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资料 > 列表页

鹤山集,资料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资料 手机版

篇一:鹤山资料

鹤山资料 我一直以为,鹤山乡是山东省内外的所有乡镇中将历史遗迹、文化底蕴、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在一起的集大成者。这不 是因为我在鹤山工作对这个地方特有的偏爱,而是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对一个地方历史及文化的探究及追溯,常常让我陷入对 鹤山的无限感叹。尤其是因为交通、地域、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鹤山多少年来一直如蒙着轻纱的少女,始终未 将她的美丽 展示于世人。更让我的心头多了一些遗憾,这也是我要为鹤山写点东西的动力源泉。为鹤山计,更为那些关心历史、热爱自然 的旅游爱好者计,我用这些没有十分的权威性、专业性的文字,用历史学的外行人的眼光,抒写鹤山之万一。

历史鹤山

在《宁阳县志》中,没有对鹤山建制时间的准确描述,就象中国的历史出现断层一样,鹤山的历史也并没有多少文字 记述。“汉代属侯国故地,明代属西乡,清代属泗皋社”。寥寥数语,将汉代以前的鹤山历史以空白填充了人们的想象。没有 历史,就像是找不到生命的起源一样,作为当政者,感觉这是历史责任感的缺失。而这种缺失,竟也和历史一样的悠久和漫长 ,便有了些苦涩的味道。但从鹤山域内发现的历史遗迹和不少专家的明确定位看,鹤山作为大汶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对中 华文化的巨大传承。商周遗址肯定不是鹤山历史的源头,但却清晰地标明了鹤山的历史年代。那些直到今天仍然在农民的耕作 中不时出现的陶罐碎片,虽然经过了多少年的风雨侵蚀,如今仍然十分鲜活地记录了一段曾经辉煌的历史和数不清的风土人情 。在商周时代,鹤山是囤粮的地方,我们的邻乡叫军屯乡,是屯兵的地方,紧密相连的两个乡镇,目前分属于不同地市,但曾 经相同的一段历史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光荣。也正是根据这些分析和判断,鹤山在商周时代或者是一个军事重地,或者就是一个 古国城镇。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百家讲坛”的一位专家讲解河南殷墟的来源,三种说法中有一种说是从鲁国境内迁入的。这让 我产生了更多的联想,或者春城侯国的前身就是殷墟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发源都是起于河系文化,因为那时的人都是傍水而 居的,而鹤山就是大汶河水域最宽广的所在。屯兵囤粮的事实和春城侯国的历史存在也说明了这儿确是经历过辉煌的。瘟疫或 者战争,是不是将这儿的人们逼得远走他乡?或者让如春城侯国般的显赫家族不得不举国搬迁?而鹤山离殷墟并不遥远的距离 ,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某种怀疑。文化鹤山

文化与历史总是息息相关的,悠久的历史同样让鹤山文化充满了生命的厚度和历史的悬疑。我总是想,鹤山文化的定 位应该是“诗经探源及颜子文化的综合体”。有人说我把鹤山文化与《诗经》联系起来多少有些牵强,但我想作为一种观点, 应该是可以研究和探讨的。《诗经》的整理者孔子是鲁国人,而鹤山作为齐鲁文化的一个地域以及在此地域上发掘和形成的各 种文化风俗,都应该是《诗经》的歌咏内容。而《诗经》中有几首诗已被专家定论,确实是写的鹤山景色或者文化,这也是我 把鹤山文化定位于诗经探源的根本原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 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两首诗经名篇,都应当说与鹤山有关,这些话是 可以被充分解释和理解的:“皋”字注释为“水中的高地”,前几年不少诗经研究者不知“九皋”在何处,后有一位专家到鹤 山后发现,“九皋”竟是

鹤山皋山及以东皋、西皋、泗皋九座原是汶河宽广水域中的高地。而所谓的“他山之石”是指可以打 磨在中国四大知名砚台之一鲁砚中位居高品的龟山砚以及可以用来作为磨刀石的鹤山石。“河之洲”则可以被准确地定位于大 汶河在鹤山地域内的洲头。“窈窕淑女”除了指皋山下曾经有过的淑女泉之外,或许也有孔子歌颂妻子颜氏的用心所在。

鹤山文化的核心应该是颜子文化,以及颜氏家族的家庙家林。颜回(前521-前481)名回,字子渊,一作颜渊 ,春秋末期鲁国人,后世也有称“颜叔”、“颜生”的,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困,居陋巷,箪食瓢饮,但好学不 倦,终身追随孔子而不仕。孔子对颜回有很高的评价,把他许为自己“德行”科最优秀的学生。《庄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颜 渊思想的记载,带有“出世”的倾向,一般认为这是经过后人改造过的话。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颜回的思想中较多“自然无 为”的因素,与孔子“宽猛相济”主张不甚相同。宋明理学家大多注意到颜回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称之为“孔颜乐处”。1 992年6月,鹤山颜子庙由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5月被省建设厅、文化厅公布为山东省历史 优秀建筑。1994年春天,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郑孝燮先生对颜庙大殿进行鉴定,确认颜庙大殿是真正的元代建筑,具有极 高的文物价值。而颜庙的价值或许不是因为它的建筑年代久远,而是因为它是独特的“二梁不在大梁上”的建筑模式。而这种 建筑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唯一,并在中国建筑学中作为一个特例去研究,更应该能看出它的价值所在。六架平梁由横在大梁 上的四架顺梁承托,除了两山墙内重梁之外,其余四架平梁均错出大梁。鹤山颜子庙的独特结构,让历史学家感叹的同时,也 让建筑学家们感叹,偌大的顶部木梁框架,竟没有一根铁钉,全部是用榫子榫起来的,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颜林作为与颜庙同期兴建的颜氏家林,有着与颜子庙同样的礼遇,不仅与颜庙同时上报了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而 且由于颜林中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葱郁茂盛的诸多珍稀树种,增添了其可与皇家园林相媲美的荣耀与身价。“宁入颜家林,不 进自家坟”,是历代尊儒思想的写照。颜林的林门是一座元代石牌坊,蒙古包及元代官帽式样的林门特征和凹进式字刻,目前 全国仅存三处。而颜林中最有代表性的四种珍贵树种,更让颜林身价倍增:一是楷树。与模树同为人类榜样的引伸寓义,有着 寸木寸金的高贵身价。楷树是雕刻用的极好木材,历经千年不会变形。加之目前全国不足20棵的熊猫级的数量和极难繁育的 技术难题,使颜林楷树成为江北的一个神话。二是鸟灵柏。锥形树干上长树叶、根部镂空、只有四五条根支撑树身而几百年不 倒的独特形态,让鸟灵柏增添了一些神话色彩,而它的树干无论横着还是竖着,解开后的纹理怎么看都象一只飞翔的小鸟,更 让诸多的诗人们增添了想象的空间和赞美的因由。三是红钱榆。虽然也是榆树的一种,但异于平常,红钱榆结的榆钱象古代铜 钱的颜色,并且是在夏秋之交结榆钱,历经秋冬而不落,成为冬天皑皑白雪中的美丽点缀,是大自然的神奇,更是颜林的造化 。红钱榆的数量全国20多棵,而颜林独占8棵,并且由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有些小的树苗不断地钻出地面,却总也长不大 ,其中的原因或许只有植物学家们才能解释。四是铁树。这些材质坚硬、大多生长于南方的铁树,在北方极其少见。而这种树 大多用于制作皇宫豪宅的大门,如今在颜林除了告诉人们它的存在以外,还在固守着颜氏族人家林的威严。

在颜庙颜林的背后,有一座山叫皋山,山上曾经有过诸多的道家遗留。人们普遍信观音、拜如来,对玉皇大帝充满了 敬畏,寺庙相对较少,据说全国只有三处玉皇庙。皋山上的玉皇庙经过上世纪80年代修复后,如今香火依然旺盛。儒家与道 家在皋山上非常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是思想的融合,也是观念的融合。我想起在哲学领域曾经出现的争论,佛家和道家谁是中 国的哲学基础,这个命题在中国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不倦争论,但终究形不成定论,这不是哲学的悲哀,而是思想观念的进步 。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早已经超越了思想、观念及哲学的范畴。所谓诸子百家,所谓百家争鸣,真理 总是在争论中慢慢形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是不需要多少真理来调配我们的生活口味的。自然鹤山

鹤山的得名有两个因素,一是因为从远古至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鹤山确实曾经是仙鹤们栖息繁衍的理想国度,我 们可以想象芳草萋萋、鹤舞成韵的动人景象,以及成群结队的仙鹤们飞翔出的一片片祥云。同时也把美好的祝愿撒播在这片土 地上。第二个因素是因为境内有座山的名字就叫鹤山,而这座山从外形上看就象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座 不事张扬的龟山,而龟与鹤作为民族认同中最最吉祥、最具生命力的吉祥物,构成了鹤山人几千年的理想与图腾。鹤山境内的 山川古迹众多,鹤山山顶有“九九石”等充满传奇色彩的奇石,人们用手抚摸后,能祛病免灾,延年益寿到99岁。山顶主峰 周围有古时屯兵扎寨留下的旗杆窝,城墙遗迹依然清晰可见。山腰处亦古迹众多,朝阳洞、老虎洞、仙人洞等洞穴密布,朝阳 洞内还有古人刻石桌、石凳等,都是珍贵的艺术之宝。清人刘儒镔《虎洞记》曾经记载:“鹤山东偏壁立千仞,忽现一洞。洞 口二尺许,屈身而后可入。广不满二尺,深约六尺,正面石上镌一佛像,石几、香炉具备。天将雨,佛身如有汗出,香炉水盈 不溢,土人以为雨征。折而北,壁缝隘甚,侧身入,乃阔如夏屋,其上无际,不止数十仞。窅然深黑,灯烛俱不燃,惟燎柴可 照。洞前有二碑:一建于前明天启,一建于国朝乾隆。名为虎洞,祈雨辄应。”屈身可入的老虎洞,如今已经少有人进入,所 以文章中描写的景色和历史,也只有靠探险者去发掘和体验了。龟山上有几十个立方的龟山砚石,因为特殊的材质而成,为书 法家们的最爱,再加上龟山下刘姓家族历经多少代而流传下来的手工雕刻及制作工艺,更使龟山砚成为收藏家、书法家以及达 官显贵们的珍藏佳品。皋山上有玉皇庙、龙王庙、奎星阁,琵琶山上有五鸡台、盟誓台,龟山前有挡龟岭,阻滞着得道神龟, 这些遗迹使鹤山的每一座山都充满了文化的厚重感。

山无水不秀,水无山不灵。鹤山的山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没有形成清泉不断的清新画卷,但却与水成为相依相绕的 缠绵与融合。清代两广总督黄恩彤编撰的《宁阳志》上,曾经描绘过美丽的“宁阳八大景”,而最具诗情画意的“汶河玉带” 就是站在皋山上看汶河的动人景象。现在的汶河已经没有了过去流水汤汤的恣肆与狂放,但今天站在皋山上一眼望去,我们仍 然可以看到汶河的美丽与娇羞,如蛟龙,如彩带,如薄纱,如云霁彩虹,缠绕在山的周围,山因河而充满动感,河因山而充满 力量。再加上良田阡陌,林木成行,纯正的生态装扮,使古老的宁阳景观焕发出更加青春的靓丽光彩。

悬疑鹤山

解读鹤山,总感觉不能尽其万一。而充满悬疑的各种历史疑惑,更让鹤山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我们对生命及历史的拷问 。

历史悬疑。由于资料有限及历史原因,鹤山的历史在我们面前如同一张白纸,那个被专家定位于商周时期的遗址,如 今也有人说那应该是新石器时代的遗迹,那些出土的文物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历史佐证太少。而汉代的春城侯国,封地有多大, 又是如何败落的?殷墟是否就是从古鹤山迁走,那时的经济、风貌以及人情世故又如何?而在民间流传的境内王公贵族的坟墓 ,是否也是鹤山曾经辉煌过的一个证明,而它们现在又被深埋于历史的何方?

文化悬疑。《诗经》是以鲁国文化作为整理和发掘的基础的,而鹤山作为鲁地和大汶口文化的一个部分,应当是《诗 经》的创作源头。除了上面所写的两首诗作,还有多少作品产权应该归属于鹤山?颜庙除了现在保存完好的主殿建筑之外,殿 内还应该有多少文化遗留,而颜氏族谱中记述的颜庙碑林中的碑刻到底有多少,是哪些人的,现在又流落何处?颜氏族人成立 了世界性的颜子文化研究会,每两年要在曲阜开一次论坛,为何对全国唯一建筑样式的鹤山家庙却不能进行家族认同并加以保 护,是故意忽略还是另有隐情?颜林中那些珍稀树种来源于何处,又为何不能培植,颜氏家族兴建家庙时究竟有多少权势和财 富,竟然享受了如此的尊荣?

自然悬疑。鹤山上有个老虎洞,当地人说进去的人没有出来的,也有人说,从老虎洞的这端扔进一只鸭子,鸭子可以 在大汶河里钻出来,这究竟是真是假,《虎洞记》的描述是否是一种真实?

很长时间了,一直想为自己喜爱的鹤山写点文字,但总感觉鹤山的历史太厚重,怕自己的文字轻看了鹤山,又怕自己 的知识浅薄错待了鹤山。但有一颗心却是真诚的,那就是希望鹤山能尽快地富裕起来,希望鹤山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热爱。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拉拉杂杂地写了这篇文章,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以及熟知鹤山历史的各界人士。2006年7月写于鹤山琵琶湖畔

陆朝阳

陆朝阳(1894-1925),教育家,字毅之,雅瑶镇隔朗村人。少时随父求学广州,毕业于广东省高等师范学堂。怀“教育救国”理想,毅然返乡,创办鹤山第一间新型小学——朗溪小学,任校长,开全县废私塾办新校的先河。1923年,创办《朗溪报》,向国内及海外侨胞宣传教育改革的道理与成果,影响极大。1924年11月,委任为鹤山县教育局长,与宋森等人发起组织“全县学校联合会”,选为会长。该会提出废私塾,征祖尝、神尝作办学经费,各校一律行新学制等倡议,并经当局批准用行政手段在全县推行。1925年3月,委任为“鹤山中学筹委主任”,该年9月,鹤山中学应运而生;代李照衡为校长,主持校政;11月9日因疾辞世,全县各界举哀。

吴应逵

吴应逵,清代本邑著名文人,别字鸿来,晚号雁山居士,沙坪镇黄宝坑人,乾隆60年乙卯科举人。应逵与其父槐炳,弟应麟、应图,一门四举人。博学工文,嘉庆间,任昆旸义学主讲,开平长沙书院主讲,两邑俊彦多出其门。道光初,受两广总督、大学者阮元之聘参加《广东通志》的重修工作,任分纂。随后又被鹤山知县徐香祖聘请为《鹤山县志》纂修,于道光六年完成新版县志十二卷,体例端严,内容翔实。阮元在广州设学海堂,聘应逵等八人为学长,共同负责教学。平生著作甚丰,有《雁山文集》四卷、《岭南荔枝图谱》六卷、《谱荔轩笔记》二卷传世。时人尊为鹤山一代文宗。

冯八秀

冯八秀,生于明初,古劳龙溪人。性豪爽,向以热心公益为已任。有感于家乡长年洪涝为患,百姓难以安居乐业,为改变此一现状,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冯八秀赴朝廷呈请建堤,工部差员刘永旋来县督修。冯等参与,不遗余力发动乡民一齐修筑,终使原散于

各处的简陋小堤加厚,延伸,衔接,并得以“合龙”,成就初期的“古劳围。”其工程之大之高之厚之利,为当时广东境内水利工程之最。八秀逝世后,后人感其功德,在“十八丈”附近建有报德祠以为纪念。

黄 三

黄三(生卒年不详)明广东农民起义领袖。鹤城镇南坑人。明正统年间(1436),广东南部沿海地区豪富仗势强占民田,农民无以为生,加之官宦专权,贪官暴政加剧了这一地区社会矛盾。明正统十四年(1449),黄三响应黄萧养起义,率鹤城附近农民进攻官府,打击地主豪绅,与新会起义队伍会合,拥众3万余人,以百峰山(今鹤城)及火柴凹(今新会)为根据地,频频袭击附近官兵,惩治富豪,活动地区远及“两阳”一带。官兵屡屡受挫。1450年,黄三率部与黄萧养义军联合围攻会城,击毙官兵60余人。接着分兵攻取南海、番禺,再合围广州。引起朝廷极大恐惧,急调广西、江西、南京等地官兵会剿,黄三于撤军途中被俘,惨遭杀害。

吴 献

吴献(生卒年不详)字呈伟,号幼更。宅梧选田人。明崇祯壬申贡生,隆武乙酉科举人。顺治四年(1647年),吴与顺德陈邦彦组织义军,抗击清兵,被南明桂王任为兵部左待郎。当与陈子壮攻打高明时为流矢所伤,明城陷,率残部退肇庆,重整旗鼓,伺机再起。晋升兵部尚书。清兵占肇庆后,吴献与桂王移师梧州。翌年肇庆光复,由梧州迁回。顺治七年,肇庆又为清兵所据,桂王奔南宁,献只身逃离,避居顺德龙江,忧愤成疾而死,享年仅48岁。

易 宏

易宏(1650-1722)清初诗人。沙坪坡山东头人。字渭远,号云华子,邑人称之为鹤山才子。出生于书香之家,父易奇标是明崇祯庚午科举人,遗著有《拂剑草》等,三兄易训与程可则、梁佩兰重结“南洋诗社”,遗著有《东樵遗草》等。父兄皆为当时粤中颇有名气的文人。父亡后,闭门攻读。30多岁时,游广州海幢寺,题《赠惺和尚》诗于壁,后为两广总督吴兴祚所见,赞其志,重其才,请为幕宾。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吴兴祚徙古北口都统,邀易宏同行,得以遍游中原华东、华北,开阔了视野,更多地接近社会和平民百姓。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并始编《云华子诗略》。1692年吴去世后,易宏回故乡,蛰居肇庆法轮寺,息交绝游,以著述自娱,后病逝于寺中。遗作有《道德经注》6卷、《坡亭词钞》一卷等。

黄大鹏

黄大鹏,鹤山首任知县,江南上元县(今属南京市人),字运沧,号最峰,江南上元(今江苏省镇江市)人,贡生出身。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批准设置鹤山县时,他由广东平远知县调任鹤山知县,至乾隆六年十一月离任,任期长达10年。他不但是本邑开基创业的首任知县,也是任期最长的一任知县。莅任后,领导修筑城池,疏浚河道,营建署衙、学宫、书院、庙宇;招收并安置惠、潮贫民来县开垦荒地,充实人口,发展生产;为双桥都人民申请豁免历年逋欠钱粮;捐俸倡修彩虹岭山道。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劳瘁不辞,甚得百姓拥戴,双桥都士民自发在鹤城修建“陶黄二公书院”纪念他。他在公事余暇,喜吟诗作文,有《建鹤山县记略》、《彩虹岭记》、《梁耀五一百零七岁歌》、《书营建图后》等诗文及笔迹传世。

篇二:鹤山开票资料

开票资料:

公司名称:鹤山市启明工艺品有限公司 纳税识别号:440784663368156 地址:鹤山市龙口镇凤沙工业区 电话:0750-8765202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龙口支行 帐号:411301040002979

篇三: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文献书籍汇编

10部书院史古籍文献:

1、[宋]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南轩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有《南轩集》留世。

提要: 该篇主要讲述了岳麓书院先后经朱洞之、李允则建立后,闻名于天下,后因兵事战乱而尽毁。乾道元年,刘候珙为安抚湖南,遂召集儒雅而重建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的宗旨在于传道济民,进一步说就是“仁”。仁,即人心,是天下万物的主宰。求仁之难,必须通过学才能明白。所以,重建岳麓书院的目的便在于教化庶民,以达到求仁的目标。

2、[宋]马端临:《天下四大书院》, 《文献通考》卷四十六,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 该文指出宋朝的四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及岳麓书院。作者主要概述了四大书院的建制始末,并阐述了书院之所以兴盛,一是由于当时乡党之学为贤士大夫所建,多胜于州县之学,二是宋统治者多对书院赐额赐田,以鼓励其发展。从作者的论述中可窥见当时书院多以朝廷赐额赐书为荣,为官方所认可的主要教学机构。

3、[宋]马端临:《宋初四书院》, 《文献通考》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 该文指出宋初四书院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及应府书院,此外还有茅山书院。作者主要讲述了书院的监管者、朝廷的封赐及书院授徒的规模等。需要指出的是,四书院的学徒数目多为十百人,可见宋初书院并不是特别兴盛。

4、[宋]魏了翁《靖州鹤山书院记》,《鹤山集》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南宋学者。庆元五年进士,多次被贬官后又诏回。推崇朱熹理学并创立鹤山书院,授徒讲学,有《鹤山集》等留世。 提要:这篇文章讲述了鹤山书院的建立者因仕途不顺而在山间建立了鹤山书院,及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并描绘了书院环境的宁静优美。作者还指出书院所培养的“士”,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于“德”与“孝”,具体的说就是“明善诚身”、“顺亲信友”,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臣子显谏而君王不疑及报答父母亲恩。

5、[宋]吕祖谦《丽泽书院学规》,见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湖南,2000年10月,第31—32页。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寿州人,人称东莱先生。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创立“婺学”,成为当时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 提要:该学规主要对学子的德行、日常生活、课堂端容、从师礼仪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书院要求学子必须以“孝弟忠信”为德行之本,会讲时妆容必须端而肃,对老师也要永远以礼相待。在日常生活中,学子须得做到毋亵、毋谀、毋妄、毋杂、毋狎非类、毋亲鄙事等。若违反学规,则依据其严重性给予“规”、“责”、“吿于众”、“除籍”等处罚。

6、[宋]王应麟:《天下四大书院》, 《玉海》卷一百六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南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历任太常寺主薄、通判台州等职,因正直敢言而遭罢黜。辞官回乡后专意著述,著有《玉海》、《困学纪闻》等。

提要: 该文主要讲述了宋朝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记嵩阳书院的建立演变过程。作者指出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人无处求学,于是结伴选择胜地,建立精舍。后来文风日盛,儒学大家也授徒讲学,士人尽求学于书院之中。朝廷褒奖这种行为,于是多赐额赐经,以鼓励书院的发展。白鹿洞、岳麓等书院便是书院中声名最为显著的,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

7、[宋]欧阳修:《集贤殿书院》, 《新唐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诗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有《欧阳文忠公文集》等留世。

提要: 该文主要以编年的形式叙述了唐朝集贤殿书院的发展历史,由乾元院发展至丽正书院,再更名为集贤殿书院所经历的官员设置及官员职能的变更。此文还指出该书院的功能主要在于修撰官掌刊缉经籍,校理典籍,收集遗逸图书及贤才之士等。其实际为皇家的的藏书之所,并兼为皇帝等解释史籍疑义。

8、[明]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王文成公全书》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等传于留世。

提要:该文论述“经,常道也”,其主于身就是“心”,其见于事则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秩序,并指出“六经”即“吾心之常道也”。作者进一步指出后世“六经”不明于世,其缘由在于世代累积的邪说、侮经、贼经之弊,这也是尊经的缘由所在。吴君瀛拓稽山书院,于其后建尊经阁,其旨在于“正经”以使庶民兴。

9、[宋]袁甫:《重修白鹿洞书院记》,李才栋等编《白鹿洞书院碑记集》,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1995年版,第13—17页。

袁甫,字广微,号蒙斋,庆元府鄞县人,生卒年不详,宋嘉定七年进士第一。师从杨简,主张“万物与我心契”,为甬上陆学二传弟子之一,有《蒙斋集》等传世。

提要: 该文主要论述“讲学”于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性及其教化世人的作用。袁甫指出,前代群邪得志、流毒生灵,皆源于学问不立,正道不得以明。朝廷若想与三代同长久,则必由讲学始。作者自述建立象山书院、白鹿书院,为的是传南轩、晦庵、象山等先生的问辨之学,其旨在正谊明道,使士不昧所趋,最终达到有益于国家的目的。

10、陈谷嘉、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1998年版。

陈谷嘉为湖南大学历史教授,长期以来从事中国伦理思想史、宋明理学、书院文化三个研究领域。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致力于书院文化研究。

提要:该书主要收集了从唐代到近代的关于中国甚至国外古代书院的文献资料,是关于中国书院发展史的资料汇编。它按内容和时间先后分章节编排,详细的收录了各个时代关于书院的记录,从中可以窥见书院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制度演变。该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尽,是研究书院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0部书院史著作:

1、杨步生:《岳麓书院山长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86年版。

杨步生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曾兼职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

提要:我国书院始于唐而鼎盛与宋,其中岳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而闻名天下。书院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主要是由于一大批山长掌教和教学于此。该书主要考证岳麓书院历届山长,对其五十三名山长的生平、教长岳麓书院的教育活动和理论贡献及其学术成就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作者所引资料丰富翔实,特别是地方志、家刻本等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书院教育价值极大。

2、章柳泉:《中国书院史话——宋元明清书院的演变及其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年版。

章柳泉(作者简介未查到)

提要:宋元明清的书院在我国教育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该书是一本论述我国书院制度内容、沿革和发展演变的专著。作者首先总论书院的涵义与特点,后又以宋元明清为阶段,分别叙述各时期书院的建置、传授的内容、传授的方式和学风等方面的演变,基本展现了我国古代书院的全貌。该书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理论确当,是一部较为系统地书院史专著。

3、李国钧:《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1994年版。

李国钧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和教育文献整理。 提要:该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书院制度、书院教育学派及人物的教育思想。在阐明书院教育制度和教育流派的成因、演变、发展及其影响的同时,把书院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流派放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上分析,深刻分析了自唐代至清代书院的建置和学派的特点。这本书做到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面的研究和点的深入研究相结合,是一部涉及面广的书院史专著。

4、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1996年版。

季啸风(作者简介未查到)

提要:该书是中国书院研究的专业工具书,收集并介绍了从唐代至清代千余年间全国各地有史料可考的书院1600多所,正文以分类编排的方式收录了中国书院及其相关人物、学派、制度、事件、文献、研究著作等词目3683条。对于学术上有争论的问题,或诸说并存,或以一说为主而兼述他说。该书收录范围广,资料充分,是一部研究中国书院的重要专著。

5、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北京,1998年版。

王炳照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教育思想、孔子、书院、蒙学等方面研究。

提要:该书主要介绍了书院的起源及之后宋代书院的兴盛、元代书院的官学化、明清书院的发展衰落的概况,简明地阐述了中国书院发展流变的历史并着重介绍了各朝代主要的书院。这本书叙述了书院的流变,是一部简明易懂的书院史,但也存在所述过于笼统,缺少史料详证的缺陷。

6、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4年版。

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兼书院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书院文化研究工作。 提要:该书以书院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阐述了唐代书院的兴起、宋代书院的兴盛、元代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及明清书院的进一步普及,叙述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此外,作

者还注重对各个阶段书院的发展变化及其特点的总结与归纳,并同时介绍了各时代的典型书院的概况与活动。该书内容系统而详实,做到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书院历史的学术专著。

7、朱汉民,邓洪波:《长江流域的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4年版。

朱汉民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与教学。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兼书院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书院文化研究工作。

提要:该书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古代书院的历史情况。作者首先讲述了从唐至清代长江流域书院的历史演进,再进而阐述了其书院藏书事业及其文化功能、刻书事业及其文化功能和书院的管理制度,对书院概况进行了讲解。最后作者将书院放置于长江流域的社会背景下,讨论了书院与其周围的家族、村舍及士绅之间的关系,并略陈长江流域书院对海外的影响。这本书属于特殊地域的书院研究,充分研究了长江流域书院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内容丰富。

8、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南昌,2004年版。

李才栋自1952年至今一直从事于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史、中国书院研究史的教学与研究。

提要:该书为李才栋书院文章的合集,主要广泛地讨论了书院史上的许多歧义较大的问题,如白鹿洞书院真正规模、书院讲会与会将区别等。这本书共精选了作者文章41篇,有的是论文,有的曾提交学术会议交流,有的则是手稿。作者所提观点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虽不是系统地讲述书院的性质与发展变化,但对后世书院研究仍具有很大启导。

9、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2005年版。

胡昭曦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宋史和巴蜀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 提要:该书以四川地区书院的发展为主线,系统地陈列了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四川地区有史可考的书院,并对各时代的书院进行了统计学方面的努力,将书院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按时间、创建者、地点等会列成表。同时,作者还分别阐述了各时代书院的建制与特点及其较前代书院的发展,并指出了自己关于书院的一些尚待考证的问题。该书所引史料充分,内容较为系统,是一部全面的四川地区书院史的著作,但也存在所记过于简单的缺陷。

10、卞孝萱、徐雁平:《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北京,2009年版。

卞孝萱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文史学家,主要从事唐代文史研究。徐雁平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近期主要从事清代家集及清代家族文学研究。

提要:该书是一本中国书院史的论文集,它既荟萃了包括胡适、聂崇岐、邓之诚、瞿宣颖等前辈学者在内的重要论文,又选录了近年学者的研究成果。编者收录众多论文,其旨在强调对书院研究的重视,并不是在单纯保存文化记忆,而是在教育体制发展的背景下,在传统中寻找可供转化的精神资源。该书收录文章众多,范围较广,是重要的书院史参考资料。

10篇书院的论文:

1、邓洪波:《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22卷第5期。

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方面的研究。

提要:该论文指出“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是王湛之学区别于程朱理学“以学为学”

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明代书院讲会的特点。讲会既是一种学术组织、学术团体,又是书院固有的学术讨论、会同讲学、学术聚会等会讲活动。讲会和书院从组织形式上看是并行而独立的,

鹤山集 资料

但实际上两者是一种连体共存的状态。它们的结合是王、湛及其后学寻求学术自由的明智选择,也寄托着社团书院的讲学精神,乃至政治意愿。

2、胡昭曦:《宋代书院与宋蜀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 胡昭曦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主要方向为宋史和巴蜀历史文化。

提要:该论文主要观点是宋代蜀学形成以苏氏蜀学为主转为以洛学为主的局面与书院密切相关。作者指出苏学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是苏氏蜀学诸儒不运用书院讲学,使其失去了繁衍和发展学术思想的重要阵地。而张栻于四川的书院讲学传播其学问、魏了翁创建鹤山书院并形成鹤山学派,进一步使洛学深入四川,从而促成了蜀学的完全转型,完全实现了“洛蜀会同”。

3、李琳琦:《徽商与清代汉口紫阳书院——清代商人书院的个案研究》,《清史研究》,2002年2月。

李琳琦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史方面研究,合著《徽商研究》等。 提要:该论文主要介绍明清时期汉口紫阳书院的建立过程、经费来源及其主要功能活动。作者指出明清徽商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利用书院培植仕宦子弟以增强政治势力,于是致力于徽州本土的文教事业,大力创建书院,紫阳书院便是其一。汉口紫阳书院是封建社会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和徽商“贾而好儒”的产物,其经费经营灵活,管理精细周密,是其别于传统书院重要特点。

4、李兵:《元代书院与程朱理学的传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37卷第1期。

李兵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书院及中国科举史研究。

提要:该论文主要论述元代书院的教学是程朱理学传播及普及最重要的途径。元代建立以后,南宋遗民将书院作为程朱理学的基地,以捍卫其作为“道统”维护者的尊严。而元代统治者支持书院的发展是程朱理学得以向北扩展,并使蒙古贵族也其深受感染。加之程朱理学被提升为官方哲学并规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促使程朱理学在全国逐渐普及起来,扩大了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其传播的实际效果。

5、李良玉:《清代书院与历史教育》,《清史研究》,2006年2月,第1期。

李良玉为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史研究。

提要:该论文指出在清代的各类书院中,历史教育均成为其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书院历史教育具有前所未有之重视、历史教育内容较前代更丰富、教育对象更具广泛性等特点。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重视生徒能力培养、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等对现代教学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他还指出清代书院历史教育还存在依附于经学教育、附庸于科举的缺陷。

6、邓洪波:《理学家与南宋书院的兴起》,《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 邓洪波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方面的研究。

提要:该论文只要论述南宋理学家建立书院运动及其目标与理想。作者指出南宋理学家掀起的书院运动,使得理学与书院同时兴盛,出现一体化的深度融合。这些理学家建立书院主要的目标:一是谋求官方和民间两种力量共同推进书院建立;二是建立官方书院,使之成

本文已影响