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政府政务 > 列表页

年绍兴政府工作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9  分类: 政府政务 手机版

篇一:绍兴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绍兴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根据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制定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订了《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对报告和《纲要(草案)》一并进行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紧紧围绕市委“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40亿元(不考虑经济普查调整因素为1512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万元,超过40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50.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1亿元,均为“九五”期末的3.1倍。金融系统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865亿元和1382亿元,比“九五”

期末增加1209亿元和923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5:58.8:30.7调整为2005年的6.6:61:32.4。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建成“万字号”特色农产品基地89个,外建农业基地650万亩。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工业性投资年均增长33.6%,累计达到148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倍,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5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38只,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九五”期末的215亿元增加到382亿元,旅游总收入由56亿元增加到116亿元。专业市场建设继续推进,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交通、通讯、信息、物流业不断壮大。

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绍兴中心城市加快发展,越城、柯桥、袍江组团和镜湖城市绿心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柯桥初显现代化新形象,袍江工业区基本实现“五年大变样”目标,镜湖新区“五路十桥”工程基本建成。鲁迅故里、书圣故里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古城风貌整合、城中村改造、二环线建设、环城河整治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城市面貌。绍虞、诸暨、嵊新三大城镇组群初具规模。开发区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农村“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千里绿色林带”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村庄改造629个,整修河道630公里,建成绿色林带2200公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五年累计投资达到490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倍。曹娥江大闸启动建设,嘉绍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取得突破。完成了杭金衢高速、甬金高速、

杭甬高速、104国道绍兴段等一批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的建设改造,新增高等级公路469公里、乡村康庄公路4075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五年间,全市城市化水平由36.5%提高到55%。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1位,4个县(市)成为全国百强县,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居全省第2位。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绍兴钢铁厂、绍兴丝织厂等特困企业实施改制解困,职工新型劳动关系普遍建立。民营经济实力增强,拥有全国500强民营企业41家,全省100强中占了37家。上市公司由8家增加到24家。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投融资体制、国有资本监管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突破,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得到完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行政机构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招投标中心、机关财务集中结算中心、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相继建立,权力运作更加规范透明。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81亿美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4.5%和44.8%,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亿美元,经济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 环境建设得到新加强。在全省率先完成生态县(市)建设规划工作,被列为全国三个生态市建设试点市之一。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71.5万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十五”期间,环保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命名。要素资源保障和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耕地总量连年实现占补平衡,新增输变电容

量659万千伏安,天然气利用工程一期完工。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城市防洪工程和曹娥江、浦阳江、绍虞海涂标准堤塘基本建成。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区域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连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引进各类人才7.8万人。提前三年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校从1 所增加到5所,在校学生超过3万人,绍兴文理学院成为万人综合性高校。“争做文明绍兴人,争创全国文明城”活动深入推进。成功举办“七艺节”分会场、闭幕式和鲁迅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建成绍兴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农村广播电视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开通了有线数字电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公共卫生中心和民办华宇医院、博爱医院等建成使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非典、禽流感、霍乱等防控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到87%,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2.34‰以内。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的突破。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民主继续扩大,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平安绍兴”建设取得成效,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逐步建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征兵、人民防空、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双拥工作富有成效。金融、审计、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气象、新闻出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进一步发展。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04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9.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9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就业岗位累计新增2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到 36.9万,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人口覆盖率超过90%。城乡居民住宅电话基本普及,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大幅增加,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2005年是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一年,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大系列工程和市区十件实事基本完成,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来,市政府以市委确定的“七大系列”活动为载体,突出抓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转变增长方式。坚定纺织业发展信心,鼓励和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改造升级,提升纺织专业市场,纺织业主要指标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强化对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扶持,市区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设备实际投资额1.5%的财政补助。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编制商业网点规划,实施“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着力改善城乡消费环境。确立“旅游富市”

篇二:绍兴市人民政府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2年政府工作

2012年,是国内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复杂的一年。面对困难与挑战,在 绍兴市委领导下 ,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 ”战略部署,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20亿元,增长9.7%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6亿元,增长10.9%;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1723亿元,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亿元,增长15.1%;外贸出口256亿 美元,下降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706元,分别增长 10.9%和11.6%;城镇登记失业率3%;人口自然增长率0.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除生产总值、 外贸出口两项指标外,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其他目标全部完成。生产总值增幅低于预期目 标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

1.7个百分点;出口总量保持全省第三位,出口依存度下降5.8个百分点。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稳中求进、致力惠民、积极有为”的工作基调,着重抓了五方面工 作:一是全力以赴稳增长。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及时出台一系列促投资、拓外贸、扩消费等政策 措施。启动实施“新三年建设计划”,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009亿元。大力推进产业升级投资,完 成工业投资881亿元,增长18.4%。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110个项目被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获得扶助资金近5亿元;30个项目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获得用地奖励指标1216亩。引导支持越 商回乡投资,规划建设镜湖总部基地、滨海示范区等产业平台,到位资金184亿元。认真贯彻中央 调控政策,正确把握房地产投资重点。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扶持政策,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 ,组织企业参展参会400余场。加快推进中国安防城等商贸综合体建设,落实家电下乡和汽车以旧 换新政策,专业市场成交额达2600亿元。着力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全市金融机构 新增贷款666亿元,实现上市、债券等直接融资323亿元;严格节约集约用地措施,消化转而未供 土地2.8万亩、盘活存量土地8700亩;引进各类人才4.7万人,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

二是坚定不移促转型。全面启动“工业强市”建设,开展工业强县、工业强镇建设试点。积 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扶持政策、导向目录和“一事一议”办法,实施“三百推进计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5.6%。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新昌装 备制造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826家,稳步推进“浙化 联”处置工作。倡导绿色建筑,建筑业产值继续保持全国同类城市领先。建设粮食功能区14万亩 ,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新建现代农业园区51个,投入资金8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 258家。农村联网工程村级网站总数全省第一。出台服务业龙头企业扶持办法,加速现代服务业集 聚区项目落地,继续推进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 重提高到41.1%。广泛开展全城游、全市游和全民游,全年接待游客49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506亿元,分别增长17.8%和22.3%,鲁迅故里·沈园成功创建为全市首个国家5A级景区。强化科技 创新支撑,新建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启动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908项, 国家级黄酒工程、珠宝检验和环保设备监督检验中心落户绍兴。严格节能减排,完善按企业效益 配置资源、排污权使用交易、差别电价等促进机制,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3%,化学需氧 量排放

削减3.62%,二氧化硫削减4.73%,氨氮削减3.7%,氮氧化物削减4.87%,全面完成省下达的 各项任务。

三是持之以恒抓统筹。加快实施“三片融合、中心崛起”城市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组织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六湖”区域开发等专题规划,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滨海新城框架逐步拉开,滨海大道、世纪大道等建成通车。镜湖新区与越城、 柯桥、袍江的接点路网全线开工,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奥体中心、行政中心、迎恩门工程等城 市综合体项目进展顺利。在全省率先完成11个省级开发区整合提升,面积扩大7.3倍,柯桥开发区 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绍兴高新技术开发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嵊新组团和诸暨、上虞等县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钱清、店口等中心镇加速向小城市迈进。启动 培育第三批中心村35个,完成310个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区10个、大型农民集中居住区11个。加快完善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启动杭绍台高速、绍三线北延等工程前期工作,开工 建设二环北路拓宽、越兴路南延等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杭甬客运专线绍兴段等重大工程,建成高 铁绍兴北站交通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了嘉绍大桥全线贯通。强化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现场复核,荣获生态优秀市称号。深入推进“清水工程”,严格实 施废水进管和污水处理“双提标”,实行“河长制”管理,启动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和迪荡 湖治理工程,完成河道治理205公里,减少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断面5个。大力推进“蓝天工程”, 全面启动“煤改气”和热电企业脱硫脱硝改造,新建改建空气监测站6个。积极推进公路边、铁路 边、河边、山边等区域的洁化、绿化、美化,推行沿街商铺“门前三包”,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 集处理,开展“拆违控违”专项行动,切实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四是尽心尽力惠民生。全年投入民生资金200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71.9%,市七届人大一 次会议确定的十方面实事工作如期完成。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建立 城乡一体的居民医保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534元。增加社会福利机构床位3829 张,募集企业慈善冠名基金55亿元,荣获国家最高“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开工建设保障性安 居房17460套,竣工5893套。出台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政策意见,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成功举办 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创建200个省级小康体育村,承办全国游泳冠军赛等重大赛事。启动幼儿园园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居全省首位,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落户绍兴,元培学院新校区按期启用。在全省率先市县联动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 革,创建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示范点,实现城乡居民健康服务全市“一卡通”,在全国率先开展优生免费检查和遗传基因筛查。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建立全警执勤、大队 分包等工作机制,对重点路段推行“一点一案”综合治理。妥善处置“问题胶囊”、“黄酒风波 ”等突发事件,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大整治,食品安全检测提高到每千人三批次。加强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建立110社会应急联动机制。深入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与信访积案处置,信访总量 下降17%。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新闻出 版取得新成绩,拥军优属、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国家安全等工作得到新加强。

五是千方百计优服务。组织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系列活动, 走访村庄2188个、企业1.9万家,解决实际问题2万多个。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干部“一对一 ”联系制度,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积极推进“营改增”等企业税制改 革,发放企业补贴9366万元。启动第七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强化行 政文件规范化管理,废止行政文件20件,办结行政复议146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 委员提案,满意或基本满意率分别达到100%、99.8%。加强公共财政管理,首次按全口径编制预算 ,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制度,严格会议培训、因公出国、公务用车等支出标准,努力 减少“三公”经费支出。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建立廉政风险防控示范点220个。

二、2013年工作总体要求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 ”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 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随着两轮“三年建设计划”的持续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大交通格局的加快形成、滨海新城的规划建设,在区域竞争中形成了独特的区位、产业和平台优势。 但同时,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外贸出口、企业经营等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积极方面,把握发展机遇,坚定发展信心;也要看到形势的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攻坚克难,努力开创绍兴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3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 ”精神,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 略”,坚持市委“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化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现代化绍兴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9%,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1.5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有坚实的基础,但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全市上下必须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稳中求进、务实创新、惠民利民”工作基调,凝聚一切力量、激发一切能量,释放全民活力、发挥全民智慧,勇于拼博、敢于争先,力争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把各项目标完成得更圆满一点。

三、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经济建设是政府的中心工作,经济繁荣是发展的基石。要把稳增长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力争稳中有进、进中求好。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推进“新三年建设计划”,实施有效投资“216工程”,抓实600多项重点项目,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工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出台优先扶持产业目 录和配套政策,引导海洋经济、通用航空、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投资。编制越商回归三年规划,加强越商服务机构建设,引进重大项目50项以上,到位资金150亿元以上。突出招大、 引强、选优,提升利用外资质量。鼓励支持民间投资。切实加强政府性投资管理。强化要素支撑 ,积极创建国家土地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开展低效土地二次开发、多次开发,盘活土地2万亩以上。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新增全社会资金供应1000亿元以上。

大力拓展内外市场。稳定欧美、中东等传统外贸市场,拓展俄罗斯、非洲、巴西等新兴市场 。推动出口基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出口品牌培育和推介,打造以品牌、技术、质量 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扩大先进设备、重要资源进口,促进外贸平衡。健全外贸预警 体系,努力防范外贸风险。加快提升专业市场,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内外市场融合、有形和 无形市场联动。实施现代商贸“千亿增长计划”,深入开展农超对接。主动接轨上海,融入杭州 都市圈,做好新礓阿瓦提、重庆涪陵等对口支援工作。

全面打造工业强市。整合政策资源,完善产业导向,推动工业强市、强县、强镇和强企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三百推进计划”,力争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8%。全面推 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开展“双百技改工程”,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健全落后产能退出补偿机制,淘汰200家以上企业落后产能。围绕“百企百亿工程”,积极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大力推进“个转企”、“规下升规上”,加大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继续实施企业家素质 提升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力。深入开展“智慧安居”试点,加快工业化、信息 化融合步伐。完善“质量强市”建设体系,促进工业产品提档升级。开展建筑工业化试点,实现建筑行业提质增效。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组织实施服务业“百项百亿”和“310工程”,力争占经济总量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制订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发展规划,启动第二批示范区建设。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深入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加快推进镜湖综合体、兰亭二期、书圣故里、夏威夷风情园、曹娥江度假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打响“老绍兴最江南”城市旅游品牌。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深化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稳定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园区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优质样板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兴办家庭农场,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积极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和现代农民,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业。健全农业社 会化服务体系,注重科技兴农,强化农业技术支持和良种推广。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业安全。

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研发人员数、发明专利授权 量、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五个倍增”。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0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0家以上,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50项。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发挥绍兴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科技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引进一批大 院名所共建创新载体。促进科技工作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水平。精心举办“名士之乡”人才峰会、院士专家绍兴行等系列活动,力争引进各类人才4.8 万名。

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省级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完善与效益挂钩的企业 分类管理和要素配置机制,健全水电节约价格引导机制和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制度。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做强做大地方法人银行,稳步推进非上市公司股权流转试点,培育规范一批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力争上市、债券等直接融资300亿元以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绍兴县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优化市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扩大开发区管理权限。健全国有资本监管机制,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让所有市场经济主体百舸争流、百花齐放。

四、全面建设美丽绍兴

生态宜居是我们的城市发展目标,也是我们的共同向往。要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推进绿色发展,实现永续发展。

加快建设美丽城市。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优化行政区划,完善片区控制性规划、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组织编制高铁沿线、绍齐公路两侧规划。积极发展大桥经济,切实加快滨海新城开发建设。掀起镜湖核心区建设新高潮,确保“三中心”、迎恩门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以“六湖”开发建设为纽带,全面启动袍江“两湖”区域开发建设,加快推进迪荡湖公园建设和梅龙湖环境整治,切实加强片区接点路网建设和功能对接。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128 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35万平方米以上,力争使城市面貌有大的改观。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利用管理。完善“数字城管”体系,调整优化城管执法体制,实

篇三:绍兴县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绍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

报告

2006年2月22日在绍兴县

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绍兴县县长 冯建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规划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问题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全县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绍兴县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顺时应势,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五”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390亿元,人均6850美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4.7%和14.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2.32亿元和20.1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8%和25.1%;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363.25亿元,年均增长24.9%。五年中,三次产业结构从6.5︰64.5︰29.0调整到4.2︰65.5︰30.3,粮经产值比从32︰68调整到21︰79,大田亩均产值从2250元提高到3350元,高新

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新增上市企业7家,新增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全国驰名商标20只。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8.96亿元,其中工业性投入409.23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7倍和2.5倍;实现进出口总额148.77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12.49亿美元,引进外资8.81亿美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9.6倍、13倍和3.5倍。滨海工业区异军突起,柯桥经济开发区稳步发展,2005年实到外资和工业投入分别占全县的82%和70%,工业产值拉动全县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十强县。四个镇街名列全国百强镇行列。

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确立了“一主三副两群”的县域城市化规划体系。五年完成城市和基础设施总投资239.73亿元,其中社会性投资占了49.8%。县城建设快速推进,城市管理有效加强,建成区框架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展到3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1万增加到18万,成为国家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城市。鉴湖—柯岩旅游区建设扎实推进。以城带乡、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从29%提高到了54.1%。山区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城乡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95.8公里,是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2.08倍和4.95倍。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双字号”工程,2个村被命名为国家卫生村,18个村被列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国土管理工作切实加强,连续8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县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累计达到39.5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6.1%。新建、改建校

舍57万平方米,高中入学率和高考上线率分别达到96.5%和94.5%,分别比“九五”末提高了11和19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实施南部山区的免费教育,教育网点调整稳步推进,19个镇街全部成为省教育强镇。累计净增各类人才1.93万。成为首批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全覆盖;连续4次提高低保标准;13.67万被征地农民得到养老保障;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6%。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一大批文史典籍整理出版。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0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128元和9241元,年均分别增长14.7%和10.9%。居民储蓄存款221.22亿元,人均31423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6.8平方米和53.1平方米。五年中,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从3辆增加到14辆;人均预期寿命从74岁提高到76岁。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村村通互联网、村村有放心店、村村响广播和城乡居民洁净水饮用的全覆盖。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7%。

民主法制得到新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共清理行政许可事项353项。“平安柯桥”创建活动成效明显,打防控一体化体系基本形成。“四五”普法教育高质量完成。安全生产监管网络进一步健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进一步加强。平稳顺利地完成了村规模调整和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依法行政工

作扎实推进,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990件和1275件,满意率分别达到94.1%和96.4%。人武、统计、审计、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宏观调控持续、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新情况,全县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扣“保强争优、统筹发展”主题,在激情燃烧中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县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通过的主要预期调控目标圆满完成,50项重点工作和实事工程也已基本完成。

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推进

年绍兴政府工作报告

休闲农庄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着力科技进步工作,充分发挥滨海、柯桥两大开发区的主战场作用,培育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加强品牌建设,加快出口转型。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引导年”活动,树立典型,推广经验,造浓发展氛围,增强发展信心;强化服务,优化供给,帮助企业缓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积极配合,妥善处置,以国家税务总局专项税收检查为契机,教育引导企业规范诚信经营。组织实施商贸重点工程,启动轻纺城市场群的改造拓展升级工作,扎实推进大香林景区开发,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了三产的加速升温。

致力统筹城乡发展。继续加强城市路网、河网、供排水管网建设,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积极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组织开展违法违章建筑等专项整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支持滨海、平水两大副城和重点镇建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基本完成了新

农村建设规划。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推出了委托授权、公共财政管理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创新举措。

大力推进社会进步。巩固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参保面,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病救助制度和残疾人扶助办法,推进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社保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组建县文化发展中心和小百花艺术中心,深入开展文化“五进”活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工作得到了历史性加强。调整优化网点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提升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高中段教育普及率,积极促进职业、成人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成立全国首家轻纺专业人才市场,引育并举,切实加强人才工作。按照“让群众少生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了公共卫生工作。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了低生育水平。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成为第六轮省级双拥模范县。

全力改善人民生活。以被征地农民、山区农民、转岗职工、困难群众和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加大就业培训推介力度,加强劳动用工管理。积极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修订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完善打防控一体化机制,高度重视来信来访,社会稳定工作得到了切实加强。严把项目关口,严格执法检查,实行铁腕治污,大力推进“清水河道”和绿色生态建设。组织实施了农村消费安全、住房解困、公交候车亭建设、山区农民洁净水饮用等一大批惠民实事工程。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