导各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引进苏州五家农商行到宿设立分支机构,重组市国丰、城投、交投、水投、国投五大投融资平台,新成立5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担保机构,7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运营,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净增142亿元,增长43.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9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土地“三清”工作,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全年新增建设用地储备面积

2.46万亩,盘活存量土地8000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审批办理时限,市级行政权力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创新中心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赋予宿豫区、宿城区与各县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把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发展主体,放手放权支持四个城区加快发展。

四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最大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以创业促就业、增加投入保就业、政府购岗助就业,全年新发展私营企业6709家、个体工商户4.86万户;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登记失业率3.1%;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返乡农民工全部实现就业。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标准逐步提高。全市“五险”扩面合计新增17.5万人,3.8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98%以上。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提高到每月1028元,失业保险金最低发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71元,职工大病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20万元和10万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和13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700元和2100元、集中供养率达61%。新建经济适用房52.6万平方米,新筹集廉租住房874套,人均月收入低于450元、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6平方米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又有54.3万农村人口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6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的绵远小学、医院等6个项目在全省率先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五是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维护和谐稳定良好局面。及时兑现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春秋两季累计发放免费教科书128万套。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连续五年保持苏北第一,高考本科达线突破万人大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和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两项工程”惠及留守儿童10万余名、幼儿8万余名。10所职业学校被评为省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市技工学校通过国家高级技工学校验收,湖滨新城职教园区在校生超过3万人,全市普职比达到4.3:5.7。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

全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市传染病防治中心投入运行,手足口病、甲型流感得到有效防控。新建乡镇卫生与计生服务中心99家,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与南农大、南工大、南信大等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型音舞诗剧《虞美人》在宁首演,与电影《彭雪枫纵横江淮》、电视剧《美丽的中国结》同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在苏北率先全面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新发展农村用户13.9万户,市博物馆、名人馆免费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各类社会矛盾及时化解,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食品药品市场平稳有序,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沭阳县、泗阳县分别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和“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工作取得新的成绩,统计、审计、档案、物价、气象、工会、妇女、青少年、工商联、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无线电管理等事业也都取得新的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一年,全市经济社会能够在复杂严峻形势下保持快速发展的好势头,逆势跃上新平台,确实来之不易,十分难能可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全力支持的结果,集中了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了全市上下的心血和汗水。创业的路上充满了艰辛、挑战与考验,也留下了我们共克时艰、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奋斗足迹。我们不仅全面完成了促增长、促发展的预期目标,而且在应对危机中提高了驾驭复杂局面的实际能力,在改革创新中积累了破解难题的重要经验,为做好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条战线上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监督支持我们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向为宿迁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和省驻宿单位以及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向直接参与宿迁建设的海内外客商、省级机关和苏州市广大援宿干部,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宿迁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各位代表,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相对于经济总量的快速膨大,产业质态还需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发展比较滞后,经济增长的外向拉动力仍然不足;相对于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化进程还需进一步提速,全市城市化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市和部分县城的人气商气需要加快集聚;相对于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富民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总体上低于财政收入的增幅;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节能减排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必须付出更大努力。同时,少数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在少数人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新一年度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超前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的部署,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统筹城乡发展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力冲刺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双超“千亿”的新高峰,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增长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增长30%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以上;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进出口总额、实际到账外资均增长15%以上;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5%以上,COD、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8.3%和2.8%。

这些指标的安排,既是确保经济增长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的客观需要,更是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根本要求;既全面分析了宿迁保持较快增长的现实可能性,也统筹考虑了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就目前来看,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尽管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总体上将好于去年。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实施。宿迁已经整体纳入长三角发展一体化规划,与沿海开发正紧密对接,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财政总收入超百亿,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建设,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和能力有了新的增强。我们只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不懈,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在今年工作中,将注意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在狠抓投入中培育新的增长点。切实利用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以项目推进为主线,以有效投入为抓手,积极稳妥地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增加信贷投放规模,着力培育更多的新经济增长点,真正以高投入拉动高增长,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在转型升级中构筑产业优势。以提高增长质量为目标,切实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在尽可能快地扩张经济总量的同时,以前瞻性的眼光和思路,主动超前实施科技自主创新,不失时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立以传统产业为主体、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三是更加注重在统筹兼顾中加快城市化进程。在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核心不动摇的同时,下更大力气推进城市化,特别是集主要精力建设好中心城市和县城,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增强城市承载能力,通过城市的功能内涵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和重点城镇为纽带、农民集中居住区为基础的城镇化体系,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四是更加注重在改革开放中激发内生动力。深入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更大突破,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以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助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矢志不移地走开放兴市之路,大力实施“东向战略”,更加主动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对接沿海大开发,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外向型经济再上新台阶。五是更加注重在加快发展中全力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重要的政策取向和政绩追求,依靠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创造条件,通过民生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更加积极地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向民生领域倾斜,不断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于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引大培强,打造工业主导产业新支撑

突出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确保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林木加工、机械电子四大百亿级产业,年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150亿元、150亿元和100亿元。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组织精干力量组建6个专业招商局,大力开展“亿元大项目攻坚年”活动,采取协作组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以商引商等方式,迅速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瞄准

宿迁政府工作报告

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加强与央企、省属大企业对接,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型项目。全年确保新引进、开工、竣工亿元以上项目300个、150个和100个,每个县(区)引进投资1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不少于2个,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推动在手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可成科技一季度首条生产

线投产,天威节能、晨风服饰、宝迪食品上半年投产,翔盛粘胶二期、德力化纤、明宇电气、苏钢鑫益机械下半年投产,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力争年内开工。

大力培育重点骨干企业。研究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含金量的“短平快”政策,加大对本土企业和已落地生根外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购并联合做大做强。选取20家具备上市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重点支持40个省级、50个市级新增长点建设,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全年确保净增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0家、规模以上企业35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完善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煤电油运调度和生产要素保障,促进企业效益持续好转。今年将继续增加新型工业化产业引导资金,全市各级财政直接安排的资金总额不低于1.5亿元。

全面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强化基础功能配套,认真研究市内尤其是市区各开发区资源整合和布局优化问题,促进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增强大项目落户承载力。严格坚持投入产出标准,提升集约发展水平,推动开发区全面升档进位,今年各省级开发区在全省综合排名至少上升3个位次。以南北共建园区为主要载体,积极创建“江苏省产业转移示范市”,把宿迁打造成为苏南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最佳集聚区,每个共建园区今年分别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1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大力支持洋河、双沟两大特色园区建设,增强酒类产业竞争力,全力打造“酒都宿迁”品牌。促进重点中心镇工业集中区健康快速发展,每个县(区)重点培育3—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

增强外向型经济拉动作用。坚持抓外资、促外贸、带外经,积极开展“外资突破年”活动,重点加大对台招商力度,努力争取举办“台湾江苏周”专项经贸洽谈活动,全力打造台资企业新集聚区。年内确保实际到账外资1.8亿美元,每个县(区)引进投资6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不少于1个。积极拓展外贸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对出口实绩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亿美元。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确保全年实现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3500万美元以上。强化外向型经济载体建设,海关国检综合楼确保年内投入使用,海关机构正式开关运作,国检机构力争尽快获批;依托运河宿迁中心港枢纽工程,积极论证规划和启动建设宿迁口岸。

二、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创高效规模农业新优势

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全力招引国内外知名的“农”字号大企业落户,每个县(区)年内引进不少于1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项目,全年农业招商项目到位资金40亿元。开展“龙头企业提升年”活动,加快中加奶牛、江苏雨润、南京卫岗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按照“整合打包、集中扶持、整体推进、连片开发”的要求,着重向重点龙头企业、产业核心基地以及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倾斜,提高现代高效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全年确保新增高效农业40万亩、高效渔业15万亩,新发展设施农业20万亩,每个县(区)至少建成1个万亩连片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土地流转有形市场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年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新增入社农户10万户以上,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45万亩。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支持市农科院发挥棉花品种创新等科研优势,加快“运河湾科研基地”建设,打造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国内领先的国家级棉花育种科研基地;以荷兰绿港、瑞克斯旺等项目为主导,加大优质种苗研发推广力度,把宿迁培育成为重要的种苗“三新”示范基地。年内每个县(区)都建成一个集精品生产、科技示范、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和品牌创建,对获得省级以上质量或品牌认证的农产品生产主体给予一定奖励,年内每个县(区)确保创建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以上。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结合沼气工程建设,加强种养产业之间衔接,实现污染减排、资源循环,促进农业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